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比较携带MYH7基因突变和携带MYBPC3基因突变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临床表型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在阜外医院就诊203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资料,并其进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携带MYH7突变HCM患者入组年龄(42.4±14.8vs.49.8±14.0,P=0.0003)和确诊年龄(39.4±15.1vs.46.8±14.3,P=0.0005)较携带MYBPC3突变患者轻,梗阻发生率(53.6%vs.29.0%,P=0.005)较携带MYBPC3突变患者高。在随访期间,携带MYBPC3突变患者全因死亡14例,其中心血管死亡12例。携带MYH7突变患者全因死亡10例,其中心血管死亡9例。统计学显示两者全因死亡比例(P=0.27)和心血管死亡比例(P=0.25)无显著差异。结论携带MYH7突变HCM患者确诊年龄较轻,梗阻发生率较高,预后分析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事件没有显著性差异。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MYH7 MYBPC3 临床特点 预后
  • 简介:目的利用已经构建好腺相关病毒-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基因重组(rAAV-HTK),感染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观察HUVEC细胞内皮型氧化氮合酶(eNOS)、凋亡蛋白酶(caspase-3)、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B1受体(ETR-B1)以及缓激肽B1受体、缓激肽B2受体mRNA表达量变化情况,探讨利用rAAV-HTK治疗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可行性.方法将已经构建好rAAV-HTK重组质粒感染体外培养HUVEC细胞,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感染rAAV-HTK前后HUVECeNOS、caspase-3、ET-1、VEGF、ETR-B1以及缓激肽B1受体、缓激肽B2受体mRNA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转染有rAAV-HTKHUVEC细胞内其细胞内eNOSmRNA合成量增加,caspase-3mRNA表达量降低,VEGF、ET-1、ETR-B1、缓激肽B1受体、缓激肽B2受体mRNA表达量没有变化.结论rAAV-HTK重组感染HUVEC细胞能够使HUVEC细胞内eNOSmRNA表达量增高,caspase-3mRNA表达量减低,提示HTK能够改善内皮细胞功能,转HTK能够应用于高血压等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

  • 标签: 激肽释放酶 内皮功能异常 RT-PER HTK基因
  • 简介:目的:利用Adeasy-1系统,构建并鉴定CARP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方法:PCR扩增含有CARP全长cDNA片段,经测序验证无误后,亚克隆至pAdTrack-CMV穿梭质粒,再与pAdEasy-1质粒在大肠杆菌BJ5183进行同源重组产生腺病毒载体质粒.经过抗性筛选以及酶切鉴定得到阳性重组质粒,再在293细胞中进行包装扩增,利用Adeasy系统上绿色荧光蛋白标签鉴定病毒表达.结果:测序证实PCR产物CARP全长cDNA;抗性筛选及酶切鉴定均表明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转染293细胞3天后可见绿色荧光,回收病毒可以重复感染293细胞,证明病毒包装成功.

  • 标签: CARP Adeasy系统 293细胞 重组腺病毒
  • 简介:目的探讨吉非替尼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EGFR基因突变疗效影响。方法选择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2例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6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顺铂治疗,研究组患者联合使用顺铂和吉非替尼治疗。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癌胚抗原(CEA)以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检测观察组患者EGFR基因突变情况,分析基因突变疗效影响。结果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患者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LD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皮疹、腹泻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接受吉非替尼治疗26例观察组患者,9例存在EGFR基因TK区突变,出现突变患者疗效优于无突变患者(P〈0.05)。结论顺铂和吉非替尼联合用药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显著,出现EGFR基因突变患者能获得更好疗效。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治疗 吉非替尼 癌胚抗原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1例儿童疑似Liddle综合征上皮细胞钠通道编码基因SCNN1B及SCNN1G基因突变及其与临床表型关系。方法收集1个临床疑似Liddle综合征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基因DNA,采用直接测序方法进行SCNN1B及SCNN1G基因突变检测。同时其父母进行相关基因检测。确诊患者给予限盐和口服钠通道拮抗剂治疗并其进行随访。结果该儿童患者SCNN1B基因检测发现了个杂合错义突变P618L。患者父母血压均正常,未发现携带这突变SCNN1G基因检测没有发现突变先证者给予限盐和口服钠通道拮抗剂治疗,治疗1个月后随访发现疗效显著且稳定。结论基因检测不仅为儿童高血压患者提供明确诊断,并且有助于患者个体化靶向治疗,疗效显著。

