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9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胸椎韧带骨化(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 flavum,TOLF)是胸椎韧带纤维组织转变为骨性组织的病理性异位骨化过程,是导致胸椎管狭窄症及胸脊髓病的最常见病因。影像学检查是定位、定性诊断TOLF的最常用手段。临床上根据骨化形态、分布、脊髓压迫程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制订的TOLF分型系统有很多,但应用混乱,迄今尚无统一标准。本文对TOLF分型系统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并评估分型系统的可靠性及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准确性。经文献检索,X线诊断TOLF的准确性低,相关分型较少,可靠性差;基于CT的Sato分型(外侧型、扩展型、扩大型、融合型、结节型)和Kuh分型(单侧型、双侧型、桥接型),基于MRI的Kuh分型(喙型、圆型)和陈仲强分型(局灶型、跳跃型、连续型),以及合并硬膜囊骨化的Muthukumar分型(Tram track征、Comma征)等从不同角度和维度阐述了TOLF的类型,在反映骨化机制、评估病情风险、指导治疗方案或判断预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诊断的准确性及分型可靠性较高。结合CT和MRI的多维度、多层面影像学参数将在TOLF的精准化诊疗及新分型探索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 标签:
  • 简介:摘要胸椎韧带骨化症(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 flavum, TOLF)系脊柱韧带异位骨化性疾病之一,是导致胸椎管狭窄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发病率较高。由于TOLF的病理本质为软骨内成骨,所以保守治疗无法根治,手术干预是目前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TOLF患者年龄普遍较大,且起病隐匿,症状、体征各异,定位诊断困难,手术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研究TOLF的成骨分化机制以找到早期诊断和预防的手段尤为重要。目前,已发现多种因素与TOLF的成骨分化有关,如遗传、机械刺激、分子生物学因素、代谢及微量元素异常等,而分子信号通路对于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定向分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综述系统性总结参与调控韧带骨化过程的相关信号通路,包括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STAT3信号通路以及其他信号通路和因子,同时分析这些信号通路在韧带细胞成骨分化中发挥促进或者抑制作用,可为进一步探究TOLF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依据,也为更深入探索有效的治疗靶点和预防方式提供可能的方向。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椎韧带骨化症(TOLF)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重庆奉节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38例行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的TOLF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评估预后效果,将疗效评判为"差""可"的患者纳入不良组(35例),将疗效评判为"良""优"的患者纳入优良组(10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行TOLF手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最后验证模型的效果。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硬膜囊骨、T2加权像髓内高信号、椎管面积残余率、术后脑脊液漏、病程是TOLF手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预测模型:P = 1/(e^-Y),Y = 2.419 + 2.726 ×合并硬膜囊骨+ 3.735 × T2加权像髓内高信号+ 3.616 ×椎管面积残余率+ 1.949 ×术后脑脊液漏+ 2.137 ×病程,曲线下面积为0.632,灵敏度为77.1%,特异度为75.7%,模型预测效果验证的灵敏度为84.21%、特异度为82.93%。结论合并硬膜囊骨、T2加权像髓内高信号、椎管面积残余率、术后脑脊液漏、病程是TOLF手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采用由上述危险因素所构建的预测模型能够对TOLF手术预后不良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

  • 标签: 胸椎 黄韧带 骨化 预后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椎韧带骨化症(TOLF)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重庆奉节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38例行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的TOLF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评估预后效果,将疗效评判为"差""可"的患者纳入不良组(35例),将疗效评判为"良""优"的患者纳入优良组(10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行TOLF手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最后验证模型的效果。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硬膜囊骨、T2加权像髓内高信号、椎管面积残余率、术后脑脊液漏、病程是TOLF手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预测模型:P = 1/(e^-Y),Y = 2.419 + 2.726 ×合并硬膜囊骨+ 3.735 × T2加权像髓内高信号+ 3.616 ×椎管面积残余率+ 1.949 ×术后脑脊液漏+ 2.137 ×病程,曲线下面积为0.632,灵敏度为77.1%,特异度为75.7%,模型预测效果验证的灵敏度为84.21%、特异度为82.93%。结论合并硬膜囊骨、T2加权像髓内高信号、椎管面积残余率、术后脑脊液漏、病程是TOLF手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采用由上述危险因素所构建的预测模型能够对TOLF手术预后不良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

