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上海是近代中国的开放商埠,风气较为开化,商业和时尚文化发达,就电影业来说,早期的制片公司、电影放映场所大多集中于此。电影在中国原本是“舶来品”,1896年由外国商人带到中国,在上海徐园内“又一村”放映,很快引起了国人的兴趣和商人的注意。20世纪初,除了原来的茶馆、酒楼、游乐场兼放映电影外,上海有了专门的电影院,如虹口大戏院、维多利亚大戏院、爱普庐影戏院、上海大戏院、东京活动影戏院、夏令配克戏院、恩配亚戏院、卡德

  • 标签: 中国 上海 外国商人 商业 公司 商埠
  • 简介:近代广东的书刊印刷有四种形态:其一是传统刊刻,也就是雕板印刷;其二是铅印印刷(又称凸印);其三是平板印刷(又称平印或石印);其四是电板印刷(又称凹印)。传统的雕板印刷主要用于刻印古籍、小说、通历、年画等,它并没有因为西方现代印刷术的传入而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一脉相续,继续存在至民国,甚至建国以后也还有少量特种书籍运用传统雕板工艺进行印刷。如1917年由古籍整理专家徐信

  • 标签: 发展概况 书刊印刷 凸印 雕板 平印 印刷事业
  • 简介:据现有的资料来看,近代小说多产生于上海、北京、广州、天津等得风气之先的文化发达地区,其它地方的作品则较少见到,因而也就显得十分珍贵。《社会鉴》和《越南救国史'这两种贵州近代小说,《晚清戏曲小说目》、《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等小说书目均未著录,虽然早就作为辛亥革命史料刊登出来,但限于专业分工,治近代文学者知者甚少。这里稍作介绍,以期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 标签: 近代小说 近代文学 通俗小说 戏曲 作品 风气
  • 简介:鸦片战争后,外族入侵愈来愈剧,各种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尖锐,清王朝面临崩溃的边缘.社会各个阶层从各自的立场和角度提出了改革要求.自此开始,改革的舆论从未间断过,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与其他国家的近代改革相比,中国近代改革有其明显的特征.

  • 标签: 中国 近代史 改革 外交制度 军事制度 商业部门
  • 简介:中日两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中国与日本近代高等教育立法思想、过程度结果的比较,探析造成近代中日高教发展悬殊的原因,以及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 标签: 近代高等教育 教育立法 比较教育 日本 中国
  • 简介:近代中国,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社会性质逐步发生变化,封建主义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受到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冲击,也处于动荡和变化之中,西学与中学之争,学校与科举之争,前后延续了半个世纪。潮州地处南海之滨,第一批新制学校,基本上是由外国传教士办起来的。如英国基督教长老会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就在澄海开办盐灶小学堂,同治十二年(1873年)美国浸信会在汕头礐石办小学,七年后改办

  • 标签: 南海之滨 长老会 外国传教士 志略 浸信会 近代中国
  • 简介:<正>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生产布局,洋纱洋布的大量进口,对中国的植棉业和纺织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国际国内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下,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兴起,曾一度刺激了中国农村植棉业的复苏和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棉花产区的布局。本文仅以江苏省为例,对近代该地区的植棉业发展状况作一简单的概述。

  • 标签: 美棉 植棉业 盐垦 江苏省 苏北 徐淮地区
  • 简介:辛亥革命时期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出现了新的形势.科学传播的途径进一步扩大,传播的内容更为丰富,传播的主动权已经从过去的外国传教士转入中国知识分子手中.这些变化直接导致国人科学理念的更新与进步,发出了"科学救国"的时代强音.辛亥革命时期的科学传播不仅为仁人志士批判封建迷信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在国人中进行了一次重要的科学思想启蒙,而且为革命派开展的反清斗争造了舆论,为后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与民主"口号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 标签: 辛亥革命 自然科学 科学传播 科学救国 近代 应用技术
  • 简介:<正>左宗棠是与曾国藩、李鸿章齐名的洋务派首领,是洋务运动中建树颇多的重要人物,在中国近代化中起了重要作用。1左宗棠从事洋务,推动中国近代化是从造船开始的,而造船思想起于鸦片战争。1840年,当英国以船坚炮利发动鸦片战争时,他就提出“造炮船、火船”这个问题。1864年,他在杭州将试制的蒸汽轮船试航于西湖,把造船思想转入实践后,又和法人日意格与海疆官绅屡谋造船,最后乃在1866年6月正式向清政府提出设厂造船的奏折、这个设厂造船的酝酿与筹画过程,正如他自己所说:“思之十余年,诹之洋人,谋之海疆官绅又已三载”。

  • 标签: 左宗棠 造船 中国近代化 福州船政局 学堂 洋务运动
  • 简介:维新志士与近代报刊发展郭常英戊戌维新距今整整100年了,这场政治改革及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和过客,然而,他们为时代及后人留下了一些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报刊业在当时的发展,就是维新者遗产中珍贵的一份。报刊是传播文化、沟通思想、传递信息...