  • 标签: LIDDLE综合征 儿童高血压 上皮钠通道 基因突变
  • 简介:目的检测我国汉族人群MEF2A基因第11号外显子区突变,分析MEF2A特异性突变基因结构和遗传学意义。方法用PCR—SSCP和/PCR产物直接测序法53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阳性病例、23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阴性对照及232例健康体检者MEF2A基因第11号外显子区进行突变检测,用质粒克隆测序法突变位点作进步验证。结果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阳性病例组发现例MEF2A21碱基特异性突变。另外还发现二种罕见突变类型。结论MEF2A基因第11号外显子区存在多种罕见突变类型,基因结构分析显示MEF2A基因21碱基特异性突变有多种形成模式。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MEF2A 突变
  • 简介:目的研究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HCM)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联系。方法利用靶向捕获加二代测序,1个HCM家系先证者进行26个致病基因筛查。二代测序发现突变,利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进行验证,并对家族其他成员进行该突变位点筛查,并分析其临床表型特点。结果遗传筛查发现先证者携带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7).c.1172A〉C(Asn391Thr)突变,该突变位于MYH7基因第12号外显子,导致β肌球蛋白重链第391位氨基酸残基由天冬酰胺变为苏氨酸。该家系接受调查22例对象8例携带MYH7基因Asn391Thr突变,其中6例患者均携带该突变突变与疾病呈共分离,且在307名对照者没有检出。携带者中有3例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胸痛、黑噱等心功能不全表现,所有患者发病年龄均小于40岁,其中Ⅱ9小于8岁(见图1)。家系中有4人早逝(〈50岁),其中3人确诊HCM。结论MYH7基因Asn391Thr错义突变为HCM个恶性致病突变,携带该突变患者应进行较积极治疗和猝死预防。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Β肌球蛋白重链 Asn391Thr 基因型一表型联系
  • 简介:目的通过改进和优化多重扩增阻滞突变系统-PCR(multi-ARMS-PCR)条件,建立载脂蛋白E(ApoE)基因简易分型方法。方法基于multi-ARMS-PCR原理和特点,针对文献报道方法存在缺陷和错误,重新设计改进引物。以外周血白细胞基因DNA模板,应用4个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酸上游引物、1个通用下游引物和内参引物,分A,B两个管同步进行多重PCR反应。PCR扩增产物经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EB染色,根据电泳带型差异,实现ApoE6种基因判定。结果新引物显著提高了扩增效率和反应特异性,排除了非特异条带干扰,减少了ApoE基因分型错判。结论采用优化后multi-ARMS-PCR方法ApoE基因型进行鉴定,具有操作简便、时间短、效率高、成本低优点,值得推广。

  • 标签: 载脂蛋白E 多重扩增阻滞突变系统-PCR 基因分型
  • 简介:目的研究导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反义基因大鼠高盐饮食诱导高血压预防作用。方法首先采用钙磷转染法进行三质粒共转染,包装重组腺相关病毒,后采用Dot-Blot方法检测病毒滴度。选取8周龄雄性SD大鼠分成3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重组腺相关病毒和生理盐水,实验组(rAAV-AT1-Antisense),对照组(rAAV-GFP),正常组(0.9%NaCl);2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给予高盐(8%氯化钠)饲料喂养,正常组继续给予正常饮食喂养,实验周期12周,实验过程,前三周每周测量血压次,三周后,每两周测量血压次;处死动物后通过半定量RT-PCR检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在主动脉组织表达情况。结果高盐饮食1周后,对照组大鼠血压开始升高,到第5周时血压达到140mmHg,并维持到实验结束,实验结束时达到(142.7±4.5mmHg);实验组大鼠和正常组大鼠血压样在整个实验过程直稳定在正常范围,实验结束时维持在(117±3.8)mmHg,(117.8±2.9)mmHg。整个实验过程三组动物并未出现因为病毒载体注入和表达所引起严重毒副作用。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反义基因可以预防高盐诱导高血压,临床应用反义AT1基因治疗高血压提供了可能。

  • 标签: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 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 高血压大鼠 高盐饮食 反义基因 饮食诱导
  • 简介:目的:探讨1个凝血因子Ⅹ(FⅩ)缺陷症家系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筛查以及凝血因子活性及抗原含量检测进行表型诊断;以WesternBlotting检测血浆FⅩ抗原含量和分子量大小;以中和试验检测FⅩ抑制物。以PCR方法F10基因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和5’端非翻译区进行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进行基因诊断;构建F10基因突变表达质粒,瞬时转染HEK293T细胞,测定表达产物FⅩ促凝活性(FⅩ:C)和FⅩ抗原含量(FⅩ:Ag)。结果:先证者FⅩ:C和FⅩ:Ag分别为〈1%和53.36%,中和试验结果阴性,诊断交叉反应物质阳性(CRM+)FⅩ缺陷症。F10基因分析发现2个杂合突变:IVS5+1G〉A和Asp368del。Asp368del体外表达显示FⅩ:C和FⅩ:Ag分别为(0.52±0.04)%和(85.9±5.0)%,CRM+突变。结论:F10基因双重杂合突变IVS5+1G〉A和Asp368del导致该家系遗传性FⅩ缺陷症。剪接位点突变IVS5+1G〉A导致内含子无法正常剪接,影响FⅩ正常表达。Asp368del突变蛋白能够正常表达,但功能降低。

