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输血对肝恶性肿瘤术后远期复发率及近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肝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按照有无输血分为2组,每组4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随访90例肝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显示35例患者复发,其中输血组有25例(71.4%)患者复发,无输血组有10例(28.6%)复发,输血组患者术后复发显著高于无输血组(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围手术期输血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输血组患者肿瘤大小、侵袭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无输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复发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围术期输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围手术期输血可作为判断肝恶性肿瘤远期复发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肝恶性肿瘤 输血 围手术期 并发症 复发率
  • 简介:目的:本文旨在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中等容稀释性自体输血(ANH)初期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异体输血及ANH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差异。方法:选择妇科恶性肿瘤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等容稀释性自体输血组(I组):于麻醉后手术切皮前经桡动脉放血400~600ml,同时经静脉输入相当容量的羟乙基淀粉,手术后半阶段将自体血回输;异体输血组(Ⅱ组):术中输异体悬浮红细胞2~3U。分别于术前、术后1d、术后5d抽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K)、巨噬细胞、IL系列因子、IgG、IgM、CD3^+、CD4^+、CD4^+/CD8^+的变化情况。结果:①2组术后1dCD3^+、CD4^+、CD4^+/CD8^+较术前显著减少,其中Ⅱ组较I组减少更明显,NK细胞升高(P〈O.05);术后5dⅡ组CD3^+、CD4^+、CD4^+/CD8^+仍较术前显著减少,而I组均基本恢复正常,且I组CD3^+、CD4^+高于Ⅱ组(P〈O.05)。②术后1dIgA、lgG2组均减少.IL-6、IL-8、TNF-α2组均升高,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5dI组均基本恢复正常,Ⅱ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2组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输血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抑制作用,而异体输血对免疫功能抑制明显。围手术期自体输血较异体输血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 标签: 等容稀释 自体输血 异体输血 妇科恶性肿瘤 T淋巴细胞亚群 NK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卵巢肿瘤风险预测模型(ROMA)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卵巢肿瘤住院接受手术的良性肿瘤患者41例,恶性肿瘤患者42例及正常受试者40例,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HE4与CA125水平,计算ROMA值以评估患卵巢肿瘤的风险性。结果:卵巢肿瘤组患者血清HE4、CA125水平及ROMA值高于对照组和良性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肿瘤组CA125水平值高于对照组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E4水平及ROM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HE4≥150pmol/L,CA125≥35U/ml作为阳性界限,则HE4、CA125及ROMA值敏感度分别为83.33%,69.04%85.71%;特异度分别为95.12%,78.0%,95.12%。CA125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76;HE4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9;ROMA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4,与CA125、HE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卵巢肿瘤诊断中,单项检测HE4的临床价值优于CA125。对于单项HE4、CA125检测而言,HE4、CA125联合应用计算ROMA值具有更好的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人附睾分泌蛋白4 糖类抗原125 卵巢肿瘤风险预测模型 卵巢肿瘤 诊断
  • 简介:目的:通过测定血清中甲胎蛋白(AFP)、糖链抗原125(CA125)、糖链抗原19-9(CA19-9)、糖链抗原72-4(CA72-4)、癌胚抗原(CEA)的水平,对其性能进行评价,探讨这几种肿瘤标志物(TM)单独与联用时对胃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直接化学发光法测定65例胃部良性疾病患者和38例胃部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TM的水平,计算各指标的平均水平并比较不同TM单独及联合使用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胃癌组CA125、CA19-9、CA72-4、CEA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胃病组(P〈0.05);采用单项TM诊断胃癌时,灵敏度最高的为CA19-9,特异度最高的为CEA,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的为CA19-9;采用不同TM的组合诊断胃癌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好的为CA19-9与CEA组成的组合。结论:血清TM的检测对胃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辅助价值,选择适当的TM进行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诊断的灵敏度。

  • 标签: 胃癌 肿瘤标志物 性能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多次反复输血对交叉配血的影响。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对309例肿瘤患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抗体筛查试验。结果:①输血2~3次的肿瘤患者交叉配血试验相合率显著高于输血4~8次的患者,抗体产生率显著低于输血4~8次的患者(P〈0.05)。②输血2~3次的176例肿瘤患者微柱凝胶法中有4例不相合;凝聚胺法有1例不相合,2法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输血4~8次的133例肿瘤患者微柱凝胶法中有23例不相合;凝聚胺法有9例不相合,2法试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配血相合率与输血次数呈负相关,与抗体产生率呈正相关;采用微柱凝胶法做交叉配血试验,可提高交叉配血结果的准确性,确保输血安全。

