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病,主要特征为慢性炎症和各种器官损伤。随着糖皮质激素(GC)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SLE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大幅提高,生存时间也明显延长,但慢性并发症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和致残率也明显升高。骨重塑是成骨细胞(OB)和破骨细胞(OC)相互作用而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物学过程,骨细胞凋亡、Wnt信号通路、骨保护素/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OPG/RANKL/RANK)信号通路等多种机制可以引起骨平衡的紊乱。目前GC治疗SLE的地位无可替代,一方面由于GC的应用,可以使RANKL/OPG上调,骨吸收增加,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另一方面,GC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可以减轻炎症本身对骨骼的影响,从而平衡其在疾病活动期对骨骼的负面影响。在SLE病程中RANKL、OPG等生物活性分子可能在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可能成为炎症状态下骨代谢的生物活性标记物。

  • 标签: 红斑狼疮,系统性 儿童 骨质疏松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骨保护素 糖皮质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减重支持训练对卒中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保护素(OPG)和因子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骨质疏松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密钙息、阿法骨化醇、福善美)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早期减重支持训练。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和出院1年后(随访时)检测2组患者的腰椎BMD和骨转化调节指标(包括OPG、RANKL、RANKL/OPG)。结果2组患者骨密度(BMD)、OPG、RANKL、RANKL/OPG在治疗后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对照组在治疗6个月后,其OPG和RANKL分别为(11.9±9.7)pmol/L和(290.7±87.0 )pmol/L,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OPG、RANKL和RANKL/OPG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后和出院1年后,治疗组患者的BMD、OPG、RANKL、RANKL/OPG均显著改善,且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相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减重支持训练可显著下调脑卒中后骨质疏松症患者OPG、RANKL的表达,提高RANKL/OPG比率,改善BMD及其骨质疏松状态。

  • 标签: 减重支持训练 脑卒中 骨质疏松症 骨保护素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中IL-6介导的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表达情况及其所经的信号通路,阐明甲氨蝶呤联合环磷酰胺抑制RA骨侵蚀的协同作用机制。方法采集6例活动期RA患者的膝关节滑膜组织,建立RA-FLS的体外培养体系,给予IL-6/sIL-6R及药物干预,分为空白对照组、IL-6/sIL-6R组、环磷酰胺组、甲氨蝶呤组、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蛋白质印迹法、基于细胞的ELISA等方法检测各组RANKL及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磷酸化(p)-STAT3的表达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或Dunnett's T3检验,2药干预的交互作用采用2×2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各组RANKL的mRNA及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246,P<0.01;F=4.565,P=0.023),IL-6/sIL-6R组的RANKL mRNA(2.14±0.40)及蛋白水平(2.33±0.39)最高,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组的RANKL mRNA(0.10±0.08)及蛋白水平(0.75±0.21)最低;②各组的p-STAT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151,P<0.01),IL-6/sIL-6R组的p-STAT3水平(0.328±0.073)最高,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组的p-STAT3水平(0.178±0.022)最低,各组的STAT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173,P=0.051);③甲氨蝶呤联合环磷酰胺对RANKL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有交互作用(F=33.932,P<0.01;F=16.265,P<0.01),对p-STAT3表达的影响有交互作用(F=16.477,P=0.001),而对STAT3表达的影响无交互作用(F=0.471,P=0.500)。结论IL-6经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JAK2)/STAT3信号通路上调RA-FLS中的RANKL表达,甲氨蝶呤联合环磷酰胺通过抑制STAT3的磷酸化而下调RANKL的表达,且两药联合具有协同效应。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白细胞介素-6 甲氨蝶呤 环磷酰胺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重度烧伤患者早期血清护骨因子/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ANKL)和钙磷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12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0例伤后8 h内入院的重度烧伤患者纳入重度烧伤组[男24例、女6例,年龄(38±13)岁],同期招募该单位体检中心体检结果正常的10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健康对照组[男7名、女3名,年龄(37±8)岁],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重度烧伤组患者于伤后1、7、14、21、28 d各抽取5 mL空腹静脉血,健康对照组志愿者取5 mL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护骨因子、RANKL、25羟维生素D及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并计算RANKL/护骨因子比值,分别采用溴甲酚绿法、甲基百里酚蓝比色法和磷钼酸法测定血清白蛋白、血钙和血磷水平。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以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重度烧伤组患者伤后1、7、14、21、28 d血清护骨因子水平分别为155.11(102.91,187.02)、170.07(84.60,196.86)、174.95(59.09,208.35)、190.01(47.08,214.52)、188.85(58.73,223.13)pg/m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的33.34(28.59,45.68)pg/mL,Z=-3.436、-4.311、-3.248、-2.811、-4.217,P<0.01;血清RANKL水平分别为(1 869±791)、(1 746±857)、(1 781±713)、(2 015±825)、(2 272±583)pg/m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的(49±16)pg/mL,t=12.600、10.844、13.294、13.041、20.880,P<0.01;RANKL/护骨因子比值分别为12.23(8.10,24.73)、11.40(8.25,16.96)、11.15(6.91,38.32)、12.98(9.22,49.68)、13.91(10.29,40.68),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的1.17(0.91,1.74),Z=-4.560、-4.529、-4.529、-4.560、-4.623,P<0.01。(2)重度烧伤组患者伤后1 d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Z=-2.749,P<0.01)。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比较,重度烧伤组患者伤后1、7、14、21、28 d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t=-4.374、-7.689、-8.257、-7.651、-6.259,P<0.01),血清PTH水平明显升高(Z=-4.685、-4.685、-4.685、-4.654,-4.685,P<0.01),血磷水平无明显变化。重度烧伤组患者伤后1、7、14、21 d血钙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Z=-2.375、-3.455、-2.442、-2.016,P<0.05或P<0.01)。结论重度烧伤患者早期血清护骨因子、RANKL、RANKL/护骨因子比值、PTH升高,25羟维生素D、白蛋白及血钙下降,这可能是导致患者骨质流失的机制。

