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8 个结果
  • 简介:当前,碎片化信息已成为社会生活中新媒介环境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形式和属性等各个方面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不小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部分,也有消极的成分。从积极的影响来看,新媒介环境下的碎片化信息为青少年提供了快速获取大量知识和信息的新途径;其传递的双向性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其多元性为青少年看待问题提供了多个角度和多种解决思路。而从消极的影响来看,其产生的亚文化与学校道德教育的伦理指向产生了断裂;其不当内容会对处于青少年叛逆期的价值取向推波助澜;其多元性会使青少年价值观在困惑中徘徊不定。通过新媒介环境下碎片化信息对青少年价值观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影响的探究,进而引申出: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引导应注重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融合统一;对消除碎片化信息的消极影响应标本兼治,即注重社会管理的同时更注重青少年新媒介素养能力的培养;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应开始注重以教育需求带动科技创新的理念等三个方面的思考。

  • 标签: 新媒介环境 碎片化信息 青少年 价值观
  • 简介:本文结合新形势、新要求,阐述了以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理念信念教育路径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核心价值观 理想信念教育 意义 路径
  • 简介:奥运会在中国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其在西方的地位,理由是中国人将其看作一种严肃的工作,奥运会从而丧失了其游戏的价值。在非游戏的领域,中国人又将奥运会视为一种可以补充儒学文化短板的文化佐料。中国人热捧奥运会还出于证明自己的国家性身份的诉求,中国人可以借助它表达自己的存在感。奥运会自身的酒神精神则有效地填补了中国人放弃激情式生活的非健康的价值选择。中国体育人在新时期以来历届奥运会上的光鲜表现,已经成为构建中国式大国形象的招牌动作。奥运会本身就充满了表演的内涵,中国体育人借助奥运会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自身的个体形象。

  • 标签: 奥运会 体育理念 多元描述 中国元素 认知呈现
  • 简介:当前高校学生组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着多元价值观念的爆发式冲击、复杂网络生态环境的挑战以及个性化、“非主流”意识的影响,出现践行形式上日趋多元化、组织模式上趋于非正式化以及动员方式上逐渐网络化、虚拟化等新特点,存在主体结构不尽合理、主体动机不强以及组织内部负面因素影响等问题。高校学生组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组织建设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组织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组织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提升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的能力、提升学生干部统筹能力、提升学生组织新媒体运用与活动设计能力,并且在激励模式、践行形式以及动员方式上进行创新。

  • 标签: 高校 学生组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价值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内核,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升华和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确定方向、规范引导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育引导他们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历史使命。

  • 标签: 大学生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 简介:从一个国家儿童文学作品表达的价值观及其蕴含的社会行为是考察该国家儿童教育和价值观变迁的一个很好的视角。文章梳理了美国近三百年儿童文学的发展,划分了六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主流价值观和代表作进行进一步梳理,总结了美国儿童文学作品中传递的价值观变迁的特点。

  • 标签: 美国儿童文学 价值观 变迁
  • 简介:作为"社区矫治"工作的内容之一,上海市少年管教所积极开展"社会适应回归"试点工作,在加强未成年犯出狱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减少其再次犯罪的可能性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就"社会适应回归"的做法进行说明和分析,并阐述其对于未成年犯改造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 标签: 社会适应回归 社区矫治 青少年犯罪 适应能力 上海 少年管教所
  • 简介:价值观教育的根本是爱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从儒家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考虑其年龄的生理和心理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爱的教育:戒之在色、求之以礼的婚恋观教育;敬业乐群、其争也君子的友爱观念教育;移孝作忠、慎终追远的爱国观念教育;天下为公、万物一体的世界公民观念教育。

  • 标签: 核心价值
  • 简介:1999年德国社会民主党柏林代表大会决定,在保持自由、平等、团结互助等基本价值为“我们政策的尺度和指导原则”的条件下,制定新的基本原则纲领。在制定纲领的讨论过程中,关于公正原则的讨论占据了重要地位。自由主义把“平等地进入自由市场的条件,也就是机会平等”作为“实现公正的足够的条件”,而社会民主党却认为,以不是由于自己过失造成的成就差别为衡量标准是“不合法的”。只有当人们力图减少“没有道理的社会不平等”时,平等原则才能在相应的程度上实现。至于自由,社会民主党人认为,20世纪的经验证明,自由必须包含享受那些使自由行动成为可能的社会物品的权利,而教育机会、收入保障、健康保护、社会分享是这些社会公共物品中最重要的。讨论涉及三大基本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社会民主党人虽然一再强调三者相辅相成,但也承认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而实际上从维利·勃兰特起,他们就把“自由”放在首位,这是他们所认同的制度框架决定的,尽管他们力图在自由的理解上与资产阶级党派、特别是与新自由主义划清界限。这个问题是我们今后研究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价值时应当首先关注的问题。