  • 标签: 近代报刊 《时务报》 梁启超 中国近代 维新人士 资产阶级改良派
  • 简介:银钱业的领券制度.是近代中国货币发行史上一项独特的制度。笔者由于工作的关系.曾对领券制度产生的源流做了初步的梳理。然而,现存关于领券制度的资料比较缺乏.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本文仅是提供一些基本情况.并谈点自己肤浅的看法。

  • 标签: 近代中国 货币发行 基本情况 源流
  • 简介:城市化最主要的过程应该是人口城市化的过程,近代河北城市化表现为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和城镇数目的日益增多。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城市化相对缓慢、落后,如承德;二是因工(或商或路)而兴,如唐山、石家庄;三是原来基础较好,近代空前发展,如天津。城市化与洋务运动有很大关系,特点是发展速度较慢、规模不大、人口较少,原因是一受到了天津的影响和制约,二很大程度上属于乡村城市化类型。总体上看,河北城市化水平还不算高,农业社会的痕迹过重。尽管如此,城市化为河北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 标签: 近代 河北 城市化
  • 简介:1.鉴藏的门类和特色美术品的鉴藏赏玩之风,渊源可追溯至很久远.但兴盛的状况,却以明以后为尤.明董其昌《骨董十三说》,曾列举了种种收藏赏鉴把玩之好,这颇能代表当时之好尚——“人之好骨董,好其可悦我目,适我流行之意也.充目之所好,意之所到,不先于骨董也,至骨董而好止矣”.入清,这种流行已久的赏鉴收藏之风更盛,而且门类和品种远比前代扩大,除了以往固有的品类,连蟋蟀盆、香料之类有特色的物品,也成了一些人热心收藏的物品,当时鉴藏的门类约略有以下几大类:一、绘画仍为鉴藏把玩的大宗.清朝建立以后,逐渐收集到不少前代流散的名作.历朝皇帝都喜好书画.康熙皇帝特别钟爱董其昌作品,乾隆则花几十年时间搜觅宋代马和之《国风图》,到手后庋藏于学诗堂,收到唐韩滉《五牛图》,又专门筑“春藕堂”收藏之.内府各类收藏品到乾嘉时已至为可观,因此才有《石渠宝笈》及《秘殿珠林》的大规模编撰.

  • 标签: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董其昌 青铜器 乾隆 陆心源 景德镇
  • 简介:近代菲律宾华侨社会的形成黄滋生华侨华人之在菲律宾,已有过千年的历史,但近代菲律宾华侨社会的形成,却是近百年的事。海外华侨社会的形成,应以其自觉地提出自己的正当诉求,有组织地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为标志。基于这一论定,近代菲律宾华侨社会形成的过程,我以为始...

  • 标签: 菲律宾华侨 华侨史 华侨学校 华侨社会 华侨教育 马尼拉
  • 简介:留学教育是洋务运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代留学教育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为中国近代化造就了各种新式人才,留学教育也对中国融入近代国际社会,推动了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对促进“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洋务运动 留学教育 中国近代化 教育改革
  • 简介:强学会封禁之后,梁启超、章太炎、谭嗣同各自撰写了为"学会"鼓呼的文章,分析了学会在中国的命运,高度评价学会的作用,并对组建学会、开展活动作了设想.三人在学会背景下从事的学术研究,基于共同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时局,服务于改革救亡的目标,因而能把批判专制制度与讨论学弊结合,批评老学,主张民族文化反省和强调民本位观念.但是三人在对待儒学、西学、孔教与佛教的态度上存有差异,对学会工作的重点以及如何处理学会内部的人际关系看法亦有所不同.文章还贯穿着概述从"维新"到后"五四"这二三十年间文化学术社团在中国文化学术发展之链--文化世家、地域性学派、书院、文化社团、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的作用与地位的观点,并且认为维新时期的学会实为文化社团这一环节的开端.

  • 标签: 梁启超 章太炎 谭嗣同 文化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