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靶向突触囊泡2A蛋白(SV2A)特异性显像剂(R)-4-(3-氟-5-(氟-18F)苯基)-1-((3-甲基吡啶-4-基)甲基)吡咯烷-2-酮(18F-SDM-8)是否可用于癫痫灶的检测。方法20只8~9周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右侧海马内注射1.2 μl海藻酸(癫痫组16只)或生理盐水(对照组4只)。在癫痫发作后1~2 d(急性期),6~7 d(潜伏期)和45~60 d(慢性期)对其进行18F-SDM-8和18F-FDG mircoPET/CT显像。计算不对称指数(AI)来评估18F-SDM-8 PET显像识别癫痫灶的能力。采用配对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数据。结果在18F-SDM-8的3个时期显像中,癫痫组和对照组的海马区A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2.64~2.67,均P<0.05)。2种显像剂在癫痫组中均有不对称摄取(右侧低于左侧),以右侧颞叶内侧降低为著,病理染色结果与显像结果一致。在癫痫组慢性期,18F-SDM-8在各感兴趣脑区右、左两侧的SUVmea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33.40~-5.60,均P<0.05);2种显像剂在海马区域的不对称摄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97,P=0.001),且该区域18F-SDM-8 AI[(34.2±8.4)%]比18F-FDG[(24.6±4.7)%]高1.4倍。结论18F-SDM-8 PET是测试SV2A水平的有前途的方法,可较好地反映海马内注射海藻酸诱发的大鼠癫痫模型中SV2A的变化情况,提高了分子显像对癫痫灶检测的灵敏度。

  • 标签: 癫痫,颞叶 突触囊泡蛋白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大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门型肿瘤肺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方法回顾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6年7月至2021年6月因肺门肿瘤行18F-FDG PET/CT显像及同期胸部增强CT检查,且通过影像学随访或病理确诊的49例(男40例、女9例,年龄32~81岁)肺梗死患者的资料,分析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18F-FDG PET/CT显像共发现49例患者108个梗死灶。肺门部肿瘤以小细胞癌最常见(67.35%,33/49)。临床表现以咳嗽(69.39%,34/49)和咯血(34.69%,17/49)为主。肺梗死常多发(69.39%,34/49),可多个肺叶受累。梗死灶CT形态表现为楔形(46.30%,50/108)或斑片状(53.70%,58/108),密度以泡状实变为主(61.11%,66/108)。91个(84.26%,91/108)梗死灶呈FDG高代谢,SUVmax为1.48~6.62,高代谢模式为边缘征(36.11%,39/108)或不均质高代谢(48.15%,52/108)。有19例(38.78%,19/49)患者合并肺静脉受累;26例(53.06%,26/49)患者伴同侧胸腔积液。结论肺门型肿瘤肺梗死以咳嗽常见。肺门肿瘤患者18F-FDG PET/CT检查时发现外周肺内楔形变、泡状实变、边缘征、不均质高代谢病灶时,有助于对肺门型肿瘤肺梗死的诊断。

  • 标签: 肺肿瘤 肺梗死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4F药学服务模式在医院门诊药房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 我院门诊药房于2022年6月实施4F药学服务模式,以2022年1-5月为实施前,2022年6-10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均选取200名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患者投诉率及满意度。结果 实施后,投诉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

