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意大利建筑家奈尔维(P.L.Nervi)曾经指出:"一个技术上完善的作品,有可能在艺术上效果甚差。但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却没有一个从美学观点上公认的杰作而在技术上却不是一个优秀的作品。"其言下之意,即技术与艺术在设计中是否能有机结合,可以从它的审美效果上见出。的确,任何艺术都是通过审美感受所进行的形式创造,从而获得意义与功能的表现和情感的蕴含。

  • 标签: 建筑家 奈尔维 设计流派 审美特征 审美感受 形式创造
  • 简介:地中海建筑风格外在形态以不对称的设计为主,体现在高低错落有致的拱廊或阳台。围墙没有使用华丽的石材,其中外墙利用一层层的粉刷工艺与大自然完美融合,呈现出一片朴实的视觉感受。因为这一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在诸多环境因素中,气候成为影响地中海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院落也是地中海建筑中的特色之一,室外空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接二连三的拱廊将室内外融为一体,是地中海建筑风格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 标签: 地中海建筑 建筑风格 形态特征 色彩搭配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线描艺术以及在当代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画线描艺术呈现出的一些新风貌的分析,阐述了当代中国画线描艺术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 标签: 当代中国画 线描艺术 艺术特征
  • 简介:一、从思维观念的不确定性来思考创作思维观念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着我的铜版、木版和数码版画的创作,从写实具象的人物画到抽象概念的作品轮转,无不体现着我的思维观念的不确定性,这也是我反复思考创作语言的过程。2014年到2015年的版画创作,对我思维观念触动很大,一直想把新观念与传统媒介结合起来进行艺术创作。

  • 标签: 创作方法 数码版画 艺术特征 思维观念 不确定性 因素影响
  • 简介:本文针对各类高校在摄影专业中开设摄影课程时存在的各种现象,通过分析问题存在的基本原因,探讨了具体的改革措施与对策,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观点和途径.

  • 标签: 摄影 非摄影专业 摄影课程 摄影教学模式
  • 简介:物质文化遗产大多脱胎于农耕文明时代,是区域化经济的产物,在当下全球化的语境中,发展的浪潮对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产生了巨大冲击,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开发成为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话题。文化创意的出现为化解这一僵局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标签: 文化创意 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简介:一、物质文化景观的概念及范畴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时期内,所进行的一切能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改变或影响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过程及结果的积累。1而景观的概念及研究一直都在经历着发展与加深,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旧约全书中,它被用来描写梭罗门皇城的瑰丽景色这时,"景观"的含义同汉语中的"风景"、"景致"、"景色"相一致,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 标签: 文化景观 视觉美学 希伯来文 发展策略研究 梭罗 精神活动
  • 简介:本文以画家张大千作为例证,通过其职业艺术生涯的历程和经历,从基础修养、外部影响和个体特征几个方面具体探讨分析张大千成为国画大家的重要成因和他的职业画家身份的独特特征

  • 标签: 职业艺术家 个体特征
  • 简介:近40年来,历史让中国具备了艺术突破的经济条件,但中国书画却陷入了困境。有人说,20世纪80代后期,陈丹青在纽约时,后现代都已结束,他还在听木心讲1920年代前的文学史,知识明显落后两个时代,至今后殖民主义思潮都结束了,美术界仍有大批青年将木心文学讲课笔记当文学教科书看,可见美术界的知识落后状况未有改观,还说85%的美院人不懂先锋文学、音乐、电影。

  • 标签: 木心 先锋文学 后现代 陈丹青 吴昌硕 诗书画印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美术史家巴克森德尔的几篇关键论著,尝试探讨其美术史写作当中对于视觉分析及"低层"描述的重视,并希望藉此对于时下流行的叙事性美术史进行反思。

  • 标签: 迈克尔·巴克森德尔 叙事 视觉扫描 非叙事
  • 简介:我国公共艺术发展状态与困惑、城市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内涵入手,着重阐述了公共艺术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特性,即群众性。通过探讨与论证城市公共艺术与物质文化遗产二者相结合的设计思维和构建模式,从而得出结论:此研究方向既可以推动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又可作用在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此研究成果将被作为共建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出发点与归宿的理论依据而存立。

  • 标签: 公共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互动性 发展
  • 简介:作者首先表明反对对装置艺术进行定义,因为该定义对艺术创作无实际意义,进而引经据典,以装置艺术10个场域性特征为依据,驳斥了将装置艺术视为传道工具,将其通俗化、娱乐化的观点,进而从三方而提出自己对装置艺术的描述,指出装置艺术的发展不仅局限于自身,还应延伸至新媒体、影像和行为艺术等方而,又着重比较了装置艺术和雕塑二者的不同。最后,作者提出美术馆越来越多以装置艺术为主体的“临时性”、“场所性”作品带来的新问题,肩发读者深思。

