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然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受配体模式对血液病患者份非血缘血移植(sUCBT)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8年6月270例接受sUCBT的血液病患者。移植前血及患者均进行HLA12个位点高分辨配型,选择移植物(血)的KIR均同时表达2DL1和2DL2/2DL3抑制性基因,根据患者KIR配体情况分为缺失组(C1/C1或C2/C2)和无缺失组(C1/C2)。结果270例血液病患者中男146例(54.1%),女124例(45.9%),中位年龄13(1~62)岁;缺失组174例(64.4%),无缺失组96例(35.6%)。全部患者均采用不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清髓性预处理方案。缺失组、无缺失组粒细胞植入率均为98.9%(172/174、95/96),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16(10~41)d、17(11~33)d(P=0.705);血小板植入率分别为88.5%(154/174)、87.5%(84/96),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35(11~113)d、38.5(13~96)d(P=0.317);缺失组、无缺失组Ⅱ~Ⅳ级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38.7%(95%CI 31.4%~45.9%)、50.0%(95%CI 39.6%~59.6%)(P=0.075),多因素分析显示KIR配体缺失是影响Ⅱ~Ⅳ度急性GVHD发生的独立保护性因素(P=0.036)。移植后3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7.7%(95%CI 11.7%~24.9%)、22.7%(95%CI 14.4%~32.2%)(P=0.288)。中位随访时间742(335~2 512)d,缺失组、无缺失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1%(95%CI 64.1%~78.6%)、60.5%(95%CI 47.9%~69.2%)(χ2=3.629,P=0.079),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4.9%(95%CI 56.2%~72.3%)、55.4%(95%CI 44.4%~65.0%)(χ2=3.027,P=0.082),移植后180 d非复发死亡率分别为12.1%(95%CI 7.7%~17.4%)、16.7%(95%CI 10.0%~24.8%)(P=0.328)。结论在不含ATG清髓性预处理sUCBT血液病治疗体系中,缺失抑制性KIR配体患者移植后急性GVHD发生率更低。

  • 标签: 自然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 人类白细胞抗原 非血缘脐血移植 iKIR配体缺失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经部位腹腔镜鞘状突环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从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小儿鞘膜积液患儿,并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施行传统开放性横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给予研究组施行经部位腹腔镜鞘状突环扎术治疗。结果对照组侧手术时间、双侧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均长于研究组,而且术中出血量多,有差异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经部位腹腔镜鞘状突环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切口长度,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更高。

  • 标签: 经脐单部位腹腔镜鞘状突环扎术 小儿鞘膜积液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儿动脉血流监测联合胎心监护用于评估妊娠中晚期胎儿情况的价值。方法选取玉环市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检查的妊娠中晚期孕妇130例为观察对象,均接受胎心动脉血流收缩期、舒张期末比值(S/D)及胎心监护,分析胎儿的宫内情况,评估不同监测方法监测新生儿预后的阳性率,并比较联合检测与两种方法单独检测结果,进行随访观察,评估不同监测方法联合评估妊娠中晚期胎儿情况的临床价值。结果S/D比值<3、S/D比值≥3两者的胎心监护正常与胎心监护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15,P<0.01)。S/D比值≥3组的羊水量不足、新生儿缺氧窒息、畸形、羊水重度污染发生率高于S/D比值<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3、4.81、9.03、16.39,均P<0.05),血流测定、胎心监护的新生儿预后不良阳性率分别为76.00%(38/50)、78.00%(39/50),两种检测方法联合检测的阳性预测率为86.21%(50/58),明显高于动脉血流监测的76.00%(38/50)、胎心监护的78.00%(39/5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胎儿动脉血流监测联合胎心监护,可用于评估胎儿情况。

  • 标签: 超声检查,产前 胎儿监测 胎盘血液循环 妊娠中期 妊娠晚期 胎儿 心率,胎儿 胎儿缺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肌酶谱和动脉血气分析在新生儿窒息(HIE)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7月在长寿区人民医院产科娩出新生窒息患儿86例,根据Apgar评分将其分为轻度HIE组(52例),重度HIE组(34例),并选取4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正常组,对比各组研究对象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以及羟丁酸脱氢酶(HBDH)等心肌酶含量差异,并对比两组患儿脐带血气(pH、PaO2、PaCO2、BE)的差异。结果新生儿窒息患儿CK、CK-MB、LDH以及HBDH均较健康新生儿显著增高(P<0.05),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各心肌酶含量显著增高(P<0.05);新生儿窒息患儿动脉血pH、PaO2、PaCO2以及BE均较健康新生儿降低,轻度组患儿与正常组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重度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肌酶谱与动脉血气分析Ph可作为新生儿窒息早期临床诊断、病情分期的指标。