  • 标签: 门诊药房 4F药学服务 投诉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正常后前表面曲率半径之比(B/F ratio)对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IOL)度数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IOL植入术且角膜B/F ratio(0.78<B/F ratio<0.85)正常的所有白内障患者63例(63眼),分析患者术前Pentacam HR眼前段分析仪测量结果、OA2000生物测量仪检查结果及术后1个月患者的主觉验光结果等临床资料。采用预测误差[PE,PE=术后主觉验光等效球镜度(SE)-预计术后SE]、平均预测误差(ME)、绝对预测误差(APE,APE=|PE|)、平均绝对误差(MAE)、绝对误差中位数(Med AE)及APE≤0.5 D总占比、APE≤1.0 D总占比分析IOL计算度数的准确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E与B/F ratio的相关性,建立PE与B/F ratio线性回归方程并优化预计术后SE。采用Wilcoxon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优化前后IOL计算度数准确性的变化。结果:术后ME为(-0.09±0.41)D,MAE为(0.31±0.29) D,Med AE为0.24 D,APE≤0.5 D总占比79%,APE≤1.0 D总占比95%。B/F ratio与PE呈负相关(r=-0.27,P=0.035),B/F ratio与PE线性回归方程为:PE=-10.838×B/F ratio+8.8148(R=0.36)。优化后ME为(0±0.38)D,MAE为(0.31±0.23)D,APE≤0.5 D总占比83%,APE≤1.0 D总占比98%。优化后ME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5,P<0.001)。优化前后MAE、APE≤0.5 D总占比及APE≤1.0 D总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角膜正常B/F ratio白内障患者,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计算IOL,B/F ratio越大,PE越向近视漂移;反之,向远视漂移。通过B/F ratio与PE的回归公式优化预计术后SE可以提高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计算IOL度数的准确性。

  • 标签: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 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之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4F管理对超声引导下介入诊疗患者护理效果及管理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6-12月我院超声医学科收治的超声引导下介入诊疗操作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2023年1-6月4F管理实施后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4F管理进行干预,两组各500例。通过比较两组工作效率、护理效果、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心理状态的差异,来评价4F管理的应用价值。结果 观察组的接诊时间、等候时间、诊疗时间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了医患纠纷发生率和护理风险,护理质量也较对照组整体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患者心理状态更良好,整体舒适度有所提升(P<0.05)。结论 将4F管理应用于超声引导下介入诊疗患者的护理中,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改善护理效果、提升管理质量,还能及时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舒适度。

  • 标签: 4F管理 超声介入 护理效果 管理质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两种不同输入函数重建氟-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 Patlak多参图像对肺癌病灶定量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完成全身动态18F-FDG PET/CT扫描的肺癌患者的扫描原始数据,总扫描时间为75 min。采用两种输入函数进行Patlak多参重建:①以0~75 min降主动脉时间-放射性曲线(TAC)为输入函数(IDIF)。②以耶鲁大学研发的基于人群的输入函数(PBIF)。Patlak多参数分析软件分别以上述输入函数重建获得代谢率(MRFDG)、分布容积(DV)图像,感兴趣区法勾画病灶获得多参定量信息包括MRFDG及DV的最大值(max)、峰值(peak)和平均值(mean),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例接受全身动态18F-FDG PET/CT成像的肺癌患者的原始数据,以两种不同输入函数进行Patlak重建,得到肺癌病灶MRFDG-IDIF和MRFDG-PBIF的max、peak及mean值分别为:(0.26 ± 0.15)、(0.19 ± 0.12)、(0.14 ± 0.08)μmol·min-1·ml-1和(0.26 ± 0.15)、(0.20 ± 0.13)、(0.15 ± 0.09)μmol·min-1·ml-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IDIF和DVPBIF的max、peak及mean值分别为(165.56 ± 99.89)%、(117.66 ± 72.24)%、(62.16 ± 33.65)%和(170.04 ± 103.93)%、(121.91 ± 73.71)%、(65.05 ± 37.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基于人群的输入函数或可成为难以耐受长时间平卧的肿瘤患者全身动态18F-FDG PET/CT Patlak多参显像的替代输入函数。

