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急性后壁心肌梗死干预后的影响因素以及临床特征。方法将所有符合急性心梗而且资料完整的病例分为急性单纯性心梗组,和急性心梗合并右室心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心肌组,单支病变40例,双支病变59例,三支病变61例。并右心室心梗组,单支病变ll例,双支病变18例,三支病变29例。早期再灌注治疗者130例,死亡7例,出现严重并发症33例(25.4%);保守治疗者102例,死亡13例(12.7%),出现严重并发症41例(40.2%)。并右心室心梗者72例,早期再灌注治疗者54例,死亡15例(27.8%),出现严重并发症18例(33.3%),保守治疗法18例,死亡10例(55.6%),出现严重并发症11例(61.1%)。结论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心梗患者干预后临床表现更为复杂,院内病死率增高。早期溶栓或PCI治疗对急性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是必要的。

  • 标签: 右室心肌梗死 下壁心肌梗死 干预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分析95例急性心肌梗死中33例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转归。结果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33例中死亡率为3.03%,不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62例中死亡率为4.84%,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33例中预后多数良好。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并发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多数良好。

  • 标签: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房室传导阻滞 药物治疗 起博器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非梗死区导联ST段压低对梗死相关血管病变位置﹑合并非梗死相关血管的病变情况及梗死后心功能变化的判断价值。方法连续评价2009-2011年95例接受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析入院时心电图,根据是否存在Ⅱ﹑Ⅲ﹑aVF导联(导联)ST段压低及Ⅰ﹑aVL导联(高侧壁导联)ST段压低分为四组。A组导联ST段压低组(32例),B组高侧壁导联ST段压低组(20例),C组二者均压低组(9例),D组二者均无压低组(34例)。四组间进行临床资料﹑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CAG)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的比较。结果冠脉造影发现对于梗死相关血管(IRA)A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近段的病变发生率高于B﹑C﹑D组(P<0.05)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36.1%﹑63.6%,A组合并右冠状动脉(RCA)病变的发生率高于其余各组(P<0.05),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9.4%﹑75%,各组间其他血管病变及病变血管支数无明显差异(P>0.05)。A﹑B组ST段的压低幅度与左室射血分数有相关性(A组r=-0.44,P<0.05;B组r=-0.66,P<0.05),C组ST段压低幅度与左室射血分数无相关性(r=-0.23,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时下导联ST段的压低能帮助判断梗塞血管的病变位置,非梗死区ST段的压低的导联数目和压低幅度对预后心功能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电描记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室瘤形成冠脉造影正常现象的原因。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未行溶栓或介入治疗后室瘤形成4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5例患者未见明显狭窄和阻塞性病变。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自发再通仍有发生室瘤风险,宜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减少或改善室瘤预后。

  • 标签: 冠脉造影 心肌梗死 室壁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左心室游离破裂的临床特点,提高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能力预防并减少其发生。方法回顾2002年6月至2012年10月1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室游离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一步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均为老年患者,平均年龄63.5岁,女性患者12例,16例有高血压病史,12例发生于初次心肌梗死后,15例发生于大面积梗死,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后24小时内7例,3~7天6例,2例行急诊手术后存活8天及15天,其余16例均于发病后立即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左心室游离破裂死亡率高、易发于老年女性、高血压者常见、多发生于初次心肌梗死、大面积心肌梗死较易发生、多发生在前降支供血区域等为其主要临床特点。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游离壁破裂 诱发因素 再灌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显像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及判定梗死部位。方法对40例临床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诊断心肌梗死36例,阴性4例。诊断符合率91.6%。结论造影剂增强MR成像极大的提高了人类急性心梗的发现率。

  • 标签: 99m Tc-MIBI 静息核素心肌灌注计算机断层显像 冠脉造影术 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1月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组,实验组41例给予基础治疗和尿激酶的溶栓治疗,对照组27例仅接受基础治疗,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0.2%,并发症发生率为7.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4.1%,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9%,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尿激酶的溶栓治疗,能够使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并促进心电图的改善,不良反应少,值得推荐。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提供依据。方法对比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45例)和单纯急性心肌梗死(53例)的64排螺旋CT、颈部血管彩超、血脂、血流变及急性心肌梗死后3个月心功能NYHA分级评分。结果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常有小病灶,多发性梗死发生率高,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高,多合并高血脂、高血液粘稠度,临床治疗效果差的特点。结论糖尿病患者应积极降糖降脂,预防动脉粥样斑块发生,预防AMI。对于糖尿病合并AMI的临床治疗,应注意在积极治疗AMI的基础上,积极控制血糖、血脂,稳定斑块,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 标签: 2型糖尿病 急性心肌梗死 血脂 疗效 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炎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患者临床资料,内容涉及临床表现、检查情况(心电图)、误诊情况等,将所得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后给予相应检验并得出结论。结果19例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患者均以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100.00%),经心电图检查可知所有患者均表现出ST段抬高(100.00%),误诊为前心肌梗死几率较高(52.63%)(P<0.05)。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急性心肌炎相关特征,接诊后对患者实施全面检查从而准确判断病情,有利于患者及时接受对症救治提高疗效及预后。

  • 标签: 急性心肌炎 急性心肌梗死 误诊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78例女性AMI与同期78例男性AMI进行比较。结果女性AMI发病年龄明显高于男性;女性表现症状的不典型性更明显,两组间的临床表现有差异;梗死部位女性AMI前为47.4%、为35.9%.其它为16.7%;而男性组则分别为48.7%,37.2%,14.1%,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女性组死亡25例,病死率32.1%;男性组19例,病死率24.4%,死亡原因和并发症有差异。结论男女性发生AMI的临床表现、并发症、死亡率等方而均有差异,性别是影响其临床特征和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 标签: 女性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 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归纳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1月期间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39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随机进行分组。一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治疗手段,标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在此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溶栓治疗手段,标为观察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好转状况。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病情好转率为90.48%,且临床症状缓解时间(1.637±0.381)小时;对照组的患者病情好转率为66.67%,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为(15.429±5.158)小时。观察组的总体治疗状况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尽早进行诊断,并实施有效的溶栓治疗,可尽快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总体的疗效。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治疗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降低误诊、漏诊率,提高识别率及抢救率。方法通过其中6例分析总结临床50例不典型心梗病例。临床病例的分析总结,举出其中6个典型病例,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首发症状不典型可能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口腔疾病或其他系统疾病等,从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有的甚至危及生命。结论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趋于年轻化,故年轻人或者老年人,当出现不好解释的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疾病时,无论有无冠心病史,均应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并尽快完善相关检查以便确诊后积极采取相关抢救措施。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在基层医院如何及时诊断治疗。研究对象为我院2000-2010年收治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结果本组病例临床表现多样化,诊断易误诊,死亡1例,自动出院1例,其余全部康发出院。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