  • 标签: 心肌酶谱 脐动脉血气 新生儿 窒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血流检测联合无负荷试验及B超监测对产前脐带缠绕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1年8月~2013年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孕妇276例,所有孕妇于分娩前1~2周采用动脉血流检测联合无负荷试验及B超进行监测,判断胎儿是否存在脐带缠绕。结果276例孕妇中分娩前诊断脐带缠绕64例,产后证实60例;212例产前未发现的脐带缠绕孕妇中产后证实3例。总共发生脐带缠绕63例,发生率为22.8%,诊断符合率为95.2%。CDFI、NST、B超联合监测脐带缠绕灵敏度为95.2%、特异度为96.8%、准确度为97.5%。脐带绕颈胎儿动脉血流S/D值≥3、NST反应百分比分别为14.9%、10.6%显著低于脐带缠绕身体、四肢胎儿56.3%、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动脉血流仪联合无负荷试验及B超对孕妇进行监测,对脐带缠绕的诊断具有重要辅助价值,能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上选择分娩方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标签: 脐动脉血流检测 无负荷实验 脐带缠绕 胎儿监测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侧肺动脉缺如肺动脉再血管化外科治疗早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14例实施肺动脉再血管化手术的侧肺动脉缺如患儿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7例;其中左肺动脉缺如4例,右肺动脉缺如10例;中位年龄5个月(16天至6岁)。11例为孤立性侧肺动脉缺如,2例合并法洛四联症,1例合并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所有患儿均在术前通过心血管CT或肺静脉逆行造影术明确患肺供血及肺门肺动脉残迹,并在术中探查明确诊断,肺动脉残迹直径(3.20±0.94)mm,Z值-3.92±1.64。所有患儿均接受一期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术中肺门肺动脉残迹与主肺动脉是否使用管道连接分为两组:以人工血管(3例)或自体心包管道(5例)连接肺动脉残迹至主肺动脉(A组),采用直接吻合(2例)或体肺侧枝源化术(1例)或主肺动脉翻片成形(3例)新建患侧肺动脉(B组)。结果所有患儿无手术早期死亡,两组患儿的手术年龄、体质量、体外循环、呼吸机使用、监护室滞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常规使用阿司匹林抗凝6个月。随访1~68个月,无中、远期死亡。B组1例患儿术后41个月因吻合口狭窄行经皮导管球囊扩张术。所有患儿无呼吸道症状或心功能不全表现,末次超声心动图示患侧新肺动脉直径(6.25±0.99)mm,Z值-2.34±1.18(-4.52~-1.35),较术前明显改善,血流速度1.0~2.5 m/s。无中重度三尖瓣反流,提示无肺动脉高压。B组患侧肺动脉术后Z值较A组显著改善。结论对于侧肺动脉缺如的患者,早期且积极的再血管化外科重建,可有效恢复流向患肺的正常顺行血流,从而改善肺动脉直径和患者症状。特别是较多采用自体肺动脉组织进行血管成形,肺动脉生长更好。术后经导管介入治疗可能会暂时减轻新建肺动脉狭窄,远期再手术仍待进一步随访。

  • 标签: 单侧肺动脉缺如 肺血管再血管化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成功开展国内首例肺移植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受者成功度过围手术期,术后6个月随访心肺功能稳定,移植肺与冠状动脉状况良好。

  • 标签: 肺移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Castor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健康锚定区不足15mm的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九七〇医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应用Castor分支型支架治疗18例近端健康锚定区<15mm的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TBAD17例,慢性TBAD1例,患者均经CT血管成像(CTA)确诊。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手术平均时间(127.8±20.1)min,均无内漏发生,围术期无脑梗死、夹层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术中2例左锁骨下动脉(LSA)分支支架释放后存在狭窄,给予球囊扩张后狭窄解除;1例术后出现左侧肱动脉穿刺点血肿,经保守治疗治愈。随访18例,平均随访时间(8±2)个月,无截瘫及死亡病例,LSA分支支架通畅率为100%,无内漏及夹层逆撕,胸主动脉段真腔直径较术前明显扩大、假腔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胸段假腔术后血栓化率高于腹主动脉。结论Castor分支型覆膜支架治疗近端健康锚定区不足15mm的TBAD可以有效重建LSA,操作安全精准,隔绝效果好,短期随访无内漏发生,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夹层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分支支架 左锁骨下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腔内治疗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的中远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并接受腔内治疗的31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SISMAD患者达到成功治疗的目的,技术成功率93.5%, 28例患者植入自膨式裸支架共36枚,1例仅行单纯球囊扩张术。支架术后89.3%的病例腹痛消失时间≤24 h,围手术期并发症率3.2%。术后随访时间6~11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3.5个月。1、3、5年的腔内治疗后免于再干预率分别为100%、100%及91.7%。结论依据一定的指征对部分症状型SISMAD实施腔内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肠系膜上动脉 支架 夹层 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延迟断法对新生儿部临床护理效果的主要影响。方法从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产科出生的新生儿中随机选取80例,按照新生儿出生时序将其分别编入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各40例。实验组采用延迟断法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断法。将两组新生儿渗血、部感染以及脐带残端脱落等具体护理效果指标作比较。结果实验组的脐带残端完全脱落时间要短于对照组,其对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的部渗血率、部感染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结论延迟断法能够有效减少部残端渗血量,降低残端感染率,有利于提高新生儿的健康水平,值得产科临床借鉴和应用。

