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合理制定本站库存,确保血液资源充分合理利用。方法:统计本站2008年-2012年发往临床的沉淀凝血因子及去白悬浮红细胞数量.分析沉淀凝血因子凝血因子在临床应用及血型的分布情况。结果:我站发出的沉淀凝血因子的发出数量与去白悬浮红细胞发出数量随着年供血量的增加逐年上升。结论:及时调整血液库存,制备并积极推广应用沉淀凝血因子

  • 标签: 血液 冷沉淀凝血因子 去白悬浮红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浆凝血因子在重症肝硬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70例重症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设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5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血浆凝血因子、PCT、PLT、MPV、PDW、TT、APTT、PT、FIB等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检测,并对两组以上指标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TT、APTT、PT凝血指标水平比对照组高,且FIB水平比对照组低,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Ⅸ水平比对照组低,但Ⅷ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PCT、PLT血小板参数水平比对照组低,且MPV、PDW参数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重症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及血浆凝血因子变化均十分显著,能够及早发现重症肝硬化患者凝血机制障碍,从而直接反映肝脏功能、肝细胞受损严重性及肝脏是否衰竭等,为预后评估、判断提供可靠诊疗依据,值得推广。

  • 标签: 血浆凝血因子 重症肝硬化 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成分制备中沉淀制备技术的运用效果,以满足临床用血的需要。方法本次实验研究随机选取用新鲜冰冻血浆通过解冻、融化、分离、离心以及冰冻等工序制备完成的沉淀35份为实验研究的对象,对FVⅢ和Fg的含量采用血凝仪进行检测,对比分析沉淀制备技术完成的血液成分制备与《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血液品种合格标准之间的关系。结果本次实验研究中35份经过解冻、融化、分离、离心以及冰冻等工序制备完成的沉淀容量为(27±3)ml,FVⅢ为(142.35±35.3)IU/袋,Fg为(210±18)mg/袋。

  • 标签: 血液成分制备 冷沉淀制备技术 冷沉淀容量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抗凝血杀鼠剂中度所致的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患儿临床特征,探讨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抗凝血杀鼠剂中毒致凝血功能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组患儿中65%无明确灭鼠药接触史,既往均无出血倾向。临床以鼻衄、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瘀斑等出血起病。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延长,凝血因子筛查均有Ⅱ、Ⅶ、Ⅸ、X因子水平降低。29例患儿外周血中均检测出溴鼠灵或溴敌隆。治疗上使用维生素K1、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等治疗有效。结论不明原因儿童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需高度警惕抗凝血灭鼠药特别是溴鼠灵、溴敌隆中毒可能。治疗上早期使用维生素K,必要时输注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维生素K疗程约1~8月,应随访检测凝血指标,停药过早可能会有反复出血。

  • 标签: 抗凝血杀鼠剂 凝血功能障碍 维生素K1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素锂抗凝血浆在抗凝血生化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收治的100例急诊患者作为观察对象,100例急诊患者分别接受血清及肝素锂抗凝血浆生化检验,采用血清检验的为A组,采用肝素锂抗凝血浆生化检验的为B组,对比A组与B组生化检验结果中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检验结果中的肌酐、尿素氮、钙、淀粉酶、谷草转氨酶、总蛋白、氯、葡萄糖、羟丁酸脱氢酶及总胆红素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检验结果中两组的钠、钾、乳酸脱氢酶等指标的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在抗凝血生化检验中,除去钠、钾、乳酸脱氢酶等指标外,肝素锂抗凝血浆用于生化检验的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肝素锂 抗凝血 生化检验 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DCR)结合大量输血模式(MTP)治疗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ICU收治的严重创伤性凝血病患者38例,分为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18例),研究组采用DCR结合MTP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组在入院12h和72h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的水平。统计入院72h红细胞(RBC)用量、ICU住院时间、休克纠正率、30d生存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72h凝血指标明显改善;研究组72h红细胞用量、ICU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休克纠正率、30d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DCR结合MTP治疗方法对改善凝血功能、抑制大出血、提高患者生存率有较好疗效。

  • 标签: 早期止凝血管理 创伤性凝血病 临床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凝血真空采血管及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时间为2015年3月-2016年3月,采用3种不同的凝血真空管对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采集,对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样本经不同凝血真空管采集、放置温度以及时间的凝血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不同凝血真空管采集血液标本、不同标本放置时间以及不同标本放置温度进行凝血检验,其检验的结果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P<0.05)。结论凝血真空采血管及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结果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临床在实施凝血检验时,应采取合适的凝血真空管进行血液采集,并在适宜的温度和时间内完成凝血检验,从而保证凝血检验结果的有效性。

