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歧杆菌代谢特性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1
/ 3

双歧杆菌代谢特性的研究

罗梦迪

许昌学院,河南 许昌461000

摘要:本研究旨在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并分析了双歧杆菌代谢产物及其细胞中脂肪酸的构成,以探究双歧杆菌代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双歧杆菌脂肪酸存在一定不同,其含量在代谢物中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棕榈酸、硬脂酸、二十四烷酸为各双歧杆菌代谢产物及细胞中的主要脂肪酸。各菌株代谢产物中,棕榈酸与硬脂酸质量浓度比值约为3.00左右;代谢产物无芥酸、二十四碳烯酸等。

关键词:双歧杆菌;代谢特性;探究

引言: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是人和动物体内重要的肠道菌群组成成员,从出生起就在人体宿主肠道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不但能够协助机体进行常规消化吸收,还能与机体肠道内其他细菌协同,建立保护屏障,防治致病菌入侵,是人类重要共生微生物。在Tissier发现双歧杆菌以后,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人们发现了更多双歧杆菌属成员,也发掘了其重要作用,并应用于生活实践和临床。为进一步探究双歧杆菌,本研究对双歧杆菌代谢特性进行了探究,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许昌地区分别使用一次性无菌药匙采集老人新鲜粪便共5份,置于无菌双歧杆菌BS液体培养基后放于医用冷藏箱中,迅速带回实验室,备用。

1.2研究方法

1.2.1老人源双歧杆菌的分离鉴定

①菌株富集、分离和纯化:在超净工作台内,用移液器吸取1ml已混匀的新鲜粪便液体置于加有抗生素(无菌莫匹罗星锂盐)的双歧杆菌BS液体培养基中,在厌氧罐内对双歧杆菌菌株进行富集,培养条件:37℃,24-48h。之后,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至10-6,用移液器吸取1ml后三个梯度的相应稀释液于已加有显色剂(5-溴-4-氯-3-吲哚-β-D一半乳糖苷)的双歧杆菌BS固体培养基中,37℃厌氧培养72h。挑选30株颜色为蓝色的单菌落转接到双歧杆菌液体培养基中,培养48h后将菌悬液8,000×g离心5min得菌体,用30%甘油分别进行保藏,置于-80℃冰箱中,备用。

②双歧杆菌定性鉴定:染色,选取革兰式阳性菌株进行F6PPK实验。F6PPK是双歧杆菌属所特异性的糖代谢专有酶,与双歧杆菌在形态学上极易混淆的乳杆菌属不存在这种酶,因此可以用以鉴定双歧杆菌。

具体实验步骤及方法如下

1)在37°环境下培养菌株;

2)取1mL菌悬液8,000×g离心2min,弃上清得菌体;

3)洗涤,弃上清液;

4)将菌体重悬于200μL添加了0.25%(w/v)TritonX-100的上述磷酸盐缓冲液中;

5)添加氟化钠、碘乙酸钠以及果糖-6-磷酸,37℃水浴1h;

6)添加300μL6mg/mLpH=6.5的盐酸羟胺,室温静置10min;

7)分别添加200μL15%(w/v)的三氯乙酸和4mol/L的盐酸;

8)添加200μL含有5%(w/v)三氯化铁的0.1mol/L的盐酸,若混合体系迅速变为红色,即为F6PPK阳性,可初步断定其为双歧杆菌,并且红色越深表示该酶的活力越高。

③菌株的16SrDNA鉴定

双歧杆菌的基因组DNA的提取实验步骤

1)将F6PPK阳性菌株在BS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去掉上清液保留菌体;

2)清洗菌体,加入溶菌酶,去掉上清液保留菌体;

3)加入200μLSDS裂解液(2%TritonX-100,1%SDS,100mMNaCl,10mMTris,pH8.0,1mMEDTA),80℃水浴30min;

4)加入酚-氯仿溶液,颠倒混匀,去上清液取菌体(具体体积视情况而定);

6)加入400μL(2倍上清体积)的冰乙醇或冰异丙醇,弃上清液;