  • 标签: 肺癌 氟-18-氟代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 定量参数 输入函数 重建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18F-氟硝基咪唑(FMISO)PET/CT乏氧显像对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重离子放疗早期治疗响应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1月在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接受重离子放疗的23例NSCLC患者[男19例、女4例,年龄(64.9±10.3)岁]治疗前后18F-FMISO PET/CT图像。评价指标包括基线及治疗后病灶的肿瘤体积(TV)、肿瘤/本底比值(TBR)等参数。以基线病灶TBR≥1.4作为乏氧阈值,将患者分为乏氧组和非乏氧组。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2组患者TV和TBR在放疗前后的变化。结果23例NSCLC患者中,乏氧组17例、非乏氧组6例。与基线相比,乏氧组治疗后的TV[59.44(22.86,99.43)和33.78(8.68,54.44) cm3;z=-3.05,P=0.002]和TBR[2.25(2.09,2.82)和1.42(1.24,1.67);z=-3.39,P=0.001]均明显缩小;非乏氧组治疗后的TV[16.19(6.74,36.52)和8.59(4.38,25.47) cm3;z=-1.57, P=0.120]和TBR[1.19(1.05,1.27)和1.10(0.97,1.14);z=-1.89, P=0.060]亦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乏氧的NSCLC肿瘤对重离子射线敏感。与非乏氧肿瘤相比,乏氧肿瘤响应更快,放疗结束后早期就可以观察到TV明显缩小。重离子射线能够显著改善肿瘤乏氧程度。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重离子放射疗法 米索硝唑 低氧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图像特征及代谢参数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恶性危险度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20年6月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治疗前行18F-FDG PET/CT检查的35例GIST患者(男27例、女8例,年龄44~84岁)临床及影像资料。将18F-FDG PET/CT中GIST病灶按照图像特征分为环形摄取和非环形摄取,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图像特征不同分组间肿瘤坏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简称NIH分级)之间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SUVmax、基于SUVmax不同阈值(2.5、40%和50%)下的肿瘤代谢体积(MTV;MTV2.5、MTV40%、MTV50%)和病灶糖酵解总量(TLG;TLG2.5、TLG40%、TLG50%)与临床病理特征(病变部位、肿瘤最大径、核分裂象、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坏死、图像特征、NIH分级)的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代谢参数的相关性。绘制不同代谢参数诊断NIH分级的ROC曲线,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不同AUC间的差异。结果35例GIST患者中,环形摄取占31.4%(11/35),非环形摄取占68.6%(24/35),2组间的坏死[7/11和12.5% (3/24); P=0.004]、NIH分级高危构成[11/11和25.0% (6/24);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最大径、核分裂象、坏死、图像特征、NIH分级不同分组间代谢参数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4.70~-2.09,均P<0.05),但Ki-67不同分组的代谢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0.83~-0.71,均P>0.05)。代谢参数与核分裂象、肿瘤最大径、坏死、图像特征、NIH分级之间均有相关性(rs值:0.36~0.81,均P<0.05),但与Ki-67之间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rs值:0.12~0.14,均P>0.05)。SUVmax与MTV2.5、TLG2.5、TLG40%、TLG50%的AUC分别为0.752、0.856、0.856、0.882、0.8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1.96~2.12,均P<0.05)。结论在18F-FDG PET/CT中图像特征呈环形摄取的GIST具有更高的NIH分级,肿瘤更易出现坏死;基于SUVmax不同阈值下的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对GIST的NIH分级的预测具有一定意义,并可能优于SUVmax。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不同分割方法构建的18F-FDG PET/MR影像组学模型对鉴别帕金森病(PD)和多系统萎缩(MSA)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间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行18F-FDG PET/MR检查的PD及MSA患者共90例[男37例、女53例,年龄(55.8±9.5)岁],其中PD患者60例,MSA患者30例,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自动标签功能解剖学(AAL)脑区模板匹配图像的自动脑区分割方法以及ITK-SNAP软件手动逐层分割方法勾画双侧尾状核及壳核作为ROI,分别从18F-FDG PET和T1加权成像(WI)中各提取1 172个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性(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对训练集进行特征降维并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同时采用十折交叉验证以减少模型过拟合。采用ROC曲线评价不同分割方法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的鉴别诊断效能,并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其差异。结果训练集63例(42例PD,21例MSA),验证集27例(18例PD,9例MSA)。采用自动分割和手动分割所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18F-FDG_Radscore和T1WI_Radscore)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其Radscore值在PD组和MSA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5.15~-2.83,均P<0.05)。基于自动分割的18F-FDG_Radscore和T1WI_Radscore在训练集、验证集的ROC AUC分别为0.848、0.840和0.892、0.877;基于手动分割的两者的AUC分别为0.900、0.883和0.895、0.870;在训练集或验证集中,基于自动和手动分割方法所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0.04~0.77,均P>0.05)。结论基于自动分割和手动分割方法的18F-FDG PET/MR影像组学在鉴别PD和MSA中均有较好的诊断效能,但自动分割省时省力且可重复性较高,其在PD和MSA鉴别诊断中具有更大的潜力和实用价值。

