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掩涕”小议郑贤章《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中的“掩涕”,《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及台湾《大辞典》都把它释为“掩面而哭泣”。文意上看似乎通顺,然把“掩涕”之“掩”释为“掩面”,这“面”是从何而来?实有增字为训之嫌。洪兴祖补注云:“...

  • 标签: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汉语大词典》 《说文》 《广雅》 《尔雅》 古今字
  • 简介:"那个"在汉语中的使用非常普遍,尤其在口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那个"除了本身所具有的指代功能,它还有着讳饰功能,从中我们可以发掘其所蕴含的中国高语境文化特点。本文将通过对"那个"这汉语小词的释义和分析来阐释中国的高语境文化,并对这种高语境文化特点的形成做简要的分析。

  • 标签: 高语境文化 文化特点 中国 折射 指代功能 汉语
  • 简介:<正>成语,是旧、现成词语的意思。形式多种多样,自两字以上至句不等。始称成辞,后又称为成言、全语等,主要用于骈文、诗词;反对骈文的古文家则贬称为陈言。本文拟考释这些词语的历史源流关系。【成辞】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篇,讲诗文用典,分为:“举人事以徵义,引成辞以明理”,即引事、引言两类。大致是对言则别,混言不分,因而命题统称为“事类”。黄侃

  • 标签: 成语 成言 骈文 词源 双音复合词 子京
  • 简介:<正>猴儿英语cowl的音译。带风帽的皮大衣或棉大衣,如皮猴儿、棉猴儿。cowl原是西方修道土穿的种带帽的僧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军队把它改制为冬天的军服。战后,我国南方首先仿制,沿用原名。但由于[k][h]不分,误读为[houl]“猴儿”,后来以讹传讹,终于定型了。哈巴狗蒙古语的音译,蒙古人所蓄养的种茸毛小狗,供玩赏,俗名“狮子狗”。明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说:“万

  • 标签: 外来词探源 皮猴 音译词 狮子狗 僧衣 哈巴狗
  • 简介:清代学者程瑶田生前未及发表死后才被整理出的重要论文《果赢转语记》是篇关于同源的学术论文。文中指出:“声随形命,字依声立。屡变其物而不易其名,屡易其文而弗离其声。物不相类也而名或不得不类,形不相似而天下之人皆得以是声形之,亦遂靡或弗似也。”他以声音通转的道理来说明事物形态、性状相类似并具有相同相近的特征,其名称往往相近。即所谓“异物同名”、“异名同声”。之所以“同名”、“同声”,是由于它们拥有某共同相似之处。例如圆形的瓜果古称“果赢”,亦作“果裸”、“果蓏”、“栝楼”、“菩蒌”、“(句瓜)(?)”、“罛(?)”。圆形的小昆虫称“蝼蛄”。圆形的飞鸟称“果赢”。圆形的细腰蜂称“果赢”。圆形的蛙称“蝼蝈”。圆形的船称“朐(?)”。圆形的山峰称“岣嶁”残蔚耐毡吵啤柏汀薄T残蔚奈缕鞒啤肮??)”。圆形的车篷称

  • 标签: 同源词 黄金 学术论文 异物同名 重要论文 孟尝君
  • 简介:离合离析结构"A个B"中的"个"跟普通量词"个"有很大区别,离合中插入的"个"已经失去了名量词的功能,而过渡为具有动量词功能的成分。插入"个"的离析结构主要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视角,"个"是个主观标记。

  • 标签: 离合词 一个 主观视角 主观标记
  • 简介: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杨柳枝”,唐教坊曲名,歌词形式就是七言绝句。此题专用于咏柳,白氏共写了八首,此其,回忆过去与柳枝(樊素)邂逅时的情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7

  • 标签: 白居易 少女形象 七言绝句 白氏 词形式 长庆
  • 简介:波兰汉学家夏伯龙教授说汉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表现方式的词库,可以描绘任何最细致的感情色彩”。姑且不论夏伯龙教授说的“色彩”和我们这里将要泛论的彩是否是同概念,我们汉语词的色彩是最为丰富多样、表现入微的就是了。说我们汉语词汇在色彩上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是当之无愧的。

  • 标签: 泛论 词彩 感情色彩 汉语词汇 汉学家 语言
  • 简介:为了冲破片面的印欧语文理论僵化模式对我国语言文字科学和语文教学的束缚,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字学、语言学、语文教学科学,迅速改变我国语文理论和语文教学严重落后的被动局面,加快扫除文盲的步伐,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以适应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汉字文化》创刊了。

  • 标签: 民族文化素质 国家新闻出版署 扫除文盲 汉字文化 僵化模式 语言文字
  • 简介:<正>语言具有系统性。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中,语音语法的分统性已是公认的,词汇的系统性尽管至今仍有争论,但也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研究。本文不打算纠缠词汇系统性的存在与否,而是以承认它的存在为前提,来探讨下其中的几个问题。族词汇系统实际上是词汇的意义结构系统。按照之间的意义上的各种不同的联系,我们可以把词汇中的进行分类。这样分出来的类,有人把它叫做类聚。实际上,如果用共时和历时两方面的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分出来的各个类的内部的及类与类之间又可以找出其中的联系。因此,词汇系统在定程度上讲,象人类社会的族系样,它们之间的关系

