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P53基因突变与微卫星DNA不稳定性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银染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技术检测28例内镜活检组织标本,检测P53基因第5~8外显子基因突变及第2、17号染色2个位点MSI情况。结果:MSI总检出率32.1%(9/28),.高分化腺癌MSI阳性率60%,显著高于低分化腺癌16.7%(P<0.05)。Ⅰ—Ⅱ期MSI阳性检出率(60%)显著高于Ⅲ-Ⅳ期(16.7%)(P<0.05)。P53基因突变60.7%,P53基因在淋巴结转移组突变率(84.6%)明显高于无转移组突变率(40%)(P<0.05)。P53基因突变,MSI检出率(35.3%)较无突变组(27.3%)有增高趋势,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53基因突变与MSI可能分别代表了胃癌病变过程不同分子病理学机理,MSI可能是胃癌发生过程早期标志,而P53突变在胃癌发生较普遍,并且与胃癌发生转移有关。两者不同程度地反映胃癌细胞生物学恶性行为,这对临床分析胃癌预后可能有参考意义。

  • 标签: 胃癌 P53基因 基因突变 微卫星 DNA不稳定性 预后
  • 简介:目的寻找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FAP)家系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uspolyposiscoli,APC)基因突变,分析APC基因突变类型与FAP临床特征之间关系.方法收集FAP家系成员外周血和受累成员肠息肉组织,提取相应组织DNA,应用MLPA、PCR-DHPLC、DNA测序等方法分别检测胚系和体细胞来源APC基因大片段缺失、碱基突变、碱基插入和缺失.结果2名家系受累二代成员和1名未成年三代成员均发现APC基因c.3925_3929delAAAAG位点胚系突变,其中1名成年受累成员癌变息肉组织检出APC基因启动子区域大片段缺失.结论FAP家族检测APC基因胚系突变可作为种有效手段来预测风险,基因突变类型、位点与临床症状间存在密切关系.

  • 标签: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基因突变 APC基因 胚系突变 体细胞突变
  • 简介:背景:复发是肿瘤致死主要原因。因导致肿瘤复发基因组学改变不同于原发肿瘤,所以复发肿瘤至少有部分会失败。探索这假设。我们23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在初治和复发切除标本外显子进行测序。

  • 标签: 低级别胶质瘤 肿瘤复发 基因突变 变异 治疗 原发肿瘤
  • 简介:研究肝癌发生过程RTN4C基因突变,利用直接序列分析、PCR-SSCP等研究了肝癌(HCC)RTN4C突变与杂合性缺失(LOH).HCC,RTN4CP突变为62.9%,LOH68.4%.90%LOH肝癌RTN4C发生突变.RTN4C突变相关肝癌发生LOH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肝癌 发生 RTN4C 基因突变 研究
  • 简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是种上皮来源在多种肿瘤内普遍表达跨膜蛋白。近年来针对该受体研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已经在部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carcinoma,NSCLC)患者显示出明显疗效。许多回顾性研究已经证实EGFRTKI疗效与EGFR突变之间存在关联,存在敏感突变患者经TKI治疗客观缓解率(RR)在30%以上,而无突变者仅为10%。其中19外显子缺失突变和21外显子L858R突变主要敏感突变,T790M部分对TKI敏感患者中常见继发耐药突变。因此治疗前应进行EGFR突变(mEGFR)检查,在治疗仍应持续监测突变发生,这对于靶向治疗个体化及社会医疗成本节约都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 循环肿瘤细胞 全基组扩增
  • 简介:目的:探讨BRAF基因在中国人黏膜、肢端和非肢端皮肤黑色素瘤突变率和类型。方法: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方法检测90例中国恶性黑色素瘤(MM)患者肿瘤组织BRAF外显子11和15突变情况。结果:黏膜、肢端和非肢端皮肤黑色素瘤患者肿瘤组织BRAF基因突变率分别为23.3%(7/30)、16.7%(5/30)和43.3%(13/30);25例BRAF基因突变,1例串联突变,其它均为点突变;仅有1例BRAF基因突变位于第11外显子,其余24例均位于BRAF第15外显子。V600E突变占所有BRAF基因第15外显子突变83.3%(20/24)。结论:BRAF基因在中国人非肢端皮肤黑色素瘤突变率较高,且以该基因第15外显子V600E点突变为主,有可能成为靶向药物作用靶点。

