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3 个结果
  • 简介:在西方法律传统演变中,法律信仰转型是伴随着人主体性凸显而发生。基督教理论承认人有限自由意志,在上帝之下,君主必须服从神法和以神法为依据法律,个人意志可以高于君权,由此形成了神权保护民权、对抗王权局面。在自然法理论中,自由意志被理性所取代,人依赖理性就可以制定出符合神法和自然法世俗法。理性主义则认为,人不再需要神帮助,仅凭理性命令就可以制定出符合理性本身法律,获得对法律信仰。西方法律信仰转型经历了从自由意志到理性主义演变历程。当代中国法律信仰基础是理性主义,将“公平”、“正义”等法治观念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对处于目前文化境遇中中国人来说是必然选择。

  • 标签: 法律信仰 主体性 自由意志 自然法 理性主义
  • 简介:针对本质模态主义解释,范恩发展了一个著名论证来反驳它。范恩试图证明,成为必然属性是成为本质属性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通过对范恩论证给出新分析,文章将表明,范恩反例都建立在"对象反身性"属性构造上,其论证贯穿着"同一性本质"和"识别性本质"混淆,从而其针对模态主义解释挑战是不成立

  • 标签: 范恩 本质 模态主义 对象反身性
  • 简介:本文通过对审美主体和伦理主体比较研究揭示了个体存在伦理层面的含义.首先考察了老庄和海德格尔后现代宗教式主体和儒家形而上宗教主体,以及儒家就伦理问题对于老庄挑战.结论是他们都缺乏把他者生存作为自己绝对责任伦理含义,因而是审美主体.其次,通过对于环境主体和伦理主体及审美主体关系讨论,阐释了这样一个哲学基本问题:伦理存在必须以有限性存在为前提;而后者只是一个哲学抽象.片面地强调人有限性(尼采),片面强调有限存在与超越者关系(老庄和海德格尔),或否认人有限性,这些观点都忽略了人在这个世界上伦理责任.后现代伦理学是指我,作为一个个体(me),对于他者一切负有不可推卸责任.

  • 标签: 审美主体 伦理主体 环境主体 有限性 责任
  • 简介:百年以来,中国数代知识分子一直希望在实现中华民族求存图强现代化事业中,能够顺利地实现西方文化资源本土化,或者说是将中国本土文化资源现代化。从“中体西用”到“以日为师”或“以俄为师”,再到“西体中用”,中国思想家们在这百年里进行了

  • 标签: 儒家 思想资源 现代意义 伦理精神 政治思想 生命智慧
  • 简介:<正>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活动过程。在认识过程中,主体生理、心理等各种因素必然要发生各自作用。研究这些因素对人认识活动影响,是认识论不容忽视任务。本文试探讨“意志”对主体认识影响。

  • 标签: 认识活动 意志力量 认识过程 主体认识 意志努力 活动过程
  • 简介:<正>什么是实现个人自由正确途径呢?黑格尔认为:自由是对必然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对必然认识和对世界改造。黑格尔回答是基本正确。因为自由的确是在它内部机制中,在同必然相互关系中实现。但是,只有马克思主义回答才更为完全、更为科学。因为自由机制运行、自由真正实现,并不只是对必然认识,而且是一种社会实践;不只是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社会实践 内部机制 个人自由 正确处理 纪律
  • 简介:<正>系统哲学(SystemsPhilosophy)或系统思想(SystemsThinking)、系统世界观(SystemicworldView)等,指的是一个研究领域,它目前还是一般系统论(GeneralSystemTheory)一个组成部分,还没有从一般系统论中最后分化出来,因此从世界上一些著名系统科学著作中,我们很难严格区分那一些是专门系统哲学著作,那一些是专门一般系统论著作。例如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就带有很浓

  • 标签: 世界观 一般系统论 研究领域 心理学 系统哲学 历史背景
  • 简介:<正>在各种价值关系中,不仅存在着物对于人价值关系,即物对人效用关系;也存在着人与其自身价值关系,即人对其自身效用关系。在人与物价值关系中,人是价值主体,物是价值客体。而在人与其自身价值关系中,主体与客体则聚于一体,人既是价值主体,也是价值客体。人与其自身价值关系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即社会主体、群体主

  • 标签: 人类社会 社会活动 负价值 效用 被统治阶级 价值关系
  • 简介:在为辩证法确立根基意义上,实践辩证法概念是清晰,但是在以下两个方面它又呈现出模糊状态一是实践辩证法思想史定位不清,二是实践辩证法思想特质界定不清.基于此,我们提出从实践哲学视角阐释辩证法议题.一方面,在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比较视域中,揭示其思想脉络,勾勒其学术纹理;另一方面,通过辨析实践哲学与实践理性、实践智慧、实践等概念区别及其与辩证法关系,进而揭示其思想特质和当代价值,从而进一步获得对实践辩证法清晰印象.

