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二元论倾向的扬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6
/ 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二元论倾向的扬弃

于鑫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从社会现实出发,从实践的角度来谈论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将实践引入了认识论,因而取消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二元论倾向。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二元论倾向

《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写的著作。在《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进行了全面的批判,除此之外,也批判了唯心主义对能动性的夸大。《提纲》将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和出发点,彻底取消了《手稿》中的二元论倾向。

一、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在《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和其他一切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这里主要是说旧唯物主义虽然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是物质对意识的这种决定是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他们只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直观感受中去理解和掌握事物。

“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2]费尔巴哈虽然对黑格尔将绝对精神看作是哲学研究对象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但是他认为人与自然都是哲学的研究对象。费尔巴哈认为理论高于实践。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这一观点指出:“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3]。费尔巴哈没有将实践看成是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活动,过于强调人的理论的活动。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世界,他从直观上去理解自然、理解认识对象,他认为要研究自然界中的现实存在的事物。费尔巴哈的这一观点所理解的自然界是纯粹的自然,所理解的人不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他陷入了唯心史观的认识论中。他没有从实践出发去谈论人与自然,所以他所谈论的人与自然仍然是抽象的和非现实的。

“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了。”[4]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了精神的能动作用。因为唯心主义不了解实践,因而不能对人的能动作用作出合理的解释。马克思针对唯心主义对人的能动作用的夸大进行了批判,指出实践是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二、实践取消了二元论倾向

针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将人的思维的客观真理性看作是一个理论问题,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5]马克思所说的这句话包含了两方面的涵义:第一,思维能否反映客观对象;第二,思维内容是否符合客观对象。旧唯物主义是从直观的层面去认识认识对象,但他们没有找到能够检验认识结果是否符合认识对象的途径。马克思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提出要从实践出发,将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活动。

《手稿》中的二元论倾向正是因为没有找到检验认识真理性的途径,在《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了“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6]无论是在纯粹的主观或是客观条件下去检验认识结果是否符合认识对象都是无法得出结论的。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能够将人的意识付诸于实践,同时也能够通过实践来检验认识是否正确。马克思借用康德的“此岸性”这一术语,阐述了,通过实践人们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以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现实的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是能够到达的“此岸世界”。因此,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以及思维的此岸性。

费尔巴哈把宗教世界归为它的世俗基础,否认了上帝的存在。但是,费尔巴哈只看到了宗教产生的主观原因和心理因素,没有去追寻宗教产生的社会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费尔巴哈没有科学的实践的观点。马克思认为宗教的产生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导致人们想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心灵上的依靠,由此产生了宗教。那么,要消灭宗教,就要从宗教产生的根源出发,提高社会生产力,使人们不用为了生存战战兢兢,从而获得幸福生活。

在《提纲》中,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7]。费尔巴哈所认为的感性只是感性直观,没有从实践出发。人的感性与动物的感性也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人的感性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的感性不是动物式的消极的生理过程,而是一个可感知的、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唯物史观萌芽

《提纲》通过将实践引入认识论从而取消了《手稿》的二元论倾向。马克思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因为不知道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才会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

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者的“环境决定论”,他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8]。环境决定论相对于英雄史观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最终还是陷入了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唯心主义。环境决定论者在论证环境对人起决定作用时,陷入了循环论证的怪圈,他们不得不寻找一个突破口。于是,他们借助天才来打破这一论证的循环,认为天才能推动实现好的教育,因此落入了唯心主义的窠臼。天才的出现无疑将社会中的人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孕育天才的上等人,一部分是下等人。马克思批判了环境决定论者的观点,他认为环境和人是相互作用的。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环境和人的统一。

不同于《手稿》中对人的本质的抽象预设,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的观点时,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宗教的本质。他没有意识到人是社会存在物,没有从人所处的社会实践中去理解人的本质,人是社会存在物,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人只能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发展。因此,只有把人放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马克思在《提纲》中正是从社会现实出发去理解人的本质,扬弃了《手稿》中对人的本质的抽象预设。

马克思在《提纲》中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从而确立了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都轻视或忽视了实践的作用,所以他们只能对世界作出解释而不能着眼于用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0]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不能只是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这种认识要在实践中实现,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发挥实践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3-136.

作者简介:于鑫(1997-),女,山东泰安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