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县中模式引发的高中教育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9
/ 2

由县中模式引发的高中教育思考

于群

淮南三中 安徽省 淮南市 232000


对于高中老师来说,现在走素质教育教育道路似乎是越来越难了。前不久刚刚爆发的南京中学高考爆冷,家长要求校长下课事件。网络舆论普遍给予的评价是素质教育的“省中模式”败给了应试教育的“县中模式”。

什么是“县中模式”?现在普遍认为河北的“衡水模式”和安徽的“毛坦厂模式”就是其典型的代表作。在我们普遍的认知中,高负荷的大规模训练,同质化的批量型练习,这样的“县中模式”是应试教育的代表作。一方面是我们对这样的教育模式的深恶痛绝,另一方面,是家长和学子们的趋之若鹜。据我个人了解,这其中不乏大批的学生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制力”,从而主动要求去毛坦厂中学复读的。

在我看来,既然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勇于接受这样的挑战,那么,衡水中学或者毛坦厂中学必然是有其吸引学生的特质所在。同样的,在我们这样的城市,初三同学们对于重点高中的学习辛苦程度肯定是有足够的心理预期的,但这些依然不能阻挡大多数初中同学对重点中学的渴望。这是为什么呢?


全面发展的教育未必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课余时间学习了美术,练习了体育,这样的文化、艺术、体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吗?我曾设想过这样的反例,在那些拥有极高天分学生的足球专业学校、艺术专业学校等,大力推行数学课教育,这样“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不是就是素质教育了呢?如果真是这样发展教育的话,齐白石、徐悲鸿、许海峰、邓亚萍……这样的专业顶尖人才恐怕也就很难出现了吧。

所以,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无论学生们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在其前行的道路上,若想实现高水平的超越,必然要经历大量艰辛的磨练。


“县中教育模式”错了吗?

单独从应考的角度来看,“县中模式”毫无疑问是属于“应试教育”,但从学生的发展和需求来看,“县中教育”可能是最符合与当前中国学生现实需求的教育。

据相关报道表明,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北京市的中考录取率不超过65%,上海市的中考录取率不足55%。也就是说,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也只能有一半的学生才能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能够进入重点中学学习的学生则更是少数中的少数。这意味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进入高中,特别是重点高中学习的学生们,都是初中阶段的学习佼佼者,他们具有天然的学习优势。这些学生之所以渴望进入重点高中学习,不仅仅是因为具备适合学习的先天能力,更是因为他们对“学习能够塑造未来”这样观点的一种强烈认知。

这样的现实充分表明,县中教育模式是因材施教,且符合学生期望的优秀教育模式。南京中学所执行的“素质教育”理念,实在是走错了方向。难怪最终落得家长唾骂,校长赔礼道歉的地步。


合理的教育为什么不“幸福”?

有人认为,既然“县中模式”既符合学生能力,又符合学生期望,那么,为什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会感受到如此强烈的“苦楚”呢?

首先,学习是否一定是“幸福”的,就应该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无论是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还是毛主席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都说明一个问题——无论是什么样形式的学习,要想实现较高的高度,都必须经过长期不懈的坚守才可以。英国神经学家格拉德威尔认为:无论何种领域,成功的关键,和天分未必相关,只是练习的问题。他认为,10年之内,每天练习3小时,就可以在某领域取得成功。这就是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的由来。那么,有什么道理认为,学习就应该是“幸福”的呢?

其次,“幸福”应该是心理上的感知,而非身体上的感受。学生学习是否“辛苦”,往往是家长或者社会人士,出于关爱青少年的角度,而得到的主观感觉,但却未必是学生们自身心理的实际体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曾经这样和学生探讨问题,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以致于废寝忘食?这样的生活是艰苦的,还是幸福的?对于我们顶级的同学来说,他们的学习状态不也是恰恰如此吗?我们当然不能认为这样的一种体验就是痛苦的。

我们不能否认,在实际的高中学习生活中,有部分学生是因为“不适合学习”而感受到“学习的痛楚”。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学生的心理感受,难道不应当是社会和教育环境影响下的一部分吗?


我们的教育目标

很难想象,一个人人都具备“创造力”、“实践力”或者是“探索精神”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在我的想象当中,人应该是多样的,人的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人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性格、智力、气质等这样的遗传性先天条件,也取决于家庭、学校、社会这样的后天环境。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固然是一个人才,但乐于安家乐业的“小人物”,也是构成良好社会的稳定基石。

让学生成为可能的自己,而不是去设定学生将成为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合理的教育。我们的学生,应该是这样的学生:首先他应该是一名健全的普通人,他身体健康,会笑会哭会苦会累会酸会痛;其次他可以成为拥有优秀情商和智商的人,他会遇到痛苦,但他可以忍受;他会遇到挫折,但他可以克服;他会遭到打击,但他可以坚持…

普通的学生,使我们需要的,优秀的学生也是我们需要的。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成为优秀的,但我们也为我们平凡的学生默默祝福。我们既和学生像普通人一样交流,我们也教会学生挑战、攀登、前行。我想,这样的教育应当可以是素质教育了吧?


教师心中的准则

谨守初心,不率性而为。

教育是针对人的教育,由于接受者的多样性,因此其本身并无太多固定的模式可言,但另一方面,教育也有其特定的规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关于一些基本的,符合学生身心正常发展规律的,符合于当前社会普遍要求的基本东西,是需要我们坚守的。

不能因为是“我,作出了这样的判断,所以这就是学生必须要接受的”,这种思想是教育者万万不应该出现的。香港的“黄丝事件”,不能不说和香港部分教育工作者丢掉了这样的教育初心有着极大的关系。须知,我们的学生是一张白纸,但也绝不应当由我们个人乱涂乱画。

因势利导,不刻意为之。

不是我们需要学生拥有什么样的未来。而是学生适合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希望自己拥有什么样的未来?在她大踏步奔向自己未来的道路上,需要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扶持和帮助。我们的教学方法可以严厉迫切、也可以不温不火;但在知识的传递上,一定是重效果,轻形式的;在言行的影响上,一定是重引导,轻强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