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所谓胡服,是随胡人的称谓而来。古代中原人称西北地区游牧民族为胡人,胡人穿的服饰也就自然成了胡服。在中国服装史上,通常以《史记·赵世家》所记为依据,认为第一个引进胡服的是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实际上,如果把北方和西方各族人泛称为胡人的话,那么中原地区与胡人的最初接触至迟在遥远的青铜时代即已开始(1)。彼

  • 标签: 唐代服饰 胡服 战国时期 中国服装史 唐代妇女 中原地区
  • 简介:对于唐代宦官监军制度,历来史家只注意到宦官监军之弊,而对于宦官监军的积极作用,却论述不多。本文拟从唐代宦官监军制度的产生及其原因、宦官监军之弊、宦官监军的积极作用这三个方面作一些论述,使人们对唐代宦官监军制度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一、唐代宦官监军制度的...

  • 标签: 唐代宦官 监军 《资治通鉴》 平卢节度使 《新唐书》 府兵制
  • 简介:有唐一代,由于最高统治者实行不间华夷、对外开放的政策,唐王朝与周边诸国——尤其是西域、中亚地区诸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日益发展,交往日益频繁。当时的帝都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 标签: 胡食 唐代长安 唐王朝 最高统治者 华夷 明经
  • 简介:<正>唐代和其他封建朝代一样,占卜非常盛行。星占、易占;相命、推命;谈阴阳,讲风水;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这些现代人视为迷信的东西当时却在社会中起着很大作用。它土生土长、简便通俗、深入人心,影响着上自皇帝下至百姓的各阶层人物,左右着他们的行动或为他们所利用,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甚至今天仍残存于我们的社会中。因此研究中国社会,应该研究这些现象,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尤其不能无视它们。

  • 标签: 中国古代社会 梦占 武则天 星占 敦煌文书 新唐书
  • 简介:唐代是我国书法发展史上的第二座丰碑,其书风上承魏晋余韵下启宋意先河,常为世人以“法”概而言之。从魏晋的尚韵到唐之讲求法度,使极端工整的楷书和纵横神逸的草书在同一时代皆奏出历史的最强音,并且书法理论与之同时辉煌,揭开了书法史上最为灿烂的篇章,也成为书法史上一个奇特的现象。书法是一个包罗众多的文化范畴,因此,“法”作为一种规律、规范、规则,

  • 标签: 唐代 书风 书法理论 文化范畴 “法” 书法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中晚唐以前“无名子”一词在史料中的一般意义即为“无名氏”,泛指不知姓名为何的人。中唐以降科举制度开始深刻影响时人生活状态乃至渗透于其话语形式,“无名子”逐渐被赋予了两点特殊用义:其一,它所使用的语境应该与科举考试密切相关;其二,所指称者必定是针对科举考试进行匿名造谤的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场景的转换,后人对其含义的理解开始变得模糊起来。通过排比史料可以发现,它在中晚唐一般语境中所特具的科举内涵,自宋代开始又逐渐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话语中消失。

  • 标签: 唐代 科举 无名子
  • 简介:唐代墓志谈郑氏家族刘心健唐代墓志内容丰富,是研究当时社会的原始史料,对于了解当时名门大族的世系谱碟,更具有独特的价值。近来就郑氏族源问题阅读了周绍良主编的《唐代墓志汇编》一书,颇有启发,兹将其中60多篇郑氏墓志中有代表性的20余篇,摘录整理出来,略...

  • 标签: 州刺史 墓志铭 《唐代墓志汇编》 荥阳县 郑氏 河南县
  • 简介:熟练掌握近体诗的分析方法,是提高本科生对近体诗欣赏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分析法以及杨载的“起、承、转、合”法与金圣叹的“前解后解法”。

  • 标签: 唐代律诗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起
  • 简介: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著名学者徐松撰著的《唐两京城坊考》是研究中国古代都城的一部很重要的著作,该书纂辑史料丰富,考订精审,详细记述了唐两京(长安、洛阳)的城池规模、宫殿布局、坊宅寺观、风土人情及水陆交通等。自出版后,历来为学者所重视。日本学者平冈武夫说它是'关于唐代长安与洛阳的资料具有绝对权威而集大成的书籍'(《长安与洛阳》)。因而是研究唐代两京的必备参考书。近世以来,大量的唐人墓志出土,志文中不少的唐代坊宅为《唐两京城坊考》所未著录,将这些资料集中整理,以便于对两京的建筑布局讲行更深入细致的考察,自有其重要意义,平冈武夫先生曾说:'假若就每个坊,把在