  • 标签: 胸椎 黄韧带 骨化 预后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胸椎韧带骨化可引起局部疼痛、下肢麻木、行走困难,甚至会造成括约肌功能障碍及膝踝反射亢进等后果,解除压迫是其有效治疗措施。经皮脊柱内镜微创技术可在镜下直接减压,能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不稳,可为治疗韧带骨化导致的脊髓病变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 标签: 胸椎黄韧带骨化 经皮脊柱内镜技术 脊髓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设计手术治疗胸椎韧带骨化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6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一科采用椎板切除治疗的44例胸椎韧带骨化症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40~76岁。术前均采用Mimics软件对胸椎CT扫描的DICOM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在胸椎椎板和骨化韧带的三维可视化模型上观察骨化灶的立体结构以及与椎弓根、关节突、椎板的位置关系,计算数字模拟骨化灶体积;按照"分区椎板切除"的方式在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上进行骨化韧带的模拟切除;按照术前模拟切除步骤,实施手术操作。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根据术前和术后JOA评分计算JOA改良率,评估手术疗效。结果三维重建模型44个,重建骨化灶103个,骨化灶体积为(1 831±443)mm3。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5~180(96.7±19.6)min;术中出血量230~1 350(432±83.5)mL。患者术后无脊髓神经损害症状加重者,术后神经症状均逐步好转。4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46(25±10.3)个月。随访期间无迟发性感染、神经症状加重、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JOA评分(8.8±1.8)分,明显高于术前的(5.3±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66, P<0.01);JOA评分改善率为64.2%±21.7%,疗效评价优13例、良21例、可10例,优良率77.3%(34/44)。结论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术前评估,能够立体、全面了解骨化韧带的形态,通过模拟手术,设计手术切除范围,可以提高手术精准度、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胸椎韧带骨化症的诊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前影像学辅助方法。

  • 标签: 黄韧带 骨化,异位性 胸椎 成像,三维 椎板切除术 术前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骨刀辅助下“分区式”椎板切除治疗重度胸椎韧带骨化症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外科采用超声骨刀辅助下“分区式”椎板切除术治疗的36例重度胸椎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7例,女性19例,年龄(57.3±10.2)岁(范围:43~80岁)。根据胸椎韧带解剖特征及骨化病理过程,将每个减压节段划分为椎板上1/3区、骨化韧带两侧区、移行区、骨化韧带与脊髓紧密接触区,采用不同的手术策略依次进行减压操作。手术前后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系统(mJOA)评估神经功能状态,评价患者的手术效果,并观察手术并发症情况。数据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8.6±24.6)min(范围:60~150 min);术中出血量(426.7±167.4)ml(范围:250~800 ml)。随访时间(27.2±7.7)个月(范围:12~48个月)。末次随访时mJOA评分(9.0±1.5)分,与术前的(5.4±1.8)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9,P<0.01);mJOA评分改善率为(65.7±22.1)%,其中痊愈17例(47.2%),显效13例(36.1%),有效4例(11.1%),无效2例(5.6%)。10例患者在分离或切除硬膜骨化时出现脑脊液漏,术后采取综合保守治疗后均痊愈。2例患者出现术后短暂性神经功能恶化,给予提高平均动脉压、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后,神经功能逐渐恢复至术前状态。随访中均未发现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手术节段后凸畸形等情况。结论超声骨刀辅助下“分区式”椎板切除术治疗重度胸椎韧带骨化症,可在术中直视骨化韧带与椎管内结构的位置关系,准确指导手术减压,具有操作安全、减压彻底等优点,手术效果良好,是临床的一种手术选择。

