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陈仁仁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全书共37.6万字,404页。是《地出土战国简册研究》丛书的第三册。全书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述与综论。概述了战国竹书《周易》的基本情况,并通过比较诸种出土易文本与易筮资料,认为竹书《易》是易文本从卜筮之书到意义文本或经典文本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并分析了《周易》文本早期形态展开过程的一些特点。

  • 标签: 战国楚竹书 《周易》 武汉大学出版社 经典文本 2010年 卜筮之书
  • 简介:本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彭祖》部份字词提出新的释读,如释简二“大匡之衍”为“泰匡之愆”、释简七“怀者不以”为“倍者不以”。对于简二至简五中间的缺文,也参照文例及韵脚拟补。

  • 标签: 楚竹书 古文字 彭祖
  • 简介:对于的阙释、误释之处,余曾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一)〉补释>一文,发表于2003年第9期.后又陆续发现该书考释中的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兹再作补释如下:

  • 标签: 战国 上海博物馆 楚竹书 补释 东南 考释
  • 简介:战国竹书《周易》中一词由多字记录的“同词异字”现象共14组,按产生原因可分为“因字形异体产生的同词异字”“因假借产生的同词异字”“因字形讹误产生的同词异字”三类。通过对竹书与今本中出现的“同词异字”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同词异字是竹书本与今本《周易》用字差异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战国文字 楚竹书 周易 同词异字
  • 简介:《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中未见于《文字编》的新字达900余个,它们与《文字编》相配合,更完整地揭示了战国简的字符集。新补字提前了一些通用汉字的出现时间;它们的一些新见用法丰富了其字义系统;有的新补字形有助于纠正过去的某些文字误释;大量新补字形更充分地显示了战国方域内的一些特殊字词对应关系。

  • 标签: 楚简 楚文字 《楚文字编》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 简介:战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引起儒家核心理论“仁”论元语言的蜕变,在战国简中,孔丘“仁”本论走向新“仁”论,古典仁义走向多元道德实践,“命”系神性走向人性。

  • 标签: 战国简 元语言 蜕变
  • 简介:《屈羌钟》铭文记载厩羌随其主君韩虔征秦、伐齐、会平阴、入齐长城、袭夺京的战功,时间是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4)。学者对铭文文字训释不一,聚讼纷纭。近年出士筒《系年》对《历羌钟》铭文的正确解读带来了契机,也丰富了战国初年的列国史料。本文训读铭文的目的在於考史,对《厩羌钟》及筒《系年》的事件与时间的考证,对修正《史记。六国年表》有一定的帮助。在史文缺佚的战国初年,《厉羌钟》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 标签: 《历羌钟》 楚竹书 《系年》
  • 简介:本文对上海博物馆藏简《周易》中的“歲”字进行了释读,兼释帛书中从“歲”旁的“越”字。

  • 标签: 会意字 讹变字 考释
  • 简介:<正>漆器,在人类物质文化史上是一枝奇葩。我国的漆器,有悠久的历史、优秀的传统和独特的风格,因而闻名中外。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漆工艺史上,战国是一个重要时期。战国列国中,以楚国的漆工艺比较发达,漆器出土最多,保存也最好。总结漆器的光辉成就,剖析漆工艺发达的原因,有助于

  • 标签: 楚漆器 战国时期 文物考古工作 楚国 物质文化史 楚墓
  • 简介:本文是最近面世的上海博物馆藏竹书的初步研究成果.本文认为:1.从"数图形卦"分析竹书的卦符,由于这卦符纯以一与八这两数来表达,体现了与长沙马王堆帛书本同类的历史、人文水平,而稍晚于阜阳简本;2.竹书所以有"经"无"传",是因为尊"经"贬"传"的缘故;3.竹书的"同卦同类符号"即首符、尾符相同的文本现象,并不能证明"对立与统一"的辩证法思想,符号匚也不是竹书具有"上、下部分"的证明.本文对以上见解进行了有据有理的分析.

