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心血管系统生理功能受自主神经系统的调控,其中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常导致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及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心脏神经消融是通过对心脏自主神经节丛的标测及导管消融,抑制亢进的迷走神经,从而对自主神经反射异常导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及血管迷走性晕厥起到显著疗效。基于前期发表的文献及本中心前期的手术经验,我们对心脏神经消融的技术发展做出述评。这一生理领域的创新疗法将有望改变自主神经失衡导致的晕厥和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模式。

  • 标签: 自主神经系统 心脏神经消融术 自主神经节丛 缓慢性心律失常 血管迷走性晕厥
  • 简介:摘要Mohs显微手术是切除皮肤肿瘤的理想式。本文2例Merkel细胞癌患者行改良Mohs显微手术切除肿瘤,随访1年余,肿瘤未复发。与传统扩大切除相比,改良Mohs手术是Merkel细胞癌患者更好的选择。

  • 标签: 癌,Merkel细胞 Mohs外科手术 改良Mohs显微描记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Mohs显微手术治疗小汗腺汗孔癌的效果。方法回顾2016—2020年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治疗的5例小汗腺汗孔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改良Mohs显微手术治疗。结果5例年龄52 ~ 80岁,男2例,女3例,病史1 ~ 50年。皮疹分别位于头皮、面部、腹部、大腿、足部,直径1 ~ 6 cm。沿皮疹周围1 cm切除,深度至筋膜浅层,切缘组织病理阴性行皮瓣或植皮闭合缺损面,阳性则继续扩切,切净为止。5例患者随访1 ~ 5年未见复发,1例因肝癌转移术后2年死亡。结论改良Mohs显微手术治疗小汗腺汗孔癌可确保肿瘤切净,并减少正常组织的损失。

  • 标签: 小汗腺汗孔癌 改良Mohs显微描记手术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中镇痛监测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良好的中镇痛监测能够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降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缩短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时间。近年来,一些用于全身麻醉镇痛监测的无创设备可以提供衡量伤害性感受与镇痛作用之间平衡的参数指标,如手术体积指数(surgical pleth index, SPI)、镇痛与伤害性刺激指数、意识指数以及瞳孔直径测量等,其中SPI是近年来常用的全身麻醉中监测镇痛水平的指标。文章就SPI在全身麻醉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阐述了SPI的基本原理、临床应用、影响因素及局限性,为今后SPI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 标签: 麻醉,全身 手术体积描记指数 镇痛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程数据对于分析不明原因晕厥的价值及要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选择2017年3月21日至2021年3月20日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植入型心监测仪(ICM)植入的患者,分析植入后晕厥等事件发生与心律失常及相关临床情况间的关系,分析和总结晕厥病因检出率、病因分类以及需要临床干预程度。结果入选的96例患者,年龄64(52,73)岁,年龄范围13~86岁,其中男55例。随访中,49例再发晕厥,其中确定晕厥与心律失常相关28例,排除心律失常所致晕厥21例(15例患者最终明确了晕厥原因);暂未发生晕厥的患者47例,其中有9例发现有需临床干预的心律失常,但未能肯定这些心律失常与晕厥的关系。结论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是否有心监测状态下的晕厥再发,是确诊的关键;晕厥再发过程中记录到的资料,为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提供了预期和预期以外的有诊断价值的数据。

  • 标签: 晕厥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 心律失常 心源性晕厥 长程心电监测
  • 简介:摘要脑爆发抑制(burst suppression, BS)作为临床麻醉中常见的神经生理现象,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发现,BS与患者年龄、基础状态以及麻醉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是,全麻期间BS与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以及病死率等并发症的关系仍存争议。文章阐述了BS的概念,对BS的影响因素、中脑BS与术后转归进行总结,期望能为临床麻醉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爆发抑制 脆弱脑功能 术后谵妄 脑电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左心耳封堵是一种降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的新技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是目前左心耳封堵中最重要的影像学技术,但TEE指导手术时需全身麻醉,患者误吸与食管损伤的风险相对较高,且无法用于具有TEE禁忌证的患者。近年来,腔内超声(ICE)作为TEE的替代成像工具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左心耳封堵中,多项临床试验已证实了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与TEE相比,ICE导管可直接经血管穿刺植入腔,毋需全身麻醉,从而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本文旨在总结目前ICE应用于左心耳封堵的经验,为临床工作者的实践提供参考。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术 心腔内超声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 简介:摘要将电极精准地植入目标靶点,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是神经外科医生进行脑深部刺激的主要目标。本组通过优化开颅和电极植入流程、采用导针凝硬脑膜配合明胶海绵封闭技术及一步法连接电极与延长导线技术,在脑深部刺激的不同阶段对手术进行了流程优化和技术改进。这些方法可在提高植入精度的同时,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对患者的创伤,减少中不良事件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为从事脑深部刺激的神经外科医生提高手术质量及效率提供借鉴与参考。