  • 标签: 肿瘤 抗体 交叉配血 输血
  • 简介:探讨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手术期进行综合血液保护的临床效果。对4例心脏病患者于围手术期综合血液保护进行CPB心脏手术,术中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减少失血、回输自体血等。4例患者均示未输异体血,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恢复良好。围手术期进行综合血液保护可顺利完成部分CPB心脏手术,对节约用血,

  • 标签: 无血手术 自体输血 心脏手术
  • 简介:目的:了解肿瘤患者医院感染肠杆菌科细菌的好发部位及耐药性,提供流行病学资料,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发生肠杆菌科细菌医院感染的肿瘤患者病历资料;采用WHONET5.6版本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2013-2014年肠杆菌科细菌医院感染的肿瘤患者共168例,其感染高发部位依次为:呼吸道48.2%、泌尿道24.4%、皮肤、黏膜12.5%;分离到200株肠杆菌科细菌,32株为复数菌感染,其中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奇异变形杆菌较常见,分别占30.0%、20.5%、15.0%;药敏数据显示:本组200株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细菌检出率为30.5%,检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共101株,其中产ESBLs细菌检出61株,检出率为60.40%;耐药率最高的抗菌药物是氨苄西林和庆大霉素,每种病原菌均超过75%;阿米卡星、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高,耐药率均〈20.0%。结论:肿瘤患者医院感染肠杆菌科细菌临床分布上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有所上升,所分离细菌耐药性严重,只有做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才能避免多药耐药菌株的产生,减轻个人和社会的医疗费用负担。

  • 标签: 肿瘤患者 肠杆菌科细菌 医院感染 好发部位 耐药性
  • 简介:目的:探讨红细胞(RBC)与血红蛋白(Hb)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患者中的影响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甲减患者48例、亚临床甲减患者44例与正常对照组50例的RBC和Hb水平。结果:甲减组与对照组比较,RBC与Hb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临床甲减组与对照组比较,RBC与H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减常易引发贫血,全血细胞分析对甲减患者尤其是甲减性贫血患者有较高的临床辅助诊疗价值。

  • 标签: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红细胞 血红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输血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作为肿瘤患者输血前后评估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按输血效果以及输血量和输血次数进行分组,比较输血前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3例经输血治疗的肿瘤患者输血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增加,输注红细胞2U以上或多次输血的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显著增加(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监测可作为肿瘤患者科学、合理输血的循证依据,并以此制定个性化的输血策略。

  • 标签: 输血 D-二聚体 肿瘤 循证 输血策略
  • 简介: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成分输血疗效及手术前血液成分的准备,总结成分输血经验,降低用血量,减少输血反应。方法:44例肝移植患者来自不同的地区,其中1例来自韩国的患者,1例蒙古族患者;2例行肝肾联合移植的患者。部分受体与供体之间有血缘关系,ABO、RH血型相合。将44例肝移植患者按照病情诊断,分为肝硬化组18例(40.1%),男13例、女5例;肝恶性肿瘤组26例(59.1%),男24例、女2例。根据患者手术中、手术后的不同出血情况,给予不同的血液成分治疗,所用红细胞悬液均进行白细胞过滤。结果:肝硬化组成分用血量大于肝恶性肿瘤组(肝癌)。不同病情的肝移植患者需要的血液成分差异很大。讨论:术前明确患者的诊断及病程,探讨患者围手术期的出血量,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的成分输血治疗,应用白细胞过滤技术,减少输血反应,降低输血总量是保障原位肝移植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

  • 标签: 原位肝移植 成分输血
  • 简介:目的:比较储存式自体输血和同种异体输血的术后恢复效果。方法:两组择期手术的肝癌患者,术中分别输注自体血和异体血400ml,比较术前、术后1、3d的RBC、Hb、HCT、STB、UCB、K+。结果:2组患者术后1d各项检测指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d试验组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储存式自体血输血患者较异体输血患者术后各项指标恢复快,红细胞破坏少。