  • 标签: BRAF 基因突变 黑色素瘤
  • 简介:目的研究广西壮族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163例广西壮族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采用ARMS(amplificationrefractorymutationsystem,ARMS)法PCR扩增检测EGFR基因外显子18、19、20及21突变,进步分析其突变与临床特征关系,并与文献报道国内8个省、市数据进行比较。结果163例NSCLC中共检出73例EGFR基因突变,EGFR突变阳性率44.8%,显著高于文献报道国内8个省市总体水平(30.0%)(P〈0.05)。其中,外显子19和21突变各占突变总数38.4%。腺癌和腺鳞癌突变发生率占突变总数80.8%,女性EGFR基因突变率(57.7%)显著高于男性(38.7%)(P〈0.05)。结论广西壮族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中国8个省、市总体水平,其中以外显子19和21突变为多见。女性、腺癌和腺鳞癌患者是选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优势人群。

  • 标签: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非小细胞肺癌 基因突变
  • 简介:目的:探索结直肠癌NRAS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14例江南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石蜡包埋组织标本,采用扩增受阻突变体系检测上述标本NRAS基因第二、三、四外显子突变情况,结合临床病理参数分析该项检测意义。结果:214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有8例NRAS基因发生突变,NRAS基因突变率3.74%。第二、三外显子均突变四例,尚未发现第四号外显子突变。NRAS突变状况在不同性别、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尚未观察到明显差异。结直肠癌患者NRAS基因突变状况与其免疫表型ALK、Ki67、CAM5.2、Her-2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结直肠癌NRAS基因突变较低,主要为第二、三外显子突变。NRAS基因突变状况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免疫表型相关性有待进步证实。

  • 标签: 结直肠癌 NRAS 转移 突变
  • 简介:目的研究广西地区人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β-catenin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状况。方法采用PCR联合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108例肝细胞癌癌组织β-catenin基因突变;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β—catenin蛋白表达状况。结果108例HCC癌组织仅有12例发生β-catenin基因突变突变11.1%。108例HCC癌组织β—catenin蛋白阳性表达率70.0%(75/108),其中14.6%(11/75)细胞核阳性;57.3%(43/75)细胞质阳性;28.0%(21/75)细胞膜阳性。β—catenin蛋白在12例有突变样本中表达阳性率100%。结论广西地区肝癌β—catenin基因突变率比较低;β—catenin基因突变可能为导致β—catenin蛋白过表达因素之,并参与了肝癌癌变过程

  • 标签: 肝肿瘤 Β-CATENIN 突变
  • 简介:BRCA1/2基因突变与肿瘤发生关系密切,其机制主要为BRCA1/2蛋白在细胞分裂过程染色结构和基因序列完整性起到监护作用,从而预防肿瘤发生。但BRCA1/2基因突变在乳腺癌作用机制始终存在争议。探讨BRCA1/2基因结构与功能、常见突变类型和位点及它们在乳腺癌临床风险预测作用,可为临床靶向治疗提供指导。

  • 标签: 乳腺肿瘤 BRCA1 BRCA2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染色异常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25例肝细胞癌染色DNA异常情况,并与临床指标作相关分析。结果25例肝癌均存在不同程度染色DNA拷贝数扩增或缺失,较为常见染色DNA异常是+1q(72%)、+1p(64%)、+2q(、48%)、+2p(48%)、+5q(48%)、+Xq(48%)、+7q(44%)、-4q(48%)、-16p(48%)、-8p(40%)、-17p(36%);相关分析显示+17p、+18p、-8p、-13q、-11q、-8q染色异常事件与临床指标部分相关。结论肝细胞癌存在明显染色异常,部分染色异常事件是非随机性,可能与肝癌发生、发展有关,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相关。