  • 标签:
  • 作者: 吴廷兰 张丽花 施莉 高伟 郝海霞 盛源 范春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2年第15期
  • 机构: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济南 2500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结核病防治所内科,喀什 844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结核病防治所护理部,喀什 844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结核病防治所护理部,喀什 844000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PICC门诊,济南 25001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PICC门诊,济南 250012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超声引导腔内图定位隧道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流程,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方法于2021年5—7月,通过文献回顾、专家议会形成超声引导腔内图定位隧道式PICC置管流程初稿。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全国8个省/直辖市的18名专家进行德尔菲专家函询,征询专家意见,然后小组讨论,确定隧道式PICC置管流程终稿。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意见协调程度分别采用问卷有效回收率和提出意见专家比率、专家权威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和变异系数表示。结果共开展2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0.00%、100.00%,提出修改意见专家比率分别为83.33%、5.56%;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0;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112~0.170(P<0.05),变异系数为0~0.122;第2轮各级操作步骤的重要性评分均数为4.64~5.00分。最终构建的超声引导腔内图定位隧道式PICC置管流程包括4个一级操作步骤、19个二级操作步骤和39个三级操作步骤。结论超声引导腔内图定位隧道式PICC置管流程具有可靠性,质量水平较高,对临床置管操作规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 皮下隧道 PICC 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 超声 德尔菲法 操作流程
  • 简介:摘要原发性震颤(ET)也称特发性震颤,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上肢4~12 Hz动作性震颤,可伴或不伴头部、口面部、声音或下肢震颤。该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皮质-脑桥-小脑-丘脑-皮质环路的节律性震荡是ET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机制。目前ET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口服药物和注射A型肉毒毒素)、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约1/3的ET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目前,脑深部刺激(DBS)已成为药物难治性ET的首选治疗方法,我国已有多个中心开展DBS治疗药物难治性ET患者,但国内外尚无专门针对性的指南或共识。为进一步规范我国DBS治疗ET的适应证和流程,进一步加强神经内、外科之间的密切配合,提高诊疗水平,相关领域的专家经过充分讨论,制订了本共识。

  • 标签: 特发性震颤 脑深部电刺激术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大体积良性前列增生(BPH)患者接受经尿道前列腺(TURP)与经尿道等离子(PKRP)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勃起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大体积BPH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KRP组与TURP组各50例,记录围期指标,手术前后测量比较两组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血清指标,评估比较患者勃起功能及生活质量,统计术后勃起功能障碍、尿失禁、尿道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KRP组患者手术时长、住院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长、中失血量均短于、少于TUR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35、8.74、6.20、8.34,均P < 0.001)。术前PKRP组与TURP组术前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9、0.73,均P > 0.05),术后两组残余尿量均有下降,最大尿流率均有上升,且PKRP组残余尿量低于TURP组,最大尿流率高于经尿道前列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85、11.67,均P < 0.001)。术前两组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及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3、0.33,均P > 0.05),术后两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均有下降,且PKRP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低于TURP组(t=16.01、5.09,均P < 0.001)。术前两组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及国际勃起功能指数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2、0.63,均P > 0.05),术后国际勃起功能指数评分均有上升,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均有下降,PKRP组国际勃起功能指数评分[(25.06±3.61)分]高于TURP组的(21.52±3.05)分;生活质量指数评分[(1.05±0.18)分]低于TURP组的(1.58±0.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9、10.98,均P < 0.001)。术后PKRP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UR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P < 0.05)。结论该研究从勃起功能、生活质量、围期指标等多方面观察两种临床常用式在大体积BPH治疗的疗效差异,具有一定新颖性,结果证实大体积BPH患者接受PKRP手术与TURP手术均有改善患者勃起功能、血清指标、尿动力学指标的作用,不过PKRP手术创伤性更小,改善效果更佳,术后并发症更少,可优先选用。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勃起功能障碍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病例对照研究 围手术期 排尿 前列腺特异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理护理应用在子宫肌瘤切除手术患者中对负性情绪的影响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舟山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在该院接受手术切除治疗,其中2018年1-8月治疗患者75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治疗患者75例为观察组采取同理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6.89±1.18)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6.58±1.04)分]均低于对照组[HAMA评分(11.03±2.32)分,HAMD评分(10.99±2.28)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30、9.378,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理职能评分[(90.05±8.01)分]、心理健康评分[(93.03±7.24)分]、情绪职能评分[(92.01±6.57)分]、角色职能评分[(88.37±5.86)分]、社会职能评分[(89.09±6.39)分]均高于对照组[生理职能评分(82.31±5.59)分、心理健康评分(80.09±4.78)分、情绪职能评分(79.93±4.72)分、角色职能评分(77.37±3.08)分、社会职能评分(80.01±4.23)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39、6.085、6.114、5.388、5.559,均P<0.05)。结论同理护理应用在子宫肌瘤切除手术患者中可以减轻负性情绪,提升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护理 心理疗法 子宫 平滑肌瘤 焦虑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生理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本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20例颈动脉狭窄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其中70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中应用神经生理监测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另50例行传统颈动脉内膜剥脱者纳入对照组。观察组男48例,女22例,年龄(65.31±3.25)岁;对照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64.87±3.37)岁。对比传统式与神经生理监测辅助下手术2种式的围期指标及神经损伤差异。结果两组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前、后狭窄处管径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两组狭窄处管径均增宽,与术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颈动脉暴露时间分别为(68.48±15.23)min、(42.36±10.05)ml、(6.85±2.54)min,均低于对照组(81.23±16.58)min、(52.32±11.31)ml、(9.24±2.9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神经暂时性损伤,术后6个月内完全恢复,观察组颅神经损伤率为1.43%(1/70),低于对照组16.00%(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内剥脱可改善颈动脉狭窄,恢复脑灌注,神经生理监测辅助手术可有效减少中出血,降低颅神经损伤率。

