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0月~2018年10月72例行CT血管成像(CTA)诊断的肠系膜上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并分析CTA诊断结果。结果本组7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扫描且获得满意图像37例肠系膜上动脉(SMA)缺血性病变(7例SMA急性栓塞、30例SMA慢性狭窄),21例SMA夹层(9例孤立性SMA夹层、12例腹主动脉夹层累及SMA),14例SMA压迫综合征(11例十二指肠淤滞症、3例胡桃夹综合征)。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定位准确、成像清晰等优点,有助于医师多角度观察肠系膜上动脉病变的具体情况。

  • 标签: 64排螺旋CT 血管成像 肠系膜上动脉病变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CT冠脉血管成像技术在心绞痛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我院在2015年12月—2016年11月这段时间内收治的40例心绞痛患者列为分析对象。将40例患者分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和CT冠状血管成像技术,将两种诊断技术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种诊断方式病变血管数量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诊断方式相同的阳性例数为90例。结论两种诊断技术的结果差异不大,但由于CT冠脉血管成像技术对患者创伤较小,且操作简单方便,可被列为首选诊断技术。

  • 标签: CT冠脉血管成像技术 心绞痛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梗死病人应用64排CT头颈血管联合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脑梗死病人共50例,采用64排CT头颈血管联合成像检查,分析脑梗死病人的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扫描图像。结果CTA扫描头颈动脉狭窄42例(单纯颈动脉狭窄22例、单纯脑动脉狭窄12例、头颈动脉狭窄8例),正常8例。结论64排CT头颈血管联合成像诊断头颈部血管狭窄迅速、准确,可为疑似头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病人提供临床诊治的相关依据。

  • 标签: 脑梗死 CT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21年2月至2022年7月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88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44例患者作为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余下4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接受针对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检查成功率。结果:研究组检查成功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效提高了检查成功率,应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冠状动脉 CT血管成像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人工智能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与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至2023年8月建始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同时接受两种处理方式,依据不同处理方式命名为人工组(人工后处理)和AI组(AI处理)。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比较两组多平面重组(MRP)图像评分、曲面重组(CRP)图像评分,以及容积再现(VR)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及图像质量缺陷因素情况。结果人工组MRP图像回旋支(LCX)评分高于AI组(P<0.05);两组MRP图像右冠状动脉(RCA)、左前降支(LAD)及CPR图像LCX、RCA、LAD评分,VR图像质量评级、图像质量缺陷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I与人工后处理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图像质量相仿,各有优缺点,两者结合可以互补,以提高其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应用效果。