  • 标签: 凝血因子Ⅹ 缺陷 基因突变 分子机制
  • 简介:目的本研究拟查明1个中国汉族肥厚型心肌病(HCM)家系致病突变,并探讨基因型-表型关联。方法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全面筛查家系先证者28个HCM相关致病基因。通过Sanger测序,在家系验证和筛查发现可能致病突变,并突变携带者进行表型分析。结果二代测序发现先证者携带MYH7基因Glu931del杂合突变。家系筛查发现4名患者均携带该突变,突变与疾病共分离,该突变为此HCM家系致病突变,常染色显性遗传。Glu931del突变位于MYH7基因第23外显子,三个核苷酸缺失(c.2791_2793delGAG),导致其所编码心脏β-肌球蛋白重链第931位谷氨酸缺失。MYH7基因第931位谷氨酸残基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临床表型分析发现,家系4例患者左心室最厚厚度在19mm-30mm之间,静息状态均无明显左室流出道梗阻,表现为胸痛、心悸和呼吸困难,并伴黑曚或有晕厥史。该家系另有两例患者在家系筛查前发生猝死,确诊年龄分别为5岁和6岁,死亡年龄均为16岁。该家系随访12年,HCM临床症状进展较快,1例患者左心室最大厚度由7mm发展30mm,两例患者心功能进展NYHA分级Ⅲ/Ⅳ级。结论MYH7基因Glu931del突变导致HCM表型较严重,易发生猝死和心衰,但也存在较大表型异质性。二代高通量测序可以用于HCM致病基因全面筛查。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MYH7基因 突变 二代高通量测序 基因型-表型分析
  • 简介:目的应用硫化磷酸修饰碱基特异性引物和高保真DNA聚合酶所构成突变敏感性分子开关技术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快速检测乳腺癌及乳腺纤维腺瘤DBC2基因7776C〉T突变频率。方法设计2分别与DBC2基因7776位点突变碱基(C)和野生碱基(T)配对硫化磷酸修饰引物,硫化磷酸修饰等位基因位点特异性引物与组织DNA样本完全配对时,能被高保真聚合酶延伸,而硫化磷酸修饰等位基因位点特异性引物与组织DNA样本不完全配对时,不能被高保真聚合酶延伸。用此突变敏感性分子开关技术85例乳腺癌组织DNA样本及1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DNA样本进行PCR检测,并利用凝胶成像系统PCR产物进行分析。结果利用分子开关技术在85例乳腺癌组织DNA样本检测出DBC2基因7776C〉T突变2.4%(2/85),10例乳腺纤维腺瘤未发现该突变。结论该突变敏感性分子开关技术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可快速检测乳腺癌DBC2基因7776C〉T突变突变敏感性分子开关技术可在单碱基水平相关基因突变进行特异性检测,提示其在乳腺癌等基因突变检测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 标签: DBC2基因 乳腺肿瘤 分子开关 基因突变 7776C〉T
  • 简介: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成人费城染色阳性(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VDP(长春新碱、蒽环类、糖皮质激素)±C(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L(左旋门冬酰胺酶培门冬酶)方案诱导化学治疗(化疗)12例Ph+ALL患者。初始诱导缓解患者在等待移植期间进行巩固化疗.并加用伊马替尼(400-800mg/d),与化疗同步交替应用。初始诱导失败患者及巩固治疗期间复发患者应用Hyper-CVAD/LALA(大剂量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地塞米松米托蒽醌、阿糖胞苷)方案联合伊马替尼达沙替尼进行再次诱导。所有患者缓解后经白消安联合环磷酰胺(Bu—Cv)改良Bu—Cv方案预处理后进行allo—HSCT。部分患者干细胞回输后2~3个月始继续服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结果:12例患者移植前均获得血液学缓解、7例获得分子学缓解。其中完全缓解(CR)1期9例、CR2期2例、初发难治性1例。移植前11例患者应用伊马替尼;移植后5例患者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中4例应用伊马替尼、1例应用达沙替尼。位随访时间12.7(3-54)个月,7例患者生存.3例患者死于疾病复发.2例患者死于治疗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植入,移植后2年总生存率66.7%±13.6%;2年累计复发率40.6%±16.0%;2年累计非复发病死率16.7%±10.8%。首次缓解(CRl)后移植治疗2年总生存率70.0%±14.5%;2年累计复发率40.0%±18.2%;2年累计非复发病死率20.0%±12.6%。结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能会使更多患者获得缓解.从而有机会进行allo—HSCT。CR1生存获益更大。allo—HSCT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Ph+ALL患者有前景治疗方案。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费城染色体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简介:目的:探讨1例发热诱导心电图Brugada波患者临床特征并分析其与热敏感相关SCN5A基因位点变异情况。方法:分析1例50岁汉族男性发热诱导Brugada波患者临床表现,并采用PCR-直接测序法与热敏感相关SCN5A基因位点进行变异检测。结果:心电图示Brugada波改变,其抬高ST段随体温控制逐渐回复。在基因变异研究,未发现该患者SCN5A基因存在与发热诱导Brugada综合征有关L325R(T→974G)、R535X(C→1603T)、H681P(A→2042C)和F1344S(T→4031C)4个突变。结论:该患者Brugada波热敏感现象并非由SCN5A基因4个变异位点引起,发热与Brugada波关系复杂,有待深入研究。

