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NO10基因突变所致染色隐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0型(SCAR10)1例患者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2018—2020年收集30个已排除Friedreich共济失调及继发性共济失调拟诊隐性遗传共济失调家系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检测,结合代测序患者及家系成员进行突变位点验证,应用软件突变位点进行致病性分析,收集患者进行详细神经科体检及辅助检查。结果发现1例ANO10基因突变所致40岁男性SCAR10患者。该患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走路不稳、构音障碍并伴有轻度认知功能减退,外周血辅酶Q10水平减低(0.76 μg/ml),头颅磁共振平扫可见小脑明显萎缩。全外显子测序发现该患者ANO10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c.1219-2A>C、c.1163-2A>G,均为新突变代测序家系验证结果显示2个突变分别来自其表型正常父母,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2个剪切区突变均有致病性。结论通过全外显子测序发现了1例ANO10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所致SCAR10患者,该病在中国罕见,常以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多伴有认知功能减退,影像学检查可见明显小脑萎缩。

  • 标签: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ANO10基因 认知障碍 小脑萎缩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1例多囊肾病家系致病性突变,为患者家系提供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方法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技术先证者进行致病基因突变检测,并用Sanger测序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样本进行验证,结合先证者家系临床资料及ACMG/AMP指南进行新突变致病性鉴定。结果该家系多囊肾病患者存在PKD1 c.6079delA (p.Thr2027fs)杂合移码突变,根据ACMG/AMP指南,该突变具有1个"非常强"致病性证据(PVS1)、1个"中等"致病性证据(PM2)和2个"支持证据"(PP3、PP4),其变异分类"致病"。结论PKD1基因c.6079delA致病性新突变发现丰富了PKD1基因突变谱,该家系遗传咨询和遗传学诊断提供了依据,无症状该家系成员进行了症状前诊断,预防其肾功能衰竭发生。

  • 标签: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 PKD1基因 致病性新突变 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生殖系PIGA基因突变患儿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特征。方法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第医院诊治10例PIGA基因突变患儿临床表现、血液生化、脑电图(EEG)、神经影像学及基因检测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10例均为男童。10例均出现癫痫发作及重度发育迟缓,5/8例表现出肌张力减低,4/9例有特殊面容或多器官异常。癫痫发作起病年龄1个月28 d~10个月,平均年龄4.8个月。癫痫发作类型多样,且均有局灶性发作,6/10例有热敏感性。9/10例起病时发作间期EEG弥散性慢波混合局灶多灶性放电。44.4%(4/9例)患儿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结果蛛网膜下腔增宽,2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轻度升高。10例经基因分析证实均携带PIGA杂合变异,共发现8种突变位点,其中7种国际上尚未见报道。4例表型诊断多发先天性畸形-肌张力低下-癫痫综合征2(MCAHS2),5例表型无畸形智力障碍和癫痫、其中1例癫痫符合West综合征,1例表型未能归类。结论本研究携带PIGA基因突变患儿癫痫发作以局灶性发作为主,并常有热敏感性,发作间期EEG以弥散性慢波混合局灶多灶性放电特征。头颅MRI异常以蛛网膜下腔增宽最为常见。临床表型仅部分病例符合典型MCAHS2,较多为无畸形智力障碍和癫痫表型。

  • 标签: 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 PIGA基因 癫痫 发育落后 肌张力减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EB基因突变致杆状肌病临床、肌肉病理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2021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肌肉病理研究室确诊3例杆状肌病患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肌肉病理和基因检测结果,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3例患者均为青春期起病,起病症状均为双下肢无力,体格检查均可见高腭弓和狭长脸,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3例患者肌肉活组织检查(活检)均可见肌营养不良样表现和肌纤维内杆状结构堆积。病例1 ATP酶染色可见Ⅰ型纤维优势和群组化。基因检测发现病例1存在NEB基因c.21522+3A>G和c.3471dupC(p.N1158Qfs*5)2种突变;病例2存在c.21522+3A>G和c.18991_18992delAG(p.Q6332Afs*8)复合杂合突变;病例3存在c.21522+3A>G和c.3448A>T(p.K1150*)复合杂合突变。3例患者NEB基因均存在c.21522+3A>G突变,文献复习发现该突变仅在中国人群中有报道;c.3471dupC(p.N1158Qfs*5)、c.18991_18992delAG(p.Q6332Afs*8)和c.3448A>T(p.K1150*)经查阅文献目前国内外均无报道。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相关内容,c.21522+3A>G、c.3471dupC(p.N1158Qfs*5)、c.3448A>T(p.K1150*)和c.18991_18992delAG(p.Q6332Afs*8)均被评级致病变异。结论杆状肌病起病年龄和症状表现具有异质性,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是杆状肌病最重要诊断方法。NEB基因c.21522+3A>G突变可能在中国人群是较常见突变

