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病例患者女性,44岁.因子宫肌瘤10余年,白带带血丝3年收住我院.妇科检查:宫体中位,不规则增大如孕8~9周大小,活动欠佳,双侧宫旁软.B超示:"子宫肌层见多个大小不等回声结节,大者5.4cm."临床诊断为"多发性子宫肌瘤",行全宫切除术.

  • 标签: 子宫 腺瘤样瘤 临床病理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和输卵管腺瘤的发生,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表达特征及鉴别要点。方法对33例腺瘤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33例腺瘤,31例发生于子宫,2例发生于输卵管,肿瘤多位于浆膜下及近浆膜的肌壁间。其中1例妊娠患者肿瘤弥漫性生长伴梗死,32例呈结节状生长,结节直径1-5cm不等。临床表现无特征性,本组33例子宫腺瘤中合并子宫平滑肌瘤19例(57.6%),腺肌症6例(18.2%),既有平滑肌瘤又有腺肌症2例(6.1%),合并子宫平滑肌瘤和卵巢畸胎2例(6.1%),卵巢畸胎2例(6.1%),只有3例仅表现为腺瘤(9%)。2例输卵管腺瘤中分别合并有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宫颈大细胞癌合并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镜下,肿瘤由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腺腔结构组成,周围可见增生的平滑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在33例腺瘤中,所有病例腺腔成分均呈现CK(100%)及Calretinin(100%)阳性,CD34阴性(0%),其中20例同时进行EMA染色,仅10例呈阳性表达(50.0%)。其鉴别诊断主要包括:平滑肌瘤或腺肌瘤、印戒细胞癌和低分化腺癌、血管平滑肌瘤及淋巴管。结论女性生殖系统腺瘤为间皮起源,子宫为最常见部位。免疫组化染色对于腺瘤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帮助。其生物学行为为良性,预后好。

  • 标签: 腺瘤样瘤 子宫 输卵管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一、临床资料1.病史:患者,女,48岁.因卵巢囊肿行腹腔镜治疗时发现肝占位,当时未予处理.出院前在当地医院作CT检查,结果提示:全肝见多发性低密度结节病灶,主要位于右叶被膜下,肝右叶萎缩,左叶及尾状叶代偿增生.自起病以来患者无腹痛、腹泻、黄疸,无发热、寒战,无恶心、呕吐,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院.

  • 标签: 上皮样 例报道 内皮瘤
  • 简介:患者女,55岁,农民,因进食梗噎感1年余于2006年7月3日入院。既往有胃溃疡史12年。人院查体无明显异常,鼻咽部及其它部位未发现肿瘤。6月27日电子胃镜示:距门齿26~28cm处可见2个卵圆形隆起病灶,大小0.7cm×0.6cm及2cm×1.5cm,有蒂组织,表面糜烂坏死不明显,组织弹性存在,食管下端未检及明显异常改变,HP(++)。胃镜诊断考虑:食管平滑肌瘤伴异形增生?灶性癌变?超声内镜示侵犯粘膜下层。病理诊断:鳞状细胞癌可能。

  • 标签: 食管淋巴上皮瘤样癌 组织病理学 淋巴基质 EB病毒
  • 简介:淋巴上皮癌(1ymphoepithelioma-likecarcinoma,LELC)是一种少见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好发于鼻咽部,原发于输尿管极为罕见。1998年Chalik等最早报道1例输尿管LELC,到目前为止,仅有9例输尿管LELC病例报道,其中1例为国内报道。

  • 标签: 输尿管 淋巴上皮瘤样癌 病理学 临床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探讨咽喉部软骨脊索的特点、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方法:分析两例咽喉部软骨脊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回顾。结果:两例分别随访8月和1年均无复发。1例侵及环状软骨,行气管切开术。结论:咽喉部软骨脊索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和漏诊。彻底切除肿瘤是治疗关键。

  • 标签: 软骨样脊索瘤 咽喉
  • 简介:多发性动脉骨囊肿(aneurysmalbonecyst,ABC)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ABC,为骨的良性病变,具有侵袭性强的特点,多为异时性多发,单发性ABC偏好女性患者,而多发性ABC在男性患者中相对多见[1]。多中心性骨巨细胞(multicentricgiantcelltumorofbone,MCGCT)则是骨巨细胞(giantcelltumorofbone,GCT)的罕见类型,是一种富含巨细胞的良性骨病变,较单发性GCT的发病年龄更小,多见于膝关节周围[2-3]。多发性ABC和MCGCT的发病率极低,而单个体多发性ABC后继发MCGCT的案例此前未见报道。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多发性ABC后继发MCGCT患者的诊治过程报告如下。

  • 标签: 动脉瘤样骨囊肿(ABC) 多发性 骨巨细胞瘤(GCT) 多中心性
  • 简介:肺淋巴肉芽肿是一种罕见的病变。本院近期手术切除左肺下叶淋巴肉芽肿1例。