  • 标签: 人工智能 冠状动脉 CT血管成像 应用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64排螺旋CT脑灌注联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中的临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已经确诊的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和12名正常成年人行头颅螺旋CT平扫、CTP(CT脑容积灌注成像)和CTA(CT血管成像)检查。以患者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P)等参数值,判定脑动脉狭窄所致缺血状况。结果临床64例患者,单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36例,其中8例CTP正常,另外2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脑CTP灌注延迟。双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28例,为双侧脑缺血。结论脑CTP检查所显示的MTT和TP图能准确显示MCA狭窄或闭塞所致的脑灌注损伤,是脑缺血的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狭窄 闭塞 CT灌注 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Micro-CT扫描技术分析尿道下裂大鼠包皮血管的分布规律,阐述不同类型尿道下裂血管的分布特点,为尿道下裂皮瓣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孕鼠6只,应用非那雄胺溶液(40 mg·kg-1·d-1)于孕12~17 d连续6 d经腹部皮下注射,分娩28 d后对幼鼠进行计数,根据幼鼠尿道外口位置分为正常组和轻度、重度尿道下裂组。幼鼠6个月龄时于腹主动脉插管并行硅酮橡胶(Microfil)灌注后行Micro-CT扫描,CTAn软件收集扫描数据后对整个阴茎组织行三维重建,得到完整包皮血管影像,观察不同程度尿道下裂包皮血管的分布特点并计算包皮血管分数。结果共产幼鼠41只,雄性24只,阴茎正常的有8只,尿道下裂的有16只,轻度尿道下裂的有3只,重度尿道下裂的有13只。Micro-CT扫描包皮血管情况:①正常组及轻度下裂组,二者包皮血管形态相似,两侧阴茎背浅动脉的深层血管分别走行于阴茎体的背外侧,于包皮内外板交界处形成环绕阴茎头的血管环结构后向内板发出细小分支;②重度下裂组,根据血管形态分为血供良好(6只)和血供不良(7只)两种类型,血供良好型内外板交界处可形成类似正常组和轻度尿道下裂组的血管环;血供不良型则不能形成血管环结构,其血管分支不发达,部分血管呈网状分布。结论大鼠孕期应用非那雄胺可产生稳定尿道下裂后代。包皮内外板交界处血运丰富,适合作尿道皮瓣材料;内外板交界处的血管环结构与横裁岛状皮瓣法裁剪方向一致,最大程度地保存了皮瓣血运。包皮血供不良的重度尿道下裂内外板的血管环结构消失,而管径细小的网状血管增多,这可能是重度尿道下裂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 标签: 包皮 血管 尿道下裂 大鼠 模型,动物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旨在针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采取128层螺旋CT成像与DSA血管造影的临床意义及分析。方法:在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选用在本院心脏内科接受治疗的81例患者为本次研究主体。对两组患者均进行128层螺旋CT成像与DSA血管造影检测,后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两种检测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及患者冠脉狭窄情况。结果:CT成像检测呈阳性的50例,中重度血管狭窄为35例,敏感度94.3%,特异性90.2%,准确性94.5%;DSA血管造影呈阳性的55例,中重度血管狭窄为29例,敏感度95.1%,特异性91.8%,准确性95.6%。结论:128层螺旋CT成像检测对患者来说是相对安全的,其检测方式比DSA血管造影相对简单、快捷,使患者减少了检查中异常情况发生,且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与DSA血管造影相对并无明显差异,但其临床诊断确诊率较高,检查费用相对较低,值得推广。

  • 标签: 128层螺旋CT DSA血管造影 心血管疾病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成像联合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杭州市大江东医院神经内科急诊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CT平扫后,再进行全脑CT灌注成像和头颈部CTA检查。记录辐射剂量,通过头颈部CTA检查分析所有患者缺血病变节段及其狭窄情况,全脑CT灌注成像分析所有患者的局部脑血流显像(rCBF)、组织灌注量(r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并且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头颈部CTA对血管狭窄分析,狭窄血管段主要分布在M1~M3段(3例闭塞,11例梗阻≥50%,19例30%≤狭窄<50%)、A1~A3段(4例梗阻≥50%,7例30%≤狭窄<50%)和基底动脉(2例闭塞,6例梗阻≥50%,11例30%≤狭窄<50%)。全脑CT灌注成像通过自身不同区域比较,对照区域rCBF高于缺血半暗带区且高于梗死区域,其rCBF分别为(50.31±11.21)100 g/min、(34.45±22.17)100 g/min和(6.87±3.52)100 g/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81、19.14,均P<0.05);对照区域rCBV高于缺血半暗带区且高于梗死区域,其rCBV分别为(3.35±1.01)mL/100g、(2.87±0.55)mL/100g和(6.87±0.51)mL/100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7、9.19,均P<0.05);对照区域MTT低于缺血半暗带区且低于梗死区域,其MTT分别为(4.52±1.21)s、(7.88±1.01)s和(11.81±1.18)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50、13.54,均P<0.05)。两种方法进行一致性比较,kappa值大于0.75,表现为高度一致性。结论全脑CT灌注成像和头颈部CTA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效能差异不大,都能够精确诊断出疾病,其中全脑CT灌注成像能够通过判读缺血半暗区的位置,而头颈部CTA可以根据病变血管的阶段进行分析,两种方法均可以对个体化治疗起到不同的指导作用。