  • 标签: BRUGADA综合征 发热 SCN5A基因
  • 简介:近十年来,尽管我们病理学了解是突飞猛进,但许多疾病潜在机制仍不清楚.基因组研究通过基础实验和系列复杂研究工具发现了疾病发展过程所存在分子异常,从而为阐明疾病发生机制提供了个新时机.本综述将举例说明基因组研究提高了我们对分子病理学理解,并般复杂性疾病研究具有潜在优势.

  • 标签: 疾病发展过程 基因组医学 生物学 分子病理学 探针 复杂性疾病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在国人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LMNA致病基因中发现突变细胞分裂影响.方法构建野生LMNA基因突变LMNA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与空载体分别转染HEK293细胞后,抗生素筛选稳定表达细胞克隆,细胞爬片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转染突变LMNA基因细胞组处于分裂期细胞比例(17.41%)显著高于其它3组细胞(P<0.01).结论LMNA基因E82K突变有促使细胞向幼稚化转变倾向,这可能是导致扩张型心肌病原因之.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家族性 LMNA 突变 E82K 细胞分裂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肾上腺静脉取血(AVS)法分析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H)醛固酮腺瘤(APA)型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型与通过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4个基因多态性位点行基因分型之间关系。方法:入选本院住院患者通过氟氢可的松抑制试验(FST)确诊,并行AVS分型定位诊断PH患者120例,根据AVS结果分为APA组57例(男36例,女21例)和IHA组63例(男36例,女27例)。筛选同期住院确诊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00例(低肾素EH组58例,正常高肾素EH组142例),并与上述2组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相匹配。采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RFLP)和实时定量PCR法进行3组CYP11B2T(-344)C、Lys173Arg(K173R)、CYP11B2第2内含子(Rs10086846位点、Rs7461740位点)基因分型研究。结果:①在PH患者携带TT/KK/CT/CG基因型患IHA可能性增加(APA组6.5%,IHA组29.5%,EH组16.1%,P=0.026)。②与正常高肾素EH组优势基因型比较发现,低肾素EH患者携带TT/KK/CT/CG基因型易于发展IHA。结论:IHA优势诊断基因TT/KK/CT/CG。

  • 标签: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高血压 基因型 醛固酮腺瘤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 简介:血友病(haemophilia)是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呈X性联隐性遗传,可分为血友病A(haemophiliaA)和血友病B(haemophiliaB),分别由凝血因子Ⅷ(coagulationfactorⅧ,FⅧ)和凝血因子Ⅸ(coagulationfactorⅨ,FⅨ)量缺乏异常而导致

  • 标签: 血友病 基因 诊断
  • 简介:目的观察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中心脏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MYBPC3)插入突变特点。方法在100例HCM患者MYBPC3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进行基因扫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片段,双脱氧末段终止法测序。突变患者进行家系调查,分析其表型特点。结果在先证者及其个家系成员中发现个位于外显子29五核苷酸插入突变(18115-18116ins-GCAGG),序列分析发现1032位缬氨酸后发生了移码突变(p.Vall032fs),造成先证者60岁发病,超声心动图上表现为室间隔重度不对称性心肌肥厚(35mm)。结论插入突变是MYBPC3基因突变特点,18115-18116insGCAGG导致HCM表型发病晚,心肌肥厚程度重。

  • 标签: 肥厚型心肌病 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 插入突变 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