  • 标签: 胸椎 黄韧带 骨化 分区 椎板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椎韧带骨化(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TOLF)住院患者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连续收治的132例TOLF患者的病历资料,男80例,女52例;年龄25~75岁。根据患者术前X线片及CT影像,确定DISH的患病率,并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及不同骨化类型TOLF患者间的DISH患病率;观察DISH的节段分布特征,比较上胸椎(T1~T4)、中胸椎(T5~T8)和下胸椎(T9~T12)骨化区域的分布差异;根据Meta分级系统分析DISH的骨化程度。将TOLF患者分为DISH组和非DISH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等)。结果132例TOLF患者中49例合并DISH,DISH患病率为37.1%,男性患病率(46.3%)约为女性(23.1%)的2倍(χ2=8.806,P=0.003)。<40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和≥70岁组患者DISH患病率分别为20.0%、28.0%、34.4%、44.0%、66.7%,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长节段型TOLF患者DISH患病率为45.1%,明显高于短节段型TOLF的24.0%(χ2=5.937,P=0.015)。DISH最常累及T8,9水平(91.8%)。49例DISH患者共365个骨化节段,骨化节段数平均为7.4个,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分布于上、中和下胸椎的骨化节段分别占26.03%、40.54%和33.15%;Ⅰ级骨化78个(21.4%),Ⅱ级骨化104个(28.5%),Ⅲ级骨化183个(50.1%)。DISH组患者年龄平均为57.96岁,大于非DISH组的53.87岁(t=2.024,P=0.045);DISH组男性占73.47%,明显高于非DISH组的46.99%(χ2=8.806,P=0.003);DISH组患者平均身高(t=2.564,P=0.012)和体重(t=2.191,P=0.030)明显高于非DISH组,而体质指数及合并基础疾病构成(糖尿病、高血压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OLF患者DISH的患病率为37.1%,男性、高龄及长节段型TOLF患者DISH患病率更高;DISH韧带骨化常发生于中、下胸椎,T8,9为最常累及的节段;骨化物长度可能随年龄增长而增加;TOLF患者中DISH组与非DISH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有一定的差异性。

  • 标签: 胸椎 黄韧带 骨化,异位性 骨肥厚 弥漫性特发性骨骼 患病率 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韧带整体显露技术在经皮微创通道单侧椎旁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采用经皮微创通道单侧椎旁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的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4例。患者术中均采用韧带整体显露技术,观察术后关节突关节及硬膜囊的横径和矢状径的改变,评估术后1 d、7 d、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较术前的改善情况。结果24例患者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及感染。腰椎单节段的手术时间为(72.0±16.1)min。术后CT显示关节突关节保护良好;MRI显示韧带切除完全,硬膜囊横径由术前的(9.4±2.6)mm增大至(16.0±3.0)mm ,硬膜囊矢状径由术前的(10.2±1.9)mm增大至(15.1±1.9) mm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JOA由术前的(14.8±3.6)分恢复至(26.9±1.3)分,VAS评分由术前的(7.1 ±1.5)分减少至(0.5±0.2)分,ODI由术前的(68.4 ±11.8)%减少至(12.7±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显微镜下经皮微创通道单侧椎旁入路双侧减压术中应用韧带整体显露技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确切、椎管减压充分、关节突关节损伤小、不影响术后腰椎稳定性和活动度。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显微外科手术 黄韧带整体显露 通道 双侧减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韧带整体显露技术在经皮微创通道单侧椎旁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采用经皮微创通道单侧椎旁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的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4例。患者术中均采用韧带整体显露技术,观察术后关节突关节及硬膜囊的横径和矢状径的改变,评估术后1 d、7 d、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较术前的改善情况。结果24例患者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及感染。腰椎单节段的手术时间为(72.0±16.1)min。术后CT显示关节突关节保护良好;MRI显示韧带切除完全,硬膜囊横径由术前的(9.4±2.6)mm增大至(16.0±3.0)mm ,硬膜囊矢状径由术前的(10.2±1.9)mm增大至(15.1±1.9) mm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JOA由术前的(14.8±3.6)分恢复至(26.9±1.3)分,VAS评分由术前的(7.1 ±1.5)分减少至(0.5±0.2)分,ODI由术前的(68.4 ±11.8)%减少至(12.7±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显微镜下经皮微创通道单侧椎旁入路双侧减压术中应用韧带整体显露技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确切、椎管减压充分、关节突关节损伤小、不影响术后腰椎稳定性和活动度。