  • 标签: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灌注成像 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障碍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DKI)联合非时变CT血管成像(CTA)在缺血性脑卒中(IS)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IS患者158例,男性83例,女性75例,年龄(67.43±12.09)岁,分别进行非时变CTA和DKI检查,观察脑血管狭窄程度和侧支循环情况,测量平均弥散峰度(MK)最大处、与病灶边界连线中点、病灶边界和横线正常区域脑组织MK和平均扩散率(MD)值,计为MK1、MK2、MK3、MK4和MD1、MD2、MD3、MD4,然后测量对侧相应区域MK和MD并计算各位置相对值rMK和rMD,根据入院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组和非END组,分析非时变CTA和DKI参数对END的诊断价值。结果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非时变CTA诊断脑血管狭窄程度和侧支循环的灵敏度分别为91.97%和90.38%,特异度分别为95.24%和96.23%,准确度分别为92.41%和94.30%;不同脑血管狭窄程度和侧支循环IS患者rMK1、rMK2、rMK3、rMK4、rMD1、rMD2、rMD3和rMD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ND组非时变CTA显示脑血管重度狭窄15例(32.61%),侧支循环良好21例(45.65%),且END组rMK2高于非E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狭窄程度、侧支循环以及rMK2诊断IS患者END的AUC分别为0.585、0.610和0.812,灵敏度分别为34.78%、47.83%和67.39%,特异度分别为82.14%、74.11%和84.82%,三者联合诊断AUC为0.843,灵敏度为86.96%,特异度为67.75%。结论非时变CTA对脑血管狭窄程度和侧支循环具有良好诊断价值,DKI测量rMK2对评估END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两者联合应用可为IS诊断和治疗提供详细依据。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 非时变CT血管成像 脑血管狭窄 侧支循环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平均弥散峰度 平均扩散率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将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用于腹部巨大肿块定位、定性诊断中,对其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研究目标为我院收治的27例腹部巨大肿块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将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其定位、定性诊断的符合率进行分析。结果MSCTA对腹部巨大肿块患者定位、定性诊断符合率均为96.30%,与手术病理诊断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一致性较好。

  • 标签: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腹部巨大肿块 定性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多期扫描联合血管成像技术在肝C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间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80例肝Ca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检查,将动脉期、门脉期图像传入工作站,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血管成像,采用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等重建技术,分析其对肝脏病变及与肝血管关系的显示情况,并与三期增强扫描的轴位相比较。结果MSCTA图像及三期增强扫描的轴位图像均可清晰显示全部肿块和部分肿块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和门静脉癌栓,但前者更直观、准确显示,尤其是对微小肝Ca。结论16层螺旋CT多期扫描联合血管成像能直观的显示肿瘤、供血动脉、肿瘤血管、门脉系统状况,多角度观察肿瘤与血管的关系,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血管成像 肝脏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血管成像与多螺旋CT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择我院收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分别选择CT与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对比患者诊断结束后缺血性脑卒中的检出率。结果:经诊断,相较于CT诊断,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检出率更高,数据差异明显,P

