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性脑梗塞临床特征。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老年性脑梗塞临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性脑梗塞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多发于基底节、半卵圆中心区,临床体征类型多,以运动性偏瘫多见。结论性脑梗塞在老年人中具有高发性,症状无特异性,常常容易忽略或误诊,对于高发人群应进行重点防治,早发现早治疗,结合CT或MRI提高诊断准确率。

  • 标签: 老年 腔隙性脑梗塞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性脑梗塞的CT和临床特点,为该病诊断与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清华大学医院175例性脑梗塞病人的临床和CT诊断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男女之比为1.5;1;以60~79岁病人较多,占73.2%;好发部位为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区。结论60-79岁的男性应成为放射科CT诊断性脑梗塞关注的重点。

  • 标签: 腔隙性脑梗塞 CT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性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效果,并给予临床康复护理干预。方法将我科2015年收住的12例临床确诊为性脑梗塞患者,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12例患者经过护理及临床指导,基本掌握了康复护理相关知识。结论性脑梗塞患者病情护理及康复较慢,通过对患者系统科学的治疗及护理,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腔隙性脑梗塞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老年人性脑梗塞的CT或MRI表现、临床症状、体征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提高对性脑梗塞的认识。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对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将有助于预防性脑梗塞的发生,从而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 标签: 腔隙性脑梗塞 螺旋CT 危险因素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性脑梗塞的临床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72例高血压合并性脑梗塞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应用胞二磷胆碱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对照组单独应用胞二磷胆碱,对两组间的临床资料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改善神经功能及血流速度上存在优势。结论尼莫地平不仅能有效地治疗高血压合并性脑梗塞病,而且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患侧血流速度。

  • 标签: 尼莫地平 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塞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血塞通胶囊和脑心通胶囊治疗缺血性脑梗塞后遗症疗效。方法脑心通胶囊治疗组36人,血塞通胶囊治疗组32人分别治疗1年以上,观察疗效。结论脑心通胶囊治疗组有效率91.6%,血塞通胶囊治疗组有效率81.2%,脑心通胶囊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疗效比血塞通胶囊疗效好。

  • 标签: 腔隙性脑梗塞后遗症 脑心通胶囊 血塞通胶囊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综合护理模式在性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在2020年9月-2021年9月收治100例性脑梗塞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对照组(50例,一般护理)和研究组(50例,综合护理模式)的划分,比对两组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护理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较对照组改善,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综合护理模式 腔隙性脑梗塞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高龄性脑梗塞在临床较为常见,属于风险性较高的病症类型,对患者健康所造成的影响较大。若救治不及时将直接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在临床对应救治措施不断优化的情况下,该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已经在绝大程度上得到提升。对于伴随存在有肺部感染患者,在治疗期间为促使患者可以尽快得到恢复更需要做好对应护理干预工作。本次研究就主要对1例高龄性脑梗塞伴肺部感染病人护理措施进行总结与分析,旨在有效提升临床对该部分患者的护理效果,促进患者恢复。

  • 标签: 腔隙性脑梗塞 肺部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多举措综合护理干预在性脑梗塞患者中的运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将2018年4月-2019年4月1年间,我院收治的44例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每组各22例患者。对对照组进行常规的神经内科护理,对实验组进行常规神经内科护理的同时进行多举措综合护理。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之对照组明显更高,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率为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36%,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举措综合护理干预在性脑梗塞患者中的运用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同时极大程度的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 腔隙性脑梗塞 运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研究针对性脑梗塞合并高血压患者应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时段内接收98例性脑梗塞合并高血压患者展开研究,并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接受西药治疗上,给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肌力、头晕症状与血压水平等指标无差异性,P>0.05;用药治疗后,研究组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头晕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且舒张压和收缩压水平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天麻钩藤饮 腔隙性脑梗塞 高血压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性脑梗死的临床护理体会,提高脑梗死患者护理质量。方法总结我科2007年6月到2009年8月性脑梗死患者护理资料。通过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护理评价,对病人所产生的问题如头痛、焦虑、恐惧、肢体废用等重要护理问题进行全面干预,使病人顺利康复。结果通过对性脑梗死患者的心理、肢体功能、健康指导等一系列护理措施。54例患者经我科精心护理顺利出院。全组无死亡病例,无心理疾患,肢体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结论通过确定护理目标对疾病细致全面的护理,可减轻患者的疾苦,提高其生存及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 标签: 腔隙性脑梗死 心理护理 功能锻炼 健康指导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性脑梗死治疗以及预防。方法观察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研究发病机制。结论抗血小板凝集剂对于于性脑梗死治疗效果良好,但是患者在治愈后也应注意预防和保健。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采用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性脑梗死以及微出血患者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内科自2012年9月至2015年6月间曾收治入院的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120例,根据患者是否伴有微出血以及是否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将其分成四组,即性脑梗死用药组、性脑梗死未用药组、性脑梗死伴微出血用药组以及性脑梗死伴微出血未用药组,在治疗后3个月和1年后对比观察抗血小板药物对其的影响。结果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的NIHSS评分(卒中量表评分)优于用药前,同时发现抗血小板药物对于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并且患者一年的抗血小板治疗并没有提高微出血的发生率,同时,服用药物的患者性性脑梗死复发率显著低于未用药的患者(19.8%vs32.4%,)。结论虽然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性脑梗死伴微出血患者有一定的风险,但其利大于弊。

  • 标签: 脑梗 脑微出血 抗血小板治疗 临床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排螺旋CT平扫在性脑梗塞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60例性脑梗塞患者的CT影像存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43例,占71.67%,单纯性运动性偏瘫31例,感觉性卒中12例,共济失调性偏瘫6例,构音障碍11例。CT显示病灶大小在5-20mm之间,平均14.23mm,病灶位于内囊13例、丘脑17例、脑干5例、豆状核8例、尾状核12例,其他叶深部5例,多发者31例,单发者29例,病灶形态为圆形或卵圆形,CT值为10-30HU,平均为18HU。占位效应轻或无占位效应,随访扫描显示性脑梗塞同侧脑室或外侧裂池可扩大,中线结构也可以轻度向同侧移位。所有患者的临床与影像表现基本平行。结论双排螺旋CT平扫多性脑梗塞的早诊早治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在基层医院的临床上推广运用。

  • 标签: 双排螺旋CT 平扫 腔隙性脑梗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时间护理在性脑梗塞伴高血压患者干预中的效果。方法:我院于2020年10月-2021年10月选取100例性脑梗塞伴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50例)进行一般护理,研究组(50例)实现时间护理。比对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组间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时间护理 腔隙性脑梗塞 高血压 干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性脑梗死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1月到2009年1月收治的100例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正常体检患者100为对照组,观察两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以及吸烟喝酒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观察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以及吸烟喝酒五种因素与性脑梗死的发病有关,所有腔性脑梗死患者中年龄≥55岁的患者发生性脑梗死比例大于年龄<55岁患者。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以及吸烟喝酒五种因素与性脑梗死的发病有关,注意控制以上基础疾病,有利于控制和预防性脑梗死的发生。

  • 标签: 腔隙性脑梗死 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