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3 个结果
  • 简介:<正>有关先秦职官的珍贵资料很多都保存在《周礼》一书中,随着出土文献材料的不断丰富,学者们很早就认识到将出土文献所载职官与《周礼》所记结合起来研究的重要性,创获颇多。笔者在整理出土战国文字资料中的职官时,对古玺所记齐职官略有心得,写就小文,以就正于方家学者:

  • 标签: 出土文献 古玺 战国文字 玺文 包山楚简 官玺
  • 简介:至少明清以降,中国就奉行对官吏的“薄俸”之策,除非皇亲国戚.一个真正清廉的官员,靠那点菲薄的俸禄往往难以维持体面的生活。其中鼹典型的,莫过于海瑞,一直到死,其积蓄也只有近一个月的俸禄,白银十几两,还不够殓葬之资。

  • 标签: 俸禄 官吏 官员 清廉
  • 简介:雨宋科举常科与非常科登科人,与唐代相较,从总体上说,礼遇较高、出路较好。宋代各种科目经殿试或亲试合格人,有一套固定的等级与赐第规格。并按等级授以官职。宋太宗税:“既策名,即令解褐,不限送词,皆授以,隆儒之風,可谓至矣!”

  • 标签: 宋代 考论 宋太宗 常科
  • 简介:2009年,广西专家学者云集桂林雁山园召开首届“桂研究”研讨会,此后“桂”成为广西地方的标志,成为广两文化界、学术界共同精心打造的文化学术品牌。近年来,有关“桂”渊源及其概念溯源引发热烈讨论,关注焦点集中在康有为《桂答问》及其《桂答问·序》上。

  • 标签: 康有为 答问 渊源 2009年 专家学者 学术品牌
  • 简介:18世纪,山东绅民的抗粮行为常被清廷认为缘自其"民情"兼具"刚狠"和"晓文"的特质,而较少与官府失当联系在一起。嘉道年间,随着州县官吏在田赋征收中盘剥程度的加重,山东绅民时常通过京控渠道进行抗议。但因清廷的整饬始终不见成效,绅民对官府的仇怨持续发酵。至咸丰年间,在州县官因税收压力倍增而继续加重对乡村的盘剥,又未能有效掌控团练的情况下,"恨久矣"的山东绅民遂借团练之力,频繁而激烈地反抗州县的田赋征收。耐人寻味的是,正是官方自身相信,"吏道之堕"实为团练抗粮的根源,绅民的责任反而获得理解和宽容,提示出当时的吏治危机已相当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山东绅民抗粮动因从"民情"向"恨"的转变既折射出清王朝自18世纪末开始日渐凸显的吏治危机与民对立,也预示着晚清以降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种种冲突。

  • 标签: 嘉道年间 田赋征收 乾隆时期 吏道 绅衿 藩臬
  • 简介:赫梯的研究包括哪些内容?这个问题看似简单,答案清楚,实则不然。国内世界古代史学界通常将其局限在一个双重狭义的层面上。纵观赫梯人历史文化发展的客观事实以及国际赫梯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可以发现这样的认识有待商榷。只有通过交流与讨论,在中国,赫梯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从而得到真正的重视和科学的发展。

  • 标签: 赫梯学 内容 定位 思考
  • 简介:本文认为《续汉书.百志》存在如下基本体例:源自束汉“簿”的“正文”叙述职官及其官属的名称、员额与秩级,西晋司马彪所作“注文”则叙述职官的职掌与沿革。以此为标准,本文对“郡太守”条的两处疑文作了重新检讨,并连带梳理了“司隶校尉”、“州刺史”、“县令长”、“诸侯王”等条的文字。《续汉书.百志》的这一撰述方式,继承和发展了东汉後期以来崇重《周礼》的官制撰述新动向,在汉晋间的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续汉书 百官志》 官簿 《周礼》 郡太守
  • 简介:现代优生由英国科学家高尔顿创办于1883年。文章讨论了藏医优生发展的历史,认为在孕前期保健与优生范畴方面,《四部医典》提及精卵质量如何影响胎婴儿的质量以及《优生方法》中关于父母的情绪和思想动机能力改变胎婴儿质量的观点显示出藏族独特的优生观念。

  • 标签: 藏医 《四部医典》 《优生方法》 优生学
  • 简介:景观美学评价是景观资源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将主观评价法纳入科学的景观评价体系,该方法的"客观性"必须得到证实。本研究试图证明,在进行主观整体评价的过程中评价者同时也对景观的某些客观属性进行认知,且这种认知可以定性为"客观"。按照事先设计的评价流程,六名学生参与了现场景观调查,并完成格式的评价内容。研究发现:(1)在景观美学评价中,整体美学评价与评价者对某些景观美学属性的认知判断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包括视觉舒适度、开阔度、景观特有性、景观多样性等。(2)评价者的认知判断可以精确地反映视域大小及平均景深等客观的景观属性。