  • 标签: CT诊断 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 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IA)破裂危险因素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46例IA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通过CTA后处理图像分析动脉瘤形态学参数:数目、位置、形态、最大径、瘤体高度/瘤颈宽度、瘤体最大径/近端载瘤动脉直径、血流入射角。运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影响IA破裂的形态学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其预测IA破裂的诊断效能。结果CTA共检查出58个动脉瘤,破裂动脉瘤30个,未破裂动脉瘤28个。破裂和未破裂IA患者的临床资料中,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和未破裂动脉瘤在形态学参数方面,数目、位置和瘤体高度/瘤颈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动脉瘤形态、最大径、瘤体最大径/近端载瘤动脉直径和血流入射角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瘤体最大径/近端载瘤动脉直径和血流入射角是IA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当瘤体最大径/近端载瘤动脉直径>1.985,曲线下面积是0.74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76.7%和64.3%;当血流入射角>117.5°,曲线下面积是0.67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53.3%和75.0%。结论瘤体最大径/近端载瘤动脉直径>1.985和血流入射角>117.5°是IA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CT血管造影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IA)破裂危险因素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46例IA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通过CTA后处理图像分析动脉瘤形态学参数:数目、位置、形态、最大径、瘤体高度/瘤颈宽度、瘤体最大径/近端载瘤动脉直径、血流入射角。运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影响IA破裂的形态学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其预测IA破裂的诊断效能。结果CTA共检查出58个动脉瘤,破裂动脉瘤30个,未破裂动脉瘤28个。破裂和未破裂IA患者的临床资料中,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和未破裂动脉瘤在形态学参数方面,数目、位置和瘤体高度/瘤颈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动脉瘤形态、最大径、瘤体最大径/近端载瘤动脉直径和血流入射角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瘤体最大径/近端载瘤动脉直径和血流入射角是IA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当瘤体最大径/近端载瘤动脉直径>1.985,曲线下面积是0.74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76.7%和64.3%;当血流入射角>117.5°,曲线下面积是0.67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53.3%和75.0%。结论瘤体最大径/近端载瘤动脉直径>1.985和血流入射角>117.5°是IA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CT血管造影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2017至2018年我国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的扫描方案和及辐射剂量水平。方法根据全国各省市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的数量与分布状况进行整群抽样,最终纳入75家医院(二级医院30家、三级医院45家)。对调研医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行CCTA检查的患者进行系统抽样,最终纳入1 312例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等)及CCTA检查的资料(扫描前准备情况、扫描参数、图像采集模式、后处理方案及辐射剂量等),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χ²检验分析各指标的应用情况及相应扫描方案下的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低管电压(≤100 kV)应用比例为35.4%(464/1 312),其中三级医院应用低管电压的比例在患者体质量<60 kg组、60~90 kg组及>90 kg组分别为45.0%(126/280)、39.6%(256/647)和33.3%(8/24),均较二级医院[27.8%(25/90)、18.5%(49/265)、0(0/6)]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34.25、51.05、207.05,P<0.001)。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应用比例为38.5%(505/1 312)。迭代重建技术的应用比例为82.5%(1 082/1 312),应用迭代重建的患者中仍有58.8%(636/1 082)的患者应用120 kV及以上的管电压。CCTA检查的ED为11.84(6.33,16.66)mSv。三级医院行CCTA检查的ED较二级医院的ED低(Z=-5.73,P<0.001)。前瞻性心电门控下ED较回顾性心电门控的ED低(Z=-15.76,P<0.001)。应用迭代重建的ED较未应用迭代重建的ED低(Z=-3.45,P=0.004)。结论调研医院CCTA检查均存在管电压固定化、低管电压和前瞻性心电门控应用比例低、迭代重建技术应用不规范的问题,且扫描方案的不规范是导致CCTA检查时ED高的重要原因。尽管三级医院的扫描规范性高于二级医院,但仍未达到指南要求水平。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疾病 辐射剂量 扫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颈椎横突孔区创伤中CT血管成像(CTA)对椎动脉(VA)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玉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因颈椎外伤行椎动脉CTA检查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运用容积再现(VR)、图像融合、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及血管分析等后处理技术,观察VA有无损伤及其程度、横突孔区骨折与VA损伤的关系。结果56例患者中,横突孔狭窄阳性组35例,狭窄阴性组21例,狭窄阳性组VA损伤19例,狭窄阴性组VA损伤5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阳性组中横突孔不同狭窄程度组VA损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损伤分布为:V1段3例,V2段16例,V3段5例;管腔狭窄程度为: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7例,重度狭窄5例,闭塞3例。结论椎动脉CTA可以清晰显示VA的解剖走行、损伤程度、范围及其与颈椎横突孔区骨折断端的毗邻关系,为脊柱外科医师病情评估、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 标签: 颈椎 横突孔区骨折 椎动脉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儿童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的CT、磁共振成像(MRI)和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经病理确诊的6例儿童PEComa的CT、MRI和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患儿年龄1.7~11.9岁(平均7.6岁)。男女比例为1∶2。6例单发肿瘤发病部位分别见于肾脏(2例)、腹腔(2例)、盆腔(1例)和腹股沟(1例)。肿瘤边界清晰,呈类椭圆形(5例)或多结节样(1例),边缘见花边样或结节样改变(3例)。肿瘤长径4.8~15.9 cm(平均9.3 cm)。5例肿瘤表现出周围侵犯,2例存在淋巴结转移。2例患儿合并结节性硬化症。1例肿瘤为术后复发。CT平扫(6例)示肿瘤呈等/低密度,增强后呈不均匀渐进性强化。多数(5例)肿瘤见瘤内迂曲增粗血管影,少数(2例)见沙砾样钙化。肿瘤中心在MRI(3例)T1WI及T2WI上呈斑片样或结节样高信号,周边呈等肌肉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b=800 s/mm2)上病灶周边部分弥散受限且增强后强化明显,中心部分呈等信号,增强后不强化或仅轻微强化。1例组织学分类为良性PEComa,5例为恶性PEComa。Melan-A和SMA的表达率分别为100.0%、83.3%。结论儿童PEComa的CT、MRI和病理表现存在一些特异性,常表现为腹盆腔内边界清楚的类椭圆形肿块,伴结节样边缘,可见瘤内迂曲增粗血管,增强后以周边强化为主,可有局部侵犯和远处转移,病理上以恶性病变居多,免疫组织化学上呈黑色素-肌肉双源性表达。