  • 标签: 社会民主主义 基本价值 德国社会民主党 公正原则 自由 新自由主义
  • 简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经过不懈探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核心内涵,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旧世界的批判中发现了共产主义新世界,毛泽东对自由、平等、富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一系列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曲折探索,邓小平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探索,江泽民同志对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价值目标、价值归属的探索,正是党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挖掘与探索最终促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诞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人类价值思想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简介:经实证调查,我们发现,当代青年在婚恋价值观上存在虽坚信爱情至上,有较强的自主性,但恋爱动机并不单纯;择偶标准多元化,虽看重人品、感情和能力,但现实考量较多;性爱观念不仅开放,而且对婚前性行为、性越轨行为较为宽容;虽注重婚姻质量和家庭成员平等,但对婚姻忠诚和责任意识淡化等特点。当代青年婚恋价值观的不良取向表现为恋爱动机盲目化、择偶标准功利化、性爱行为开放化等方面。这主要受社会、教育、家庭、网络等因素的影响。对此,可以从优化社会环境,营造婚恋道德氛围;强化正面疏导,促进婚恋文明和谐;拓宽教育渠道,增强婚恋教育实效;重视家庭教育,突出婚恋伦理培育;加强自身教育,注重婚恋观念调适等途径进行教育引导。

  • 标签: 当代青年 婚恋价值观 伦理审视 教育引导
  • 简介:本文根据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初和2010年代法国专业机构对法国青年价值观四次调查结果从四个角度共十一个方面进行纵向比较,发现三十多年来法国青年的价值观在演进变迁中与成年人价值观呈现趋同趋势,但是由于性别、城乡、宗教信仰的差别,特别是家庭出身、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法国青年的不同群体在政治认同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些纵向比较的发现颇有价值,给人以启示。

  • 标签: 法国青年 价值观 趋同 差异
  • 简介:文化自信是价值观自信的根基与土壤,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灵魂与核心,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当代大学生要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神圣使命,其核心就是要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深刻剖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缺失的表现,以此为突破口,通过真理的魅力、实践的力量、环境的熏陶,积极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

  • 标签: 文化自信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提升路径
  • 简介:测量是青少年定量研究的基石,对青少年属性和特征的科学测量是提升青少年研究科学化的前提。以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测量为研究实例,提出核心观点:对青少年的科学测量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采取合适的抽样方法、数据资料的搜集方法和数据统计方法;需要遵循伦理性、发展性和教育性原则。

  • 标签: 青少年研究 测量 理论 方法 研究实例
  • 简介:转化主要指按照某种思想、理论的要求,对现有主客观条件进行新的整合和加工,以促成事物发生质的变化,直至产生新的事物.推进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党政相关部署和要求的转化.这种转化主要包括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青少年听得懂、易接受的语言;准确把握青少年的特点,为因材施教、分层推进奠定基础;整合现有资源,为转化提供厚实的基础;构建具体有效的转化载体.转化的载体主要包括活动、项目、机制等.实现转化是一项艰难的事业,需要不断优化社会环境,拉近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为转化创设良好的条件;需要人们不断强化转化的意识,甘于“虚”功“实”做;也需要通过发挥专家队伍的力量,同时集中和吸纳民间的智慧,以不断提升转化能力.

  • 标签: 核心价值观 教育 转化
  • 简介:尊重劳动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是最基础的核心主张,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非社会主义形态的根本本质特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根源,也是人的价值与尊严的根源。在劳动中每个人各尽所能地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并建立人与人的关系。这既是劳动中的平等,又是合理差异的存在根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是要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劳动,也即是自由的劳动。这种劳动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主要的是超越了生存需要。劳动更多地应该实现人的价值,展现人追求真正自由的本质力量。与社会主义其他核心主张相比较,尊重劳动具有根基地位。以劳动为根基的社会主义核心主张包含自由、平等、博爱等符合人类进步观的先进价值观念于其中,并高于这些以往的文化价值观念形态,是更高形态的价值系统。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主张 尊重劳动 自由 平等 人的价值与尊严
  • 简介: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教育方式陈旧、教育方法落后,教育内容单一、更新不及时、教育效果差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创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而高校共青团在了解青年特点、调动青年能动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组织优势和创新优势,这些优势可以使高校共青团工作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 标签: 共青团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为广大民众所认同,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成为广大民众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青年是广大民众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最具活力的群体,然而,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不尽如人意。要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心目中的认同心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桥梁功能,将青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移植到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中,以此推动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的建设。

  • 标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机制
  • 简介: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崛起,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社交媒体在青年学生中迅速普及,数字化平台作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观点的信息场域,也成为大学生阅读的重要手段。数字化阅读具有高效便捷、精准到达、即时传播等优势,但数字化阅读碎片化、感性化和娱乐化的特点也给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目标,培养大学生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的精神内涵;充分利用先进数字技术的联通性、互动性的优势,是应对冲击促进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的应对之策。

  • 标签: 数字化阅读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简介: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本身具有极端的重要性,所以培育青年人的核心价值观之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培育青年人的核心价值观须以劳动幸福观为根基。劳动幸福观的价值意蕴是要尊重劳动,倡导幸福劳动。尊重劳动才是真正地尊重人。人只有得到尊重,才会有幸福感。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展现本质的唯一方式,是人的幸福之唯一源泉。判断幸福与否的标准正在于劳动是否得到应有的尊重,以及异化劳动是否得到克服。必须将尊重劳动和幸福劳动作为最核心的观念予以强调,并以此来培育青年人的核心价值观,这无非是要达到让所有非异化劳动均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承认,并在劳动中体验真正的幸福。

  • 标签: 劳动幸福观 尊重劳动 核心价值观 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