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2

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研究

黄寿谊

黄寿谊(贵港市覃塘区东龙镇罗马小学广西贵港537100)

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是在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最新研究的课题。基本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以“大众化”的数学思想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受到尊重,产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获得数学经验和思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求进步,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感悟数学、抽象数学、形成分析数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创新能力。通过自身的活动,建构完全属于自己的知识范畴。

1.“生活中的数学”是“活动化”教学的素材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应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们去负担。而生活中的数学正是小学生乐于接受的宝贵礼物。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的学习感到吃力,而且乏味、抽象。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如:我在教学土地面积一课时,组织一次到郊外丈量土地的活动。学生的情绪高涨,用100米长的尺量啊、测呀,非常感兴趣。学生们有了这些亲身体验,学习起来轻松多了。最后,有的学生说:本来我以为1公顷已经很大了,可量了1平方千米,感觉1平方千米更大了,那我们伟大祖国的领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那不就更大了吗!再如:“可怕的白色污染”一课,课前同学们就做了大量的调查、搜集了很多资料,有些同学拍了很多照片、录象等,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交流,达成共识----白色污染太可怕了,我们要拒绝白色污染。于是学生们自发地出了一期小报、板报来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拒绝白色污染从我坐起……这样的活动课,孩子们是非常喜欢的。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去体验。如:我设计了一节“上楼梯问题”。上楼梯,谁不会,可从来没想过,还蕴涵着很多学问。学生融入了情境,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亲身体验的境界。生活化是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多角度,多维空间去思考问题,灵活地处理问题。

2.以“活动”为主线是“活动化”的教学形式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践。适宜的环境和条件,除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外,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实践、去体验,教师要给他们提供参与机会及充分活动的时间,凡是学生能操作的,都让学生去做。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这样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可加深对操作对象的印象。如:在教学量的计量一课时,让学生去广泛查找关于长度单位的资料,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了学生,在实践中构建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创造源于实践,实践活动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适当的实践性作业,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会增加他的学习兴趣。如:在学完土地面积单位后,布置了3项作业:1是调查文化广场的面积有多大?2是调查吉林省的面积有多大?3是调查你家最近购买的一件商品是什么,在商店里,它的标签上写的是什么?3天后,孩子们高兴地把他调查的结果教给了我。有的是从互联网上查到的,有的是从图书馆查到的,有的是用电话向有关单位咨询得到的正确答案的。谁又能说是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呢?

3.“合作交流”是“活动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交流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解决多少问题,获得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

课堂交流应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它比教师讲和个人自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应用知识的兴趣,在互相启发中学会更多的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表自己的想法,去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如:在学习“玩的学问”时,我组织学生去动植物园游览,玩游戏。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在玩中的学问。交流汇报时,学生们围坐成一个圆圈,学生不时地争着补充、修正。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增进交流,体验了多种方法的策略性。把课堂搬到公园里去,使学生在游戏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的体验。

4.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化能有效地使学生产生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学贵有疑”,教师启发学生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先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然后由教师协助形成完整的答案。这样做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的大门。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打破课堂40分钟的界限,不能说这不是一节成功的课。曾听一位教育专家在一节课后评价说:有问题的课没有问题,没有问题的课充满问题。解释过来就是:一节课下来,如果所有的学生都不能提出问题,那么,这节课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如果学生都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说出自己的见解,那么这节课就是一节成功的课。

“问”是一种探究,教师要平等、宽容地对待学生,“释疑解惑”并非将全部问题都“冰释”,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5.思考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

有利于儿童“问题意识”的培养。活动往往是由“问题”而始,好是问题一经出示即能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也能发现“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从儿童认识的规律来看,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儿童活动,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材料工具和设备,让儿童自由操作、实验、观察和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并发现问题得出答案,而不是被动地听教师讲演。教师的作用是使课堂成为学生共同进行实践活动的一个中心,以便通过这种活动和社会交往,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重视儿童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就意味着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尝试和探索问题,而不是只用表面上水平很高的空洞符号进行诱导。不是简单的消除“差异”,而是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我们应该提倡学生在自由活动领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活动中,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有的还可能走一些弯路,但他们人人参与了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亲身经历了探究发现新知识的过程,真正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素养明显提高。

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主体“人”来对待。允许学生在尝试探索过程中犯错误。而当学生在暴露出错误以后,绝对不批评,而是通过大家的讨论或教师耐心的询问和指导,帮助他认识并改正错误的观点和做法。并且一定要在他还没坐下之前,对他进行适当的鼓励,如“刚才我们这一番热烈的讨论,得益与XXX的启发,我们衷心表示感谢……”这样,就会让所有的学生体面地坐下去,课堂上还愁不能迸发出创的火花吗?

总之,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创新型教育模式,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它展现了以人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