  • 标签: 烧伤 维生素D 护骨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 甲状旁腺激素 骨质流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硫酸钙对成骨样MG-63细胞增殖情况及骨保护素/激活因子受体配体/激活因子受体(OPG/RANKL/RANK)系统的影响。方法制作硫酸钙浸提液,将含有硫酸钙浸提液的细胞培养基设为硫酸钙组,不含硫酸钙的普通细胞培养基设为空白对照组,分别培养成骨样MG-63细胞24 h。观察两组细胞的生长情况,通过细胞增殖实验(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并检测OPG/RANKL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硫酸钙组和空白对照组成骨样MG-63细胞的生长情况均较好。在CCK-8增殖试验中,硫酸钙组与空白对照组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997±0.008、0.640±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硫酸钙与空白对照组OPG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834±0.176、1.005±0.102;RANKL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55±0.035、1.002±0.0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蛋白质免疫印记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硫酸钙组中的硫酸钙能促进成骨样MG-63细胞OPG的蛋白表达,并抑制RANKL的蛋白表达。结论硫酸钙能促进成骨细胞样MG-63细胞的增殖与活性,并可调控OPG/RANKL/RANK系统,具有一定的促骨形成作用。

  • 标签: 硫酸钙 细胞增殖 骨生成 成骨样MG-63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因子(NF-κB)配体受体在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通路促成骨样细胞转化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分离健康雄性远交群(SD)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SMC)并诱导为成骨样细胞,分别用LiCl、LiCl+OPG(0.1 ng/ml)、LiCl+OPG(1.0 ng/ml)、LiCl+OPG(10.0 ng/ml)、LiCl+OPG(100.0 ng/ml)处理成骨样细胞,对照组未行LiCl及OPG处理,LiCl浓度均为20 mmol/L。RT-qPCR检测各组细胞OPG、RANKL转录水平;Von Kossa染色,钙离子含量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骨钙素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钙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Wnt/β-catenin通路激活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LiCl组OPG的表达(4.35±0.88)稍高于成骨样细胞组(4.12±0.82,t=0.603,P>0.05),RANKL表达则LiCl组(2.61±0.42)显著高于成骨样细胞组(1.52±0.35,t=2.317,P<0.05);OPG/RANKL的比值LiCl(1.67±0.41)组显著低于成骨样细胞组(2.71±0.48,t=2.542,P<0.05)。成骨样细胞的转化实验中,成骨样细胞组及加LiCl+OPG的4组钙离子含量、ALP活性、骨钙素的水平(25.2±5.8、68.5±13.3、61.1±12.8、57.6±11.3、56.3±11.4)、(80.4±10.2、141.2±17.6、125.7±15.3、123.5±15.9、122.7±15.1)、(0.61±0.10、0.82±0.14、0.79±0.13、0.72±0.12、0.73±0.13)均低于LiCl组(99.5±16.5)、(186.0±39.3)、(0.98±0.15),(t=5.971、2.795、2.810、2.829、2.831,P<0.05)、(t=5.623、2.597、2.765、2.791、2.793,P<0.05)(t=4.931、2.379、2.384、2.391、2.392,P<0.05);加LiCl+OPG的4组中钙离子含量、ALP活性、骨钙素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高于成骨样细胞组水平(t=5.362、2.769、2.635、2.633,P<0.05)、(t=5.105、2.758、2.732、2.733,P<0.05)、(t=2.762、2.569、2.566、2.563,P<0.05)。Wnt/β-catenin通路的激活程度检测中,β-catenin的表达水平β-catenin表达水平LiCl组(1.75±0.26)高于成骨样细胞组及加LiCl+OPG的4组(1.32±0.18、1.25±0.17、1.25±0.16、1.22±0.16),(t=4.442、2.650、2.654、2.712、2.709,P<0.05)、加LiCl+OPG的4组高于成骨样细胞组(t=2.492、2.455、2.439、2.437,P<0.05),加LiCl+OPG的4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活Wnt/β-catenin通路促进成骨样细胞转化的机制,有RANKL依赖性,也有非RANKL依赖性。

