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前额叶皮质NR2B(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R2B亚单位)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药物戒断后学习记忆损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加针刺组(针刺组)及模型加电针组(电针组),每组各9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逐日增量法背部皮下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末次注射后3h给予纳络酮快速戒断,建立吗啡戒断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选取双侧"肾俞""足三里"穴,分别采用针刺及电针方法治疗,15min/次,1次/日,连续6d。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应用WesternBlot及RT-PCR测定前额叶皮质NR2B蛋白与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水迷宫定位航行测试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及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与针刺组比较,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空间探索测试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及电针组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穿越平台次数增多(P〈0.05),电针组显著增多(P〈0.01)。前额叶皮质NR2B蛋白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蛋白表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电针组蛋白均升高(P〈0.01),电针组表达高于针刺组(P〈0.01)。前额叶皮质NR2BmRNA表达,戒断后大鼠表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表达上调(P〈0.05),针刺组上调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和电针均可以改善戒断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且电针效果优于针刺治疗,其机制可能与对前额叶皮质脑区NR2B表达的调节有关。

  • 标签: 电针 吗啡戒断 水迷宫 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R2B亚单位 蛋白印迹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目的:通过测定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IL-12表达水平的变化,观察麦粒灸扶正祛邪的临床疗效,探索麦粒灸提高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中医科及肿瘤科的气血两虚恶性肿瘤化疗患者70例抽签法随机分为基础化疗组(A组)及基础化疗加麦粒灸组(B组),每组30例。两组均行基础化疗,麦粒灸组患者还要接受在双侧足三里穴上施以麦粒灸,每天1次,每次7壮,治疗持续20天。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运用ELISA法测定患者外周血中IL-12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化疗后气血两虚恶性肿瘤患者IL-12的表达较化疗前明显降低,经麦粒灸辅助治疗两疗程后,B组化疗患者的IL-12表达水平稍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麦粒灸能增强气血两虚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IL-12的表达,促进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实现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效应。

  • 标签: 麦粒灸疗法 恶性肿瘤 化疗 IL-12
  • 简介:目的:观察电针耳穴体穴对2糖尿病(T2DM)模型猴即时空腹血糖的影响。方法:10只2糖尿病模型猴均行电针干预,选取"足三里""三阴交"耳穴"降糖点"三穴同时电针干预,持续5天,频率2/15Hz(2Hz和15Hz,每秒转换),强度2mA,每天1次,每次30min。测量针刺前、针刺15min和针刺30min空腹血糖。结果:第1天针刺30min,T2DM模型猴的空腹血糖与针刺前相比,有显著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3、5天针刺15min与30min,T2DM模型猴的空腹血糖与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天针刺30min,T2DM模型猴的空腹血糖与针刺前相比,有显著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天针刺30min后,T2DM模型猴的空腹血糖与第1天针刺前相比,下降明显,经统计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电针耳穴体穴对T2DM模型猴即时空腹血糖有显著降低作用;(2)电针刺激对T2DM模型猴即时空腹血糖的干预具有时间效应,针刺30min效果明显优于15min;连续刺激4天及以上,效果明显优于连续刺激3天及以下。

  • 标签: 电针 耳穴体穴 2型糖尿病 空腹血糖 即时
  • 简介:目的:探讨针刺对STZ糖尿病大鼠胰腺组织内质网应激IRE1-CHOP信号通路及相关凋亡基因的影响。方法:SD大鼠80只,选取10只用普通饲料喂养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70只用糖饲料喂养和腹腔注射小剂量STZ制作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30只,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模型对照组、和西药组(二甲双胍),每组10只。治疗4周,测大鼠的RBG,胰腺组织CHOP、IRE1、Bax、Bcl-2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和西药组RBG均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和空白组RBG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胰腺CHOP、IRE1、Bax蛋白表达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针刺组和西药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胰腺CHOP、IREl、BaxmRNA表达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针刺组和西药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Bcl-2蛋白表达显著低于空白组(P〈O.05),针刺组和西药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针刺组与西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Bcl-2mRNA表达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针刺组和西药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针刺组与西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Z糖尿痛大鼠胰腺组织存在内质网应激,IRE1-CHOP信号通路是抑制胰腺内质网应激的主要通路,针刺可以通过IRE1-CHOP信号通路改善胰腺组织内质网应激,抑制凋亡基因,保护胰腺组织。