  • 标签: 词族 词汇系统 反义词 优死 同义词 “痛”
  • 简介:《诗经》时代,主要是使用单音的时代。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反映社会生活的词汇也日益增多。单音不够用了,就渐渐产生了复合。后世所用的不少双音都是从《诗经》时代的复合渐趋凝固发展而来的。《诗经》修辞同义,大多为单音节的,经过发展演变,有不少修辞同义由单音节的变为双音节的同义并列复合,其发展演变有定的规律。

  • 标签: 并列复合词 《诗经》 同义词 修辞 社会生活 发展演变
  • 简介:<正>“藏”即是将已有的表示个完整意义的词语割裂开来,藏去部分,留下部分,用留下的部分来表达被藏部分的内容或原有词语的完整意义。这语言现象何时产生,前人已有成说。宋人王楙曰:“自东汉以来,多有此语……西汉未之闻也。”(见《野客丛书》卷二十)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但对这现象怎么看待,前人评说多予否定。如北齐颜之推认为:

  • 标签: 藏词 秋胡 风马 颜之推 文理 北齐
  • 简介:颜色“金”先秦便广泛使用,其颜色义源于黄金。而关于“黄金”是否为其本义,争议很多:(1)《税文解字·金部》:“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蕴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违。”认为其本义为金属总称;(2)王赞源认为“二”是金的本字,象沙金之形。本义为黄金;

  • 标签: 颜色词 “金” 黄金 本义 “二” 本字
  • 简介:忻州方言逆序张光明所谓逆序,就是构词词素与北京话相同,而排列顺序与北京话相反的。忻州方言中有比较丰富的逆序。下面按照忻州方言的声母排列这些(忻州方言声韵调系统请参看温端政先生著《忻州方言志》,语文出版社1985年4月版),每条先写方言逆序...

  • 标签: 忻州方言 逆序词 北京话 牙人 声韵调系统 用例
  • 简介:在异形的界定问题上,汉语学界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对异形的比较合理的界定应该是:具有同种意义及几种书写形式、读音相同或相近、内部结构相同的,是同位的不同变体。异形与同义的区别既要考虑词义的因素,也要考虑结构的因素,还要考虑语音的因素。意义上存在着差异的,或者内部结构并不相同的,或者语音形式有所不同的(音译外来和联绵除外),都不能看成是异形

  • 标签: 异形词 界定 同义词 区别
  • 简介:通过对语料库中的语料进行统计,考察了82个连词带语气的情况,发现能带语气的连词只有38个,这些连词能带的语气有"呢""啊""吧""嘛"4个,但是最常带的是"呢"。文章指出,连词带语气存在着范畴化现象,不同的语气出现在连词后,作用也不完全样,即便是同个语气,由于与连词结合后功能的不同,作用也不同。

  • 标签: 连词 语气词 语料库 范畴化
  • 简介:本文从新文化运动主将的身份和当时的思想文化背景,探讨胡适对词体的诸种体认如乃诗之进化、是白话文学、是活文学、近语言之自然等形成的主客原因及是非得失,进而分析其早年所着《国语文学史》和《词选》在作取舍、词人褒贬、史诠释方面的诸多偏见,肯定其重视体研究的学术史贡献,又对其推崇自然反对模仿、推崇诗化反对诗词分畛、重情感意境反格律用典、重北宋轻宋末以後等学观点在多半个世纪学研究中产生的影响加以评价,同时也涉及其在“整理国故”学术思想下实证性学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 标签: 胡适 词学研究 新文化运动 思想文化 词体 白话文学
  • 简介:般说起来,在北京语音里,老的口语里的多音节的的词尾多是轻声;般较新的术语,词尾多数不是轻声。还有点,就是由于语言的发展,受外来的影响,也有许多原来是轻声现在变为不是轻声的。举例来说,般轻声的例子,如名词词尾的“子、头、们”,量词词尾“个”,形容词尾“的”,副词词尾“地”,动词后面的“着、上、下、来、去、起、过、往、开”,语助词“了、呢、吗、么、吧、

  • 标签: 北京语音 名词词尾 多音节 制义 德声 里洞
  • 简介:本文着重辨析了竹枝研究史上直聚讼纷纭的几个基本问题:起源时间与地域、功用以及不时夹有“竹枝”、“女儿”之语的现象,认为关于起源时间的“两晋说”、“齐梁说”和关于起源地域的“楚说”皆不足为凭,竹枝最晚至隋代就已经在巴渝产生,赛神乃是竹枝原始、本质的功用,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古代民间竹枝演唱活动的主要内容。

  • 标签: 竹枝词 文学评论 古代文学 赛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