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性脑梗塞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11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收治的24例性脑梗塞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1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肌力评分、头晕症状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肌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头晕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天麻钩藤饮加减 腔隙性脑梗塞合并高血压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于罹患性脑梗死疾病的患者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程度产生影响的具体因素。方法:本次研究选定了于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期间,来我院内科接受诊疗服务的98例罹患基底节区域梗死患者以及76例半卵圆中心区域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托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于两组患者的临床性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依托MRI技术针对患者的血管周围间隙具体扩大程度做出了评价,依托单因素类分析与多因素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明确了对于基底节区域血管周围间隙以及半卵圆中心区域血管间隙扩大具体程度产生影响的具体因素。结果:依托多因素类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得知,体质量指数水平与高血压疾病因素均会对于患者机体基底节区域血管周围间隙出现扩大症状拥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体质量指数会对于半卵圆中心区域血管间隙出现扩大症状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结论:在为罹患性脑梗死这一疾病的患者提供诊断与治疗服务的过程中,有关从业医师应当预先明确,高血压是会导致患者机体基底节区域内血管周围间隙发生扩大状况的突出危险性因素,但体质量指数的高低可以作为对于基底节区域内部以及半卵圆中心区域内部血管周围间隙整体扩大程度进行控制与保护的关键性因素。

  • 标签: 腔隙性脑梗死 血管周围间隙 扩大 影响因素
  • 简介:本临床研究采用心联通胶囊治疗脑梗塞34例,治愈19例,显效9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为91.8%,其疗效优于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的33例(P<0.01)。经分析,病程短者疗效高,治愈病例均为病程在1年以内者。中医辨证则以气滞血瘀型疗效最好,气虚血瘀型次之,肝阳上亢和阴虚风动型均无效。

  • 标签: 脑梗塞 中医药疗法 心脑联通胶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VRS)与动态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性脑梗死患者124例,均行头颅MRI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各亚组动态血压相关参数,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在基底节平面,不同度的EVRS各亚组在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TIA史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白质平面,不同度的EVRS各亚组在年龄和冠心病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基底节平面,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昼间收缩压标准差(DSBP-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昼间收缩压变异系数(DSBP-CV)、昼间舒张压变异系数(DDBP-CV)、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NDBP-CV)与EVRS具有相关性(P〈0.05)。在白质平面,BPV各项与EVRS无相关性(P〉0.05)。结论:性脑梗死患者BPV与基底节平面EVRS密切相关,基底节平面EVRS是高血压相关损害的独特表现。

  • 标签: 腔隙性脑梗死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动态血压监测 磁共振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脑梗塞患者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监视下行选择性动脉插管溶栓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5年11月就诊的14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观察组采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监视下选择性动脉插管溶栓治疗,对照组常规神经内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06%明显高于对照组80.56%(x2=4.911,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完全自理、轻度功能障碍明显高于对照组(27.78%vs9.72%,33.33%vs15.28%)(x2=7.704,6.379,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DSA监视下选择性动脉插管溶栓治疗疗效好,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急性脑梗塞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 选择性脑动脉插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宫成像在宫黏连患者宫形态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妇科收治的 100例拟诊宫粘连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研究,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 100例宫正常女性作为对照组,时间为 2016年 5月至 2017年 5月,治疗前后先进行三维阴道超声检查后行宫腔镜检查利用三维成像技术实时获取患者宫冠状切面成像,对宫的容积进行准确的测量,获取宫形态,来评估宫黏连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 VFI、 FI、 VI以及宫容积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三维超声宫成像与宫腔镜检查相比,两者在宫形态、宫深度的测量以及宫角能否显示方面基本一致,诊断符合率都在 90%以上,能够准确测量宫内环境,获得宫容积与底部宽度,但是在瘢痕覆盖面积的评估上三维超声宫成像不如宫腔镜更为直观。结论:对宫黏连患者进行三维阴道超声检查,能够实时获取三维超声宫成像,对宫形态进行准确的评估,为宫黏连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 标签: 宫腔黏连 三维超声宫腔成像 宫腔形态 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