  • 标签: 肝肿瘤 肝细胞癌 比较基因组杂交 染色体异常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铂类化疗药物线治疗进展期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疗效,分析其与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突变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进展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接受铂类化疗药物治疗分为治疗组(n=86)和对照组(n=124)。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获益率(CBR)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FS);采用二代测序法检测患者BRCA基因突变情况,比较两组患者BRCA基因野生型和突变型患者CBR和PFS;按转移部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进行分层,比较含铂类和不含铂类化疗方案CBR和PFS。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CBR和位PF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转移部位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含铂类和不含铂类化疗方案治疗后不同转移部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CBR和位PF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10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59例检测过BRCA基因,治疗组,BRCA基因野生型患者CBR低于突变型(P﹤0.05),位PFS短于突变型(P﹤0.05);对照组,BRCA基因野生型患者CBR低于突变型(P﹤0.05),但BRCA基因野生型和突变型患者位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铂类化疗药物线治疗进展期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疗效与其他治疗方案无明显差异,但在有BRCA基因突变患者疗效较好。

  • 标签: 三阴性乳腺癌 BRCA基因 铂类
  • 简介:目的:探讨p16基因外显子2缺失和突变与胃癌发生发展关系.方法:应用新鲜组织标本基因DNA抽提、PCR-SSCP分析方法,30例胃癌及癌旁组织p16基因外显子2缺失和突变进行检测.结果:胃癌组织样本p16基因外显子2缺失率10.00%,突变10.00%,两者之和20.00%,癌旁组织样本未发现缺失和突变,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16基因外显子2缺失和突变与胃癌发生具有相关性.

  • 标签: 胃肿瘤 P16基因 PCR-SSCP 突变
  • 简介:目的优化建立种敏感、简便、稳定地检测结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方法。方法构建K-Ras基因第二外显子12、13密码子野生型及突变型质粒,通过优化PCR及肽核酸与特异性引物浓度关系,达到有效模板浓度样品K-Ras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成功构建K-Ras基因第二外显子12、13密码子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肽核酸钳制PCR条件优化包括:(1)最佳复性温度58℃和60℃;(2)有效模板浓度10^-6pg/μl;(3)引物浓度与肽核酸浓度最佳比例20∶1。在K-Ras突变型质粒与野生型质粒浓度比为1∶100时即可检测到突变。结论肽核酸钳制PCR技术较传统测序方法更为敏感,可以应用于有效模板浓度样品,结肠癌个体化治疗前相关基因检测有效方法。

  • 标签: 肽核酸 结肠癌 K-RAS基因 西妥昔单抗 个体化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DNA修复基因MGMT和hMLT1在乳腺癌组织表达与病人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癌组织分级、ER和PR受体及5年生存率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乳腺癌组织MGMT和hMLT1蛋白表达。结果40例乳腺癌组织MGMT表达阴性9例(22.5%),hMLT1表达阴性12例(30%)。对照组良性乳腺疾病组织均表达MGMT和hMLT1。癌组织同时不表达MGMT和hMLT1乳腺癌病人有7例(17.5%),其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同时表达MGMT和hMLT126例乳腺癌病人(69.0%)(P<0.05)。MGMT和hMLT1在乳腺癌组织表达与病人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癌组织分级和激素受体状态等临床指标均无关(P均>0.05)。结论MGMT和hML腺疾病组织均有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有22.5%和30.0%不表达。二种DNA修复基因表达阴性乳腺癌病人预后较差,提示联合检测MGMT和hMLT1两种DNA修复基因可作为判断乳癌预后指标.