  • 标签: 针刺 凋亡 糖尿病 需肌醇蛋白1
  • 简介:本文系统总结了玉蝽教授治疗中风病的经验以调督通脑以平阴阳、调神机,滋水涵木以复精髓为指导原则,谨察气血盛衰,熟识穴性,辨证择时、选穴、组方,结合巨刺、缪刺,以针御神,以针调气,平调气血阴阳;同时顾护脾胃功能,强调中风痛身心同调。充分展示了老师在临证时谨察气血、平调阴阳、治病求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 标签: 针灸 中风 调督 名医经验
  • 简介: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调理脾胃在治疗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燕赵氏针灸学术思想,从选穴组方、调理脾胃入手,阐述了内伤杂病调和脾胃和外感疾病慎补脾胃的不同规律,同时提出时间针法和辨证施灸用罐等治疗特色,从5个方面较为详细总结了玉瑃教授“调和脾胃”针法的经验,以资学习借鉴。

  • 标签: 高玉瑃 调和脾胃 针法 经验
  • 简介:目的:研究沉默痛经大鼠穴位局部Cx43的表达对针刺效应的影响和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大鼠的镇痛机制。方法:利用己烯此酚造成原发性痛经的大鼠模型,应用RNAi技术沉默穴位局部Cx43的表达。将50只雌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5组:正常组(对照),模型组(己烯雌酚),针刺组(己烯雌酚+针刺),针刺+干扰组(己烯雌酚+针刺+pSilencer—Cx43-shRNA)和针刺+干扰对照组(己烯雌酚+针刺+pSilencer—Con—shRNA)。末次注射催产素后,观察痛经大鼠30min的扭体数。半定量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子宫内膜催产素(OTR)和加压素(VPR)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①干扰组穴位处的Cx43显著低于针刺组(P〈0.05),针刺组和干扰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②与模型组、干扰组比较,针刺组能显著延长痛经大鼠的扭体潜伏期,减少扭体数。③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OTR和VPR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干扰对照组的OTR和VPR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和干扰组之间OTR和VPRmRNA和蛋白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局部注射Cx43特异性shRNA真核表达载体有效地沉默了穴位Cx43的表达,并显著地影响了针刺效应,表明Cx43可能与针刺疗效有密切关系。针刺通过调节子宫内膜OTR和VPR的表达来有效治疗原发性痛经.

  • 标签: 针刺 原发性痛经 缝隙连接蛋白43 RNA干扰 催产素受体 加压素受体
  • 简介:目的:探讨眼针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32只按随机数字表分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眼针组4组,每组8只。模型组及眼针组应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眼针组于脑缺血再灌注即刻、12h及23.5h,取肝区、上焦区、下焦区、肾区进行眼针治疗20min。正常组未进行处理;假手术组插入栓塞线深度0.5~1.0cm,其余同模型组。于再灌注即刻及24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Westernblo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右侧海马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再灌注即刻眼针组与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差别,再灌注24h眼针组评分为1.50±0.53,与模型组3.13±0.64比较,明显下降(P〈0.01);Westernblot检测海马组织BDNF蛋白表达为正常组0.71±0.02、假手术组0.70±0.04、眼针组0.69±0.04,与模型组0.37±0.03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各组大鼠BDNFmRNA表达趋势同蛋白表达。结论:眼针疗法能通过增加内源性BDNF的表达以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神经干细胞的修复,实现对脑缺血组织保护的目的。

  • 标签: 眼针疗法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脑缺血再灌注 海马
  • 简介: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帕金森病(PD)的作用机制。方法:取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电针组针刺“风府”“太冲”,每日1次,共治疗2周,其它组不予治疗干预。以6-羟基多巴胺制备PD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阳性细胞数量。结果:模型组损毁侧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1),TNF—α和IL-1β阳性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1);电针组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TNF-α、IL-1B阳性细胞数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果表明,电针治疗能显著降低PD模型大鼠黑质TNF-α、IL-1β等前炎性反应因子含量。结论:电针干预可能通过减轻PD模型大鼠黑质内的炎性反应,而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施加保护作用。