  • 标签: 凝血真空采血管 温度 时间 凝血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凝血功能检验质量控制分析。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0位体检者的血样。将其放到三个试管内,不同的时间段对血清进行分离,运用普利生血凝分析和相关试剂进行血凝试验,分别对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时问4项进行测试,比较4项不同时间段内测定的数据,结合临床实践分析凝血功能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通过对血浆进行一系列的质量控制,分析结果显示APTT和PT在不同的时间内测定结果和随时测定结果数据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FIB和TT在规定的时间内测定的结果数据没有实际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数据对比显示,影响凝血功能质量控制的因素有很多,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因素,血样标本的检测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检测,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在凝血功能的质量控制方面需要检验人员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把关,对难以把握环节进行加倍控制,最大程度上保证凝血功能的质量。

  • 标签: 凝血功能 质量控制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凝血真空采血管及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的影响。方法择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60例纳入本次实验研究,收集每位体检人体的血液标本,并分别采用不同类型的凝血真空采血管进行血液标本检测,每种类型的采血管均检测20例健康体检人员,并对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BD组相比国产B组的TT检测指标水平更高,P<0.05;APTT、TT将血浆标本于冰箱下保存8小时后该指标的检测结果相比即时检测结果更高,P<0.05;TT在室温下对血浆标本保存4小时后的检测结果相比即时检测结果更高,P<0.05;APTT、TT在室温下保存8小时该指标的检测结果相比即时检测结果更高,P<0.05。结论不同凝血真空采血管对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各不相同,临床上需依据医院的实际情况择取合适的采血管,并在收集血液标本后的2小时之内对血液标本进行检测。

  • 标签: 凝血检验 时间 温度 凝血真空采血管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各因素对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及其具体对策。方法以我院2014年8月~2015年3月间血液检测样本100例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因素下进行PT、APTT、TT、Fib等凝血项目的检验。结果标本放置时间对APTT、Fib及TT值有一定的影响,对PT值无影响;离心时间对PT、APTT值有一定的影响,对TT及Fib值无影响;溶血现象对PT、APTT、TT、Fib等检测项目均有影响。结论患者进行凝血项目检验一定要在标本采集后短时间内进行,离心要控制好时间和速度,同时还应尽量杜绝溶血现象的发生。

  • 标签: 凝血检验 影响因素 对策分析
  • 简介:2016年初,脓毒症(sepsis)被重新定义为机体对感染的失控性反应进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临床上存在感染的患者,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2分才可以诊断为脓毒症。

  • 标签: 脓毒症 凝血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后采用加压疗和冰敷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63例符合条件的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加压疗和冰敷疗两组,实验组32例,对照组31例。两组均于入院后进行疗,进行常规功能锻炼。通过对皮肤、疼痛、肿胀程度、关节功能、舒适度的观察,评估2种疗方法在治疗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优劣。结论通过对比,加压疗对于早期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和肿胀缓解更具优势,更易为患者所接受,无创面而且操作便捷。在软组织损伤早期使用加压疗仪能有效地减轻肿胀和疼痛。降低组织的血流量,减少出血,减慢组织新陈代谢,减轻局部炎性反应,提高疼痛阈值,安全有效。

  • 标签: 加压冷疗 冰敷冷疗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 简介:目的:评估细胞核因子κB配体活化因子(receptoractivatorofnuclearfacto-κBligand,RANKL)在肺高压(pulmonaryhypertension,PH)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作用。方法:本研究涉及临床和动物实验两部分。临床实验以48例PH患者和50例无肺高压(non-PH)对照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其血清RANKL水平,并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其心功能。对于PH组中8例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观察2年随访期内其RANKL的变化。动物实验采用低氧(10%O2)诱导的PH小鼠模型,检测其右心室收缩压、右心室肥大情况,以评估其疾病严重程度,并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等方法检测小鼠血清、肺组织中RANKL水平。结果:临床研究结果示,PH患者的血清RANK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者[(4.00±0.30)pmol/L比(2.23±0.14)pmol/L],且RANKL水平与其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H患者治疗后测得的血清RANKL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动物实验中,低氧诱导的PH模型小鼠的血清、肺组织及肺动脉中的RANK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小鼠。结论:RANKL在PH中升高,不仅可作为提示PH诊断的指标,且在随访及疗效评估中也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细胞核因子KB配体活化因子 低氧 肺高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溶血对促凝血检测结果的影响,提高促凝血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随机采集我院45份全血标本,反复抽提使其溶血,然后行促凝血检测,观察标本溶血前后的相关凝血功能指标。结果溶血组样本的PT、TT以及APTT检测水平均高于非溶血组样本,而Fg检测水平低于非溶血组样本,4项促凝血检测结果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血是影响促凝血检测结果的一项重要因素,临床检验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溶血现象的发生,规范各种检测操作流程,加强实验的全面质量控制和方法的标准化,以确保促凝血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及可靠性。

  • 标签: 促凝血检测 溶血 影响研究 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