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显微外科手术 黄韧带整体显露 通道 双侧减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前外侧韧带(anterolateral ligament,ALL)重建对轴移试验Ⅱ级的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重建术的作用。方法2015年10月至2018年8月,由同一医生收治的轴移试验Ⅱ级的ACL损伤患者59例,采用ACL+ALL重建或单纯ACL重建治疗。ACL+ALL重建组29例,男20例、女9例,年龄(30.5±8.3)岁(范围15~48岁);左膝11例,右膝1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2,9)个月(范围3 d~240个月);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15例、外侧半月板损伤8例。单纯ACL重建组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32.2±9.7)岁(范围17~51岁);左膝14例,右膝1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2,11)个月(范围10 d~240个月);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18例、外侧半月板损伤11例。术后随访1年,应用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和KT-1000侧-侧差值评估膝关节稳定性,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主观评估表和Lysholm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轴移试验的结果分为0级、Ⅰ级、Ⅱ级、Ⅲ级,Lachman试验的结果分为阴性、1度松弛、2度松弛、3度松弛。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后1年随访。术后1年时ACL+ALL重建组Lachman试验阴性25例、1度松弛4例,单纯ACL重建组阴性24例、1度松弛6例(Z=-0.91,P=0.361);两组阳性率分别为13.8%和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P=0.242)。ACL+ALL重建组术后KT-1000侧-侧差值为(1.9±1.3)mm,单纯ACL重建组为(2.2±1.3)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P=0.513)。ACL+ALL重建组轴移试验0级27例、Ⅰ级2例,单纯ACL重建组0级20例、Ⅰ级8例、Ⅱ级2例(Z=-0.66,P=0.507);ACL+ALL重建组轴移试验阳性率为6.5%,小于单纯ACL重建组的33.3%(χ2=21.70,P<0.001)。ACL+ALL重建组IKDC主观功能评分为(92.4±5.6)分,单纯ACL重建组为(90.2±6.7)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P=0.176);ACL+ALL重建组Lysholm评分为(91.0±6.2)分,单纯ACL重建组为(89.1±5.0)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P=0.201)。结论对轴移试验Ⅱ级的ACL损伤患者采用ACL重建联合ALL重建手术较单纯行ACL重建术可改善术后膝关节旋转稳定性,但对膝关节前向稳定性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无作用。

  • 标签: 侧副韧带 前交叉韧带重建 关节不稳定性
  • 简介:摘要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越来越常见。因为骺板尚未闭合,ACL重建在这个年龄段独具特点。但目前国内临床医生在儿童和青少年ACL损伤诊疗上还缺乏统一的规范,规范化的ACL损伤诊疗对临床工作和社会发展均有重要意义。指南由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小儿骨科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小儿创伤与矫形学组以及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发起,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分级体系和国际实践指南报告标准(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RIGHT),遴选出骨科医生最为关注的25个临床问题,最终形成25条循证医学推荐意见。推荐条目1~6为儿童和青少年ACL损伤的预防和诊断,条目7~17为手术指征、时机、方法选择、操作要领及手术效果,条目18~22为合并损伤及手术并发症的处理原则,条目23~25为保守和手术治疗后康复、重返运动标准及防护支具使用相关问题。指南制订旨在提高儿童及青少年ACL损伤诊疗的科学性并最终提升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质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解剖了解颧弓韧带的形态结构及位置数据。方法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杭州医学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医生团队在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部解剖教研室解剖20例中国人半面冷冻新鲜标本,逐层解剖显露颧弓韧带,观察相邻组织结构及层次关系,测量不同层次及起点的尺寸及拉力参数。参考13篇颧弓韧带相关论文,结合解剖数据,得出颧弓韧带的认知及描述。结果颧弓韧带在颧弓区域皮肤和皮下组织间呈均匀致密垂直于皮肤分布的纤维组织结构,横径2.0~2.5 cm,外侧缘距离耳屏3.5 cm;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SMAS)深层分为大小两束,分别距离耳屏4.0、6.5 cm;在颧弓前端下缘骨膜表面可见大束韧带起始部,纵轴平行于颧弓,位于颧大肌起点外侧,拉力最大可达28 N;在颧大肌起点内侧可见小束韧带起始部,纵轴平行于颧骨下缘,大小束之间有细小散在的韧带。