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30
/ 2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何庆华

云南省玉溪第一小学 653100

引言:教育,要用心,要耐心,要有爱心,就是要期待他们每一天的精彩;善待他们每一处的不足;等待他们每一点的进步;在期待、善待与等待中用心去倾听,动情去教育,和孩子们共同成长。

一、案例介绍及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有这样一个孩子,初见这个叫“小燕”的孩子,圆圆的小脸、弯弯的眉毛、大大的眼睛齐耳的短发,“好秀气的女孩!”我心里暗暗想到。凭经验,她应该是个听话懂事的孩子,但是事实却并非我想象的那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觉小燕的性格与其他孩子大不一样,上课的时候特别爱走神,嘴巴里总是喃喃自语,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是东拉西扯、答非所问,做什么事情总是心不在焉样子,家庭作业更是一塌糊涂,字迹模糊不清。她的学习成绩可想而知了,多次检测都在及格边缘徘徊。为此,我多次在课后找她谈话,告诉她在课堂上应该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家庭作业,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成绩。每次谈话的时候她都答应得好好的,可一上课,她还是老样子。对于小燕“屡教不改”的行为,刚开始时我还能晓知以情、动之以理地教育她,几次谈话之后见她没有一点改过的迹象,我对她的语气不再那么温柔了,我开始严厉地批评她,甚至对她大声呵斥,可是情况并没有因此好转。接着我发现,她开始撒谎了,没完成家庭作业却总说是没带来,直到我在她书包里翻出根本没做的作业本。我开始认为,对于这样的学生无论我怎么努力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于是我打算就此放弃,不再期望她能有所改变了。

随着年级的上升,知识越来越难了,小燕的问题越来越多了。上课不会听课,做作业错误百出,还老爱打瞌睡,课间休息就到处闲逛,认识的或不认识的同学、老师都会去与人搭讪,高一句,底一句的,令人哭笑不得,长此以往,她成了学校的“名人”,没有谁不认识的,甚至还会出现大小便拉在裤子里的情况。

(二)案例背景分析

针对孩子的这些问题,我联系了家长,从交谈中得知,孩子因小时候生病,留下一些后遗症。妈妈在外县上班,爸爸工作较忙,平时都是交给年迈的爷爷照看,中午放学交家政公司管理……听了这些,我心疼不已,原来孩子这么不幸。

  1. 分析形成原因

我们仔细分析背景就可以发现,首先,“小燕”同学自身在智力方面存在一定原因,导致基础较差。其次,学生都是希望得到家人和老师的肯定的,并且想老师和家长多关注他们,了解他们,不放弃他们。他们更为敏感和脆弱,或多或少曾受过一些伤害或者不公平地对待。这和老师,家长都是有很大关系的。在背景里我们可以看出,只要老师和家长多关心他们一点点,在生活中多爱他们一点点,学生都是可以改变的,毕竟人性本善。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和过程

(一)积极引导,给予关爱

这样的学生学习习惯、自觉性很差,是长期养成的,要改变她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老师经常要多个心眼,多点耐心,对她特别注意,准备和他“打持久战”。另外,这样的学生可能有部分同学会疏远她,甚至有的同学对她说话的语气不怎么友好,这个时候我也会特别留意,在这层坚硬冰冷的外壳下,仍然是一颗柔弱滚烫的心,她也渴望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理解和信任。这个时候我就需要去打破这种局面,正面积极地去引导她们,让班集体其乐融融,每个成员感受到这个家庭的温暖。

(二)进行表扬,强化其自信心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类最深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做老师的,应该读懂他们的语言,为他们创造条件,铺设展现自我的舞台,及时捕捉他们身上的亮点,哪怕微不足道,哪怕稍纵即逝。相信孩子们,相信每个同学都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肯定。每一天都是新的,新的一天踏入教室,抓住机会,抓住时机表扬他们,表扬是一剂兴奋剂,可以振奋人心、消除恐惧,围绕他们的不再只是被责备催促,感受到的是宽容和理解,这样才能令他们敞开心扉,老师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中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以,敞开你宽阔的胸怀吧,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后进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把你的阳光雨露洒向每一个角落,让每一棵禾苗茁壮成长!

  1. 家校互通,强化教育效率

家长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桥梁,密切联系家长,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和学校的教育理论保持一致。另外,父母双方统一教育战线,不要因为教育孩子产生分歧就在孩子面前吵,面对这样的僵局,孩子只会表现得不知所措。父母多花点时间关心孩子,多督促孩子的学习是最简单的办法也是最重要的办法。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让老师更了解学校之外的学生,同时,也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家校合力,助力孩子成长。

四、反思与启示

作家冰心说得好:“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关爱尊重每一个孩子是教师的天职。众所周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以说,爱是教育的灵魂。如何才能做到呢?就从日常的要求说去。如要对每一位学生平等相待,要以极大的热情和信心去鼓励学生,尤其是后进学生,要发扬学生的长处,循循善诱,要爱护、关心每一位学生,对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用品、交际等方面要真心真诚地去了解,帮助他们化解烦恼;要尊重学生人格和差异,尊重学生的合理诉求和正当权益。不歧视,不嘲笑,不挖苦,不讽刺。关心学习、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廉洁从教,文明执教,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以罚站、告状等方式责罚学生。心中有爱,这是教师人格的至高点。教师要用健康的泉水浇灌学生的心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只有播撒爱心,才能收获幸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学生的目光。教育的奥秘并不深奥,其实很朴实——热爱学生。正是因为有了老师无限的关爱和宽容,她才能在爱的拥抱中快乐成长。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更多的关心她、包容她、理解她,让她在学校里快乐学习,快乐成长。虽然她不时会捣乱,班上的任何活动都有她的身影;生病吐脏了衣服、桌椅,我帮她处理;课堂上对她的关注更多了一些,利用休息时间帮她辅导作业,指导她改正错题。她的爸爸也抽出更多的时间帮她辅导家庭作业。

直到六年级,她虽然不是班里最优秀的,但她是收获满满的,学习是开心快乐的。在一次感言分享活动中,其他同学更多的是感恩父母,轮到她时,她哇---的大声哭出来,说“老师,我最想感谢的人是你”。此刻,我的心被深深震撼了,虽然她平时说话前言不搭后语,嘻嘻哈哈的,但对老师的付出她一一记在了心里。这也让我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小燕一天天的进步让我深深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这也正是我所追求的教育态度,只要我们用心做教育,用爱心、恒心、关心去爱护每个孩子,尊重每个孩子,就一定能够走进孩子的心灵,一定能够托起明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