  • 标签: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 儿童 CT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3月到2011年11月间我院16排螺旋CT诊断主动脉疾病患者30例,图像后处理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方法显示并分析其表现。结果主动脉夹层21例,Stanford分型A型11例,B型10例。主动脉瘤9例,主动脉夹层范围及主动脉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显示清晰。结论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够显示主动脉疾病形态学改变,其应用对明确诊断主动脉疾病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血管成像 16排螺旋CT 主动脉疾病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 64排螺旋 CT血管成像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2017年 10月~ 2019年 10月 72例行 CT血管成像( CTA)诊断的肠系膜上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 记录并分析 CTA诊断结果。结果 本组 7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扫描且获得满意图像: 37例肠系膜上动脉( SMA)缺血性病变( 7例 SMA急性栓塞、 30例 SMA慢性狭窄), 21例 SMA夹层( 9例孤立性 SMA夹层、 12例腹主动脉夹层累及 SMA), 14例 SMA压迫综合征( 11例十二指肠淤滞症、 3例胡桃夹综合征)。结论 64排螺旋 CT血管成像具有定位准确、成像清晰等优点, 有助于医师多角度观察肠系膜上动脉病变的具体情况。    【关键词】 64排螺旋 CT血管成像;肠系膜上动脉病变;诊断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64 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eas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72 patients with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ease diagnosed by CT angiography (CTA) from October 2017 to October 2019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Results all the 72 patient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scanning and obtained satisfactory images: 37 cases of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MA) ischemic lesions (7 cases of SMA acute embolism, 30 cases of SMA chronic stenosis), 21 cases of SMA dissection (9 cases of isolated SMA dissection, 12 cases of abdominal aortic dissection involving SMA), 14 cases of SMA compression syndrome (11 cases of duodenal stasis, 3 cases of nutcracker syndrome). Conclusion 64 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 has the advantages of accurate location and clear imaging, which is helpful for doctors to observe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lesions from multiple angles.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