  • 标签: 杆状体肌病 杆状体 NEB基因 肌肉活组织检查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1例常染色隐性遗传先天性角化不良,检测其致病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基因DNA,以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运用Illumina Nextseq500测序仪检测先证者家系皮肤病相关基因编码区域序列突变情况,致病性突变经PCR-Sanger测序验证。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Clustalw2.0、PyMOL、PolyPhen-2、SIFT及FATHMM分别对基因突变位点保守性、蛋白结构变化及致病性进行预测。结果先证者临床表现为颈胸部网状皮肤异色、腋窝点状色素沉着,部分趾甲萎缩、表面粗糙及口腔黏膜白斑,血常规及肝功能指标部分异常。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携带TERT基因c.2452G>A(p.Val818Met)与c.2594G>A(p.Arg865His)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2452G>A突变在HGMD未见收录。母亲携带c.2452G>A杂合突变,父亲及100例健康对照TERT基因未见突变。生物信息软件分析显示,多个物种TERT蛋白在818与865位氨基酸位点分别为高度保守与完全保守,基因突变后对应蛋白结构存在差异。依先证者临床表现、基因检测、辅助检查及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最终诊断染色隐性遗传先天性角化不良。结论TERT基因c.2594G>A(p.Arg865His)与c.2452G>A(p.Val818Met)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导致该先证者临床表型原因。

  • 标签: 先天性角化不良 DNA突变分析 皮肤表现 基因,TERT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1个常染色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家系致病基因。方法收集1个中国汉族常染色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家系2例患者及其他家族成员临床资料,采集他们外周血和100例健康人外周血,提取DNA。应用二代皮肤靶向测序包检测患者基因突变,然后采用Sanger测序验证,突变基因编码蛋白质进行功能预测。结果2例患者均在LIPH基因存在错义突变c.530T>G(p.Leu177Arg)和c.736T>A(p.Cys246Ser),这2个突变分别来自患者父母,而100例健康对照均未发现此2种突变。物种间序列比对分析发现,LIPH基因所编码蛋白质第177位亮氨酸和第246位半胱氨酸均属于高度保守序列,SIFT和Polyphen-2软件预测c.530T>G(p.Leu177Arg)和c.736T>A(p.Cys246Ser)突变均为有害变异位点。结论LIPH基因错义突变c.530T>G(p.Leu177Arg)和c.736T>A(p.Cys246Ser)可能为引起该家系羊毛状发患者临床表型致病基因

  • 标签: 序列分析,DNA 突变,误义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 LIPH基因
  • 简介:摘要葡萄糖激酶基因(GCK)失活突变所致葡萄糖激酶功能障碍导致糖尿病是单基因糖尿病(MDM)常见类型,即GCK-MDM,以往常称为青少年起病成人型糖尿病(MODY)2型,简称MODY2GCK-MODY。GCK-MDM血糖谱、血脂谱、糖尿病相关慢性并发症风险与其他类型糖尿病有所区别,因此其管理方案不同,此外,在生命周期特定阶段(如妊娠期)需施行特殊管理策略。由于临床医师和患者GCK-MDM认识不足,导致误诊率、误治率较高。该专家共识基于国内外关于GCK-MDM研究成果,对于其诊断、治疗、随访、并发症和合并症评估及防治达成致意见,提出相关建议。

  • 标签: 单基因糖尿病 特殊类型糖尿病 葡萄糖激酶 基因突变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葡萄糖激酶基因(GCK)失活突变所致葡萄糖激酶功能障碍导致糖尿病是单基因糖尿病(MDM)常见类型,即GCK-MDM,以往常称为青少年起病成人型糖尿病(MODY)2型,简称MODY2GCK-MODY。GCK-MDM血糖谱、血脂谱、糖尿病相关慢性并发症风险与其他类型糖尿病有所区别,因此其管理方案不同,此外,在生命周期特定阶段(如妊娠期)需施行特殊管理策略。由于临床医师和患者GCK-MDM认识不足,导致误诊率、误治率较高。该专家共识基于国内外关于GCK-MDM研究成果,对于其诊断、治疗、随访、并发症和合并症评估及防治达成致意见,提出相关建议。

