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化教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化教学研究

 ,陆文超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

摘要:当前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与具体学科教学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借助项目化教学这一创新形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始终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专注实践体验这一路径,在整合应用多种知识的过程中开展持续且深入的活动探究,最终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笔者结合自身教育经验,探究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采用项目化教学的价值意义,并从不同方面提出相应的实施对策,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序开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项目化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问题分析

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着活动组织引导者的重要角色。在校本化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每个学校设计的主题内容各有差异,需要依靠专业的教师辅助实现教育目标。但由于学校师资力量有限,这一课程的实施往往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未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常常会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掺杂诸多的学科味道,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相悖,教师科研能力不强导致授课方向产生偏差。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化教学策略

(一)开发重构课程资源,优化选择项目主题

主题课程资源的优化对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重要参考意义,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充分认识到活动项目主题的设定需要从学生的既有认知水平和实际生活情境出发,要能够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优化主题资源库,设计的综合实践课程要体现出实践性、开放性和整合性,要能够彻底打破单一学科的界限,从不同教学方面入手丰富课程资源的开发构建,而后基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确定具体的项目主题,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在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可以专注当地的地域资源,从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美食建筑等方面不断挖掘整合资源变成可以利用的综合课程资源;还可以专注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课程资源,结合社会生活过程中相关的时事政治热点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由此进一步推动综合实践活动有序开展。例如,中秋节与国庆节间隔时间较短,因此教师设计“迎中秋,庆国庆”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课下积极查询关于中秋节的资料,对中秋节的来历及当地过中秋都有哪些习俗有充分的了解;在国庆节到当地的纪念馆和革命圣地参观,鼓励学生在红色胜地参观中追忆家乡的革命英雄,对革命精神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在观看革命影片的活动中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由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明确项目主题课程目标,锻炼学生思维

在校本课程资源的丰富优化过程中,教师要想实施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就需要深度研究整合归纳各类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让师生在实施实践活动时都有一座“灯塔”指引。在明确教学思路的前提下,教师需要积极发挥自己引领者的角色,不断完善系统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结合项目化学习方式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优化推进,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的优化实施过程中得到自主能力的有效提升,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探究学习相应的知识,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提升。例如,针对多地频发的消防事故,我们设计了“当危险发生时”这一主题活动,为了让低年级的学生了解到危险发生后应当如何沉着应对,教师可以充分关注学生身心不成熟遇到事情容易惊慌的特点,在活动组织时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给学生呈现生动、形象的视频及新闻图片,让学生能够明白珍惜生命的意义,同时给学生图文并茂介绍各种危险的紧急处理办法,由此让学生能够在视觉刺激中轻松理解抽象的知识,加深学生记忆力的同时,教师可以出示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目标,而后针对目标出示各个子项目活动,促使学生明确活动目标的同时提升思维。又如,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中小学教育要能够重视劳动教育的渗透,要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磨炼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激发学生的劳动创造力,教师在项目主题的设计活动中,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目标,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日常的生活劳动中,教师设计的不同子项目目标分别指向不同的素养,从自然种植园的实践活动到家庭和学校劳动的服务再到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教师鼓励学生在不同的劳动项目中习得理性思维。

(三)基于具体项目任务,鼓励学生自主计划

在明确了具体的项目任务后,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鼓励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确定具体的计划内容,项目计划内容的实施需要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对于低年级有好奇心但自控力差、合作意识薄弱的学生,教师在引领学生制定计划时要给出明确具体的方向;对于高年级主动探究力强的学生,教师就可以放手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创新力,引导学生自主制定合作计划。在合理分组后,小组成员之间要做好职务的分配,计划的分工,要能够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优势,规避小组成员中存在的不足,由此为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做好基本的保障。例如,在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对父母的付出有深刻的感知,为了让学生理解父母的不易,教师借助亲子活动的组织鼓励学生向父母表达爱意。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按照学生的特长将他们分成了不同的小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合理分工搭配,比如绘画功底较好的学生分成一组,他们负责设计贺卡,写字好看的学生负责给贺卡填词,文字功底较好的学生负责想感恩文案,共同设计出优秀的贺卡;而部分学生组成乐队,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写作好的同学填词,音乐素养高的学生编曲,会弹吉他的同学伴奏,共同为父母献上一首赞美的歌;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还会制作各种的小礼物,比如用纸折叠玫瑰花送给前来参加活动的父母们……由此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四)优化项目主题实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教师带领学生明确活动计划任务后,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活动顺利且有序展开,需要转变单一教育理念,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优化活动实施,通过凝聚集体智慧,从内容及形式等多方面入手推陈出新。为了保障学生参与活动的质量,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的方式及多元交流评价的方式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互相评价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彰显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最终实现项目化学习的教育价值。例如,教师可以分层教学给不同小组设计不同难度的活动任务,在小组交流讨论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之前的分组对所实施的实践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反思,如在宣传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中,有的小组利用自己的绘画才能设计了不同时代的服饰,有的小组利用手抄报的形式到社区进行了宣传,还有的小组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了当地的风俗文化,教师派代表分享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反思,由此实现项目学习的价值。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依靠项目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活跃活动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中了解到团结协作的必要性。在明确项目化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价值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从开发重构课程资源优化选择项目主题、明确项目主题课程目标锻炼学生思维、基于具体项目任务鼓励学生自主计划和优化项目主题实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着手,让综合实践活动更加规范有序地施行,进而促使学生得到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棉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160+162.

[2]钟秀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0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