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7 个结果
  • 简介:阐释大师伽达默尔说,理论是对实践的反驳。我想模仿这句话且稍做修正,并尝试将其引入书法领域中来:"书法理论是对书法实践的系统反思。"这个理论系统大体包括书法史学、书法美学和书法鉴定。书法实践当然包括书法创作和临帖两个方面,我们暂且搁置创作不谈,仅就临帖实践与书法理论的互动,进行初步梳理,以期建立一个新的书模式。

  • 标签: 史学观 三学 阐释学 《兰亭序》 临习 米芾
  • 简介:“以”学生DIY微视频在小学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教学中.通过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经验及研究性成果的学习展示.激发并带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以部分学生带动全体学生学习,实现同伴之间的互学互。改变以往由教师教学生的单一学习方式,实现多角度展开学习,促进同伴互助学习的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并通过以.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创新实践、合作参与、交流表达等一系列核心素养能力。

  • 标签: 以学带学 学生DIY微视频 设计·应用
  • 简介:本文以辽塔遗存上的密图像为研究对象,揭示出随着辽代密的发展,八塔信仰与密金刚界曼荼罗相结合,将代表佛祖胜迹的八塔以五方佛的观念集合到一塔之上,形成了对八大灵塔图像的最新诠释,而八塔信仰又对辽代佛塔形制、经幢以及墓葬形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辽人能够吸收接受汉地七佛信仰相关经典的翻译,并以视觉化的大日如来图像形式呈现转轮王的形象,从而与追求纯密且揉合了华严信仰的辽代密结合发展出七佛造像的新形式。通过对上述图像和信仰的解读,从中可见辽代密对辽塔图像义蕴和配置的影响。

  • 标签: 辽塔 辽代密教 八大灵塔 七佛 转轮王观念
  • 简介:“陶艺”是陶瓷艺术的简称,是科学技术与造型艺术的统一,是“土”与“火”的艺术。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小学阶段的陶艺课程正被如火如荼地研发把陶艺引进中小学课堂,并把陶艺艺术教育与文学经典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学科整合的一种新尝试,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究。它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学情境中认识美术,在深刻的情感体验中激发想象,使陶艺教学的目标超越了“让学生了解陶艺历史文化,掌握一定的陶艺制作技法,知晓陶艺的烧制及变化”的基本要求,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开辟了新途径。

  • 标签: 文学经典 陶艺 创作 想象
  • 简介:2018年12月初,故宫博物院举办的“赵孟烦书画特展”落下了帷幕。借助于故宫博物院这一具有天然优势和话题属性的信息传播平台,在举办书画展览的三个月里,赵孟烦这一历史人物走到了公众面前并被人们所知晓。于是,这位宋朝皇室后人、生活在宋元两代的艺术家一下子就火了起来,或者说,变得更加广为人知。

  • 标签: 书画展览 赵孟頫 宋元 集大成 故宫博物院 全集
  • 简介:张海,河南省洛阳偃师市人,生于1941年9月,当代著名书法家,斋号友石斋。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南省文联名誉主席,河南省书协名誉主席。中共党员,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1993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标签: 张海 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摘录 言论 评论 全国政协常委
  • 简介:相较于一部完整的中国艺术通史而言,《荆楚文库·楚艺术史》(以下简称《楚艺术史》)是一个具有显著自身特质的独立结构。“楚人不沾周文化之利益,亦不受周文化之拘束,故其人多有极新之思想。”地缘上居于江汉流域的“楚”有着极其复杂的构成,它既吸收了北方殷周文化,又容纳了南方蛮夷文化,与周文化相比有着更多的宗教色彩和自然气息。

  • 标签: 艺术史 文库 荆楚 殷周文化 气象 中国艺术
  • 简介:在美术史上,一幅“完美”的素描常常得不到最高的评价。例如,伦勃朗的单色水彩素描就比丢勒那光辉的表象素描获得了较高的评价,这也是应当的。今日观众的欣尝口味总是偏向于米开朗基罗后期的,描绘耶稣受难的粗犷素描,而不太欣尝他为维多利亚柱廊画的表象素描(约1539年),也有一定理由。因为前者的表现手法率直而通畅,比矫揉造作的描绘更接近于美学的真谛。但是,这种比较不应阻碍我们接受米开朗基罗那表象素描的优点。特别应当指出的是,现代艺术趣味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迷恋于快速的效果,忘记了表现手法只不过是一种手段。值得欣尝和重视的是画家是否用绘画语言完整地表现出了他的意念。好的素描让人看到的不是表现手法,而是给人的视觉感受。最近在纽约斯泰姆弗莱美术馆展出了七位画家的一些素描怍品,人们也许会批评这些素描过于追求精细和“完美”。这些素描确是很精美。有的,例如,赛勒斯

