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采用旋转薄膜蒸发法结合挤压过滤工艺制备大豆磷脂脂质体,所制得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217nm,跨距0.838,负染色脂质体经透射电镜观察,呈明显的双层膜圆球型结构.以胆酸钠盐和脱氧胆酸钠盐研究其与脂质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将500nm波长处的可见光吸收值评价胆盐-脂质体混悬液的浊度,测定脂质体的粒径变化情况.在胆酸盐加入的初期,由于胆酸盐和脂质体形成混合胶团,致使脂质体的粒径和浊度值稍有增加,进一步加入的胆酸盐使脂质体的粒径和浊度值下降.胆盐和脂质体间的相互作用经历了数个重排现象,使脂质体的粒径发生规律性的变化,这与脂质体的体内稳定性密切相关,也可反映脂质体的载药和释药特性.

  • 标签: 脂质体 体外 胆盐 载药 体内 混悬液
  • 简介:目的对比猪肺磷脂注射液与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效果。方法2012年9月—2016年12月选择在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诊治的早产儿肺透明膜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都给予常规基础治疗与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给予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治疗,记录两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2、24h的肺泡内正压参数都明显低于治疗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间对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2、24h的肺泡内正压参数都明显低于治疗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间对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2、24h的肺泡内正压参数都明显低于治疗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间对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猪肺磷脂注射液与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痘能促进肺功能的提高,改善血气状况,促进患儿康复,但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在住院花费方面更具优势。

