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43岁,电机厂工人(近10年平均每日累计坐位工作8小时),因“反复头晕4天、突发晕厥半天”于2015年5月19日入院。既往史及家族史否认特殊。

  • 标签: 头晕 脑梗死 肺血栓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他汀药治疗可降低梗死复发风险。方法研究我院近一年内80例患者,其中40例用他汀药治疗,为用药组;另40例未使用他汀药的未用药组。结果比较分析表明,他汀药能明显降低继后PE复发风险(校正后HR0.50)。结论研究者最后认为,他汀药能有效降低继后PE复发风险,且与使用VKA等不相关,提示对于在接受长期抗凝治疗的PE患者,他汀药有望成为其有效的辅助用药之一。

  • 标签: 他汀药 肺梗死 降低复发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型肿瘤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方法回顾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6年7月至2021年6月因门肿瘤行18F-FDG PET/CT显像及同期胸部增强CT检查,且通过影像学随访或病理确诊的49例(男40例、女9例,年龄32~81岁)梗死患者的资料,分析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18F-FDG PET/CT显像共发现49例患者108个梗死灶。门部肿瘤以小细胞癌最常见(67.35%,33/49)。临床表现以咳嗽(69.39%,34/49)和咯血(34.69%,17/49)为主。梗死常多发(69.39%,34/49),可多个肺叶受累。梗死灶CT形态表现为楔形(46.30%,50/108)或斑片状(53.70%,58/108),密度以泡状实变为主(61.11%,66/108)。91个(84.26%,91/108)梗死灶呈FDG高代谢,SUVmax为1.48~6.62,高代谢模式为边缘征(36.11%,39/108)或不均质高代谢(48.15%,52/108)。有19例(38.78%,19/49)患者合并肺静脉受累;26例(53.06%,26/49)患者伴同侧胸腔积液。结论门型肿瘤梗死以咳嗽常见。门肿瘤患者18F-FDG PET/CT检查时发现外周内楔形变、泡状实变、边缘征、不均质高代谢病灶时,有助于对门型肿瘤梗死的诊断。

  • 标签: 肺肿瘤 肺梗死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疾病合并脑梗死临床特点,提高临床上的认识。方法系统回顾分析35例慢性阻塞性疾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临床治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分别为12例、5例、6例、5例、7例,总有效率为65.7%,其中恶化病例中死亡6例(多脏器功能衰竭、呼衰、脑疝分别为2例、3例、1例)。结论积极控制其高危因素,治疗其基础病,认真观察病情变化,与其他疾病鉴别清楚,如能够及早诊治,还是有希望降低慢阻合并脑梗死的病死率及致残率。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合并 脑梗死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我院于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4年间收治的慢性阻塞性疾病(简称COPD)215例患者,其中并发脑梗死患者4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结果发现COPD并发脑梗死常发生在老年人,且在基础疾病上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粘血症及长期吸烟等危险因素,其表现形式多样化、易误诊、漏诊。现将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疾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与治疗情况。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阻塞性疾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资料,对其诊断结果和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据病史及功能测定可确定慢性阻塞性疾病患者,进行胸部及头颅CT、血液粘滞度测定,能对合并脑梗死患者在临床上做出基本诊断,并指导判断预后及治疗效果。结论CT及血液粘滞度测定对于慢性阻塞性疾病合并脑梗死的诊断,判断预后、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治疗上采用中西医共施、传统溶栓和抗凝并举的方法,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治疗及预防效果。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脑梗死 合并 高粘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静脉瘘(PAVF)相关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梳理PAVF相关性脑梗死的诊疗流程。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6例PAVF相关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颅脑磁共振成像、脑血管影像、反常性栓塞风险(RoPE)评分、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cTCD)、增强经食道超声心动图(cTEE)、胸部CT和血管成像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对PAVF患者行介入栓塞或药物保守治疗,随访1.5~5.5年。结果入组6例患者均为中青年患者,男女比例1∶2,RoPE评分6~7分。1例为首发脑卒中,5例为复发性脑卒中。前后循环均可累及。2例为肯定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合并PAVF,2例为可疑的HHT合并PAVF,2例为散发型PAVF。6例患者cTCD均呈Ⅳ级的大量右向左分流,cTEE表现为延迟的左心房大量气泡影,其中1例合并卵圆孔未闭(PFO)。6例患者均经肺部CT增强确诊,3例PAVF病灶位于左下,其余3例病灶分别位于左上、右下、右中,均为单纯型PAVF。对5例患者行经导管介入栓塞治疗,术后行cTCD复查右向左分流,结果4例阴性,1例合并PFO者术后仍有少量潜在分流。另外1例患者选择抗血小板药物保守治疗。对全部患者随访1.5~5.5年,均未再复发脑卒中。结论PAVF相关性脑梗死患者再发脑梗死的风险很高,颅脑影像学无特异性表现。对于RoPE评分≥6分的隐源性脑卒中患者,应行cTCD筛查右向左分流,对阳性者进一步行cTEE筛查心内/心外分流,提示心外分流并疑诊PAVF者,需行肺部增强CT确诊。对确诊为PAVF者可选经导管栓塞或手术切除,并用cTCD评估治疗效果。