结论颧弓韧带包含大小两束,分别起自颧弓和颧骨下缘,具有特定的解剖规律,不同层次的结构表现和位置参数对临床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标签: 解剖 面部 韧带 骨皮韧带 颧弓韧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骨喙肩韧带止点转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 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自2015年5月至2018年2月采用带骨喙肩韧带止点转位重建喙锁韧带手术治疗急性Rockwood 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26例,比较和总结手术前后VAS评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患肢制动时间、并发症(感染、松动、关节再脱位)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末次随访时对肩关节功能进行系统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24个月随访。手术时间92~115 min,平均(104.69±7.08)min;住院时间4~10 d,平均(7.42±1.84)d;术后制动时间21~35 d,平均(28.08±3.78)d;患侧喙锁间距术前为10.2~27.3 mm,平均(17.35±5.35)mm,术后12个月为6.9~8.9 mm,平均(7.98±0.58)mm,术后24个月末次随访为6.9~8.9 mm,平均(8.02±0.56)mm(P<0.01);VAS评分术前6~9分,平均(7.61±0.98)分,术后12个月为0~3分,平均(1.69±0.97)分,术后24个月末次随访0~2分,平均(1.00±0.80)分(P<0.01);CMS评分术前39~51分,平均(44.50±3.91)分,术后12个月为90~97分,平均(93.42±2.37)分,术后24个月末次随访为92~98分,平均(95.19±2.22)分(P<0.01)。术后并发症3例(11.54%),2例过度复位,关节僵硬,1例锁骨钩钢板内固定肩胛骨支点处骨吸收,取出后复查消失。结论带骨喙肩韧带转位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疗效确切,术后可提供足够肩锁关节稳定,患者疼痛缓解明显,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 标签: 肩锁关节 脱位 喙肩韧带 喙锁韧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喙锁韧带重建结合钢板固定治疗伴喙锁韧带锁骨止点撕脱的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喙锁韧带重建结合钢板固定治疗17例伴喙锁韧带止点撕脱的锁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是否重建喙锁韧带分为未重建组和重建组:未重建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37.9±11.9)岁(范围,19~60岁)。重建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44.9±13.0)岁(范围,25~62岁)。术前采用三维CT检查判断韧带损伤并据此分组。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功能优良率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7±6.7)个月(范围,9~27个月)。两组患者锁骨骨折均愈合,重建组骨折愈合时间(12.6±0.7)周(范围,12~14周),未重建组(23.7±7.9)周(范围,16~48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1, P=0.004)。末次随访时,重建组VAS评分[(3.0±1.3)分]、Constant-Murley评分[(85±11)分]分别与未重建组[(3.1±1.8)分、(77±10)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未重建组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术后48周)1例,锁骨钩钢板松动1例,内固定取出后再发肩锁关节脱位(Rockwood分型Ⅱ度)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0%(7/10);重建组发生肩峰骨折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3%(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P=0.024)。结论重建喙锁韧带锁骨止点可有效降低伴喙锁韧带锁骨止点撕脱的锁骨远端骨折术后并发症,术后疗效满意。

  • 标签: 锁骨 骨折 韧带
  • 简介:摘要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multiple ligament knee injuries,MLKI)是一种严重的膝关节创伤,常累及多个系统,关节结构破坏严重,其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难度。MLKI病情复杂、个体差异大、病例多散发,导致现有文献报道中其诊疗方法、技术及疗效存在差异,因此MLKI的诊疗观念尚不统一。为汇总最新研究进展,帮助临床医生了解MLKI诊疗原则和技术现状,提高诊疗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水平,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和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膝关节重建领域的临床专家,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原则,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分级体系和卫生实践指南报告标准(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RIGHT),遴选出32个临床问题。通过证据检索、证据体质量评价以及确立推荐意见方向和强度等步骤,最终形成32条推荐意见,涉及MLKI的病情评估(条目1~4)、治疗原则及方法(条目5~23)、手术并发症(条目24~27)以及术后康复(条目28~32)等内容。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