  • 标签: 新生儿 延迟断脐 护理效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患有小儿中高位肛门闭锁患者应用经切口腹腔镜辅助肛门形成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8年10月在本院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小儿中高位肛门闭锁患者64例,均分为对照组(n=32,传统腹腔镜手术)与实验组(n=32,经切口腹腔镜辅助肛门形成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与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经切口腹腔镜辅助肛门形成术对小儿中高位肛门闭锁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患者恢复快。

  • 标签: 经脐单切口腹腔镜辅助肛门形成术 中高位肛门闭锁 效果
  • 简介:摘要侧优势供血小脑后下动脉(PICA)髓帆扁桃体段动脉瘤在临床上罕见。2004年1月至2020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神经外科收治2例侧优势供血PICA髓帆扁桃体段动脉瘤患者,占同期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的0.5%(2/3 700)。CT血管成像容易漏诊,通过多平面重组及最大密度投影技术发现动脉瘤位于延髓背侧并接近枕大孔,采用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术后疗效较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与桡动脉血血气分析在缺氧新生儿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新生儿124例,出生后取血、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评估血联合桡动脉血血气分析在新生儿器官损害中的效果。结果5例A组(Ph<7.2、出生1h桡动脉血pH<7.2组);2例B组(pH≥7.2、出生1h桡动脉血pH<7.2组);44例C组(pH<7.2、出生1h桡动脉血pH≥7.2);73例D组(pH≥7.2、出生1h桡动脉血pH≥7.2组)。A组总器官损害率为80.00%,B组总器官损害率为50.00%,C组总器官损害率为43.18%,D组总器官损害率20.55%。血联合桡动脉血血气分析敏感性及特异性均显著高于血单一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结论血联合桡动脉血血气分析可提高对缺氧新生儿预后评估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 标签: 血气分析 缺氧新生儿 预后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单孔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与双孔LC在胆囊动脉变异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62例行L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单孔组29例和双孔组33例。运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疼痛评分以(±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胆囊动脉变异患者多起源于肝右动脉(40.3%,25/62)及变异肝右动脉(29.0%,18/62),走行多从胆囊颈/胆囊体左侧进入胆囊(37.1%,23/62)和胆囊两侧分别进入胆囊(48.4%,30/62)。经单孔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6 h疼痛程度、止痛药使用率及切口满意度均优于双孔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动脉变异患者行经单孔LC和双孔LC术中均安全可行,经单孔LC术中创伤更小,术后患者更易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胆囊动脉变异 单孔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动脉血血气分析及乳酸测定在新生儿窒息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窒息新生儿42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我院出生的正常新生儿42例设为对照组。所有新生儿均于出生1min、出生5min时进行Apgar评分,并在胎儿娩出尚未呼吸前,采集动脉血检测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pH值及乳酸水平。比较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血气分析及乳酸水平变化及不同程度窒息新生儿上述指标变化。结果 观察组Apgar评分、PaO2、pH值低于对照组,PaCO2、乳酸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窒息新生儿PaO2、pH值低于轻度窒息,PaCO2、乳酸高于轻度窒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血PaCO2、PaO2、pH值及乳酸测定可直接反映新生儿缺氧状况,且窒息程度越高上述指标变化越大,可为早期明确新生儿窒息诊断提供充足证据。

  • 标签: [] 新生儿窒息 脐动脉血 血气分析 乳酸
  • 简介:宝宝出生后,医生先阻断脐带血流,剪断脐带,随后在距离宝宝根部1厘米左右的地方夹上夹,做好消毒与止血,再用纱布覆盖。通常情况下,新生宝宝的脐带残端大约会在2周内完全掉落,但也会存在个体差异。

  • 标签: 护理 操作 个体差异 脐带 医生 纱布
  • 简介:边缘化的贴以其安全性、意想不到的疗效而深受一些人的喜爱,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 标签: 贴剂 安全性 疗效
  • 简介:血移植的资料较多,但自体血移植病例很少。本文介绍了世界上自体血移植成功的病例。

  • 标签: 脐血 自体脐血 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医疗的理论和临床应用进行简要的系统整理。方法参考文献和临床实际应用相结合,对中医疗进行简要的系统归纳整理。结果中医疗临床应用涉及内、外、妇、儿各科,简、便、廉、效,适宜理论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结论中医疗值得理论研究和临床推广。

  • 标签: 中医 脐疗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