  • 标签: 猪肺磷脂注射液 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 早产儿肺透明膜病 机械通气 肺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两种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治疗对早产儿呼吸、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2013年2月—2016年12月选择在中山市博爱医院诊治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9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9例,对照组给予猪肺磷脂注射液(固尔苏)治疗,观察组治疗给予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珂立苏),在给药途径中,不中断进行机械通气,此后根据患儿临床表现与呼吸困难改善情况可重复使用,最大使用次数不超过3次;两组都治疗观察14d。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两组治疗前后的肺泡内正压参数变化情况,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及神经损伤因子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与住院时间都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肺泡内正压参数都明显低于治疗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观察组的肺泡内正压参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纠正胎龄37周时NBNA评分分别为(36.98±3.11)分和(31.49±3.87)分,都明显高于治疗前的(25.72±2.92)分和(25.14±3.11)分,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NBN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清NSE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NSE含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中断机械通气给予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能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肺功能,促进患儿康复,且有利于患儿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早产儿 神经系统 呼吸窘迫综合症
  • 简介:目的评价PS在足月新生儿肺出血中的治疗作用。方法40例肺出血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组PS组(机械通气+气管内滴注血凝酶和PS)和对照组(机械通气+气管内滴注血凝酶),每组20例,机械通气12h,行血气分析,同时记录呼吸机的相关参数(RR、Vte、PIP、Pmean、Crs);治愈新生儿肺出血停止平均时间和撤离呼吸机时间及病死率。结果PS组治愈18例,死亡2例;对照组治愈17例,死亡3例,病死率(10%vs15%)较相近(P﹥0.05);PS组肺出血停止和辅助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43.78±8.14vs50.65±7.77,70.56±6.92vs76.06±7.29,h)(P﹤0.05);呼吸力学指标PS组PIP和Pmean低于对照组(27.72±1.41vs28.12±1.27,24.50±1.54vs26.06±1.25,cmH2O)(P﹤0.05),Crs高于对照组(0.85±0.13vs0.76±0.09,ml/cmH2O)(P﹤0.05),RR和Vte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氧动力学指标PaO2、SaO2比较变化相近(P﹥0.05),PS组PaO2/FiO2高于对照组(234.11±30.14vs215.88±14.30)(P﹤0.05)。结论外源性PS主要通过改善氧合及呼吸力学效应等机制,有效防治足月新生儿肺出血。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肺出血 足月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 (PS)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25例新生儿重症肺炎病例分为对照组 (13例 )与实验组 (12例 ),两组均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用 PS,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 OI、 a/A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 24h时实验组 OI、 a/APO2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更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实验组治疗后24h、 48h、 72h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 SP-B浓度更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用于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效果确切,有利于内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成,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重症肺炎 新生儿 肺表面活性物质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DuoPAP)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胎龄30~37周之间,生后24h内,确诊为RDS患儿60例,全部患儿按照随机原则分为DuoPAP组及NCPAP组,并予以PS替代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结果两种通气方式均可改善Pa02,PaCO2,OI,但DuoPAP较NCPAP能迅速改善氧和提高PaO2,降低PaCO2,减少二氧化碳潴留。DuoPAP组再次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及气胸发生率低于NCPAP组,DuoPAP可减少用氧时间,呼吸支持时间及医疗花费,减轻了患儿的家庭经济负担,减少了患儿氧暴露时间。结论两种通气方式治疗RDS均有效,但DuoPAP较NCPAP相比可迅速改善氧合,减少用氧时间及降低再次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率,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肺表面活性剂 连续气道正压通气 间歇正压呼吸 间歇正压通气
  • 简介:目的对照分析在临床中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所具有的治疗效果及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8年3月期间于本院产科出生后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8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组4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血气指标及临床治疗指标。结果经治疗后,两组血气指标均有所改善,但研究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P<0.05;且研究组各临床治疗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合理利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能够对患儿血气指标起到较好改善效果,并可有效缩短患儿治疗及住院时间,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表面活性物质 临床治疗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探索病毒性脑炎(VE)患儿血清和脑脊液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SP-D)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4月期间该院小儿神经科临床收治的27例VE患儿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23例非脑炎患儿为对照组,均采集血清和脑脊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SP-D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儿急性期血清SP-D(13.01±1.43)μg·L-1、脑脊液SP-D(13.39±1.61)μg·L-1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减少。VE患儿恢复期血清SP-D(15.10±1.69)μg·L-1、脑脊液SP-D(15.87±1.72)μg·L-1与急性期比较均有明显增加(P<0.05)。VE患儿恢复期脑脊液有核细胞数(15.93±1.83)×106·L-1及脑脊液蛋白含量(0.23±0.02)g·L-1与急性期时比较均有明显减少(P<0.05)。结论SP-D与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检测血清和脑脊液SP-D水平对诊断病毒性脑炎及判断病情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 脑脊液 血清
  • 简介:目的观察怖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positiveairwaypressive,Bi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N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本院诊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所有患儿均接受BiPAP治疗,观察患儿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怖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比两组疗效、血气指标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77%)明显较对照组(74.19%)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氧疗时间(63.04±12.19)h、机械通气时间(52.53±12.34)h、住院时间(17.82±5.46)h均较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aO2、PaCO2、pH值等血气指标均明显改善,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aO2、pH较高,PaCO2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68%)较对照组(32.26%)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BiPAP治疗NRDS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患儿血气指标,且安全性高。

  • 标签: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BIPAP治疗 肺表面活性物质 血气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共62例,均在2020年09月-2023年09月期间入我院治疗。按照双色球法分组,31例/组。对比组:予以辅助通气治疗,联合组:予以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治疗。评析、处理二组的时间指标、并发症情况。结果:相较于对比组而言,治疗后联合组时间指标更短、并发症情况更少(P<0.05)。结论: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治疗,能够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辅助通气时间缩短,减少并发症情况,加快患儿出院,推荐应用。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辅助通气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并发症情况
  • 简介:合成和纯化了一个带末端羧基的新的磷脂酰乙醇胺的聚乙二醇衍生物3/4DPPE-PEG3000-COOH。将这个化合物掺入脂质体后,脂质体在网状内皮系统(肝、脾)的聚集减少,在血中的循环时间明显延长,并表现为一级对数线性消除。脂质体表面活性羧基可以和其它活性分子反应,这可能为脂质体带来新的功能。