  • 标签: 乳腺癌 MGMT hMLT1 预后
  • 简介: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s)DOGl、CDll7与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受体(IGFlR)表达以及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情况,并探讨它们与GISTs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检测98例GISTsDOGl、CDll7和IGFlR表达情况及40例非GISTs间叶源性肿瘤DOGl和CDll7表达情况。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检测77例GISTs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情况。结果GISTsDOGl、CDll7及IGFl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9%、95.9%和6.1%,非GISTs间叶源性肿瘤DOGl和CDll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和17.5%,两者DOGl和CDll7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ISTsDOGl表达与肿瘤大小及危险度有关,CDll7表达与肿瘤部位及组织学类型有关,IGFlR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无关。77例GISTsc—KIT、PDGFRA基因突变率分别为64.9%和22.1%,两个基因分别以外显子11(54.0%)和外显子12(16.9%)突变最多见。c-KIT、PDGFRA基因突变仅与肿瘤部位有关(P=0.001,P=0.002)。CDll7、DOGl表达与c—KIT和PDGFRA基因是否突变无关,而野生型及突变型(存在c—KITPDGFRA基因突变)GISTsIGFlR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检测DOGl、CDll7可以提高诊断GISTs准确性,尤其是CDll7表达,两者均与临床病理特征有关。IGFlR可能是野生型GISTs特异性免疫组化指标和潜在治疗靶点。将肿瘤原发部位与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相结合,预测GISTs患者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疗效以及预后更具指导价值。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CD117 DOG1 IGF1R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LDI-TOF-MS)
  • 简介:目的构建ITIH4基因重组慢病毒干扰系统。方法选取干扰效果最佳siRNA片段,设计shRNA结构,退火反应形成双链后采用T4DNA连结酶与线性化慢病毒载体Psico连接,转化大肠杆菌后提取质粒,并经质粒DNA测序和PCR鉴定重组质粒构建是否成功,转染293T细胞并测定培养上液病毒滴度。结果测序结果显示,重组慢病毒干扰载体Psico/ITIH4测序结果与设计shRNA序列完全致,转染293T细胞后,其病毒滴度9.5×10^3IU/mL。结论成功地构建了ITIH4基因重组慢病毒系统,今后深入研究ITIH4奠定了基础。

  • 标签: 人类间α胰蛋白酶H4重链 慢病毒载体 SHRNA
  • 简介:目的探讨肺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与血清肿瘤标志物之间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胸外科肺腺癌患者资料97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各肿瘤标志物水平,并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女性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高于男性患者,非吸烟患者高于吸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而年龄、肿瘤分期EGFR基因突变率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异常组EGFR基因突变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50μg/L0.05)。ROC曲线显示,血清CEA、CYFRA21-1水平预测EGFR基因突变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0、0.609。结论肺腺癌患者女性、非吸烟患者更容易发生EGFR基因突变,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水平预测EGFR基因突变价值。

  • 标签: 肺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基因突变 肿瘤标志物
  • 简介:目的建立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protein,GFP)转基因小鼠肝癌模型,观察GFP蛋白在诱癌过程荧光变化。方法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A)/四氯化碳(CCk,乙醇/DENA诱导肝癌共20周,实验组50只和对照组10只均为GFP转基因小鼠。每周监测小鼠体重变化;常规HE染色动态观察病理组织学;第4、12、16周处死小鼠取肝组织制作冷冻切片观察荧光表达,并以石蜡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第20周时处死小鼠取其肝肿物进行原代培养,观察肿瘤细胞荧光表达和分布。结果实验组GFP转基因小鼠死亡15只,死亡率30%(15/50)。对照组10只小鼠未发生死亡。GFP转基因小鼠在诱癌第4、12、16、20周依次出现肝炎,肝硬化、癌前病变和癌变等。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诱癌开始前、第4周、第12周和第16周肝脏组织冷冻切片有GFP蛋白表达,诱癌第20周肝肿物原代培养肿瘤细胞细胞质和细胞核中有GFP蛋白表达。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GFP转基因小鼠肝癌发生动物模型,可动态观察肝癌细胞GFP蛋白表达。

  • 标签: GFP转基因小鼠 肝癌模型 GFP蛋白表达
  • 简介: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化学药物治疗在肿瘤三大治疗方法占有重要地位。同药物在不同个体产生效果不完全相同,这种不同是由人类基因遗传多态性即遗传差异决定。人类基因组中类普遍遗传多态性是基因散在单个碱基不同,即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ms,SNPs),是继第代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s,RFLP)和第二代微卫星多态性(micwsmellitepolymorphisms)之后代遗传标记。

  • 标签: 单核苷酸多态性 DNA损伤修复 肿瘤 化疗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