  • 标签: 平冈武夫 唐两京城坊考 两京 东都 古代都城 周绍良
  • 简介:在源于西方的现代法学和传统中国的法律之间可以作谨慎、互动的学术冒险,这不止是形势使然。也是基于不同法律文明的社会功能和人类本质要求的相同和相近。沿着现代法学的视线,可以透视到唐代经济、民事法律中一些共同的和各自的特征。这些特征,相对于西方,体现出国家与社会、官方与民间、整体与个体、权力与权利、公与私两极主从式的一元化结构。其功能表现为一种社会控制法,价值上表达了传统中国特有的文化理想.于今不乏启发意义。

  • 标签: 现代法学 民事法律 法律文明 两极 权力 权利
  • 简介:<正>陆贽在《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其二《请两税以布帛为额不计钱数》中提到:“经费之大,其流有三.军食一也,军衣二也,内外官月俸及诸色资课,三也.”由此可见军衣消费在唐代财政支出中的重要地位.由于文献记载缺乏,我们很难知道唐代军队衣装的实际情况,但是敦煌文书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通过研究这些文书,或许我们能够增加对唐代军衣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具体地了解到唐代服饰的某些侧面,而这正是本文写作的目的所在.

  • 标签: 敦煌文书 唐代服饰 衣物 军队 重要地位 士兵
  • 简介:敦煌莫高窟是人类艺术史上的奇迹.通过考察,领略到了莫高窟艺术的辉煌及其绚丽的画面效果.本文着重研究分析了唐代莫高窟壁画的艺术特点,表现技法和制做特点.

  • 标签: 莫高窟壁画 表现技法 形式
  • 简介:胡适的《尝试集》,向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是中国新诗、白话诗的开山之作,是五四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的第一批战绩之一。这种说法初看起来原也无甚大误,然而假若不在“白话诗”之前加上“现代”或“近代”之类限制词的话,恐怕著有《白话文学史》的胡博士本人都不大敢于首肯,因为白话诗原是“古已有之”的东西,并非由他首次发明。

  • 标签: 白话诗 《尝试集》 白话文学 东西 五四文学革命 中国新诗
  • 简介:唐代多民族共融共存,互相交流融合,产生了大量少数民族碑刻。主要有单种民族文字碑、汉文与民族古文字碑、多种民族古文字碑及少数民族汉文碑等种类,蕴含着丰富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边疆史、少数民族史、少数民族文化等研究价值,可以弥补传世文献中少数民族的内容记载少、缺乏公正等缺陷,为民族古文字碑刻文献及语言文字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唐代 少数民族 碑刻 文字
  • 简介:自从敦煌藏经洞发现以后,不仅清理出大批宗教典籍及一些儒家经、史、子、集。还发现了一些俗文学写本,这些在中国文学史上久已绝迹的东西,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和不少的曲折,学者们才为它寻找到一个适当的名称,公认这是唐代的所谓'变文'。最早是王国维,他把这些讲唱体裁的作品,泛称之为'通俗诗'及'通俗小说'。后来,罗振玉将之整理刊布出来,正式命名为'佛曲'。

  • 标签: 敦煌藏经洞 中国文学史 佛曲 罗振玉 讲经 八相变
  • 简介:谣谚是人民群众的语言,是他们表达自己思想、情感和经验的媒介。中国文学传统观念中的民谣指民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形式完备的民歌,是合乐之曲,即乐歌。《毛传》曰:'曲合乐曰歌。'~①如《诗经·国风》中收集之民歌。另一种为与乐歌相对之徒歌,形式较前者简短,对声律的讲究亦不如前者。清朝杜文谰《古谣谚》所收之谣为后者。本文所讨论的民谣亦是以徒歌为主要对象。谚是一种俗语,《说文》认为,谚是一种

  • 标签: 世风略 唐代世风 谣谚唐代
  • 简介:赋税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唐代以前,我国实行的是“以人丁为本”的税收制度。唐玄宗时,为了弥补国家财政不足,在租庸调制以外,又将地税和户税定为常税,赋税制度开始由“以人丁为本”向“以资产为宗”过渡,开创了我国赋税改革的新思路。唐德宗时,实行两税法,确立了我国“以资产为宗”的赋税制度,这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改革。

  • 标签: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以人丁为本 以资产为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