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引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2

区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引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究

吴贻晖

吴贻晖(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铜川727000)

摘要:文章对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研究探讨,以其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借鉴,又有利于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区域;体育校本课程;引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0-0220-02

0引言

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与否是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给学校、教师、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教学内容的丰富,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广阔空间。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有别于传统体育教学大纲的内容划一,教学形式呆板枯燥的情形,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有益于发挥教师对课程开发的主动性。在区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引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根据区域特征和体育传统,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要求的框架内或框架外,[1]充分挖掘校内外现有体育资源,开发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课程,而不是盲目的照搬照抄。既要满足学生身心健康需求,又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既有利于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又有利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1体育非物质文化保护与继承的价值

我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曾经说:“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家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和智慧与力量之源”。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具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的同时,又有助于了解历史发展脉络。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历史轨迹中,能够发现人类在进步、冲突、融合的痕迹。因此,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价值,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航标。

2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

体育校本课程改革当中的一块重要内容是如何运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和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民族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等。作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体育教师,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和本地域文化背景,要考虑到不同学生阶段在生理、心理上的特点,挖掘出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利的资源。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是体育课程内容上的开发,应从形式内容多角度、全方位的审视,应使学生在身心方面上实实在在的得到全面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正是学生接受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民族情节的重要阶段。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重构了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学习内容宽泛,强调区域文化经济差异,对完成教学内容与方法只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这就给各地区、学校、教师、学生都有相当大的内容选择空间和余地,可以将本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校本开发,走进课堂。体育实践活动既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积极的锻炼,同时也可以使思想、道德、意志、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受到教育。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以智力培养为主的主要特点,也是其他学科教学无法比拟的,这便为继承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空间。

3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这其中就包括了众多的传统体育文化遗产。[2]由2006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不难看出,与体育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较多,还有一些项目和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有密切的关系,甚至从属于我国传统体育。比如:秧歌、那慕达等。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结合教材并针对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地域文化实际,把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提炼、创新,作为一种资源进入体育课堂,既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又可以让民族、民间体育传统项目和体育非物质文化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体育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将一些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文化遗产项目进行选择、加工、提炼后引进课堂中去。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据新课程标准,将区域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校本化开发引入,在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的同时,又有利于学生了解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接受民族体育文化熏陶,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的健康功能和教育价值,符合课程开发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炼引入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中去,对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都将受益非浅,[3]也利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建立系统、科学的教育机制,并将其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和科研中去,既发挥了教师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主动性、积极性,又满足了学生需求和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一条重要途径。

4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的选择

在选用校本课程开发内容时应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前提,以学生兴趣为动力,充分发挥学校的师资、设施、场地、器材的优势,确定校本课程的内容。在内容选择上要科学合理的取舍,要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的文化特点,在坚持原汁原味的引入原则的基础上,并注意吸收借鉴现代技术和展示手段的应用,使之相得益彰。在开发民族、民间传统的原生的体育运动过程中,应当对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产生和发展的“原生态”环境做出适当的处理,保留“根和源”的前提下,充分调动教师的兴趣,进行适度的调整与创新,在保持民族和地域风格的同时,要使表现形式和内容具有新时代的新鲜血液,符合中小学体育教学和活动的客观规律,适度与灵活多样的开发利用原则来整合资源,切不可急功近利。[3]

体育教师应该通过挖掘和整理地域特色鲜明的体育文化资源,并充实到体育教学的内容中,来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进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腰鼓运动是陕北大地上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7年9月份开始要求安塞县所有中小学校“腰鼓进体育课、剪纸进手工课、农民画进美术课”。[4]将安塞腰鼓融入到体育课堂中,既丰富了教学资源,又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纳入学校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中,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机制,把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民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入和传播。[5]要把较为成熟的传统项目作为重点资源,与体育校本课程和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与互动,从适用性和实用性的角度选择性地设置具体的教学项目类别。[3]引入本区域或跨区域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时,更要充分认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文化的完整性、丰富性的意义,并正确判断体育非物质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间的关系及相互间的影响,认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深远意义。[5]

5小结

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我国中小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了解比自身民族的民间的传统体育还多,这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将体育非物质文化“走进”体育课堂将是一种必然趋势,在给学校校本资源的开发注入了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保护,又拓展了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董翠香.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01).

[2]刘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体育与科学,2007,(06).

[3]房立娜.“原生态”教育视角下农村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09).

[4]杜春斌.陕北腰鼓进课堂体育学刊[J].2007,(09).

[5]杨敏等.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校体育并活性传承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