  • 标签: 淋巴瘤样肉芽肿 肺部
  • 简介:目的探讨Surgiflo可吸收凝胶联合无水酒精治疗儿童动脉骨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2011年2月至2015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16例儿童干骺端动脉骨囊肿,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3~13岁,平均8.3岁。发病部位:肱骨近端7例,胫骨近端6例,股骨远端3例。所有患儿均为初次治疗,均接受经皮穿刺Suriflo可吸收凝胶联合无水酒精注射治疗。术后采用Neer&ChigiraX线片骨囊肿愈合评价标准进行评估,记录疼痛VAS评分及腔容积、腔与骺板的最小距离、腔周围骨皮质最薄厚度。结果14例接受1次手术,另外2例进行第2次相同手术。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0~1分,平均0.2分。末次随访时的腔容积、腔与骺板的最小距离及腔周围骨皮质最薄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83,P<0.01;t=6.488,P<0.01;t=17.303,P<0.01)。根据Neer&Chigira的X线片骨囊肿愈合评价标准,所有16例均为III级,有效率100%。结论Surgiflo可吸收凝胶联合无水酒精经皮穿刺注射治疗儿童动脉骨囊肿,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的优点,可能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替代方法。

  • 标签: 骨囊肿 动脉瘤样 儿童 Surgiflo可吸收凝胶 无水酒精
  • 简介:目的探讨腹壁外软组织韧带型纤维病(desmoid—typefibromatoses,DTFT)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方法通过光镜、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1例腹壁外DTFT,并复习相关文献,讨论其命名、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等。结果DTFT有以下形态学特点:肿瘤由增生的长梭形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常排列成连续的束状结构;梭形细胞核小,深或浅染,核无异型性,淡染者有小核仁;肿瘤界限不清,浸润周围软组织,本例累及肋骨。免疫表型:vimentin(+),灶状SMA,actin—pan,Survivin,bcl-2(+);特染:magson三色呈绿色。结论腹壁外DTFT与腹壁者类似,是一种以长梭形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主要特征的局部侵袭中间性肿瘤,主要与分化好的纤维肉瘤、结节性筋膜炎等疾病鉴别。

  • 标签: 纤维性肿瘤 纤维瘤病 韧带样瘤
  • 简介:腺瘤是前上纵隔最常见的肿瘤,通常呈惰性生长,少数可向胸腔内外播散,常伴副肿瘤综合征。治疗上无论分期早晚都应首选手术,侵袭性胸腺瘤常需诱导和辅助治疗,其预后与Masaoka分期、WHO分型、手术完全切除、肿瘤大小、副综合症、大血管及淋巴结受侵和早期复发相关。目前对于辅助治疗的最优化方案及受益人群尚未达成统一。本文主要对近年来胸腺瘤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胸腺瘤 胸腺癌 治疗
  • 简介:垂体腺瘤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颅内肿瘤,既有肿瘤的性质,同时也有内分泌学特性。垂体腺瘤的危害主要有:垂体激素过量分泌,产生一系列代谢紊乱和脏器损害;肿瘤压迫使其它垂体激素低下,引起相应的靶腺功能低下:肿瘤压迫鞍区结构,导致相应功能严重障碍。其诊断和治疗也应从以上三方面考虑。核磁共振检查及内分泌激素测定是垂体腺瘤诊断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经蝶入路优于经颅入路。本文从垂体腺瘤诊断和治疗方面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予以概述:垂体腺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垂体腺瘤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疗效的评价,侵袭性垂体腺瘤以及垂体腺瘤放疗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 标签: 垂体腺瘤 经蝶显微外科 诊断 治疗
  • 简介:腺瘤是较常见的成人前纵隔肿瘤之一,其中恶性胸腺瘤约占前纵隔肿瘤的10%。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WHO胸腺肿瘤组织学分型及Masaoka-koga分期。手术是目前公认的恶性胸腺瘤主要治疗方式。作者就多年的临床经验,对恶性胸腺瘤的临床表现、分期分型、影像学检查尤其是外科手术治疗方面进行了论述。

  • 标签: 纵隔肿瘤 胸腺瘤 诊断 外科手术 专家论坛
  • 简介: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不能使泌乳素水平正常化和大泌乳腺瘤体积缩小50%者称多巴胺受体激动刹耐药。在用溴隐亭治疗的患者中约25%患者和使用卡麦角林患者中约10—15%患者泌乳素不能正常化。使用溴隐亭患者中大约有1/3患者和在使用卡麦角林患者中约10—15%患者的肿瘤的体积缩小未能超过50%。对这些患者的处理方法包括换成另一种多巴胺激动剂,或增加药物的剂量只要有持续响应于剂量的增加和高无不良影响。经蝶手术也是一种选择。如有卞育需求的.克罗米芬,促性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使用。对于那些不渴望生育的.雌激素替代在大腺瘤中是可以使用的,同时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是必要的,尽管控制肿瘤的生长依然是一个问题。在许多患者,只要没有肿瘤增长,轻度的甚至没有肿瘤缩小是可接受的。激素替代[雌激素或睾丸酮]可能引起多巴胺激动剂的效能的降低。减少内源性雌激素,用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以及芳香酶抑制剂是潜在的治疗方法。替莫唑胺可能对浸润性,其他药物难治性泌乳素腺瘤有效。