  • 标签: 储存式自体输血 肝癌 输血效果
  • 简介:目的:评价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式自体输血在异位妊娠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6例异位妊娠大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采用ANH的50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余46例患者为对照组。记录观察组血液稀释前后动脉血pH、PaO2、PaCO2、HCO3-、碱剩余(BE)、血乳酸(LAC)等血气指标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h、术后24hHb、Hct、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血液指标及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出血量和异体输血量。结果:(1)观察组血液稀释前后pH、PaO2、PaCO2、HCO3-、BE、LAC等血气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2)观察组术后1h的Hb、Hc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24h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hPT、APTT、INR明显延长(P〈0.05),术后24h恢复正常。(3)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1h和24hCRP及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观察组CRP及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异体血输注例数和异体输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H对异位妊娠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影响较小,可有效减轻炎症反应和减少异体血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自体输血 异位妊娠 手术
  • 简介:目的:评价脱落细胞学、DNA异倍体、肿瘤标志物检查联合诊断恶性胸腹水的应用价值。方法:贝克曼公司RS-6500流式细胞分析仪,观察DNA异倍体,以DNA异倍体≥10%作为阳性标准;涂片染色,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特征;肿瘤标志物检查使用Combas6000电化学发光仪测定。结果:39例恶性肿瘤,DNA异倍体分析有21例阳性,阳性率53.9%,70例良性肿瘤仅1例阳性,阳性率1.4%;细胞学检查,39例恶性胸腹水以找到癌细胞为阳性,阳性16例,阳性率41.0%,70例良性胸腹水中,未找到癌细胞;肿瘤标志物(SF、CEA、NSE、CA-125)检查,恶性阳性率为74.4%,61.5%,64.4%,72.0%,良性阳性率为15.8%,21.4%,12.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项联合检测,以任意一项阳性指标作为阳性判断,可将敏感度提高到92.3%。细胞学、DNA异倍体与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其联合灵敏度为87.0%,联合特异度为77.7%,灵敏度明显提高。结论:脱落细胞学、DNA异倍体、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大大提高恶性胸腹水的诊断阳性率。

  • 标签: DNA异倍体 肿瘤标志物 细胞学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等容稀释性自体输血在剖宫产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以行急性等容稀释性自体输血的56例剖宫产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ANH组),对照组为随机抽取同期住院行剖宫产术的孕妇51例。记录手术前后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等血液指标变化情况,同时观察术中出血量、自体血采集及回输过程中不良反应、新生儿产后情况等。结果:1术后2d对照组RBC、Hb及HCT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NH组RBC、Hb及HCT稍有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ANH组患者自体血采集及回输过程中均无不适,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术中未输注异体血。新生儿Apgar评分9~10分,随访新生儿产后情况良好。结论:急性等容稀释性自体输血应用于剖宫产手术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能减少异体血输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

  • 标签: 急性等容稀释 自体输血 剖宫产术
  • 简介:目的:通过对手术前和输血前患者乙肝5项、HCV、HIV、TP等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因子标记物及ALT检测,探讨其在医院感染控制、化解医疗风险和减少医疗纠纷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9592例手术前和输血前患者乙肝5项指标、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谷丙转氨酶(ALT)采用速率法。结果:单项HBsAg阳性率为16.09%,HBsAg加HBeAg阳性率1.62%,HBsAg加HBeAg加HBcAb阳性率7.16%,HBsAg加HBeAb加HBcAb阳性率8.49%,HBsAg加HBcAb阳性率0.51%,单项HBeAb阳性率0.59%,单项HBcAb阳性率4.76%;HBV总阳性率为38.92%。抗-HIV阳性率0.087%;抗-TP阳性率0.74%;抗-HCV阳性率1.27%;4898例ALT〉40U/L,阳性率25%。17例抗-HIV阳性病例中HIV重叠感染HBV7例(41.18%);HIV重叠感染HCV3例(17.65%);HIV同时感染HCV和HBV三重感染2例(11.76%)。结论:①手术前和输血前进行相关感染疾病标记物的检测对防范手术和输血风险是十分必要的。②要加大经费和技术投入,最大限度的选用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试剂和仪器,尽可能的采用能缩短"窗口期"的试剂,进一步提高检出率,才能有效地减少输血和手术医疗风险和纠纷的发生。

  • 标签: 手术前 输血前 乙肝标记物 抗-HCV 抗-HIV 抗-TP
  • 简介: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在肝硬化肝移植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方法:针对实施手术的35例肝硬化患者,采用FCR-3000F型全自动自体血液回收系统,将肝移植术中出血回收,经抗凝、过滤、离心、清洗后,将得到的红细胞悬液立即回输给患者;统计术中自体及异体的输血量,输血前后电解质、凝血功能的变化,以及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35例肝硬化患者中3例(8.6%)未输注异体血,术中红细胞悬液平均输入量(9800±5400)ml,其中自体输血量(5850±5000)ml(56.16%);输血后APTT、PT、TT及FB较输血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回输自体血过程中均未出现发热、脂肪栓塞及全身感染症状。结论:临床上在肝硬化肝移植术中使用回收式自体血液技术能够避免或减少输注异体血,对于保证手术用血量和患者安全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手段。