  • 标签: 帕金森病 多系统萎缩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磁共振成像 氟脱氧葡萄糖F18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对比时应用18F-FDG PET-CT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2年2月-2023年2月期间30例实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术前18F-FDG PET-CT以及CT图像。金标准为术后病理,分析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时不同影像方法的价值。结果:经乳腺癌腋窝阳性与腋窝阴性患者对比,其淋巴结大小与SUVmax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对乳腺癌患者进行诊断时,不同标准结果如下:PET-CT总体诊断准确率最高,且其余病理吻合度Kappa值最高。A标准灵敏度最高,B标准特异度与阳性预测值最高,相对而言,C标准各项指标均表现较差,并无优势项。PET-CT图像与半定量诊断结果具有一致性,诊断准确性以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诊断,在90%以上;相比灵敏度、特异度以及阳性预测值,其也高兴单独CT检测;相比阴性组,阳性组的SUVmax值也较高,二者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在对乳腺癌患者诊断是否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时,不同诊断方式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对乳腺癌患者评估是否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时,与CT诊断相比,18F-FDG PET-CT诊断效果更佳,其属于一种更为直观且有效评估乳腺癌患者是否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检测方式。

  • 标签: 乳腺肿瘤 CT 18F-FDG PET-CT 腋窝淋巴结 疾病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线氟-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代谢参数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联合化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至2021年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基线PET/CT检查且行一线ICI联合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获得总肿瘤代谢体积(TMTV)、糖酵解总量(TLG)和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一线ICI联合化疗预后的最佳临界值,并收集患者外周血指标,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法及Cox回归计算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FS)。结果共入组44例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TMTV>119.5 cm3及转移灶数量>3个与较差的PFS有关(χ2=4.19、11.28,P<0.05);TMTV>119.5 cm3及TLG>424.3与较差的OS有关(χ2=14.96、6.05,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转移灶数量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1),TMTV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38)。结论在接受一线ICI治疗联合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中,TMTV是OS的独立预后指标,转移灶数量是PFS的独立预后指标,可在临床工作中应用,但仍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 标签: 氟-18-氟代脱氧葡萄糖 免疫治疗联合化疗 总肿瘤代谢体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18F-FDG PET/CT代谢参数联合炎性反应指标对原发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初诊患者中期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20年5月间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以18F-FDG PET/CT进行基线评估且采用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或利妥昔单克隆抗体+CHOP(R-CHOP)化疗方案的67例PGI-DLBCL患者(男37例、女30例,年龄28~85岁)资料,2~4个化疗周期后行中期疗效评估,根据Lugano淋巴瘤疗效评估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组和非CR(NCR)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间SUVmax、SUV峰值(SUVpeak)、肿瘤代谢体积(MTV)、病灶糖酵解总量(TLG)、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CR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筛选结果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并用外部验证数据(n=15)对该模型进行检验。结果67例PGI-DLBCL患者中,CR组28例(41.8%),NCR组39例(58.2%)。CR组和NCR组的SUVpeak、MTV、TLG、PLR及NLR分别为9.5(6.2,15.2)和17.3(12.3,28.1)、11.3(4.7,23.2)和73.8(42.9,141.7) cm3、85.2(35.5,214.6)和887.5(300.9,2 075.3) g、149.3(102.8,173.1)和203.9(155.7,297.1)、2.2(1.8,4.6)和3.9(3.0,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6.41~-2.33,均P<0.05)。建立回归模型:P=1/(1+e-x),x=0.100×MTV+0.024×PLR-8.064,其对NCR风险的预测准确性达86.57%(58/67),外部验证数据检验回归方程的准确性为13/15。结论PET/CT代谢参数MTV联合炎性反应指标PLR对初诊PGI-DLBCL患者行CHOP或R-CHOP化疗方案的中期疗效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胃肠道 药物疗法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治疗结果 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