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本科收治的53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时期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相关指标水平,并比较不同疾病分期及病灶部位者各指标的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于对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胃癌的TNM分期具有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不同病灶部位者的检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相关指标呈现异常的状态,且不同分期者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

  • 标签: 胃癌 血清 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病例1:1例78岁女性患者,因脑梗死、心房颤动口服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初始剂量110mg,bid,治疗前凝血四项均正常。服药5d后及其后多次复查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最长147s(正常上限21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轻度延长或正常高限,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正常,患者出现皮下出血。停药3d后测TT、APTT正常,恢复服药后TT、APTT再度延长。达比加群酯减至55mg,qd,TT延长缩短至62.2s,APTT正常。病例2:1例71岁男性患者,因阵发性房颤口服达比加群酯150mg,bid抗凝治疗。1个月后查PT13.3s略延长,APTT延长47.3s,TT〉60s明显延长,INR、FIB正常。停用达比加群酯5d后查PT、APTT、TT均正常。该2例患者均于口服达比加群酯后出现TT、APTT延长,且停药后均恢复正常,病例1提示TT、APTT延长程度与药物剂量有关,提示TT、APTT或许可以作为监测达比加群药物作用的指标,其结论仍需大规模的研究加以验证。

  • 标签: 达比加群酯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凝血酶时间 老年患者 药品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α,HIF-1α)、P-选择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s-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汉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12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利伐沙班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55/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0%(39/60);观察组患者HIF-1α、P-选择素、TNF-α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利伐沙班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可缓解临床症状,降低HIF-1α、TNF-α、P-选择素表达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下肢静脉血栓 利伐沙班 血清HIF-1α P-选择素 TNF-α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检验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月50例医院收诊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再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月50例至医院检查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血清胱抑素C(CysC)及凝血功能(血浆纤维蛋白原-Fg、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酶原时间-P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各项指标差异,然后再观察不同类型脑梗死与对照组各项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在各方面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进展型脑梗死与对照组相比,各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急性期完全型脑梗死患者仅在CysC水平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检验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观察组以及预后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急性期完全型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检测无现实意义。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清胱抑素C 凝血功能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儿童性早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3月50例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孩、50例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女孩,再选取同时段50例正常发育女孩作为对照组。观察三组之间的IGF-1差异。结果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组、单纯性乳房早发育组及对照组的IGF-1水平为(362.45±109.45)ng/mL、(231.58±81.63)ng/mL和(221.58±86.95)ng/mL,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组的IGF-1水平显著高于单纯性乳房早发育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纯性乳房早发育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GF-1在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并且在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与单纯性乳房早发育中具有较好的鉴别作用。

  • 标签: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 单纯性乳房早发育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安徽地区1163例不育男性的Y染色体无精子因子(AZF)微缺失情况及特点,探讨其在诊治男性不育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PCR)技术扩增1163例精子数目、活力异常的男性不育患者AZF基因的15个序列标签位点(STS),并使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目的片段进行鉴别分析。结果1163例不育患者中130例(11.18%)患者AZF基因位点发生微缺失。在AZF微缺失组合类型中,AZFc+AZFd位点微缺失最多,共97例(8.34%,97/1163);其次为AZFb+AZFc+AZFd的组合缺失,共21例(1.81%,21/1163);AZFa+AZFb+AZFc+AZFd四个AZF区域均发生缺失的患者,以及仅仅在AZFa区域发生微缺失的患者分别为6例,各占总不育患者的0.52%(6/1163)。结论Y染色体AZF区域微缺失是部分男性不育症的重要遗传致病因素,有必要对精液质量异常的男性不育患者进行AZF基因微缺失检测,将有助于明确病因并指导后续治疗。

  • 标签: 男性不育 无精子症 少精子症 无精子因子 Y染色体微缺失
  • 简介:目的:评价生长抑素对早期急性肠梗阻患者炎性因子的表达及病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急性肠梗阻患者100例,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均给予生长抑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胃肠蠕动肛门排气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总体缓解时间,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内肠蠕动肛门排气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总体缓解时间分别为(7.14±2.41)d,(4.03±1.53)d,(3.98±2.00)d,(8.05±1.01)d和(13.21±7.23)d优于对照组为(11.84±3.25)d,(7.28±3.05)d,(5.51±1.76)d,(11.50±1.05)d和(21.01±10.62)d(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IL-6水平分别为(50.0±4.4)ng/mL和(49.8±5.4)ng/mL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6.1±2.1)ng/mL和(56.2±4.8)ng/mL(P〈0.05)。结论:采用生长抑素治疗早期急性肠梗阻患者的疗效较为显著,可降低急性肠梗阻患者炎性因子的表达,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

  • 标签: 生长抑素 急性肠梗阻 炎性因子 总病程
  • 简介: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和垂体后叶素对脓毒症休克患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为临床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及垂体后叶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入住某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脓毒症休克患者病历资料,按照血管活性药(去甲肾上腺素和垂体后叶素)使用情况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未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组和垂体后叶素组,比较两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28d病死率。结果三组患者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和对照组相比,去甲肾上腺素和垂体后叶素均能降低脓毒症患者早期细胞因子浓度,去甲肾上腺素降低脓毒症休克患者细胞因子水平的作用比垂体后叶素更明显;三组患者的28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去甲肾上腺素和垂体后叶素能降低脓毒症休克患者早期细胞因子水平,但对28d病死率无影响。