  • 标签: 自体输血 血液回收 输血安全
  • 简介:目的:探讨患者血红蛋白(Hb)的24h动态法评估手术患者失血量。方法:选择住院的手术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手术类别分择期手术组(42例)和非择期手术组(54例),比较Hb的24h动态法失血量和临床常用称重+计量法失血量的差异,同时分析Hb的24h动态法在2组间的失/输血比、达到预期Hb比率和输血过量或不足率等指标。结果:择期手术组Hb的24h动态法失血量和称重+计量法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1,P〉0.05),非择期手术组Hb的24h动态法失血量和称重+计量法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8,P〈0.01),择期手术组的失/输血比明显低于非择期手术组(χ2=115.95,P〈0.01),输血后达到预期Hb的比率在择期手术组和非择期手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χ2=4.92,P〈0.05),其中,择期手术组发生过量或不足有2例,而非择期手术组发生11例。结论:Hb的24h动态法优于称重+计量法,具有精确和简单易行的优点,设定患者术后HB目标值后,效果更佳,为临床医生和输血科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输血指标,极大地减少了因输血带来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可以选择性的应用,但应注意患者在就诊前的失血量和因机体的代偿变化引起Hb假性增高。

  • 标签: Hb的24h动态法 称重法和计量法 手术患者 失血量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NH)联合控制性降压(CH)对异位妊娠手术患者异体输血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01-2016-08妇产科异位妊娠破裂伴出血性休克患者72例,按照数字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NH+CH组和ANH组,每组36例。ANH组行术中ANH,ANH+CH组在ANH基础上行CH。观察2组ANH前、后,手术开始后30min及术毕时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等。记录2组术中失血量、异体输血量及尿量。结果:与ANH组比较,ANH+CH组MAP在ANH后即刻、ANH后30min及术毕时降低(P〈0.05),而HR在ANH后即刻、ANH后30min升高(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2组不同时间节点CV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H+CH组术中出血量和异体输血量均明显少于AN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H与CH联合应用于异位妊娠手术,可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少异体输血,具有更有效的血液保护效应和安全性。

  • 标签: 异位妊娠 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 控制性降压 异体输血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等容稀释(ANH)联合回收式自体输血在前置胎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ANH联合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68例前置胎盘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为随机抽取无自体输血的前置胎盘手术患者54例。记录手术前后RBC、Hb、HCT、WBC、PLT、PT、APTT等指标变化情况,同时观察术中出血量、自体血采集及回输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等。对2组术后康复情况进行随访。结果:(1)2组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预存血量(565±198)ml、术中回收血量(612±137)ml,库血输注例数和库血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2组术后24hRBC、Hb、HCT、WBC、PLT、PT、APTT等血液指标与本组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术后24h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患者自体血采集及回输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4)观察组术后肠道排气时间、切口拆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H联合回收式自体输血应用于前置胎盘手术,具有较好的血液保护效果和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急性等容稀释 自体血回输 前置胎盘 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对肝脾破裂急诊手术患者组织氧代谢的影响。方法:以行自体血回输的64例肝脾破裂急诊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同期单纯输注异体血的相同或类似类型急诊手术患者62例。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24h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动脉血氧含量(CaO_2)、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vO_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_2))、静脉血氧含量(CvO_2)、氧摄取率(ERO_2)、血乳酸浓度(aLac、vLac)的变化以及术后红细胞变形指数(RCDI)、全血及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2,3-BPG)含量。结果:①术后观察组PaO_2、CaO_2、PvO_2、SvO_2、CvO_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术后24h观察组ERO_2以及aLac、vLa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术后观察组RCDI为0.143±0.1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168±0.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及红细胞2,3-BPG含量分别为(2.51±0.20)μmol/ml和(4.39±0.41)μmol/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5±0.17)μmol/ml和(3.27±0.34)μmol/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中自体血回输能即刻为患者提供完全相容的血液,迅速补充血容量,明显提高血氧含量及血氧饱和度和改善组织细胞的缺氧状况,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 标签: 自体血回输 肝脾破裂 组织 氧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