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索老年矽性脑梗塞的病因、表现与治疗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8例患者的病史、梗塞病灶数进行分类,对治疗及预后分析。结果梗塞病灶数目为每例2~12个不等,平均4.1个,表现以头晕,单侧肢体肌力下降为主,预后相对好,治疗越及时,后遗症越少越轻。结论老年性脑梗塞多为多发,常合并或导致不同程度的脑萎缩,确诊依赖头颅CT或MRI。防治知识的普及对早期诊治,减少后遗症,提高生活质量尤其必要。

  • 标签: 腔隙性脑梗塞 临床分析 老年 预后分析 肢体肌力下降 病灶数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性脑梗塞CT影像诊断及特点。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性脑梗塞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影像进行临床检查,并对其影像诊断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经CT影像检查后,80例性脑梗死患者中存在多发病灶27例,病灶呈圆形,大小0.5-1.0cm,影像显示为圆形低密度影,CT值范围在21-27HU之间,无占位效应;存在单发病灶40例,病灶呈圆形,大小为0.5×1.1cm,影像显示为椭圆低密度影,CT值范围为19-26HU,无占位效应;存在混合病灶13例,病灶呈梭形和圆形,CT值范围在20-25HU之间,存在不清晰占位效应。病灶位置于脑干5例,丘脑8例,额叶、颞叶、顶叶20例,基底节47例。结论CT影像在性脑梗塞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临床所诊出的病灶均不低于0.5cm,故CT影像检查在小病灶检出中效果不明显,需联合磁共振等技术进行诊断。

  • 标签: 腔隙性脑梗塞 CT影像检查 临床诊断
  • 简介:【摘 要】目的: 本文主要对 CT 影像诊断性脑梗塞的效果进行探究、分析。 方法: 将 2016 年 9 月 -2017 年 9 月间在进行 CT 检查并患有腔性脑梗塞的患者 30 例作为本次探究主体,全部患者均使用本院 CT 影像进行诊断,并根据 CT 片显示结果对患者进行诊断。 结果: 在 30 例性脑梗塞患者中, 15 例患者为单发病,其发病率为 50.00% , 12 例患者为多发病灶,其发病率为 40.00% , 3 例患者患有混合病灶,其发病率为 10.00% ; 15 例患者为单发病灶,且病灶呈圆形, CT 影像显示低密度, 12 例患者为多发病灶, CT 影像显示为低密度圆形, 3 例患者患有混合病灶, CT 影像显示为椭圆形与圆形; 15 例患者位于基底节,占百分比为 50.00% , 6 例位于顶叶、颞叶以及额叶,占百分比为 20.00% , 5 例位于丘脑,占百分比为 16.67% , 4 例位于脑干,占百分比为 13.33% 。 结论: 在性脑梗塞患者的诊断中, CT 影像学检查是临床中最常用的一种检查方式,能够将病灶的性质、形状、大小清楚的显示出来,并且费用相对较低,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 标签: CT影像 腔隙性脑梗塞 病灶
  • 简介:摘要 目的: 随着颅脑计算机断层扫苗(CT)和核磁共振(MRI) 的应用,性脑梗塞病例进行临床分析,从中探讨性脑梗塞(LACI)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诊断、预后及康复。方法: 选取46例男性经CT及MRI确诊(LACI)患者治疗后进行短期随访观察。结论:对于性脑梗死(LACI),CT不易区分LACI与血管周围间隙(PVS),对新于发梗死灶,MRI检出率优于CT。临床中早发现早治疗,预后效果好,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是主要病因。

  • 标签: 腔隙性脑梗死 高血压 血管周围间隙 CT MRI
  • 简介:患者,女,73岁。2001-07某日夜里去厕所时突然感觉右半身活动不良,随即又出现口角歪斜,言语含糊,次日在地方医院治疗,经检查诊断为性脑梗塞。血压一直在195~205/90~110mmHg之间,但却未出现头痛、耳鸣等任何高血压病的症状,经静滴杏丁、血塞通一个月有好转后出院。但于2003-01再次发病出现了右半身瘫痪,言语障碍、流涎、进

  • 标签: 脑梗塞 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银丹心通软胶囊治疗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40例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接受复方丹参治疗,实验组则接受银丹心通软胶囊治疗,对比2组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的效果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90.00%)优于对照组(60.00%),P<0.05。结论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银丹心通软胶囊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改善十分有益。

