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视角下如何落实初中体育“勤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1
/ 2

体教融合视角下如何落实初中体育“ 勤练”

袁明明

延安市新区第一中学 , 陕西 延安 716000

摘要:在体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学校体育的地位、影响力得到各部门的重视,学校体育课程的“教会、勤练、常赛”机制要落实到位,而不是以往的低级重复,在分析体教融合的前提下,对于落实体育课堂的“勤练”,本文提出要改变学校的办学理念、多元化开展体育活动、提升更多教师的体育技能引导学生在“勤练”中培养健康体魄、文明精神。

关键词:体教融合;教会、勤练、常赛;初中体育

2020年12月12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指导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科学、规范、高质量地上好体育课,更好地帮助学生在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特制《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本纲要的核心内容指出把握“教会、勤练、常赛”,促进育人目标的达成,“教会、勤练、常赛”是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实现的必要途径,改变当前体育教学中“低级重复、课程不衔接、半途而废”的局面,“教会”是体育教师开展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将体育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习得技能但不一定能够长久的掌握运用技能,这就涉及到“勤练”,在体育课上、课外活动时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做到勤练的,这是本文研究的侧重点,如何落实初中体育“勤练”?

一、体教融合的起因

1.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成为焦点

教育部第六次、七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均显示:“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不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习近平在考察陕西安康时发现学校有一半的学生都是近视。青少年运动中猝死的现象也在不断发生。在中西部落后地区,学校体育形同虚设。这些都在指向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状况,指向学校体育,学生在学校参加体育课、体育活动为什么还会出现体质下降,这也许是学校假体育现象的存在。《意见》提出“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体质问题,体教融合是多方面的,既要学生品德好,又能体格健壮,体教融合的提出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健康系列讲话精神的贯彻与落实。

2.体教融合的顶层设计

在体教融合提出之前,我们听到最多的是教体结合、体教配合等词汇,体教融合大多出现在足球方面,2018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全国青少年足球体教融合发展政策清单》,文件名称直接使用了“体教融合”。正如毛泽东曾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习近平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足以表明体育对青少年的重要性,体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头戏,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育人为导向的,学生没有健全的身体做支撑,又何谈品格?《意见》指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意见》中“将体育科目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将体育与“毕业证”挂钩,体育纳入考试,强制性要求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让整个社会高度关注学生身体健康,这就标志着学校体育工作由形式变为主战场,国家对学生身体素质标准有了硬标准,下定决心来解决青少年身体健康不佳的时代难题。

3.体教融合冲击旧的办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学校管理者来说,学生成绩是提升学校知名度的重要途径,学校一切以文化课为主,体育课就被占了,体育教师不是转教其他科目就是兼职后勤等科室,完全没有精力去研究体育教学。在十四五规划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少年学生不再是以成绩为唯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在解读体教融合问题时强调指出:“学校体育必须做到教会、勤练和常赛”。这是新时代学校体育面临的重点工作,要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这一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任务,必须厘清“教会、勤练、常赛” 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必须明确实施“教会、勤练、常赛”的有效策略。作为学校必须明确国家的大政方针,改变落后、片面的办学理念,将关注点从提升学生文化课成绩上扩大到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健全人格上。

  1. 初中体育落实“勤练”的路径分析

1.确定办学新理念

初中阶段学生面临中考的升血压力,加上高中招生政策的改变,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即便体育加入中考,学校和学生也只是应付了事。在国家提出的“体教融合”大背景下,切实提升体育与文化课的同等地位,高质量保证“教会”“勤练”“常赛”的体育教学机制,为学生体育活动创造更多的机会、时间、空间,学校在原有的办学理念下,创新思维,将体育有机融合到办学宗旨中。如“运动+读书=健康人生”的办学思路,将运动致力于学生学习生活中,增加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充分尊重学生的身体发展需求,发挥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运动,增强体能,有了强健的体格才能从书本中习得知识,武装自己,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

2.体育“勤练”多元化

在《意见》中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体育运动的习得和文化课有所不同,经常练习才能做到熟能生巧,才能真正体会到体育精神的内涵所在,单单通过体育课让学生实现“勤练”是不现实的,还要多途径多手段督促学生“勤练”,例如课外体育活动的大课间操,要严格执行,体育教师在场,内容丰富多彩;对于全寄宿制学校下午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自由活动,让班主任、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运动中,强制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增加更多的体育社团,让更多人的学生加入到体育社团中,在体育社团上延长学生练习时长;组建学生运动队,在学生群体中形成运动效应,将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的固化模式。

3.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提升教师体育专业技能不只是体育教师,还涉及到学校其他科目的教师,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将先进的体育教学经验、运动方法、运动技能等让更多的教师了解、参与,更多的教师共同带动学生运动,培养学生的阳刚之气,男子汉气概,不怕失败、敢于挑战的体育精神,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小而有趣的运动会,让更多学生参与,创建学校精品体育课程、体育活动,从“一校一品”到“一校多品”迈进。

  1. 结语

“勤练”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思想的必经之路,是学校深化体教融合,立足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和体育事业转型发展新需要的必经之路,让每一个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掌握技能,发掘体育才能,真正让学生摆脱近视、体弱的老毛病。

参考文献:

[1]王文文.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J].新课程,2021(09):224-225.

[2]孙科,刘铁军,马艳红,张震,郇昌店,纪成龙,任慧涛,王永顺,闫士展,李立.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47(01):13-20.

[3]毛振明,于素梅.思考解析“教会、勤练、常赛”——“体育走班制教学”是保障“教会、勤练、常赛”的正确教学模式[J].体育教学,2021,41(01):4-9.

[4].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J].体育博览,2020(1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