  • 标签: 弗莱美术馆 泰姆弗莱 素描展览
  • 简介:经历史无前例的十年文化浩劫之后,中国画终于走上了自觉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里,中国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画家们被压抑太久的创造力象火山爆发一样喷薄而出,各种新的思潮、流派不断涌现,中国画坛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也都由于自己的急迫与张皇留下了简约化与片面性,这一切都显示出目前还仍旧处于一个中国画再发展的过渡时期的特征。他们共同推进了中国画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向多元的演进。如何评价二十年来中国画的发展,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画向何处去,《艺术批评》栏目真诚欢迎您的直抒胸臆与放言无忌,但有一点,必须是基于学术的。

  • 标签: 新文人画 中国画 文人画家 艺术批评 二十年 发展道路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历史画创作。继20世纪50年代中宣部、文化部与中国革命博物馆组织的"建党30周年绘画展览"后,新时期的1979年、1983年、1997年,国家也组织过规模不等的历史题材主题创作。2004年开始,规模变大,次数增多,

  • 标签: 美术创作 重大题材 国家 中国革命博物馆 举重 工程
  • 简介:自一九九四年起,我曾兼任河南省书画院院长四年左右。当时院内专业画家多,而书法家偏少,为此,拟在全省范围内选调几个品端艺高且有潜力的书法作者,从事专业书法创作。按照程序,经过推荐、考查、审批,张建才脱颖而出。

  • 标签: 活用 活学 书法创作 书法家 河南省 画院
  • 简介:黄易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书画篆刻家,文章对黄易的相关史料进行综合考辨,以社会与网络论的视角,从金石鉴藏、搜访、保护、著述、交流五个方面对其金石贡献进行重估。力图将黄易的金石活动和贡献置于清代学术史的背景下进行审视和评价,并以新的证据对既往黄易研究中存在的错误认识和观点进行辨析。

  • 标签: 黄易 金石学 访碑 清代学术史
  • 简介: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金代的文字是以北宋时期的文字学成就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与南宋时期的文字学成就相比也毫不逊色。

  • 标签: 文字学 书学
  • 简介:书六十年,东涂西抹,一无所成。很惭愧,“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实在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可谈。我自觉漫长的六十年中间,早一时期是“仿徨寻索”走了不少弯路。稍后是想“转益多师”多方面吸收些营养来丰富自己。由于功夫不到,直到老年,写不出什么名堂来。

  • 标签: 学书经历 转益多师 青少年 书法家
  • 简介:古书五十六体》书法长卷是现今十分罕见的明代典型的装饰化书体墨迹。本文首先参考吴国豪先生的释读对其作一梳理考订;接着将其置于书体历史发展的阶段中,与此前的“杂体书”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历代各体书有传承,更有“随意增之,皆妄穿凿”的现象;最后论述其装饰化手法更具抽象的书写意义,具有十足的书法意味。

  • 标签: 五十六体 书法 装饰化
  • 简介:一、在美术欣赏教学的探索中,针对中学的美术欣赏教学特点,我探索“稿”的教学方法。中学美术欣赏课的特点是:教学内容丰富.容量大.知识面宽.横向学科联系较多,不太容易在一节课里面面俱到地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所有的知识点。我在教学中尝试用“稿”的形式.“稿”就是给学生学习时用的学习提纲.

  • 标签: 教学法 美术欣赏教学 学习提纲 美术欣赏课 教学特点 教学方法
  • 简介:沈尹默(1883年生于浙江吴兴),原名君默,号秋明等。他早年留学日本,1913年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19年,积极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曾担任《新青年》杂志主编之一,倡导白话诗文,亦精善旧体诗。历任北京大学、中法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解放后深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器重,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其书法初从欧阳询入,继汉魏碑派书风,后又习唐楷和宋代书法,对褚遂良用功尤勤,再追晋人风骨终以“二王”为宗,他的书法作品用笔精到,清通圆润,劲健中蕴含秀逸之韵。著有《秋明室杂诗》、《书法论丛》、《沈尹默书法集》等多种。沈尹默对近现代的重要贡献在两个方面,一是书法教育,二是中兴帖。中国书法至清代碑学中兴,百余年间的书坛,一直是北碑的一统天下。特别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对北碑的倡导,打破了几千年来书法领域中帖一统天下的格局,对“二王”传统帖构成了强大的冲击,形成了近现代书坛碑派书法昌盛的主流态势。沈尹默生活的时代,正是北碑书法走向鼎盛的近现代,尤其是在上海,沈曾植、康有为、吴昌硕等书坛大家的崛起,构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碑派大本营。这...

  • 标签: 中兴帖 学沈尹默 帖学
  • 简介:2013年10月8日7时17分,当代著名书画家、诗人、作家、艺术理论家,王仲先生辞世,享年88周岁。王仲生前为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天津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九三学社成员、天津市文联主席团成员、天津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天津大学教授、王仲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青少年书法》杂志顾问。

  • 标签: 王学仲 顾问 逝世 中国文联 艺术理论家 文史研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