  • 标签: 楚竹书《周易》 卦符 首符 尾符 经传
  • 简介: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本《周易》筒35-36为《讦》卦,其“讦”字凡八见,传本《周易》作“蹇”,阜阳汉简本、帛书本均作“警”,汉石经则作“塞”;又王逸注《楚辞·离骚》、李善注《文选·辨亡论》等。则引《蹇》六二“王臣蹇蹇”作“王臣謇謇”,是“蹇”似又可通“謇”,异文甚多。《易传》释“蹇”为“难”,后世注家多从之。惟考时贤所论,颇有以竹书本之“讦”为正,释《蹇》为专言直谏之卦者。今不揣谫陋,拟为“蹇”之异文作一平议,并就文献征例、卦爻辞义、卦序结构、卦象诸端,考辨《周易》“蹇”之确义。

  • 标签: 楚竹书 周易
  • 简介:本文从简《周易》有限的卦爻辞资料,配合既有的《易》学文献,分别推论经文和传文中《彖》、《象》二传的写定过程。其形成为今本固定的面貌,可能是经由不同时期和不同《易》家之手所修订改造完成。而就于今所见文本而言,简本年代最早,又可据以参证检讨经文的解读,以至判定其前出土帛本文字的是非得失。全文析分为四项,各举出若干例证以为说明。透过这些例证,不只可以更清楚了解今本《周易》形成过程的变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秦典籍编制的性质和情况。

  • 标签: 楚竹书《周易》 帛书《周易》 今本《周易》 《彖传》 《象传》
  • 简介: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公布之后,学界同仁已经发表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但对经文的释读,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本文以竹书本为参照,对经文的八条卦爻辞作了释读,讨论了易学史上有代表性的意见,提出了一些耐人寻味的见解.这对我们一步一步逐渐接近卦爻辞的本义,或许不无裨益.

  • 标签: 周易 楚竹书 释读
  • 简介:竹书的中心主题,是关于统治者如何以"超越"的境界和方式治民平天下,成为"理想"之"民之父母"的论述,是儒家学说中以"教"的形式,宣扬儒家"崇高"道德伦理的代表作.分析可见,所反映的主体思想,与所体现的孔子学说有较大的差异,而与子思、孟子学说有更多的联系和相近之处.的成篇,当在与和竹书等差相同时的战国中期,其间思想内容上的联系亦可说明.

  • 标签: 楚竹书 《民之父母》 思想源流 儒家
  • 简介:长沙战国墓帛画是名为茵的棺饰,描绘主人升天的情态。鱼表示吉祥,出自西周开元;鸟为使者,导引升天;文采是蔓草卷云纹,因此是驾云升天图。

  • 标签: 帛画 葬俗 棺饰 升天
  • 简介:本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周易》简文中部份疑难字词提出解释,如将第十四简"可豫悔"、"猷豫"释为"歌豫悔"、"谣豫";释第二十一简"勿药有菜"为"勿药有瘥";释简二十四"■经于北涯"为"拂径于丘、洍"。并讨论第二简的"■"、第十五简的"■"等字。透过本文的讨论,对于许多《周易》爻辞的文义可以得到较清楚的理解。

  • 标签: 周易 楚竹书 爻辞
  • 简介:上博竹书《孔子诗论》释"颂"数语准确地揭示了《颂》诗的内涵,且是《毛诗序》对"颂"的阐释的直接依据和来源。颂时王之成功以告神是《诗经》三《颂》的本质特征。以上博《孔子诗论》释"颂"数语与相应诗篇相对照,在考查诗篇之义的基础上,考释《诗论》对《颂》的评语的含义,并纠正前贤之误。

  • 标签: 诗论 盛德 成功
  • 简介:2013年,临泉县博物馆在铜城镇做调查时再次发现了一块金版,为当地近年来发现的重要文物之一。这块金版平面略呈长方形,长19.5、宽15.9、厚4.2mm,重12.01g(取最大值),钱体上下两侧切割痕明显,左侧上下两边有切割后留下的茬边,呈对角状。钱体正面钤有阴文方印,为大篆“郢舀”二字,字迹清晰且字口深峻,字体基本完整,惟“郢”字右上部略有变形,应是右侧切割槽挤压所致;背部略鼓(图1)。在背面的中部发现有刻划符号,其含金量尚未检测(图2)。

  • 标签: 战国 安徽 刻划符号 博物馆 临泉县 长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