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问题学生”的成因与转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5
/ 2

乡村小学“问题学生”的成因与转化研究

赵荣春

天等县驮堪乡道念村果屯教学点 广西 崇左 532806

摘要:现阶段的乡村小学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较为的“问题学生”的现象,这里的“问题学生”主要指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表现与同龄的其他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现象是社会发展必然产物,比如城市化发展,乡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造成留守儿童群体的社会问题,这些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及客观性,这种现象在教育过程中属于较为严峻及尖锐的问题,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及健康成长。因此,针对乡村小学“问题学生”实施相应的转化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分析乡村小学“问题学生”的转化对策,笔者首先针对乡村小学“问题学生”出现的原因及表现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然后研究转化的策略。

关键词:乡村小学;问题学生;转化对策

引言:

乡村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问题学生的出现,问题学生的出现不仅会影响乡村小学整体的教学环境及氛围,还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乡村小学教育过程中针对“问题学生”实施相应的转化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对于提高小学生身心健康程度,促进小学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1.乡村小学“问题学生”出现的原因

1.1乡村家庭教育不足

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为家庭教育的缺失,由于现实的影响,现阶段大多数乡村家庭表现为父母外出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隔代“看管”,老一辈人对于孩子心理教育问题的认知度几乎为零,且大多数在家的家长认识学习才是孩子最重要的任务,甚至认为自己花钱把孩子放在学校读书,学校就应该对孩子的所有教育负责,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及意义。且乡村家庭生活中存在的家庭暴力、重男轻女等陋习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身心健康。

1.2乡村孩子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不能看见自己的父母,不能体会到父母亲切的关爱,很容易就形成孤僻的性格。他们会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与其他人交流,甚至遇到了问题的时候也不会向他人求出,或者表露心声。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阶段的孩子,还不会自己进行情绪的排解,当有问题憋在心理之后,很容易就会造成心理疾病,时间久了,还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1.3乡村小学生的行为问题

笔者是在乡村教学点执教,主要从事低年级教学工作,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由于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对学习缺乏兴趣,导致其出现逃课现象,有的学生甚至打架、与老师、父母顶嘴等,并成为教师眼中的问题学生,但在交流中发现学生自身渴望得到教师以及家长的肯定与关注,但在实际学习中由于教师及家长只关注其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致使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1.4学校教育的脱节

乡村小学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对于学生性格、心理的关注程度并不十分在意,教师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与学生及家长的沟通,教师对于学生心理疏导重视程度不重视导致学生日渐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继而是社会教育的失衡,现阶段由于经济、地域的差异,乡村及城市居民在思维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差距给学生带来的影响较大,乡村教育中社会教育存在一定的误区,学生们接触的不良风气较多,导致行为、心理上难以纠正。

2.乡村小学“问题学生”的表现

现阶段的乡村小学问题学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学习态度散漫,由于监管力度不大较放养式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得学生长时间放任自流,缺乏自控能力,经常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缺乏上进心及不听教师管教等现象。性格忧郁,由于父母缺失或家庭条件较差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出现自卑、孤僻甚至自闭等现象,主要表现为不爱与同学来往,学习过程中反应缓慢,害羞、执拗等。由于家庭形式的复杂,重组家庭等影响性格多疑的学生主要表现为逆反心理严重,不信任任何人,不相信自己,情绪不稳定,渴望得到关注等。依赖型人格主要是由于乡村条件越来越好,独生子女由于隔代的溺爱,对于父爱母爱的缺失使得学生依赖别人,不爱学习,任性等现象出现。

3.乡村小学“问题学生”的转化对策

3.1定期开展心理辅导课程,完善学生的人格及心灵

在乡村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联系教学实际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认识到心理健康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课程开展过程中通过转变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观念、纠正学生看到问题的方式。找出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及心理问题,针对性的找出原因后实施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做好学生们的心理辅导工作。还应在学校内设置相应的心理辅导教室,邀请专业的心理辅导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及教育。

3.2结合家庭教育,提高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在乡村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定期举办家长会,提高学生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及爱护,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感受到安全感及幸福感,在生活过程中发现孩子存在性格、心理方面的问题后应及时告知教师,共同联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引导及纠正,告知小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提高学生对于行为、道德的认知程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3.3教师言传身教,平等对待学生,与学生们形成融洽的关系

对于多数乡村小学生而言,教师是神圣一般的存在,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的模仿老师的行为,因此教师应在要求学生做到之前首先自己应以身示范,注重平常教学工作过程中行为、语言、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状态,做到说话文明、举止修养,不对学生进行三六九等的分层,重视每一位学生,针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应给予关注及重视,倾注更多的心血将存在问题学生倾向的学生纠正过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受重视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平衡状态。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应保持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但在课后应积极主动融入学生们中去,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像朋友一样关心、爱护学生,引导学生向自己倾诉烦恼,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建议及疏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4积极开展集体活动,提高学生的集体感和归宿感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教学中为了培养孩子们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性格,可以多开展集体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改善留守儿童性格孤僻的问题。同时,在集体活动开展中,能够促进班级的团结发展,提高学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从而增加他们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互动,以改善其心理问题。另外,作为老师,还要鼓励学生多与家人进行沟通。

4.结语

乡村小学“问题学生”的转化过程中,教师应联合学校的力量、家长的力量及社会的力量,立足于现阶段乡村小学“问题学生”的现状从定期开展乡村小学心理辅导课程,完善学生的人格及心灵、结合家庭教育,提高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及教师言传身教,平等对待学生,与学生们形成融洽的关系等途径提高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开展集体活动,提高学生的集体感和归宿感,以减少问题学生的出现,为学生的成长及学习建立一个和谐、积极及有爱的环境,促进乡村小学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丽.论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07):139.

[2]杨雪.转变农村小学问题学生的策略与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8.

[3]程锦玉.小学“问题学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个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