  • 标签: 帕金森病 针刺/电针 多巴胺能神经元 细胞因子
  • 简介:Usingtransganglionicdegenerativemethed,weinvestigatedtheprimaryafferentinformationofacupointsofQuanliao(SI18)andShibai(ST2).Theresultsshowedthatthelargeamountsofdegenerativefiberscouldbefoundbilaterallyintrigeminalspinalnucleusanditstract,trigeminalprincipalsensorynucleus,trigeminalmesencephalicnucleusandsomedegenerationscouldbeobservedipsilaterallyinsolitarytractanditsnucleus,medullarylateralreticularnucleus,giganto-cellularreticularnucleusandnucleusraphemagnusfollowingtransectionofinfraorbitalnerve.Averymoderatedegenerativefiberscouldbeidentifedinipsilateralaccessoryspinalnucleusandspinalreticu-larnucleus.Afewdegenerativefiberswereseenonthecontralateralmagnocellularpartofcaudatepartoftrigeminalspinalnucleusbypassingthroughtheposteriorcommissureofcanaliscentralis.TheseresultssuggestthattheprimaryinformationofacupointsofQuanliaoandShibaicouldbetrans-mitteredintotheabovestruc

  • 标签: Transganglionic DEGENERATION Infraorbital NERVE ACUPOINT AFFERENT
  • 简介:在全面搜集相关文献证据基础上,按照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分级系统(GRADE)方法,制定了《神经根颈椎病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具体介绍了指南制定的目的、指南适用的疾病范围、针灸治疗神经根颈椎病的原则、干预时机及不同针灸治疗方案等。

  • 标签: 神经根型颈椎病 针灸疗法 临床实践指南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电针消化系统相关的下合穴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1β(IL-1β)、结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的影响,探讨大肠下合穴上巨虚治疗大肠腑病是否存在相对特异性。方法:将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上巨虚组、足三里组、下巨虚组及阳陵泉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溶液灌肠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10d,取材,肉眼观察大鼠结肠溃疡及炎性反应并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含量及结肠中TNF-α、HMGB1的表达。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其他各组大鼠结肠溃疡及炎性反应评分、血清IL-1β含量、结肠TNF-α(除上巨虚组外)和HMGB1含量均较高(P〈0.05,P〈0.01);2与模型组比较:足三里、上巨虚组溃疡评分明显偏低(P〈0.05,P〈0.01);全部4个治疗组的IL-1β、TNF-α、HMGB1含量均明显偏低(P〈0.01);3与上巨虚组比较:其他3个治疗组IL-1β、TNF-α、HMGB1含量均明显偏高(P〈0.05,P〈0.01),且下巨虚、阳陵泉组的溃疡评分也明显偏高(P〈0.05)。结论:1电针"上巨虚""足三里""下巨虚"和"阳陵泉"均可降低结肠溃疡评分,且降低血清IL-1β含量及结肠TNF-α、HMGB1的含量,有效阻抑UC所致的结肠炎性反应;2四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应趋势为:"上巨虚"〉"足三里"〉"下巨虚"〉"阳陵泉",且"上巨虚"相对而言效应最佳,存在相对特异性。