  • 标签: 去甲肾上腺素 垂体后叶素 脓毒症休克 细胞因子 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自拟益气固本方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选择我院接收的单纯性肥胖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以及盐酸二甲双胍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自拟益气固本方进行治疗,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与对照组并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RP、TNF-α、IL-6水平显著比对照组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益气固本方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效果较好,能有效强化减肥效果,促使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降低,应予以重视。

  • 标签: 自拟益气固本方 单纯性肥胖 血清炎症因子
  • 简介: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基因沉默对D-(-)-MTX/A549耐药细胞株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siRNA技术沉默D-(-)-MTX/A549耐药细胞株VEGF基因,细胞划痕试验和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EGF、MMP-2mRNA,Westernblot检测p-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VEGFsiRNA序列及阴性对照成功转染至D-(-)-MTX/A549后,VEGF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与阴性对照相比下降了2.29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表明转染成功。阴性对照组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后,D-(-)-MTX/A549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下降(P值均〈0.05),D-(-)-MTX/A549耐药细胞MMP-2mRNA、p-ERK1/2的蛋白达也较阴性对照水平明显下降(P值均〈0.05)。结论:抑制VEGF基因表达可以抑制D-(-)-MTX/A549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这一过程可能涉及到MMP-2和p-ERK1/2信号通路。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甲氨蝶呤 耐药 细胞迁移 细胞侵袭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应用生长抑素联合乌司他丁的效果,以及联合方案对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在以我院诊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使用生长抑素治疗方案,实验组使用生长抑素联合乌司他丁方案,比较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和炎症因子水平。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IL-6、TNF-α水平均下降,IL-10水平上升,观察组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长抑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和炎症反应抑制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生长抑素 乌司他丁 消化道出血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维生素D、炎性因子、性激素的相关性。方法从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并将同期检查的正常妊娠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借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胰岛素、血糖、空腹胰岛素等,探究维生素D、炎性因子、性激素和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关系。结果研究组、对照组的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25(OH)D3、LPS、雌激素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维生素D可能参与抑制具体免疫炎性反应,降低胰岛素抵抗,而过高的雌激素也可能是诱发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子

  • 标签: 妊娠期糖尿病 维生素D 炎性因子 性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炎症因子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2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确诊为AMI后心力衰竭的81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患者依据指南采取纠正心衰、吸氧、扩血管、利尿、抗凝等常规治疗,治疗组41例则采用rh-BNP静脉注射。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天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等炎症指标及脑钠肽(BNP)等心衰指标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治疗6个月及1年后心源性死亡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Hs-CRP、IL-6、TNF-a、LVEDV、LVESV及BNP水平均降低,LVEF则显著升高,但治疗组改善均更显著,P<0.05;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治疗1年后患者死亡率则更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rh-BNP对于AMI后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疗效显著,可更好地抑制炎症反应,促进心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通量透析治疗肾性骨病患者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和骨代谢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XXXXXXX医院收治的84例肾性骨病患者,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低通量透析器透析,实验组患者采用高通量透析器透析,透析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和骨代谢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FGF—23及骨代谢中腰椎骨质疏松和股骨颈骨质疏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3个月治疗后血清FGF—23及骨代谢中腰椎骨质疏松和股骨颈骨质疏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通量透析有效缓解了肾性骨病患者的钙磷代谢紊乱症状,清除患者血液中的FGF—23,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高通量透析 肾性骨病 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骨代谢
  • 简介:目的观察膦甲酸钠联合微波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和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108例顽固性扁平疣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微波治疗,观察组采用膦甲酸钠联合微波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复发率及治疗后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γ(IFN-γ)和LPO水平。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IL-2、IL-4、IL-6、IL-10、IFN-γ、LPO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膦甲酸钠联合微波治疗扁平疣临床疗效好,复发率低,并能显著改善患者血清IL、IFN-γ及LPO水平,平衡血清Th1/Th2细胞因子

  • 标签: 膦甲酸钠 微波 扁平疣 脂质过氧化物 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给药时机对腹腔镜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除术患者术后炎性因子的影响,为预防及减轻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围术期应激反应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急诊手术,芬太尼、依托咪酯、咪达唑仑及维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维持,A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B组患者在术毕时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观察指标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阿托品及麻黄碱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A组术前分别为(7.84±2.80)、(8.12±2.97)、(47.11±12.93)ng·L-1、(0.97±0.30)mg·L-1,术后24h分别为(24.11±10.73)、(20.95±14.61)、(113.26±23.85)ng·L-1、(1.45±0.39)mg·L-1,B组术前分别为(7.91±2.45)、(8.04±3.05)、(44.72±13.65)ng·L-1、(0.99±0.37)mg·L-1,术后24h分别为(32.73±13.64)、(33.47±23.74)、(95.60±21.39)ng·L-1、(1.94±0.86)mg·L-1,两组术后24h时以上指标水平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24h时IL-6、IL-8及TNF-α水平低于B组(P〈0.05),IL-10水平高于B组(P〈0.05);两组术后24h时VAS评分及24h内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除术患者帕瑞昔布钠在麻醉诱导前给药较术毕给药更有利于降低术后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抑炎因子浓度,用药时机对术后镇痛无影响。

  • 标签: 阑尾炎 药物时间疗法 帕瑞昔布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白细胞介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