  • 标签: 动脉钙化 Wnt/β-catenin通路 成骨样细胞 骨保护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脂球表皮生长因子8(MFG-E8)抑制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对Toll样因子受体4(TLR4)/因子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MFG-E8组,每组30只,Reyers法制备大鼠DVT模型,MFG-E8组大鼠每日给予rhMFG-E8 20 μg/kg尾静脉注射,连续7 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采取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及内容物组织病理学变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细胞TLR4、NB-κBp65(p65)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10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模型组可见腔静脉内广泛血栓形成,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增高,第3天达到高峰,血栓湿重[(23.6±2.42) mg],干重[(4.32±0.39) mg],而MFG-E8组腔静脉内血栓明显减少,第3天血栓湿重[(14.37±1.85) mg],干重[(3.02±0.27) mg],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82、8.667,P<0.05);模型组TLR4表达术后第3天达高峰(1.39±0.15),MFG-E8组TLR4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0.51±0.03,t=18.192,P<0.05);模型组NF-κBp65表达术后第3天达高峰(1.25±0.13),MFG-E8组NF-κB p65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0.57±0.04,t=15.810,P<0.05);模型组TNF-α表达术后第3天达高峰[(358.1±12.36) pg/ml],MFG-E8组TNF-α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205.12±7.33) pg/ml,t=33.665,P<0.05];模型组IL-1β表达术后第3天为(52.73±5.33) pg/ml,MFG-E8组IL-1β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30.14±2.97) pg/ml,t=11.708,P<0.05];模型组IL-4表达术后第3天达低峰[(28.11±4.34) pg/ml],MFG-E8组IL-4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48.23±4.90) pg/ml,t=9.720,P<0.05];模型组IL-10表达术后第3天达低峰[(13.82±2.53) pg/ml],MFG-E8组IL-10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30.87±3.42) pg/ml,t=12.674,P<0.05]。结论MFG-E8可能通过下调TLR4/NF-κB信号通路,降低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水平,提高抑炎细胞因子IL-10、IL-4水平来抑制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乳脂球表皮生长因子8 Toll样因子受体4 核因子-κB信号通路 细胞因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孕不育症患者血中的因子κB(NF-κB)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及生殖道(宫颈分泌物、精浆)解脲支原体(UU)的含量,分析其在不孕不育症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不孕不育夫妻30对为观察对象,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时间段,在过去两年内有生育史的健康夫妻30对,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中 NF-κB、TNF-α含量,采用脲酶比色法检测生殖道分泌物UU。结果观察组UU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孕不育症患者UU感染者血中NF-κB[(16.72±1.23)mg/L]、TNF-α[(12.00±0.98)ng/mL]水平高于UU阴性者[(11.84±0.48)mg/L、(8.03±0.56)ng/mL)] (t=-44.347、-36.461,均P<0.01);观察组NF-κB[(15.82±2.21)mg/L]、TNF-α[(11.27±1.8)ng/m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90±0.71)mg/L、(1.75±0.21)ng/mL] (t=40.511、37.474,均P<0.01);且NF-κB水平与TNF-α水平呈正相关(R2 = 0.9547,P<0.05)。结论UU感染可导致患者体内细胞因子NF-κB、TNF-α表达异常,细胞因子平衡失调,降低生殖能力,从而引起不孕不育症。