  • 标签: 电针 下合穴 UC模型大鼠 白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高迁移率族蛋白
  • 简介:目的:观察三伏铺灸治疗胃寒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4例胃寒慢性胃炎患者分别于2012、2013年三伏天的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行铺灸治疗。将已制备的姜泥饼覆盖穴区,再将一长条三角艾炷铺放在姜泥饼正上方,点燃三角艾炷的上角开始施灸。先在上腹部中皖穴区(以任脉为中线,区域涵盖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穴,以及足少阴'肾经的腹通谷、阴都、石关、商曲穴)行2壮铺灸,再在背部胸脊下穴区(位于背部,以督脉为中线,区域涵盖筋缩、中枢、脊中、悬枢穴,以及胸9-12段、腰1段夹脊穴)行2壮铺灸,完成1次治疗约需40min。每年治疗3次,共6次。全部治疗结束后统计疗效。结果:14例患者中,近期临床治愈2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2.9%。结论:三伏天铺灸治疗胃寒慢性胃炎有较好疗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 标签: 慢性胃炎 胃寒 三伏天 铺灸
  • 简介:目的:对比激光针刀结合针灸与药物治疗椎动脉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88例椎动脉颈椎病患者以单盲法分为治疗组48例(以激光针刀结合针灸治疗),药物对照组40例(以复方丹参静滴和西比灵口服),治疗前两组病例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性,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激光针刀结合针灸治疗组治愈率60.42%,总有效率97.92%,药物对照组治愈率30%,总有效率87.5%;经统计学分析,P〈0.05,二者疗效有显著差异性。结论:激光针刀结合针灸治疗椎动脉颈椎病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激光针刀 针灸 椎动脉型颈椎病 单盲对照
  • 简介:目的:比较温针灸结合康复理疗、单纯温针灸与康复理疗治疗椎动脉颈椎病(CSA)的疗效差异,及对椎-基底动脉(VB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9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温针灸组、康复组,每组30例。其中针康组穴取C3—C7夹脊穴行温针灸结合牵引、磁疗等康复理疗;温针灸组予单纯温针灸治疗,康复组行单纯康复理疗。采用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TCD)所测定的患者VBA血流动力学参数Vp、Vd、Vm、PI值为疗效评定指标,结合临床治愈率评价各组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VBA血流动力学观察指标Vp、Vd、Vm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P﹤0.05),针康组各观察指标均较其他两组改善更显著(均P﹤0.01);针康组临床治愈率为70.0%(21/30),优于温针灸组53.4%(16/30)和康复组53.3%(16/30)(均P﹤0.01)。结论:温针灸配合康复理疗治疗椎动脉颈椎病能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温针灸和康复理疗治疗,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椎动脉型颈椎病 温针灸 康复理疗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比较针刺加热敏灸疗法与单纯针刺疗法治疗腹泻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成针加灸组(32例)和针刺组(3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针刺法,均取天枢、足三里、公孙等穴,针加灸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艾条悬灸热敏化腧穴治疗,每周治疗5次,4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针加灸组愈显率为87.5%(28/32),针刺组愈显率为37.5%(12/32),针加灸组优于针刺组(P〈0.01)。针加灸组对各症状积分的改善均优于针刺组(P〈0.01,P〈0.05)。结论:针刺加热敏灸疗法治疗IBS-D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疗法。

  • 标签: 热敏化腧穴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热敏灸 针刺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热敏灸疗法治疗神经根颈椎病(CSR)的疗效。方法:检索CNKI、CBM、VIP、WanFangData,Pubmed和CochraneLibrary查找有关热敏灸疗法治疗CSR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个研究,共1008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3,95%CI(1.06,1.21),Z=3.54,P=0.0004],治疗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80,95%CI(1.52,2.13),Z=6.82,P<0.00001],治疗组简式McGill疼痛指数(SF-MPQ)改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4.44,95%CI(-6.38,-2.50),Z=4.49,P<0.00001],治疗组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36,95%CI(-0.50,-0.23),Z=5.42,P<0.00001]、治疗组白介素-6(IL-6)改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7.32,95%CI(-11.49,-3.14),Z=3.44,P=0.0006]。结论:本Meta分析结果提示,热敏灸或针刺联合热敏灸疗法治疗CSR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或传统悬灸疗法,从而为当前CSR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由于纳入研究样本量小且质量较低,上述结论尚需要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 标签: 热-敏感的艾灸 颈椎 spondylotic 神经根病变 (CSR) 系统评估
  • 简介:目的:观察刺络拔罐结合穴位贴敷对神经根颈椎病青年患者的疗效。方法:61例神经根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穴贴组(31例)与电针组(30例),穴贴组在项背、肩胛骨脊柱旁两侧采用刺络拔罐结合阿是穴穴位贴敷治疗,电针组在夹脊、风池、肩井、肩髃、外关、后溪、大椎采用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总体症状体征积分与总体疗效方面的优劣。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总体症状体征积分均有明显改善(穴贴组:9.96±2.02vs15.87±1.84,P〈0.05;电针组:10.02±1.76vs13.59±1.52,P〈0.05),穴贴组积分改善较电针组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穴贴组为5.91±1.95,电针组为3.53±1.68,P〈0.05),穴贴组总有效率为93.6%(29/31),亦优于电针组的83.3%(2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络拔罐结合穴位敷贴对神经根颈椎病青年患者有良好治疗效果。

  • 标签: 神经根型颈椎病 刺络拔罐 穴位敷贴 青年患者 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