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5 个结果
  • 简介:Mulliken和Glowacki于1982年提出的脉管异常的生物学分类已被广泛接受。2014年4月,在墨尔本举行的第20届ISSVA研讨会上,ISSVA全体委员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脉管异常新分类。依据近年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对原分类内容进行了充实和更新,增加了近年来新命名的疾病和发现的异常基因。本文对ISSVA新分类做一介绍,以供临床和科研参考。

  • 标签: 脉管异常 ISSVA 婴幼儿血管瘤 脉管畸形
  • 简介:牙齿磨耗是常见的生理现象,过度的磨耗会导致牙体、牙髓、牙周乃至颞下颌关节的损伤,影响咀嚼功能及美观。目前磨耗的治疗手段较为局限,侧重于预防,因此研究多集中于病因学。广义的磨耗可包括狭义磨耗、磨损及酸蚀,牙齿磨耗是这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通常认为牙齿磨耗与许多因素相关,宏观因素如口腔环境因素、生理发育因素、口腔行为因素和医源性因素等,微观因素如牙齿表面的微裂纹及釉柱的排列等。本文就牙齿磨耗的分类和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 标签: 磨耗 磨损 酸蚀 微裂纹 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一种双侧髁突骨折的分类方法,根据分类将双侧髁突骨折进行分别治疗,比较治疗后的关节功能。方法63例双侧髁突骨折按照髁突是否骨折以及升支高度是否发生降低分成3类,每类中有3个亚类,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术后6个月检查最大张口度、张口偏斜、单侧侧方运动、双侧侧方运动、前伸运动、关节弹响及杂音、有无前牙开黯等。结果无一例患者出现前牙开殆,有6例最大开口度小于35mm,都在Ⅰ型双侧髁突骨折,Ⅱ型双侧髁突骨折出现单侧侧方运动障碍、前伸障碍、开口偏斜、关节弹响及杂音各占10%,Ⅲ型双侧髁突骨折无明显关节功能障碍。结论双侧髁突骨折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治疗,有无髁突骨折对于关节功能的预后有很大影响,是否有升支高度降低对于采用哪种治疗方法起决定作用。

  • 标签: 髁突 骨折 治疗 分类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基于CT表现的髁突骨软骨瘤分类方法及针对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经验。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14年7月治疗的79例髁突骨软骨瘤患者。依据CT分为Ⅰ型(外生型)和Ⅱ型(弥散型),依据分类选择不同的开放性手术治疗,并在术后进行定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2.1个月(6~120个月)。结果:Ⅰ型(外生型)64例(81.0%),Ⅱ型(弥散型)15例(19.0%)。Ⅰ型又可分为5种亚型,前/前内侧(56.2%)、后/后内侧(4.7%)、内侧(15.6%)、外侧(6.3%)、巨大型(17.2%)。对Ⅰ型患者的治疗以单纯瘤体切除术为主,Ⅱ型则需采用髁突次全切除及正颌手术治疗或全切除术及肋软骨瓣转移重建术。在随访期内未发现肿瘤复发、髁突吸收及新畸形形成,患者面形基本得到恢复。结论:基于CT影像学特点对髁突骨软骨瘤进行分类,对术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骨软骨瘤 髁突 分类
  • 简介:目的探讨颧弓根骨折的临床分类及治疗方法。方法将10例颧弓根骨折患者根据其骨折线走向分为4型。Ⅰ型:冠状骨折4例;Ⅱ型:矢状骨折3例;Ⅲ型:颞骨骨折1例;Ⅳ型:颧弓根粉碎性骨折伴颧弓骨缺损2例。各自采用不同方法复位并坚强内固定重建颧弓形态,恢复颧面部外形。结果10例患者均一期愈合.面部畸形得到明显改善。咬合关系恢复正常,无面神经损伤。结论采用不同形式的复位方法并坚强内固定治疗不同类型的颧弓根骨折.复位准确.固定可靠.可使颧面部解剖结构得以重建,恢复面宽和颧突高度。