  • 标签: 不育症 感染 核因子κB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因子类 妊娠 生殖健康 解脲支原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于山西省儿童医院普外科就诊的69例急性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根据患儿有无肠坏死分为肠坏死组(36例)和无坏死组(33例);根据患儿在术后3~4 d进食后是否口服双歧杆菌分成服药组(39例)和非服药组(30例)。另取同期体格检查的30例健康婴幼儿作为对照组。69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中,男47例,女22例,年龄为(8.70±4.81)个月,体重为(10.17±4.11)kg;30例健康婴幼儿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为(8.31±2.12)个月,体重为(9.54±3.51)kg。分别检测对照组、急性肠套叠患儿术前及术后7 d的外周血中PAF、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4+/CD8+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术前,与对照组相比,肠坏死组和无坏死组各项指标均发生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坏死组与无坏死组相比,肠坏死组中只有PAF的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7 d,对照组、服药组及非服药组3组间的CRP的含量、CD3+、CD3+CD4+、CD4+/CD8+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组及非服药组的CD3+CD8+仍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术前的服药组及非服药组患儿的CD3+CD8+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7 d,非服药组及服药组中肠坏死患儿的PAF的含量仍高于对照组,但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服药组中无肠坏死的患儿PAF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F对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肠坏死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监测术后使用双歧杆菌对患儿的预后作用。

  • 标签: 肠套叠 血小板活化因子 双歧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沉默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表达对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增殖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因子B(NF-κB)在其中的作用。方法构建特异性靶向大鼠VDR基因的RNA干扰慢病毒载体。实验分组为空白组、空载体组和干扰组。嘌呤霉素抗性筛选后建立VDR基因稳定沉默的大鼠ASMC细胞株。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长周期;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检测 NF-κB p65的易位情况;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检测NF-κB依赖的转录活性,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IκBα及p-IκBα蛋白的表达水平;放线菌素D处理细胞,检测IκBα mRNA的稳定性。利用SPSS 23.0统计软件,采用多组间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分析; 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结果(1)与空白组与空载体组相比,干扰组ASMC的A492 nm值及G2/M期细胞比例显著高(P<0. 05),而G0/1细胞比例明显低(P<0.05)。(2)干扰组ASMC中NF-κB亚单位p65发生明显易位;其NF-κB报告基因的相对表达量(1.37±0.28)较空白组(1.00±0.19,P=0.031)及空载体组(0.96±0.18,P=0.027)明显高。(3)干扰组中IκBα的蛋白表达量(0.13±0.04)显著低于空白组(0.29±0.05,P=0.023)及空载体组(0.32±0.07,P=0.014)。相反,干扰组p-IκBα/IκBα为(0.86±0.04),显著高于空白组(0.41±0.07,P=0.026)及空载体组(0.37±0.05,P= 0.017)。(4)干扰组ASMC的IκBα mRNA半衰期(171.31±9.67) min,较空白组[(224.69±7.95) min,P=0.032]及空载体组[(230.41±6.37) min,P=0.035]明显短。结论沉默VDR的表达能促进ASMC的细胞增殖,这一作用与其活化ASMC中的NF-κB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维生素D受体,骨化三醇 肌细胞 肌,平滑 细胞增殖 核因子-κB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6和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的融合蛋白真表达质粒对干燥综合征动物模型非肥胖糖尿病小鼠(non-obese diabetic mouse,NOD)唾液腺、泪腺组织病理的影响,阐明IL-6/BAFF融合蛋白真表达质粒对NOD小鼠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构建IL-6/BAFF融合蛋白真表达质粒,转染CHO细胞,Western blot检测融合蛋白的表达水平。IL-6/BAFF融合蛋白真表达质粒免疫BALB/c小鼠,每2周1次,共3次,免疫结束后处死小鼠,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IL-6和抗BAFF抗体效价。将21只NOD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阴性对照组、治疗组。治疗组小鼠肌肉注射IL-6/BAFF融合蛋白真表达质粒,阴性对照组小鼠肌肉注射对照质粒,空白组不做处理,每周1次,6次免疫后处死NOD小鼠,心脏采血取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IL-6和抗BAFF抗体及细胞因子IL-6、BAFF、IFN-γ、IL-10、IL-17A的表达水平;取脾组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细胞中Th17、Treg、Th1、Th2的比例;HE染色观察小鼠泪腺、唾液腺中灶状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和病理改变。结果IL-6/BAFF融合蛋白真表达质粒使BALB/c小鼠血清中抗IL-6和抗BAFF抗体水平升高(P<0.05)。治疗组NOD小鼠血清中抗IL-6和抗BAFF抗体含量升高(P<0.01);IL-6、BAFF、IFN-γ、IL-10、IL-17A的表达量低于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P<0.01);脾细胞中Treg、Th2细胞比例增高(P<0.05);泪腺及唾液腺中腺泡大小不一和形态不规则明显改善,导管扩张减轻,灶状淋巴细胞浸润减少。结论IL-6/BAFF融合蛋白真表达质粒可诱导NOD小鼠体内抗IL-6和抗BAFF抗体产生,进而减轻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逆转Th17/Treg、Th1/Th2的平衡,同时改善泪腺及唾液腺内不规则的腺泡结构及导管扩张,减少灶状淋巴细胞浸润。本研究结果表明IL-6/BAFF融合蛋白真表达质粒可以作为靶向T、B细胞的潜在治疗靶点。