  • 标签: 景观美学评价 景观客观属性 视觉景观感知 武汉
  • 简介:废除科举,对归国留学生进行考试,验其学业,并予科名与官职,是清政府奖励留学的重要政蓑。归国留学毕业生考试章程的制定,是光绪皇帝推行新政、录用人才的一项举措。清末留学教育的目的是为洋务运动储备人才。后来,留学生中不少人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为当时中国各业的领军人物。

  • 标签: 清末 詹天佑 归国留学生考试 奖励任用制度
  • 简介:近代以来,尤其是19至20世纪,在不断拓展的神话视野中,作为基督教神学大典的《圣经》日益遭到"去神圣"的解构,显露出人类的本真面貌。其间洛斯、赫尔德、艾希霍恩、保禄斯、乔治.鲍尔、德.韦特、施莱尔马赫、施特劳斯、勒南、费尔巴哈等人做出了显著贡献,而语言学派、人类学派、巫术和仪式学派、现象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历史学派、形式批评学派等也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理论和方法。

  • 标签: 《圣经》 神话学 神学 人类学
  • 简介:李兆洛(1769-1841),清代学者、文学家。字申耆,晚号养一老人,阳湖(今属江苏常州市)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选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改凤台知县;后主讲江阴暨阳书院达20年。

  • 标签: 李兆洛 学思 方志 清代学者 文学家 常州市
  • 简介: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一股留学日本的热潮。留日热潮是甲午战争后清末留学救亡实践的产物。中国公作为中国最早的私立大学之一,是在清末留日学生的倡导与推动下,在中国近代史上建成的第一所先有学生而后有学校的大学。考察晚清留日学生与中国公,可以充分认识清末留学救亡思潮及留日学生和中国公创建的关系。中国公的成立是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它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进程。

  • 标签: 留日学生 取缔规则 中国公学
  • 简介:《安多政教史》对研究19世纪安多地区的宗教现状和社会政治状况、格鲁派的寺院分布情况等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目前,学术界对《安多政教史》的历史文献价值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鲜有学者对其文献资料进行文本研究。文章试图应用文献的方法,对《安多政教史》的作者、成书年代、资料来源、内容结构、数据、缺陷以及文本译介等方面加以阐述。

  • 标签: 《安多政教》 历史 文献学
  • 简介:<正>《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六册有《天子建州》篇,是有关先秦礼仪制度的文献,为研究先秦礼提供了宝贵的材料。由于有甲、乙两个写本相互对读,且甲本较为完整,为简序编联和文字释读提供了很大便利。经过原考释者曹锦炎先生及诸位学者的研究,现在全篇文字基本可以读通。不过,由于其中关于礼制的记载多不见于传世文献,甚至有与传统说法大相径庭者,所以在具体文意上仍存在不少见仁见智之处。为便于讨论,我们依据甲、乙两个写本的图版,同时吸收学者们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参以自己的看法写出通行释文如下:

  • 标签: 礼学 传世文献 战国楚竹书 甲本 简文 博物馆藏
  • 简介:中国人类学学者第一次聚集在一起讨论中国人类的定位与规范,部分学者表达了对人类学学科与自己的社会和国际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宣示了他们对学术伦理和学科规范的高度重视。

  • 标签: 学科规范 学术伦理 中国人类学 世界人类学
  • 简介:弗里德曼范式是中国宗族研究的代表性理论。在反思、批判这一理论范式的过程中,学者们不仅质疑了其所关注的祀产要素的核心作用,也尝试从地方化聚居、文化族谱等角度重新解读中国宗族。本文梳理人类中国宗族研究的理论流变,反思已有的研究局限,认为各类仪式性互动对宗族的构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理解中国宗族的关键要素。并从仪式入手探讨中国宗族组织的学术路径,旨在对当代中国宗族研究的发展和创新有所贡献。

  • 标签: 弗里德曼范式 中国宗族 仪式
  • 简介:本文在简要回顾经济人类研究历程的基础上,从经济人类在中国的传播和针对中国情境的经济人类研究进展两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经济人类的研究现状,然后结合国外经济人类研究的理论前沿和实践应用,剖析了国内外研究存在的差异,并从研究视域拓展、研究层面融合、研究范式转变和研究学科整合等四个方面展望今后中国经济人类研究有待努力的方向。

  • 标签: 经济人类学 中国 展望
  • 简介:壮语是分类词强势型语言的代表,壮语分类词也因而备受关注,几十年来在汉语量词理论的观照下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多年来的研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研究成果也很难被语言类型学家所引用,这和壮语作为分类词强势型语言代表的身份极不相称。有鉴于此,壮语分类词研究亟需吸收当代语言类型的研究成果,把壮语分类词放在整个人类语言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参照类型的描写框架,借助分类词类型的研究成果,把相关参项的表现形式与其它分类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壮语分类词的共性与殊相。

  • 标签: 壮语 量词研究 分类词 类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