  • 标签: 单基因糖尿病 特殊类型糖尿病 葡萄糖激酶 基因突变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EB基因突变所致杆状肌病患者临床、病理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收集199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焦作市人民医院肌病中心,经肌肉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和基因检测明确诊断NEB基因突变所致杆状肌病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方法所有患者进行NEB基因检测,并基因突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11例杆状肌病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有6例分别来自2个家系。患者就诊年龄11~52岁,发病年龄6~23岁,病程5~35年。神经系统检查:11例患者8例有高腭弓长脸型,双上肢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减低,近端肌力Ⅲ~Ⅴ级,远端肌力Ⅴ级。双下肢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近端肌力Ⅱ~Ⅳ级,远端肌力Ⅲ~Ⅴ级。均无吞咽困难和呼吸肌受累。11例患者中有7例行肌肉活检,病理检查可见肌纤维大小不等,有萎缩肌纤维和代偿性肥大纤维,偶见变性坏死肌纤维。7例患者均可见不同程度杆状聚集。5例患者行电镜检查,均发现肌原纤维间有杆状聚集,且多位于Z带附近,未发现有核内杆状。11例患者基因检测结果均发现致病基因NEB,并且共检测到9个不同突变位点,其中外显子区域突变位点8个,内含子区域突变位点1个。其中c.21522+3A>G位点突变10例,c.1623delT位点突变3例,c.17611C>T位点突变3例。其余位点c.4417C>T、c.2549delA、c.21065dupA、c.3520G>A、c.20943G>A、c.192G>A突变各1例。结论NEB基因突变所致杆状肌病临床表型有较大异质性,肌肉病理检查发现杆状聚集是诊断该病重要依据。内含子区域c.21522+3A>G位点是本组NEB基因最常见突变位点,c.17611C>T、c.2549delA、c.3520G>A、c.21065dupA、c.20943G>A和c.192G>ANEB基因突变位点。

  • 标签: 杆状体肌病 NEB基因 病理学 病理学,临床
  • 简介:摘要牙硬组织发育异常是非龋性疾病重要内容,主要包括釉质发育不全和牙本质发育异常。这些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干预和治疗,往往会造成牙组织敏感、缺损,甚至牙缺失,影响咀嚼功能和面部美观。目前很多口腔医师对此类疾病认识不足,亟需全面关注和重视此类疾病和患病人群。本文在总结目前研究进展基础上,重点对此类疾病临床分类、疾病表型及突变基因和致病机制等进行阐述和分析,以期广大口腔医师和患病人群提供帮助。

  • 标签: 牙釉质发育不全 牙本质发育不全 牙本质发育不良 基因突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KCNJ11基因编码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Kir6.2亚基,是调节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重要基因。KCNJ11基因不同突变位点可导致系列连续、不同轻重糖代谢异常,包括新生儿糖尿病、青少年发病成人糖尿病13、2‌型糖尿病、婴儿持续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症。磺脲类降糖药物可与KATP通道磺酰脲类受体1(SUR1)结合,导致通道关闭,继而促进胰岛素分泌;因此,KCNJ11基因突变所致新生儿糖尿病、青少年发病成人糖尿病13、2‌型糖尿病患者可口服磺脲类药物治疗。二氮嗪可使KATP通道保持开放,是治疗KATP通道型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首选治疗药物,对内科治疗无效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患者通常需要行不同程度胰腺切除术以维持血糖在正常水平。在临床工作根据临床表现推测可能具有基因突变的人群,行基因检测明确变异情况,以获得更加精准合理治疗。

  • 标签: 糖代谢异常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透明带(zona pellucida,ZP)基因属于卵细胞特异性表达基因,编码ZP蛋白。人类ZP蛋白包括ZP1、ZP2、ZP3和ZP4四个成员,参与组成了围绕在卵子质膜周围ZP。ZP能参与精卵识别、诱导顶体反应,防止多精受精同时能保护早期胚胎发育。敲除小鼠相关ZP基因导致卵子形态异常和()生育障碍。部分原发性不孕患者存在ZP基因突变主要表现为卵子ZP变薄、ZP缺失或者空卵泡综合征。本文将对ZP基因及蛋白结构和功能、人不同ZP基因突变与卵子异常关联作系统阐述。