  • 标签: 泌乳素腺瘤 难治性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药物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 简介:目的探讨肝胆管囊腺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2例肝胆管囊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肝胆管囊腺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12例患者4例误诊为肝囊肿,8例行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结合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肝胆管囊腺瘤,术后病理确诊.全部患者行肿瘤标记物检查未见异常.2例患者总胆红素水平轻度升高.12例患者全部行切除术,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结论肝胆管囊腺瘤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血清学检查价值有限,影像学结合细针穿刺活检有助于诊断,手术切除疗效确切,是本病的最佳治疗方法.

  • 标签: 肝胆管 囊腺瘤 组织病理学
  • 简介:垂体是良性的.但局部侵犯到邻近的组织如海绵窦和硬脑膜并不少见。一些具有这样侵袭性的肿瘤对常规的治疗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并倾向于复发。尽管有几个基于组织分析的分子标记已有应用.但早期预测哪些垂体肿瘤会复发和/或表现出侵人性仍有困难。针对侵袭性垂体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等手段的综合治疗.但在一些病例中效果欠理想。早期诊断并早期使用多模态的综合治疗对一些侵袭性/复发性的垂体腺瘤可能是有效的。要开发治疗这些亚型的垂体腺瘤的额外的治疗选择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虽然目前尚不可能在就诊时就明确侵袭性和,或复发性的垂体肿瘤的诊断.但更广泛使用分子标记技术和标准化的使用“非典型垂体腺瘤”的组织病理学标准,对早期诊断有辅助意义。早期积极治疗是必要的.而最近探索的靶向治疗也可能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

  • 标签: 侵袭性垂体腺瘤 治疗表现 垂体癌 侵袭性垂体瘤 分子标记技术 组织病理学
  • 简介:垂体腺瘤治疗应包括神经外科、内分泌科、神经放射治疗、神经眼科等多学科的共同协作,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强调垂体腺瘤集中化治疗。泌乳素腺瘤首选使用多巴胺激动剂药物,药物不能耐受或无效的患者,不愿意接受长期药物治疗的患者可手术治疗。生长激素腺瘤首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肢端肥大症是重要的辅助手段,包括多巴胺激动剂、生长抑素类似物和GH受体拮抗剂。手术是治疗无功能腺瘤最根本有效的方法,没有明确有效的药物治疗无功能腺瘤。一旦发现柯兴综合征或Nelson综合征是由于垂体ACTH腺瘤引起,需经蝶窦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放射治疗通常作为手术和药物治疗的补充,有引起远期垂体功能低下的可能。

  • 标签: 垂体腺瘤 手术 治疗
  • 简介:背景与目的:垂体大腺瘤多数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有部分患者不接受手术,是否可行伽玛刀治疗?本文回顾性分析96例垂体大腺瘤的伽玛刀放射外科临床资料,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1997年到2003年,本院行伽玛刀治疗的垂体302例,其中96例为垂体大腺瘤.50%等剂量曲线包绕肿瘤体积1/2或2/3,肿瘤基底部周边剂量14~27Gy,中心剂量30~40GY,视通路控制在8-10GY以下。结果: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后随访平均34个月,临床症状、MRI检查肿瘤大小及形态的改变、内分泌检查相关激素的变化、视力视野均得到显著改善。结论:伽玛刀放射外科采用剂量-体积分割治疗垂体大腺瘤是一个可以选择的治疗手段。

  • 标签: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伽玛刀放射外科 脑肿瘤/ 垂体巨腺瘤
  • 简介: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问题。方法对1984-2002年收治的18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家族史者9例,癌变8例。手术方式:全结肠直肠切除8例,其中回肠造口2例,回肠储袋肛管吻合6例;结肠次全切除6例,其中回肠直肠吻合5例,升结肠肛管吻合1例;结肠部分切除2例;Miles术1例,结肠会阴造口1例。结论认识该病的临床特点,根据息肉的分布特点和有无癌变等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首选结直肠全切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

  • 标签: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 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 回肠直肠吻合术
  • 简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旁亢),在西方本病人群发病率较高,在我国相对较低,多数为甲状旁腺腺瘤(80%左右),其次为甲状旁腺增生,而甲状旁腺癌仅占1%-2%,因甲旁腺腺瘤体检时不易触及,临床表现多样化,无特征性,易引起误漏诊。

  • 标签: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骨肿瘤 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