7)加入500μL70%(v/v)的冰乙醇重悬沉淀,12000×g离心1-3min,弃上清液;

8)自然晾干后用ddH2O重溶沉淀以备PCR。

然后进行菌株的16SrDNA的PCR扩增,PCR反应体系(25μL)为:上游引物27F1μL;下游引物1492R1μL;ddH2O9.5μL;DNA模板15μL;2×SanTaqPCRMix12.5μL,反应体系充分融合后需短暂离心。PCR反应条件为:94℃5min;94℃30s,55℃40s,72℃1.5min(循环35次);94℃1min,55℃40s,72℃1.5min,12℃2min。PCR检查完成进行电泳验证,剩余PCR产物进行测序,后确定其种属。

1.2.2老人源双歧杆菌代谢产物中脂肪酸构成的研究

①脂肪酸GC-MS检测:培养菌株,取出培养菌液、离心。吸取离心后的上清液,放入具塞口玻璃试管内,皂化处理,水浴加热冷却萃取,甲酯化处理,带反应结束后,冷却,加入正己烷,静置,取适量正己烷相过0.22μm微孔滤膜,过滤液用于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②制备标准品溶液,备用。

1.2.3老人源双歧杆菌代谢产物中胞外多糖的研究

①双歧杆菌胞外多糖的制备:将老人源与标准双歧杆菌分别在BS培养基培养,除菌体,保留上清液,减压浓缩到原来体积的1/3,用3倍体积无水乙醇4℃沉淀24h。离心,去上清液,沉淀复溶于去离子水,除蛋白,透析,凝胶过滤,收集滤液,冷冻干燥,即可获取双歧杆菌胞外多糖干粉。

②双歧杆菌代谢物中胞外多糖及脂肪酸前处理:

胞外多糖GC-MS检测:取7mg胞外多糖纯品干粉,加入二甲基亚砜(DMSO),超声溶解,加Na0H粉末,密封,超声溶解,加入CH3I,搅拌反应。加入蒸馏水,中止反应,萃取,取萃取液。用水洗涤氯仿层,减压蒸干,即可获得甲基化多糖。在甲基化多糖中加入TFA溶液,水解。浓缩水解液,减压蒸干,获得部分甲基化单糖。将甲基化单糖中加入Na0H还原,后加入HAC中和,减压蒸干。加入无水吡啶和乙酸酐反应,减压蒸干,加入CH2C12溶解,滤膜过滤,过滤液用于GC-MS检测。

2结果

2.1 37种脂肪酸甲酯混标的GC-MS分析

根据色谱图,各组分分离状况良好,符合试验标准,以达到对脂肪酸进行定性,定量鉴定的要求。

2.2双歧杆菌代谢产物中的脂肪酸构成

检测结果显示:双歧杆菌代谢产物中,长链饱和脂肪酸(LCSFA)中的棕榈酸、硬脂酸和二十四烷酸质量浓度均较高,以上三种脂肪酸的质量浓度占总脂肪酸质量浓度的80%以上。其中棕搁酸质量浓度更高,与硬脂酸质量浓度比值超过2.50。

短链饱和脂肪酸(SCSFA)中,丁酸质量浓度更高。双歧杆菌代谢物多不饱和脂肪酸中,亚油酸质量浓度较高。此外,研究结果显示,总PUFA和总MUFA的质量浓度在BP-1(Bifidobacterium pseud-ocatenulatum BP-1)代谢产物中均最高,明显高于其他菌株,而动物双歧杆菌A6中,以上两种脂肪酸总质量浓度则最低。由此可见,在双歧杆菌发酵代谢中,不同双歧杆菌代谢物不同,其质量浓度存在明显差异。同种不同源的双歧杆菌间脂肪酸同样存在一定不同,差异明显。