  • 标签: 透明带 透明带基因突变 卵子异常 空卵泡综合征 不孕
  • 简介:摘要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蛋白-4 (CTLA-4)是种重要免疫应答负性调节因子,作为自身免疫与免疫缺陷之间纽带,其突变导致种兼有自身免疫和免疫缺陷特征复杂综合征。本病例由CTLA-4基因突变导致,以腹泻、肠黏膜淋巴组织增生、反复肺部感染、皮疹为主要表现,通过患者家族进行家系验证,明确了基因突变来源。因该病罕见,临床容易被忽视而贻误诊治,现报告1例患者多学科诊治经过以供临床参考。

  • 标签: 腹泻 多学科协作 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蛋白-4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ALPS样综合征
  • 简介:摘要本研究1例由牙基质蛋白1(dentin matrix protein 1,DMP1)突变引起常染色隐性遗传性低血磷性佝偻病1型(autosomal recessive hypophosphatemic rickets 1,ARHR1)先证者及家系成员临床特征进行分析,采集外周血进行DMP1基因全编码外显子测序,并在家庭成员及250名健康对照人群中进行已知突变位点测序验证。该先证者42岁女性,双下肢骨骼畸形伴骨痛、身材矮小。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符合低血磷性佝偻病表现,Sanger测序证实先证者DMP1基因2号外显子起始密码子处存在纯合突变(c.2T>C),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隐性遗传,其子女基因突变携带者。

  • 标签: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低血磷性佝偻病1型 牙基质蛋白1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1例57日龄患儿主诉"食纳欠佳伴皮肤黄染1个月余",主要临床表现为喂养困难、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胆汁淤积、转氨酶异常等,基因测序示TRMU基因c.96delAG及c.1081C>G变异导致婴儿线粒体肝病。给予熊去氧胆酸、还原性谷胱甘肽和L-半胱氨酸等药物治疗,2个月后肝功能改善,患儿1岁时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 标签:
  • 作者: 翟洁梅 王珊 洪瑛瑛 曲佳菲 杨春 李铁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病理科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昆明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基础医学教研室,昆明 650500,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门诊部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天津市口腔医院国际诊疗中心 天津市口腔功能重建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41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是否存在SMO基因突变,进步完善OKC发病机制认识。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OKC患者,10例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性OKC(女性4例,男性6例),20例散发性OKC(女性7例,男性13例)。采集患者病变组织,分离衬里上皮和纤维间质,采用Sanger测序法分别检测上皮与间质DNASMO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检测发现3个SMO基因突变位点,即1例综合征性OKC携带c. 2081C>G(p.P694R)突变,2例散发性OKC分别携带c. 907C>T(p.L303F)突变和c. 1247_1248delinsAA(p.G416E)突变,前2例突变为未被报道过SMO新突变,且2例散发性OKC均不伴PTCH1突变。结论除PTCH1突变外,OKC还存在SMO基因突变,可能与OKC发病机制有关。

  • 标签: 牙源性囊肿 牙源性角化囊肿 SMO基因 基因突变 SHH通路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GUOK基因突变脑肝型线粒体DNA耗竭综合征(MDS)患儿临床表现与诊治特点及产前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因"持续黄疸4个月+19 d,肝功能异常1个月+19 d",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确诊1例脑肝型MDS患儿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该例患儿临床病例资料,包括临床诊治经过、基因突变特点等。本研究遵循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结果①病史采集:患儿女性,G5P3,入院年龄4个月+20 d,生后第2天出现黄疸并持续4个月+19 d,伴眼球震颤及肝功能异常。其家族史,曾有2例黄疸伴不明原因死亡新生儿。其4个月龄时罹患支气管肺炎、低蛋白血症并全身浮肿;5个月龄时,因呼吸、循环、肝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②基因检测结果:该例患儿进行外周血线粒体核基因筛查结果显示,DGUOK基因第1外显子c.130G>A(p. Glu44Lys)纯合突变已知错义突变,并且为已报道致病性突变。③产前诊断结果:该例患儿母亲于30岁时再次妊娠。孕龄20孕周时,其羊水脱落细胞Sanger法测序结果显示,胎儿DGUOK基因第1外显子c.130G>A(p.Glu44Lys)杂合突变,被诊断非MDS胎儿。结论对于不明原因肝病患儿,尤其累及多脏器疑为酪氨酸血症时,应考虑MDS可能,通过基因分析可明确脑肝型MDS诊断。还可通过胎儿羊水脱落细胞基因分析,MDS胎儿进行产前诊断。

  • 标签: 线粒体疾病 脱氧鸟苷激酶缺乏症 DGUOK基因 产前诊断 DNA 线粒体 基因测定 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