  • 标签: 白细胞介素6 B细胞活化因子 非肥胖糖尿病小鼠 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
  • 简介:摘要骨组织稳态受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之间的动态平衡所调节,在RA及骨转移瘤等病理状态下,多种细胞因子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使骨代谢失去平衡,导致骨组织过度吸收进而导致骨破坏。趋化因子在骨破坏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含有ELR(Glu-Leu-Arg)结构域的CXC趋化因子可与CXCR1或CXCR2结合,参与破骨细胞活化过程的调节,同时也可影响成骨细胞的功能。本文主要针对CXCLs/CXCR1/2轴在RA及骨转移瘤等病理过程中骨代谢的调节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破骨细胞 关节炎,类风湿 CXCR1 CXCR2 骨坏死
  • 简介:摘要转录因子κB(NF-κB)是细胞内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根据信号成分和生物学功能,激活NF-κB的信号转导通路分为经典和非经典2种途径。NF-κB在几乎所有细胞类型的细胞质中普遍表达,并且与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密切相关。许多疾病,包括癌症、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与NF-κB的调节失衡有关。本文综述了经典和非经典NF-κB信号转导通路在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中的作用以及基于NF-κB信号转导通路在疾病中的治疗。

  • 标签: 核转录因子κB 免疫调节 免疫耐受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抗活化因子Ⅹ活性试验(anti-FⅩa)监测利伐沙班血药浓度,研究该实验评估出血风险的临界值及其诊断性能。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于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间收治的患者368例,男201例,女167例,年龄(62.8±15.7)岁,按照年龄分为≤60岁组105例,61~70岁组135例,≥71岁组128例。用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以发色底物法检测anti-FⅩa,定量测定利伐沙班血浆浓度。anti-FⅩa数据以M(P25~P75)表示;多组间比对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间数据比对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用χ2检验进行阳性率比较;用ROC曲线分析anti-FⅩa评估出血风险的诊断性能;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获得风险比(HR)。结果61~70岁患者组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均高于≤60岁组(U值分别为5 618和5 725,P值分别为0.006和0.011);≥71岁患者组的峰值和谷值均高于61~70岁组(U值分别为6 438和6 317,P值均<0.001)。61~70岁患者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60岁组(χ2=3.06,P<0.05),≥71岁患者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与61~70岁组无显著差异(χ2=0.35,P>0.05)。出血患者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均高于未出血患者(U值分别为1 429和2 185,P值分别为<0.001和0.001)。ROC显示,血药浓度峰值评价总体人群和≥61岁人群出血风险临界值分别为200.8 ng/ml和209.9 ng/ml时,敏感度为90.9%和95.0%;谷值临界值分别为35.1 ng/ml和39.1 ng/ml时,敏感度为72.7%和70.0%,但上述临界值的诊断特异度较低。生存分析显示,以35.1 ng/ml作为谷值临界值,高于此临界值的患者的出血风险累计概率显著增高(Log-rank χ2=4.513,P=0.034)。Cox比例回归模型显示,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预测出血风险的HR分别为1.023(95%CI:0.834~1.256)和0.948(95%CI:0.773~1.164)。结论出血患者的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均高于未出血患者,其中血药浓度峰值对出血风险的敏感性高,血药浓度谷值水平的增高提示短期内的出血风险概率增加,但无论峰值和谷值,其评估出血风险的特异性均较低,单独应用时对出血事件的预测不具备直接的指导意义,建议动态监测和联合评估。