2.3双歧杆菌细胞中的脂肪酸构成

双歧杆菌细胞中的脂肪酸检测结果显示:LCSFA是各菌株细胞中主要脂肪酸,其中又以棕榈酸、硬脂酸、二十四烷酸占比较大,为各菌株细胞主要脂肪酸。试验发现十二烷酸甘油三酯(C12:0)在长双歧杆菌BL-3细胞中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动物双歧杆菌A6和假小链双歧杆菌BP-1。MUFA在菌株BL-3中的总含量与BA-5、A6、BP-1无明显差异,但明显高于BI-38(P<0.05)。与代谢产物相比,双歧杆菌细胞中未检测出芥酸、二十四碳烯酸、二十碳五烯酸。另外,在各菌株细胞中,共有11种脂肪酸在含量上均有至少2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且仅有MUFA在BL-3、BA-5中的总含量明显高于BI-38(P<0.05)。由此表明,细胞间不同双歧杆菌脂肪酸含量不同,存在一定差异。与代谢产物中的脂肪酸含量相比较,双歧杆菌细胞内脂肪酸含量偏低。

3结论

双歧杆菌作为现代医药中调节患者肠胃功能的主要成员之一,具有重要医疗作用。其即可调理患者肠道菌群,建立保护屏障,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治疗肠道炎症,防治便秘与肠功能紊乱。研究其代谢特性对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发现双歧杆菌脂肪酸含量在代谢产物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在细胞间同样存在差异,同种不同原双歧杆菌间存在脂肪酸差异。研究显示,双歧杆菌胞内脂肪酸含量明显地域代谢物中脂肪酸含量。其中,双歧杆菌代谢产物及其细胞中的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硬脂酸、二十四烷酸。各菌株代谢产物中,棕榈酸质量浓度高于硬脂酸,质量浓度比值在2.607-3.120期间。另外,与代谢产物相比,各菌株细胞中并没有检测出芥酸、二十四碳烯酸、二十碳五烯酸。

细菌细胞内脂肪酸含量与占比具有细菌种属遗传稳定性,因此,在细菌种属,种类鉴定中具有一定参考性,可作为鉴定的特征标记。但通常情况下,外部生长环境的不同也会影响脂肪酸的构成。因此,在试验探究中,要保持生长环境相同。与此同时,从多角度多方向对其展开分析,以确保试验结论更具理论支撑性,进而达到其代谢特性探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Zhao Li-ping,Shen Jian,et al.Whole-body systems approaches for gut Microbiota targeted preventive healthcare[J].J Biotechnol,2010,149(3):183-188.

[2]Cani P D,Delzenne N M,et al.Gut microflora as a target for energy and metabolic homeostasis[J].Current Opinion in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c Care,2007,10(6):729-734.

[3]Backhed,F.Host-Bacterial mutualism in the human intestine[J].Science(Washington D C),2005,307(5717):1915-1920.

[4]Mcfall-Ngai M.Are biologists in“future shock”?Symbiosis integrates biology across domains[J].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2008,6(10):789-792.

[5]O"Hara A M,Shanahan F,et al.The gut flora as a forgotten organ[J].Embo Reports,2006,7(7):688-693.

[6]Lederberg J.Infectious history.[J].Science,2000,288(5464):287-293.

[7]吴诗寅,蔡美琴.长双歧杆菌与婴幼儿肠道健康的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22,40(09):715-720.

[8]陈拾旸,刘风英,陈会民,陈历俊,陈树兴.5株双歧杆菌代谢产物及细胞中脂肪酸构成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食品与机械,2021,37(04):19-25.

[9]王少博,陈树兴,程晶晶,陈拾旸,茹元朴,刘风英,陈历俊.百岁老人肠道双歧杆菌分离鉴定研究[J].农产品加工,2020,(10):56-60.

[10]Deshpande G,Rao S,et al.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probiotics:year 2011[J].Current Opinion in Gastroenterology,2011,27(1):13-18.

[11]Biavati B,Mattarelli P,et al.The family bifidobacteriaceae[M].Springer New York,2006.322-382.

[12]孙雅如,郭帅,武婷,杨阳,沈婷婷,马昕伟,王记成,张和平.青春双歧杆菌B8589对褐饮发酵过程中代谢谱的影响[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七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摘要集[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2022:66-67.

基金项目:双歧杆菌代谢特性的研究

作者简介:罗梦迪(1990.9-)女,汉,籍贯:河南许昌,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医学,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