  • 标签: 实践哲学 辩证法 实践辩证法
  • 简介:本文从“事实、符号与意义”角度,描述了“直躬证父”故事在中国早期经典文本中变化。它从一个客观存在故事梗概,发展出多样叙事方式,从这多样叙述方式中生发出不同思想原则。对这一变化描述,就是进入古典思维世界过程。

  • 标签: 直躬证父 故事 思想史
  • 简介:针对晚明理学发展困境和危机,黄道周主张调停朱陆、会通朱王来弥合理学内部冲突,以期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整合为统一思想体系。他认为朱陆两家学旨本同,咸归于孔孟之道,尊德性与道问学虽有差异,但应兼重两者。他提出不同于朱子圣学传递谱系,认为阳明之学也是承续孔孟圣贤学统嫡亲之系。对阳明后学流弊,黄道周不遗余力地进行批判,主张以周孔《六经》之学救正当时思想界空疏、荡越之风,希冀以经典文献为根本,重建理学学理根基。

  • 标签: 黄道周 朱陆之辩 阳明之学 阳明后学
  • 简介:<正>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理论预言与实验观察结果相一致,就证实了理论;科学理论预言与实验观察结果不一致,或者相悖,就否证了理论。这种观点是过于简单化,实质上是错误。它没有了解科学理论检验结构及其复杂性。为了检验一种科学理论,就必须导出种种可与观察经验相比较预言(用科学方法论术话来说,称作“检验蕴涵”),然后,拿这个预言与实验观察相比较,看它们是

  • 标签: 辅助假说 爱因斯坦 科学理论 逻辑 商务印书馆 不相容
  • 简介:本文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例介绍了MEGA2即历史上第二次启动马恩全集历史考证版编纂工作和特征。作者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差异,以及马克思研究工作方式开放性,是MEGA2这一历史考证版力图展现两个重点,这一全集版本将开启通向马克思与恩格斯及其浩瀚著作新入口。文章主体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资本论》及其手稿写作过程为例考察了马克思工作方式,即他在研究写作中体现出作为修改者和收集者特征;第二部分以MEGA2中《资本论》及其手稿编纂为例,介绍了这一历史考证版是如何展现马克思工作方式,以及作者马克思和编者恩格斯之间差异;第三部分介绍了目前网络空间里MEGA2发布情况。(摘要为译者补充)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历史考证版 MEGA2 资本论及其手稿 马克思 恩格斯
  • 简介:伊安·巴伯认为科学和哲学为伦理学提供了重要基础。一方面,虽然科学不能为推导出伦理原则提供一个自给自足基础,但科学对伦理学有着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哲学中功利主义原则及公正、自由等概念,使我们能够澄清评价选择伦理原则。

  • 标签: 科学内在价值 进化论 功利主义 公正 自由
  • 简介:西方文明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著称于世,其之所以能够延续数千年仍然保持着生机和活力根源,乃在于在其诞生之初希腊哲学就形成了影响整个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同时这一传统更经历了历久发展而成就了整个民族核心价值观念,正是这些缘由使得西方文明将古希腊作为自己精神家园,历久弥新。

  • 标签: 希腊哲学 西方文明 精神家园
  • 简介:作为整部《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传统注疏都关注于“学”字,而且以“记诵或诵习传统经典”来界定其内容。这一传统诠释路径遮蔽了“学而时习”真意。其实,“学”作为“觉或悟”、“习”作为“行”,从注目于“行”本身角度,“学而时习”首要意蕴在于强调了人自身源初行动与对此行动之主体性觉悟统一:一方面是不问断行动中觉悟,一方面是觉悟着不间断行动之展开。这一源初状态及其后续展开,具有一种不可诘问源初肯定性,所以为深沉而内在“悦”;后文朋友相与之外在乐、一般他者不知无动于衷(不愠),就是在一种递减意义上昭示“学而时习”这一奠基意义。如此,它奠定着整个《论语》哲学或孔子哲学基石。

  • 标签: 孔子 《论语》首章 学而时习 觉-悟
  • 简介:哲人多种面相是其政治哲学之所以复杂深层原因,该文以孔子与《论语》中四类人关系为线索,通过分析孔子对四类人看法以及自己与他们关系定位,旨在呈现孔子在其中所表现出来多重面相,并由此进而把握孔子式哲人与政治关系。

  • 标签: 哲人 孔子 政治哲学
  • 简介:孟学研究是近代西方儒学研究中长盛不衰课题。数十年来,西方哲学界在这一领域所积累资料已非常可观。其中安乐哲观点具有代表性,他研究侧重于从中、西方文化价值背景差异来看待中国哲学问题。在孟学研究中,他打破了传统的人性概念,将孟子之性置于一种动态过程中进行讨论,认为"性"是一种有赖于特定条件文化产物,是个人通过文化修养所获得成就。这种从文化学意义上来解释孟子之性方法,有利于挖掘孟子人性论文化价值,对进一步探讨孟学中创生力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以安乐哲孟学思想发展为主线进行研究,可以清晰认识上个世纪中期以来的人性论研究发展走向,也可以梳理近年来关于孟子人性论研究学术成果。

  • 标签: 孟子 人性 安乐哲 中西哲学比较
  • 简介:《通过孔子而思》是郝大维与安乐哲较早期著作,作者基于对中国哲学“情境本体论”判断,以概念关联建构方式,将“义”置于孔子思想核心地位,阐发孔子思想创新性,并将孔子教育方式定义为“唤起式教育”。其诠释逻辑理路有哲学思考魅力,也面临诸多质疑“义”在孔子思想中是否为核心概念?创新性是否为孔子思想最重要特性?创造性诠释限度与意义何在?美国汉学家诠释为我们理解儒学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新思考。

  • 标签: 安乐哲 创新 唤起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