  • 标签: 颧弓根 骨折 坚强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折裂磨牙的分类及手术拔除方法。方法:统计分析486例折裂磨牙的折裂类型,在拔除方法上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86例先用牛角钳拔,对照组100例先用磨牙钳拔。对牙钳夹碎牙冠后的残留部分,先分根再分别挺出;对残留的牙根分别采用普通牙挺或根尖挺、三角挺挺出;对于残留牙槽窝内位置较深的断根,采用根尖挺或翻瓣去骨的办法拔除,统计各种方法拔除牙的数量。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上颌磨牙以纵折为主,下颌磨牙以斜折为主。上颌第一磨牙用牛角钳和磨牙钳完全拔除率分别是35%(50/143)和12.5%(8/40),差异有显著性(P=0.041);上颌第二磨牙用牛角钳和磨牙钳完全拔除率分别是40%(30/75)和23.5%(4/17),差异有显著性(P=0.016);下颌第一磨牙用牛角钳和磨牙钳完全拔除率分别是37.5%(45/120)和21.4%(6/2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4);下颌第二磨牙用牛角钳和磨牙钳完全拔除率分别是48%(23/48)和20%(3/15),差异无显著性(P=0.662)。结论:对于折裂磨牙的拔除,应首选牛角钳,约40%的牙可以完整拔除,70%以上的牙可以不同程度地拔除,然后再选用牙挺或三角挺拔除残留牙根;对个别残留较深的断根,采用根尖挺或翻瓣去骨法拔除。按此流程操作,可以快速拔除折裂牙,减少创伤,减少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 标签: 折裂牙 牙拔除 断根拔除术
  • 简介:目的:构建和鉴定靶向E2F-1基因的RNA干扰慢病毒载体。方法:体外合成两对互补并编码靶向E2F-1基因的特异性短发夹RNA(shorthairpinRNA,shRNA)序列和一个阴性对照组的寡核苷酸,克隆到pLKO.1-PURO-U6(AgeI/EcoRI)质粒载体,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所构建的重组载体是否正确,将以上质粒分别和包装质粒混合物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产生病毒颗粒。各组病毒载体转染Tca8113细胞后,运用Real-TimePCR和Western检测三组E2F-1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经酶切和测序证明,pLKO.1-PURO-U6-E2F-1shRNA序列正确;转染后,各组慢病毒载体,第一组质粒感染后的Tca8113细胞E2F-1基因的核酸电泳条带明显减弱,Western检测出E2F-1蛋白的表达降低。结论:靶向E2F-1基因的shRNA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并可特异性沉默E2F-1基因的表达,为研究E2F-1在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的作用提供了初步的实验基础。

  • 标签: E2F-1 RNA干扰 口腔鳞癌 慢病毒载体
  • 简介: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颌面部血管畸形诊断、分类及疗效评价的作用。方法:对110例颌面部血管畸形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超声特点,将其分为高流速病变和低流速病变。对DSA检查证实为高流速血管畸形者,常规行供血动脉栓塞治疗。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110例血管畸形,67例二维显示形态不规则的网格状混合性回声,部分伴强回声静脉石,多谱勒显示彩色血流稀少或较丰富,动脉收缩峰血流速度(PSV)平均为(28.53±8.1)cm/s,超声诊断为低流速血管畸形。43例显示72条供血动脉增粗,病变内血流信号极丰富,PSV平均为(144.53±38.9)cm/s,呈低阻动脉型频谱,超声诊断为高流速血管畸形。经DSA检查或术后病理证实,高流速和低流速病变的超声诊断正确率分别为100%和97.02%。43例高流速血管畸形的供血动脉全部行栓塞治疗,栓塞前、后的PSV分别为(144.53±38.9)cm/s和(86.2±36.3)cm/s,阻力指数(RI)分别为(0.55±0.04)和(0.80±0.05)(P均〈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对血管畸形病变做出较正确的诊断和分类,对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及动脉栓塞术后疗效评价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多普勒超声 血管畸形 诊断 分类 栓塞
  • 简介:背景:口腔鳞状细胞癌(SCC)的特点是早期转移和预后不良。白细胞介素17F(IL-17F)在许多肿瘤起保护作用。然而,舌鳞癌组织的IL-17F表达尚未被研究。方法:使用83个舌鳞状细胞标本和盲法评分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L-17F的表达、位置和分布。根据Kaplan-Meier方法构建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单变量和多变量生存分析。

  • 标签: 口腔鳞状细胞癌 保护作用 白介素 细胞外 COX比例风险模型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简介:目的评估安氏Ⅱ类1分类非拔牙矫治口外弓的作用.方法选择7例恒牙(牙合)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病例,非拔牙矫治.采用亚历山大矫治技术和口外弓颈牵引,在排齐上牙后戴口外弓平均3.54个月,此阶段下颌无任何治疗.对矫治前(T1)和戴口外弓平均3.54个月后(T2)的模型及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数据做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上牙弓宽度呈现明显增加,ANB角平均减小1.14°,UI/SN和UI/NA分别减小11.44°和9.08°,前牙覆盖平均减小3.46mm,以上结果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表明,上颌固定矫治器与口外弓颈牵引联合使用,可以在矫治初期排齐牙齿、扩大上牙弓宽度的基础上,减小上前牙唇倾度和前牙覆盖;矫治初期上牙弓的排齐、整平及上牙弓宽度的变化,解除了原有的后牙尖窝锁结关系,下颌生长能力可以充分体现.

