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第十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版本比较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5
/ 2

莫扎特第十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版本比较研究

李博洋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10119

摘  要

在音乐表演、音乐鉴赏领域,不同民族、国家、时代的艺术家对同一首音乐作品的表演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即便是同一表演者,他的每一次表演也不尽相同,正因为每一次的独一无二,和不可重复性,才体现出音乐艺术表演它无穷的魅力。我选择的论文课题是以莫扎特第十钢琴奏鸣曲(K330)第一乐章为例,选择了四位演奏家的音响版本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莫扎特,奏鸣曲,版本,风格

引言

“奏鸣曲”最早产生于13世纪意大利,本意为器乐演奏,在欧洲音乐历史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到了16世纪人们依然笼统的认为奏鸣曲是由多段零散的主题连接在一起或变奏产生的器乐曲,到了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才被进一步完善,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形成了具有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的曲式结构。“奏鸣曲”这一器乐题材是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创作形式,也是当今钢琴家在音乐会和国际比赛中必须弹奏的器乐曲。

一、作品介绍

莫扎特奏鸣曲K330是莫扎特创作的19首钢琴奏鸣曲其中的一首,属于他的中期作品。中期钢琴奏鸣曲共有5首(K310、K330、K331、K332、K333),这些作品都是在巴黎创作的,在此期间,莫扎特母亲逝世,生活也四处碰壁,悲痛和艰辛充斥着他的生活,但他的作品依然展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这也是他的人生标签。莫扎特在奏鸣曲里所表达的欢乐和向往就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作品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内容饱满,全曲在彷徨中寻找希望,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二、乐曲的整体速度

莫扎特的作品本没有固定的速度记号,现在所见到的都是后面加上去的速度记号,莫扎特奏鸣曲K330第一乐章的速度是Allegro moderato(有节制的快板)其中Allegro译为快板,Moderato译为中板,组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比较中庸的快板,其速度要比正常的快板稍慢,大约处在108-120之间,虽然第一乐章标记了大致的音乐术语,但快与慢的程度由于演奏者的差异有着不确定性,其中有着感性认识的成分存在。本人经过研究音频资料,列举了一个详尽的表格提供参考。                            

分段

呈示部

展开部

再现部

实际演奏时长

小节

1-58

59-87

88-150

海布勒

3:42s

58s

1:58s

6:42s

席夫

3:18s

50s

1:52s

6:00s

巴伦博伊姆

3:20s

56s

1:54s

6:10s

霍洛维茨

3:20s

1:10s

1:53s

6:05s

表3-1

从表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海布勒音响版本的各部分演奏时长与作品实际要求更为相符,这也得益于海布勒演奏作品时不改变作品的一丝一毫风格有着很大的关联,莫扎特父亲莱奥波尔德·莫扎特曾说:“从正确的速度来领悟判断一个音乐家的真正价值,是从来不会错的。”可见海布勒作为演奏莫扎特作品的权威之一,对速度的把控更忠实于原作。

席夫的音响版本速度整体较快,他作为演奏巴洛克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作品见长的钢琴家,将作品的纯净、简单,以及婉转之美表达出来。其中任何音乐戏剧性的速度改变都是经过他谨慎评估后呈现出来的。

巴伦博伊姆的音响版本较速度而言中规中矩,他的钢琴作品和他指挥的乐队以及室内乐队有异曲同工之妙,那种对音乐的严谨、细腻、准确,以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都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展现的洒脱大方,干净利落。

霍洛维茨的音响版本采用的是1986年莫斯科音乐会现场录音版本,其明显不同于其他版本的速度特征出现在展开部,莫斯科音乐会作为霍洛维茨时隔六十年再次回到家乡,在展开部戏剧性的抒发情感的同时也将自己那戏剧化人生中的华丽与悲凉,坚定琴声中的侠骨柔情展现给所有听众。

(二)乐曲内部的自由节奏

海布勒的呈示部在1-17小节速度准确稳定,在18小节左手属和弦分解GBD过渡时有轻微的渐慢,幅度很小,为19小节呈示部新材料的出现做铺垫。27小节左手的三连音和右手的装饰音、附点音、四个三十二分音符形成了一定的错落感,此处的速度略慢于进入呈示部时的速度,通过这样更舒适自然的速度给听众营造一种含蓄沉郁的感觉。从32小节开始以稳定的速度节奏逐渐进入呈示部尾声结束。

席夫的呈示部在1-17小节速度稳定进行,在18小节进入时即有了明显的减慢,随后左手属和弦分解GBD过渡时速度逐渐恢复原速,在31小节中的切分音型中突慢,在音符C长时间停留,为30小节快速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给予恰到好处的缓冲。随后32-41小节均采用一问一答,上行渐强渐快,下行渐慢,随波逐流似的速度节奏设计,为呈示部尾部欢快明澈的旋律做铺垫。

巴伦博依姆的呈示部在1-16小节速度平稳进行,不同于前两者的是在17小节两个右手高音C进行突慢处理,随后即恢复了原速。在31小节切分音减慢有短暂的半终止感,47小节下行片段自然的渐慢为呈示部欢快的尾声做铺垫,54-57小节连续的强弱对比,速度对比相结合,营造了呈示部的终止感。

霍洛维茨的呈示部在5、6小节渐快,这样略带调皮式的速度变化之后又紧急式的突出重音G,并带有一定的延迟感,将每一个乐句层次分明化。18小节第一拍渐慢幅度非常大,随后左手GBD属和弦分解琶音充满跨度感,预示着呈示部新材料的出现。27、29小节三连音部分速度有微弱的渐慢,加之错落感给听众一种渐行渐远之感。

32-41小节上行有一定的渐快推动力,下行速度自然均匀,乐句在一收一放,一强一弱中形成对比。在41小节设计了一个欲言又止的节奏速度变化,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半终止感,46小节再次运用了非常有张力的节奏速度来过渡45小节紧凑密集的32分音符,以及为呈示部尾声做铺垫,最后在54、56小节渐慢并着重突出左右手的附点音符和八分音符GBD,用来强调加深呈示部的终止效果。

海布勒的展开部从59小节开始采用听觉效果较为舒缓的速度,这样较为温馨的音乐效果也与呈示部的庄重形成对比,在69、70小节抒情旋律中先逐渐加强加快使音响效果逐渐饱满,随后又急促的渐慢渐弱收尾营造了一种神秘感,也为73、74小节更为抒情动人的旋律做铺垫。

席夫的展开部的速度较呈示部没有太大改变,在69小节进入时有短暂的停顿感随后即过渡到之后的乐段,整个展开部毫不拖沓干净利落。

巴伦博伊姆的展开部速度较为平缓,在68小节后半拍即开始渐慢渐弱,为69、70小节抒情旋律做准备和铺垫,整个展开部并没有很多个人化的节奏速度处理,音乐效果也呈现的简单干净。

参考文献

[1]王沛纶.音乐辞典 [M].台湾 .文艺书屋印行. 张前.现代音乐表演美学观念的演变 [J].中央音乐学院学 报,1991-3.他认为 :莫扎特时代的标准音高为430Hz 。

[2]徐颂仁.音乐演奏的实际探讨 [M]. 台湾 .全音乐谱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