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回归本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让语文回归本位

周宏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城区四十七校037000)

摘要:所谓语文本位,是指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无论其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自始至终要将“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摆在首位,要做到口中有语文,心中有语文,胸中有语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本位;教师;学生

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让学生会读、会说、会写,任何一堂阅读课都不可能脱离这个第一要务。以理解、品味句子为教学重点,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写优美句子,学会读写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句子是表情达意的,在理解、品味、运用句子的同时,学生必然会有情感收获,语文课的情感教育是“随风潜入夜”,而不可“独自占鳌头”。在此,我们深切呼唤:让语文课回归本位!

所谓语文本位,是指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无论其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自始至终要将“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摆在首位,要做到口中有语文,心中有语文,胸中有语文。

要让学生多阅读,要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语言中,去学习语言、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也就是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让学生沉浸在文本意境中,思绪与文本蕴含交错碰撞,迸发思想的火花,产生心灵的共鸣,进而孕育并萌发出新的思维、新的观点。

正如烧茄子只有以茄子为主料,才能让人吃出茄子味,语文课只有致力于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来培养“语感”,才能拥有浓浓的“语文味”,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所谓“在游泳中学游泳”,我们也应当让学生在语言中学语言,尤其在多读、多写、多积累中学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是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还要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通过对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的仔细品析,含英咀华,想象作者脑中景、心中情、胸中境、笔中意,丰富作者的精神世界,鲜活作者深刻的思想和作者的思维过程。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编的课文,是语言的海洋。各种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语言,丰富多彩,应有尽有。那些经过选词、炼句,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语言,是语言的精华。这些语言,或经过千锤百炼,或妙手偶得,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些语言都是语文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在教学时,教师要紧扣文本,引导学生探究语法运用之巧,品味修辞表达之妙。

阅读教学应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着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进行语言实践训练。要充分挖掘文本语言的训练点,从语言实践出发,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为,从言语内容中得来的东西只有在言语形式的炉中整理、归纳、熔炼,才能化入心灵,融入骨髓。

语文虽包含“知情意行”诸多内涵,但语文课毕竟有自己的专司之职——学语习文。语文课之所以成为语文课,在于它是以语言文字作为特定的学习对象,把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作为核心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作为特定目标的学科。它的根本目标在于语文知识的学习积累,语文能力的培养发展。而且,对于文本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知识获取的途径和方法都必须是语文的,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咀嚼、品味来实现的。

因此,我们要始终把对语言文字的揣摩与涵咏放在首位。将语言文字的触角深入到了文本的最细微处,力透纸背,荡气回肠。要牢牢地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整合组织课文相关内容,立足于学生已有的思考和认识,紧扣课文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运用“读、思、圈、点、批、品、悟、画、演、议”等方法进行悉心揣摩和深入领会,带领学生徜徉在文本语言之中,“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无字书之人生”。用心灵和作者直接对话,使学生的认识从笼统走向具体,从肤浅走向深入,由模糊变得清晰,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就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而言,应把语言文字训练与学生心灵感悟有机结合起来。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段都是诗,作者的情感表达常常隐匿于文字的深处。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仔细品读,品出多种韵味;还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发现文章的多种境外之象、题外之旨。牢牢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用心去读、去品、去议,让其在品中感悟,从而积累语言、积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使语文教学中真情流淌,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如《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理性思考和独特感悟,是一篇短小精悍、情感真挚、饱含哲理的作品。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个事例,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四年级学生年龄尚小,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有一定难度。备课时,笔者首先把目标定位到“人文合一”的层面,不单独凸现教材中处处流露的生命教育因子,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悄然和“生命”相遇,让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融合,浑然一体,进而让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在理解重点句:“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涌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时,笔者让学生思考交流:“跃动”能否改为“跳动”,为什么?连用三个感叹号有何作用?学生通过品读感悟到,“跃动”比“跳动”更能突出飞蛾求生欲望的强烈。三个感叹号连用更能表达作者对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的敬佩之情。

在理解重点句:“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时,笔者让学生思考交流,“竟然”和“竟”这两个词能否去掉,为什么?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感悟到连用两个相似的词语“竟然”和“竟”,都表示出乎意料,不可思议,可见作者对香瓜子顽强的生命力的震撼是多么强烈!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凭借语言,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心领悟,用情体会,用想象补充,悟得文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让我们还语文之本,归语文之真,返语文之道,务语文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