  • 标签: 装置艺术 定义 观念 表达
  • 简介:赵廷隐墓是2010年于成都出土的五代时期古墓,其出土随葬品中有一批伎乐陶俑,是迄今为止中国西南地区发掘的最精美的彩绘陶俑。这批伎乐俑对人物比例的取舍,对结构动作的处理,以及对面部和服饰细节的刻画都表现出制作者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客观的反映了五代时期四川地区陶俑制造的技术水准。为今人了解彼时彼地陶俑造型技艺提供了绝好机会。透过对赵廷隐墓伎乐俑艺术造型规律的分析,今人可以找到艺术脉络传承和演化的部分线索。

  • 标签: 赵廷隐墓伎乐俑 赵廷隐墓 陶俑造型 人俑造型 五代时 期艺术造型
  • 简介:景德镇人物瓷雕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转型带来了生产机制、创作观念、创作手法、艺术特征、工艺、传承方式等一系列的变化。文章聚焦1954—1965年间景德镇人物瓷雕创作观念、创作手法、艺术特征的变化。

  • 标签: 景德镇人物瓷雕 现代转型 创作观念 创作手法
  • 简介:一、引言赵廷隐墓是2010年于成都龙泉驿区十陵镇青龙村出土的五代时期大型砖室墓,在上百件精美的出土随葬品中,有二十余件伎乐陶俑尤为令人瞩目。这批陶俑表面全彩绘制,姿态各异,在后室一字排开。陶俑之间分工明确,形成一支完整的的彩绘陶俑乐队。由于墓主人赵廷隐身份显赫,为后蜀太尉,位列三公地位极高,因此作为其墓陪葬品,这批伎乐俑理应出自能工巧匠之手,反映五代时期四川地区陶俑制造的技术水准,所以,该墓伎乐俑为今人了解彼时彼地陶俑造型技艺提供了绝好机会。

  • 标签: 造型特征 艺术 五代时期 2010年 龙泉驿区 技术水准
  • 简介:清代张燕昌创"飞白印",颇有时誉。但是,后无来者,不数年即凋零衰败。从印学史看,入印书体曾经与社会通用文字同步,秦前用大篆,秦印用小篆,汉印用缪篆。唐、宋以后,九叠篆成为官印的标准字体,同时也有隶、楷书官私"朱记"印出现,隶、楷、行、草各书体印都得到过社会应用,但印章主体仍然以篆书为主。"篆书"入印虽不乏尝试,有的形式甚至风靡一时,但终究未能取得成功。晚清赵之谦"印外求印",博取秦诏、汉镜、泉币铭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何赵成而张败、张微而赵显?原因何在?本文试图通过研究这一历史现象,以探究篆刻艺术的基本运动规律和发展规律,启发当今篆刻艺术传承创新。

  • 标签: 张燕昌 篆刻艺术 九叠篆 秦印 泉币 赵之谦
  • 简介:引言“银钩虿尾”是索靖对于自己书法字势的评价,其传世书论《草书势》在《书苑菁华》中虽然名为《索靖叙草书势》,《墨池篇》作《书势》,而在《晋书·索靖传》之中,却名为《草书状》。在其书论中,从逻辑理念观之,“状”的叙述更为明显。这样,就出现了“势”与“状”的不同。

  • 标签: “势” 草书 索靖 魏晋时代 《书苑菁华》
  • 简介:李消的录像作品,不会说谎,当艺术家叩问最没有诗意而言的"流水线",其录像作品与现实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他的录像镜头无比贴近地走进冷冰冰的现实的内部,却又不断地保持与现实的某种细微"间距"(或许隐现"批评的距离");他的作品只是"观看"的目光展开的过程,时而交织声音陈述的过程。简单、直白:在影像的"零度书写"背后,是对每一个细节的反复测度、剪辑、打磨。

  • 标签: 流水线生产 录像作品 影像效果 影像世界 复测度 精工细作
  • 简介:万州区罗田古镇的明清与民国古建筑群是渝东北三峡库区传统民居的优秀范例,本文在对其勘察、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古镇的空间布局及营造特征,从民居文化和建筑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渝东北三峡库区民居地域性特征,对现代居住建筑中地域特征的表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标签: 三峡库区 民居文化 地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