  • 标签: 神经电生理监测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神经定位 神经损伤
  • 简介:摘要脑深部刺激(DBS)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肌张力障碍,临床上常选择苍白球内侧部或丘脑底核作为电极植入靶点。针对不同类型的肌张力障碍患者,靶点选择、参数设置等皆不尽相同。另外,由于刺激器开启后的临床效果呈渐进式,程控比较复杂。本文针对DBS治疗肌张力障碍的靶点选择、开机参数设置、长期程控管理方法、程控相关不良事件及治疗效果等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窒息与刺激两种方法诱发搏骤停大鼠模型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方法将42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6)、窒息组(n=18)和刺激组(n=18)。各组大鼠均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并经股动静脉置管监测血压和补液。窒息组夹闭气管导管致大鼠搏骤停,刺激组经食道刺激诱发大鼠搏骤停,均于4 min后开始心肺复苏(CPR);假手术组大鼠仅麻醉后气管插管及经股动静脉置管,不诱发搏骤停。观察模型大鼠72 h存活情况,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别于复苏后24 h和72 h测定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取下腔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脑损伤相关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钙结合蛋白S100B的水平;取脑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大脑海马CA1区病理学改变。结果窒息组和刺激组均成功诱发出搏骤停,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分别为94.4%(17/18)和88.9%(16/18)。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窒息组大鼠72 h累积存活率与刺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χ2=0.040,P=0.841)。复苏后24 h窒息组和刺激组大鼠NDS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分:37.50±4.26、32.17±4.02比8.33±2.33,均P<0.01);复苏后72 h两个模型组NDS评分有下降趋势,以刺激组下降更为显著,与窒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14.00±2.89比26.33±4.84,P<0.05)。ELISA结果显示,复苏后24 h窒息组和刺激组大鼠血清NSE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μg/L:1.02±0.07、1.02±0.02比0.87±0.02,均P<0.05)。复苏后72 h窒息组血清NSE水平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μg/L:1.03±0.05比0.87±0.02,P<0.01);而刺激组血清NSE水平已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μg/L:0.96±0.04比0.87±0.02,P>0.05)。各组大鼠复苏后各时间点S100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光镜下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复苏后24 h两个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均无明显神经元损伤;72 h时两组有部分神经元损伤,以窒息组较刺激组更严重。结论窒息法和刺激法诱发搏骤停并成功复苏后的大鼠均有一定程度的脑损伤,以窒息法诱发的搏骤停后脑损伤较刺激法更严重。

  • 标签: 心搏骤停 脑损伤 脑复苏
  • 简介:摘要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部分原因与心血管疾病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有关。远程监测具有实施、远程、准确等特点,结合人工智能可实现自动预警,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人工智能化的远程监测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 标签: 远程心电实时监测 人工智能 心血管疾病 自动预警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