  • 标签: 动静脉瘘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非心脏开胸手术并发心肌梗死(PMI)的预防和护理。方法采取术前完善手术期管理,术后严密观察,正确快速的识别心梗先兆,积极有效的抢救和精心的护理配合等措施。结果患者抢救成功,术后21天出院。结论做好充分的术前评估讨论以及术后严密观察,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对于提高PMI抢救成功率,挽救患者的生命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全肺切除 心肌梗塞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B线与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分层的关系,并分析B线数目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10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入住我科的患者,记录Killip分级,行床旁超声检查,记录B线数目,并行心电图、心脏超声、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血肌酐等检查,计算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分析B线数目与Killip分级、NT-proBNP、cTnI、GRACE评分及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下面积法计算KillipⅠ级、Ⅱ级与Killip Ⅲ级、Ⅳ级的B线截断点,根据此截断点将入组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共入组568例患者,其中Killip分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患者分别为254例、198例、76例、40例,平均B线数目分别为1.4条、6.4条、12.1条、15.9条。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B线与Killip分级、NT-proBNP、GRACE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934、0.657、0.858,均为P<0.001)。ROC曲线下面积法计算Killip Ⅰ级、Ⅱ级与Killip Ⅲ级、Ⅳ级的B线截断点为7.5条(曲线下面积0.986,灵敏度0.935,特异度0.945),将患者分为B线≤7.5组(478例)和B线>7.5组(90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急性左心衰竭[63例(13.2%)比56例(62.2%),P<0.001]、急性肾功能衰竭[78例(16.3%)比24例(26.7%),P=0.019]和全因死亡[16例(3.3%)比12例(13.3%),P<0.001]均有显著差异。结论超声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分层,预测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肺超声 B线 急性心肌梗死 危险分层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脑梗死的防治及意义。方法对2009年6月1日到2012年5月31日慢性阻塞性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脑梗死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三年内共收治慢性阻塞性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748例,死亡16例。其中合并脑梗死54例,发生率7.2%。死亡4例,死亡率7.4%。给予阿司匹林防治3例,占5.6%。给予氯吡格雷防治5例,占9.3%。给予他汀类药物防治0例,占0%。结论慢性阻塞性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脑梗死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应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减轻社会经济负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中心2016年3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37例采用ECMO治疗的AMI患者的资料,以Gensini评分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asoactive-inotropic score, VIS)评估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情况,累积液体平衡(cumulative fluid balance, CFB)评估液体负荷状态,按罪犯血管、液体正/负平衡及存活/死亡进行分组,分析Gensini评分、24 h VIS、CFB与预后的关系。结果30例患者纳入分析,存活12例,死亡18例,病死率60.0%。80.0%患者的罪犯血管为左主干及左前降支近端(left main and proximal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LM+pLAD)。Gensini评分77(52,120),24 h VIS评分50.0(31.1,80.4),每日液体负荷28.7(26.6,34.4)mL/(kg·d),CFB -1.8(-9.7,8.0)mL/kg。液体负平衡组的病死率及24 h VIS评分显著低于液体正平衡组;存活组的Gensini评分、24 h VIS评分及CBF显著低于死亡组。结论采用ECMO治疗的AMI患者的罪犯血管以LM及pLAD多见,Gensini评分和24 h VIS评分具有一定的预后评估价值,早期保持液体负平衡,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宗旨在于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护理方式,并探讨护理新模式对此类患者的功能指标影响。方法 此次的临床科研考察对象,均为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医院接受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治疗的病患,合计80例,按护理措施将病患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精细化的护理新模式,对比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白细胞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白细胞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统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脑梗死 肺部感染 护理新模式 肺功能指标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良性对称性脂肪瘤病合并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二次手术后急性梗死患者。10年前行第1次颈部脂肪瘤切除术,2年前肿物复发,复发后再次于全麻下行类似改良颈淋巴清扫术式,术后第3天出现胸闷、气促,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确诊梗死,经抗凝治疗及密切监护下血管血栓消失。术后随访3个月,患者颈部伤口愈合良好,打鼾、憋气症状明显缓解。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宝石能谱CT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成像诊断肺动脉栓塞及梗死的价值。方法对医院2014.02月到2015.10月收治的50例肺动脉栓塞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低剂量对比剂宝石能谱CT,两名主任医师使用工作站能量成像系统和CT增强软件对所采集数据进行独立处理。结果诊断为栓塞的患者碘基图碘含量异常区值与正常区碘基图碘含量正常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碘基图结果与CT肺动脉造影一致性比较好(K值为0.91,P值为0.001)。结论宝石能谱CT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成像诊断肺动脉栓塞及梗死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宝石能谱CT 低剂量对比剂 肺动脉成像 肺动脉栓塞 肺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