  • 标签: 腔隙性脑梗死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分析。方法:从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时间段采集我院收治的70例性脑梗塞患者参与研究,按照患者入院的时间将之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运用的是常规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运用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针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观察。结果:通过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率94.2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7.14%(P<0.05)。结论:针对性脑梗塞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增强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中西医 腔隙性脑梗塞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性脑梗塞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性脑梗塞合并高血压患者68例,入院时间在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按照双色球分组的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4)。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对患者采取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状况、并发症发生状况以及体内各项指标变化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均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相对来说,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具有优势,相较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性脑梗塞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相关指标,控制其血压变化,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 标签: 天麻钩藤饮 腔隙性脑梗塞 高血压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各动脉狭窄与白质病变(WML)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79例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2例,女157例,平均年龄(66.2±7.9)岁。采用头颅MRI评估有无WML并进行分组:WML组164例、无WML组115例。应用64排螺旋CT进行颅内血管造影检查,并参照症状性颅内动脉疾病华法林-阿司匹林研究方法评估颅内动脉狭窄率(管径狭窄率≥50%诊断成立)。logistic回归分析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各动脉狭窄与WML发生的关系。结果279例性脑梗死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68例(24.3%),其中WML组有51例、无WML组有17例。与无WML组患者比较,WML组平均年龄更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既往卒中史、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更高(P值均〈0.05)。WML组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16.5%(27/164),较无WML组的7.0%(8/115)更高(χ^2=5.568,P〈0.05)。在调整了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既往卒中史这些危险因素的影响后,logistic回归显示性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与WML发生风险有关(OR=2.13,95%CI1.18~3.25,P〈0.05)。结论性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可能是促进WML发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腔隙性脑梗死 脑白质病变 大脑中动脉 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对具备认知功能障碍表现的性脑梗塞患者实施高压治疗内容,并对其产生疗效以及护理内容进行研究与分析。方法:随机从我院性脑梗塞患者中抽选出34名具备认知障碍表现的患者进行研究,抽选时间2019年1月~2020年7月,依据双盲法内容将其划分至X组(观察组)与Y组(对照组),每17名患者被划分组成一组。本次研究34名患者均接受相同护理内容,除此之外X组患者还将接受高压氧治疗内容,将X组与Y组患者疗效表现进行比较。结果:X组患者MoCA评分结果为(24.26±2.42)分;Y组患者MoCA评分结果为(22.27±2.41)分;X组患者疗效表现相较Y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认知功能障碍 高压氧治疗 疗效表现 护理体会 腔隙性脑梗塞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性脑梗塞患者时使用MRI和CT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50例早期性脑梗塞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20年02月-2021年02月,50例患者分别给予MRI检查(观察组)和CT检查(对照组),对比两组诊断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病灶直径<5mm和病灶直径≥5mm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平均费用和平均用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给予早期性脑梗塞患者MRI检查能够显著提升诊断效果,但是该检查方式的平均用时和平均费用高于CT检查,需结合实际情况选取适宜方式。

  • 标签: 早期腔隙性脑梗塞 MRI CT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脉血康胶囊辅治性脑梗塞(LI)合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LI合并VCI患者18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93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加用脉血康胶囊3粒口服,每天3次,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2组治疗后MMSE评分、ADL评分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MMSE评分、ADL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4例,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3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血康胶囊可改善LI合并VCI患者的认知功能,对LI合并VCI患者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脑梗塞 腔隙性 认知功能障碍 血管性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脉血康胶囊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观察CT与MRI诊断早期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入住我院神经外科的60例早期性脑梗死患者均给予CT与MRI检查,目的是检查脑部病变情况,检查结束后将60例患者的检查结果、辐射量及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接受CT检查的患者中梗死病灶24例,直径范围在1.5cm以内。接受MRI检查的患者中梗死病灶180例,大部分为微小病灶。60例早期性脑梗死患者受到的辐射量伤害、满意度方面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I在诊断早期性脑梗死方面的发现率显著高于CT检查的发现率,且目前为止研究尚未发现MRI会给患者造成任何辐射损害,但MRI的价格较CT高。

  • 标签: 影像学检查 早期腔隙性脑梗死 临床价值 检出率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9-0513-01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疏血通治疗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收治时间在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使用数字抽取法将这60例患者平均分成各有30例患者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7.15±9.24)分和治疗总有效率(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性脑梗死患者,在临床上给予疏血通进行治疗,可有改善其神经功能。

  • 标签: 疏血通 腔隙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