  • 标签: 安氏Ⅱ类1分类 非拔牙矫治 口外弓
  • 简介:日前,国务学位委员会公布了第6届国务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名单,包括全部77个学科评议组。本届学科评议组口腔医学组专家由9人组成,任期为5年,是在国务学位委员会领导下,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咨询、审核、指导、监督和服务工作。名单如下:孙宏晨(吉林大学)、边专(武汉大学)、陈谦明(四川大学)、周学东(四川大学)、俞光岩(北京大学)、李铁军(北京大学)、张志愿(上海交通大学)、赵铱民(第四军医大学)、刘洪臣(解放军进修学院)。

  • 标签: 国务院 组成 学位委员会 上海交通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四川大学
  • 简介:口腔黏膜癌前病变与口腔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是口腔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临床上口腔黏膜癌前病变主要有白斑和红斑,1979年的WHO口腔癌前病变的临床分类还包括与倒吸烟相关的角化症。与上述癌前病变相关的还有一组所谓的癌前状态,如扁平苔藓等。众所

  • 标签: 口腔癌 口腔黏膜癌 上皮性先驱病变
  • 简介:本研究通过分析Angle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亲代的型特征,对比一般人群与Angle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亲代的Ⅱ类错发病情况,对Angle氏Ⅱ类错的家庭聚集性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Angle氏Ⅱ类错有家庭聚集性,该病患者亲代的Ⅱ类发病率高于一般普查群体的发病率,按一级亲属发病率估算的遗传度为81%,认为此Angle氏Ⅱ类1分类错有较大的遗传作用的可能

  • 标签: 发病率 家庭聚集性
  • 简介:目的通过对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进行亚型划分,分析Ⅱ类患者的形态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1997~2000年就诊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894名,通过影像测量及最小平方和重叠法(ProcrustsSuperimpositiom,PS)进行聚类分析以及亚型划分,分析每组的颅面特征,总结其形成机制.结果聚类分析将样本分出11个具有各自形态特征的类型,并形成各自的图形模板.结论PS重叠法用于形态学分类具有一定的优势.安氏Ⅱ类错(牙合)的主要机制为下颌后缩,并且约60%存在垂直向不调,其中高角病例更加多见.

  • 标签: 安氏Ⅱ类错(牙合) 聚类分析 Procrusts重叠
  • 简介:目的:用改良USPHS系统评价2种粘结剂及相关因素对F2000复合体修复楔状缺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69例患者417颗楔状缺损患牙均用F2000复合体修复,其中A组207颗牙用全酸蚀粘结体系(SconchbondMulti-Purporse酸蚀剂,AdperSingleBond粘结剂),B组210颗牙用AdperPromptL-Pop自酸蚀粘结剂。修复后1w、1、6、12、24个月用改良USPHS系统评价其疗效,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讨。结果:F2000复合体修复楔缺12、24个月后总成功率分别94.32%、87.33%。其中A组成功率分别为95.09%、88.36%,与B组(93.53%,86.3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按USPHS系统逐条分析,A组的边缘不密合和边缘着色发生率为1.06%、0.53%,低于B组(4.55%,3.53%),有统计学差异。其疗效还受咬合力、楔缺程度、刷牙方法等多种因素影响。结论:适当的充填材料和酸蚀粘结体系、调牙合、消除致病因素及必要的宣教,均是修复楔缺成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F2000复合体 粘结剂 楔状缺损
  • 简介:目的根据深圳市综合医院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现状,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医院口腔科感染规范化管理.方法对83家深圳市综合医院口腔科进行医院感染管理调查.结果医疗机构口腔科存在感染方面的缺陷,布局与设施方面的设置与配备不足、诊疗过程存在较为严重的感染隐患、诊疗器械的清洗消毒与灭菌方面存在明显缺陷以及在感染控制的管理与监控方面亦存在明显缺陷.结论许多综合医院口腔科存在医院感染隐患,应进一步加强对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

  • 标签: 口腔科 医院感染 管理
  • 简介:目的:根据口内哥特式弓描记轨迹图形的特点,对哥特式弓描记轨迹进行分类,并探讨每种分类的判读方法和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154例无牙颌患者,运用美国GenevaDental公司生产的口内哥特式弓描记仪描记运动轨迹,并记录患者是否存在偏侧咀嚼习惯、旧义齿的咬合情况以及是否患有瘫痪帕金森综合征等全身疾病,运用spss的ordinregression分析这些因素与轨迹分型的关系。结果:根据哥特式弓描记图形大致分为5种类型:尖顶型、圆顶型、多顶点型、偏侧型和单点型。偏侧咀嚼,旧义齿的咬合情况,以及是否患有瘫痪等全身疾病对分型存在影响,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尖顶型描记轨迹颌位关系位于尖顶的顶端,易于判断,圆顶型多位于圆顶两边延长线所组成的角的角分线与圆顶的交界附近,多顶点型需要对每个顶点进行验证,偏侧型位于偏侧方的顶点附近单点型就是这一点的位置。偏侧咀嚼,旧义齿的咬合情况,以及是否患有瘫痪等全身疾病对分型存在影响,影响的作用依次减小。

  • 标签: 颌位关系记录 哥特式弓描记 轨迹分析 义齿 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