  • 标签: 脂质体 活性羧基末端 聚乙二醇 长循环
  • 简介: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AlveolarProteinosis,PAP),也称肺泡磷脂沉积症,是一种罕见的不明原因的疾病。1958年Rosen等首先报道本病。其临床以进行性气促,低氧血症为特征。本病罕见,缺乏临床特征,缺乏对本病的认识,误诊漏诊率高。现将我科2002年收治的1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肺泡蛋白沉积症 肺泡磷脂沉积症 诊断 治疗 低氧血症
  • 简介: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活性炭一直用于医药和化工市场。由于活性炭的短缺,以活性炭为原料生产的药品还停留在实验室内,没有将产品推向市场或大量用于临床。

  • 标签: 活性炭 九十年代 二十世纪 实验室内 原料生产 市场
  • 简介:目的探求调控骨髓间质干细胞中药的共性。方法硅胶柱层析龟板活性部位浸膏,用石油醚-乙酸乙酯作洗脱,梯度洗脱,得到16个样品;采用MTT法研究了它们对rMSCs的增殖调控作用,根据总离子图的相似保留时间和相应峰面积,获得促进rMSCs的增殖的指纹图;同样根据它们的总离子图的相似保留时间和相应峰面积也获得了抑制rMSCs增殖的指纹图;用中药龟板提取物有效部位指纹图谱预测中药汤剂“四物汤”和“栽培红厚壳果仁”共7个样品。结果活性实验结果显示Ts-2、Ts-3、Ts-11、Ts-12、Ts-16能促进rMSCs的增殖作用(P〈0.05);Ts-4对rMSCs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他样品对rMSCs的增殖作用不显著(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龟板活性部位指纹图谱预测其他中药活性正确率为86%。结论这种以生物活性为基础的指纹图谱具有科学性,为寻找相似活性的中药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龟板活性部位 气质联用 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指纹图谱 四物汤 野生红厚壳
  • 简介:本文以咖啡酸苯乙酯为先导物设计合成了一系列(1E)-2-(3',4'-二羟基苯基)乙烯磺酸苯酯类化合物作为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药物,并对其神经保护作用进行了活性评估,结果表明将咖啡酸苯乙酯的羧酸酯结构替换成磺酸酯结构后,在LPS诱导BV2细胞产生炎症测定药物神经保护活性的模型中,化合物的活性没有明显提高在过氧化氢H2O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测定药物神经保护活性的模型中,所合成的化合物神经保护作用与咖啡酸苯乙酯处于同一水平。

  • 标签: 咖啡酸苯乙酯 乙烯磺酸苯酯 神经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当前膜活性肽ps _2pa抗神经瘤细胞活性及机制开展深入分析。方法:通过检测膜活性肽ps _2pa对神经细胞增殖的具体参数情况,进一步对表达其生活活性。利用氢溴酸东莨胆碱培养小鼠脑神经瘤细胞调亡模型,同时将膜活性肽ps _2pa干扰浓度作为变量,测定细胞存活率以及神经细胞凋亡能力,探索其对抗神经细胞调亡功能的作用机制。结果:添加膜活性肽ps _2pa组相对于与不添加膜活性肽ps _2pa组可以更好抵抗神经瘤细胞活性,可以更好抵抗神经细胞的凋亡能力。结论:通过基因工程培养的膜活性肽ps _2pa在抗神经瘤细胞活性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价值。

  • 标签: 膜活性肽ps _2pa 机制 神经细胞活动 抗神经瘤细胞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小儿难治性肺炎的效果。方法于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间,在我院选择60例小儿难治性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治疗方法分为干预组(n=30,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和常规组(n=30,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常规组患儿相比明显较高,疗后白细胞水平、后遗症总发生率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能提升患儿治疗效果,减少患儿后遗症,可在小儿难治性肺炎中推广。

  • 标签: 纤维支气管镜 肺泡灌洗 小儿难治性肺炎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应用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分成对照组(常规治疗)、研究组(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各34例。结果:研究组肺功能指标FVC、FEV1高于对照组,炎症因子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支气管扩张 肺部感染 支气管肺泡灌洗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