  • 标签: 因子Ⅹa 利伐沙班 血药浓度 血液凝固试验 出血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对肝癌细胞因子(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78例肝癌患者的外周血,分离血清和有细胞。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78例患者的肝癌组织及正常癌旁组织的PDCD4蛋白表达,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肝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NF-κB水平。PDCD4蛋白表达采用χ2检验,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率、凋亡率、肝组织内TNF-α和NF-κB水平比较采用t检验,对PDCD4蛋白表达与TNF-α和NF-κB水平的相关性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PDCD4蛋白表达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6.15%,但在同一患者的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00.00%,癌旁组织高于肝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83,P<0.05)。肝癌细胞中转染PDCD4过表达载体的细胞存活率为(61.27±4.18)%、克隆成形率为(66.42±8.94)%,均低于对照组,且PDCD4组的细胞凋亡率为(28.66±4.2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15,t2=1.676,t3=2.626,P<0.05)。肝癌组肝组织的TNF-α为(204.18±32.17) ng/g,NF-κB水平为(93.19±26.56) ng/g,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95,t2=5.461,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肝癌患者的肝组织PDCD4蛋白表达与TNF-α和NF-κB水平均呈负相关(r1=0.531,r2=0.791,P<0.05)。结论PDCD4能够干预肝癌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抑制生长,促进凋亡。

  • 标签: 肝癌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细胞核因子-κB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葡聚糖硫酸钠盐(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治疗效果,及其对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转录因子B(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将90只BALB/c小鼠的体重通过SPSS生成随机数后,参照其大小排序分为对照(CON)组、模型(DSS)组、白藜芦醇低(RES-L,10 mg/kg)、中(RES-M,50 mg/kg)、高(RES-H,100 mg/kg)剂量组、柳氮磺砒啶(SASP)组。记录小鼠状况,测算疾病活动指数(DAI),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上皮组织中TLR4、MYD88、NF-κB p65 mRNA和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结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并用Graph Pad Prism 8统计软件分析。结果DSS组TLR4、MYD88、NF-κB p65显著高于CON组(0.315±0.046比0.082±0.011、0.279±0.025比0.085±0.012、0.244±0.026比0.052±0.011,t=8.352、12.045、11.47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S-H的TLR4、MYD88、NF-κB p65显著低于DSS组(0.105±0.016比0.311±0.045、0.094±0.012比0.295±0.021、0.103±0.015比0.245±0.026,t=9.174、7.285、11.16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S-H组TNF-α、IL-1β、IL-6显著低于DSS组(154.105±6.184比303.408±31.209、93.522±7.271比306.305±40.926、140.509±2.795比263.705±11.116,t=8.174、8.865、18.6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S-H组IL-10高于DSS组(110.708±4.154比93.846±3.232,t=5.56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ES通过调节TLR4/MYD88/NF-κB p65信号通路活化达到治疗UC的目的。

  • 标签: 白藜芦醇 溃疡性结肠炎 炎性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慢性炎症是一系列临床难治疾病(包括心血管损伤、炎性肠病、癌症等)的病理学基础,而缺氧是慢性炎症引起组织损伤的重要病理生理学机制。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对组织适应缺氧具有调节作用。缺氧时,HIF-1α通过激活适应性转录反应以协调低氧组织中的氧供应和代谢活性,此过程涉及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等细胞因子的上调。调节免疫应答和细胞凋亡的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具有与HIF-1α类似的功能,即在低氧条件下通过改变氧依赖性脯氨酸羟化酶活性来调节缺氧状态。此文讨论了在多种炎症性疾病中HIF-1α与NF-κB激活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HIF-1α和NF-κB通路作为炎症性疾病治疗靶点的潜力。

  • 标签: 炎症 缺氧 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 NF-κB
  • 简介:摘要H.pylori感染可引起机体慢性炎症,并通过一系列病理进程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NF-κB信号通路为炎症相关信号通路,被认为是连接慢性炎症和肿瘤的桥梁。已有大量文献证实H.pylori通过与宿主相互作用激活NF-κB信号通路,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和炎症的产生。现就相关文献报道作一综述,探讨H.pylori的致病机制,为H.pylori相关疾病或病变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靶点。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 空泡细胞毒素A 胃肿瘤 NF-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