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华夏民族早期聚族而居的农耕生活方式促使了礼文化的产生。礼是身体生命活动的模式化。礼包括了习俗信仰、人生教育、制度规范等丰富的含义。实际上,人在进行思维、意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前必须有品尝、触摸、嗅闻等一系列身体感知,而礼则是对身体活动的整合。礼强调切身体验和具象思维。与传统西方文明灵肉区分导致的意识哲学不同,礼乐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哲学以灵肉、天人的合一特征。这种灵肉合一的行动思维与法国现象学家梅洛·庞蒂开始的身体现象学非常吻合。借鉴身体现象学方法考察礼仪所蕴含的身体思维特征,意在发现传统思维所具有的现代价值。中国人在改革开放以来显示的动态、整体、辩证的身体思维方式在今天对全人类都有参考、借鉴的价值。

  • 标签: 身体思维 礼文化 身体现象学 知觉的身体场
  • 简介:礼乐文化起源于上古,完善于周代,从原始的祭祀活动逐渐拓展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经历了从礼器到礼制、从礼仪到礼义、从礼治到礼教的发展过程,其形式逐渐丰富,其内涵逐渐深化,其社会功能也逐渐由外而内,从注重外在的规范性到越来越强调内心的认同感,成为维系封建社会统治的重要方式和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研究礼乐文化建构的基本进程,阐发其推衍的内在逻辑,对于深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礼器礼制 礼仪 礼义 礼治 礼教
  • 简介:音乐是构成中国古代文化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在原始社会时期,先民们对音乐的审美意识更注重在宗教礼仪活动中对祖宗神的自然崇拜。随着历史的发展,加之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俗变迁等的影响,礼乐也有了不同的内涵,审美意识留下了时代的印痕并有显著的差异。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初步奠定了我国音乐美学的思想体系,在音乐艺术的创作中更加重视思想感情的表达,从而对我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古代音乐 礼乐 审美意识 理性化
  • 简介:宴饮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周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描写君臣上下、同宗近族、亲朋好友之间觥筹交错、宴饮欢聚,表现贵族的威仪礼节,体现宗族和睦友好,有利于周王室进一步维护自己的统治。通过对宴饮诗中所表现的内容、气氛和宾主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周代礼乐社会的兴衰变迁。

  • 标签: 诗经 宴饮诗 礼乐社会 兴衰变迁
  • 简介:礼和乐作为华夏文明传播的两种符号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礼和乐地位是等同的,它们需要相互协调,合作运转。礼要有乐配合,乐要有礼引导,二者在协同运作中准确而有效地传递着'仁义'等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而传播和践行礼乐协同所传递的这些核心思想的关键在于人,因此礼乐协同运作中突出了对人的情感(尤其是道德情感)诉求,通过对个体情感的激发,以促进人际间情感的互动,进而在礼乐协同的规范和引导下实现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的灌输和内化,达到对人的教化,塑造一个具有德性的人格,由此展现礼乐协同的情感传播特质和内在运作机制。更为重要的是,礼乐协同以情感媒介将社会各阶层凝聚在一起,传承中华文化,实现社会大众的情感共鸣,构筑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推进华夏文明传播的实践,展现特殊的社会功能。礼乐协同是华夏文明传播的一种范式,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彰显了华夏文明的可沟通性和开放包容的品质。

  • 标签: 礼乐协同 华夏文明 传播范式 情感传播 思想灌输
  • 简介:十国时期是传统礼乐制度全面进入南方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整个南方社会礼乐文教意识水平普遍上升的时期.本文以十国时期南方政权中礼乐制度的建立和推行为线索,从礼乐制度与南方民间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地域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探讨传统礼乐制度的南移在南方社会文化崛起中的深远意义.

  • 标签: 十国文化 礼乐制度 融合 冲突 共振
  • 简介:摘要:“四元综合”音乐教育理念的基本观点是“以审美和创造音乐教育的主体,以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母语和实施班级课堂,综合运用,整合发展,同时体现音乐学科综合发展,重视艺术学科的整体性与关联性,“四元素”与当前国际国内在课程领域所看重的学生“核心素养”,特别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高度契合。“四元综合”是以不同的标准约束学生,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本文在简要分析“四元综合”训初中“新礼乐”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提出一些文化建设策略。

  • 标签: 初中教育 美术学科 四元综合 “三楽”与艺术结合
  • 简介:前仰韶时期的乐舞遗存仅作为日常生活用品,至仰韶时代晚期陶鼓乐器已为少数权力阶层拥有,龙山时代以鼓磬组合特征的乐舞遗存标志中国礼乐文明的基本形成。

  • 标签: 音乐 礼乐文明 中国 乐舞遗存 乐器 图像
  • 简介:摘要:儒家思想重视教化,讲求以诗和乐的方式对人心加以正确的导向作用,从而使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言行举止都能最大限度的接近于“天”。在儒家思想看来,所谓“天”,乃是含有封建道德律在内的“天理”。使人心符合于天理,便是要使人心符合封建道德律的要求。乐由心生,音乐与人的内心情感相一致,故而音乐对人心的好恶有着极大的引导作用。所谓乐便是要以音乐对人心加以教化,使人符合“天理”,最终成为有大德的圣人。《乐记》作为的儒家的一大经典著作,它总结了前代儒家思想的教化思想,将之加以丰富并系统化。本文即是对《乐记》中的这一对人心的教化思想的浅析。

  • 标签: 儒家 天理 教化 人心
  • 简介:摘要: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我国吸收了一些西方文化,包括文化、科技和艺术等,音乐是文化层面的一部分,在西方音乐的影响下,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受到冲击。尤其是新生代小学生对传统礼乐文化认识不足。对此,小学音乐教师还需认识到培养学生礼乐文化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礼乐文化,积极主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使其能够得到继承与发扬。本文对小学音乐中的礼乐文化教学展开探究,以期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提供实践帮助。基于此,本文章对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礼乐文化教学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 标签: 小学音乐 礼乐文化 教学策略
  • 简介:摘要: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我国吸收了一些西方文化,包括文化、科技和艺术等,音乐是文化层面的一部分,在西方音乐的影响下,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受到冲击。尤其是新生代小学生对传统礼乐文化认识不足。对此,小学音乐教师还需认识到培养学生礼乐文化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礼乐文化,积极主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使其能够得到继承与发扬。本文对小学音乐中的礼乐文化教学展开探究,以期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提供实践帮助。

  • 标签: 小学音乐 礼乐文化 实践教学
  • 简介: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变得越发重要,为了在现阶段的教育背景下实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音乐教师应当注重礼乐文化的教育,研究礼乐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探索礼乐文化的有效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审美水平,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礼乐文化的内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将围绕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礼乐文化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

  • 标签: 小学音乐,礼乐文化,教学策略
  • 简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许多儿童,包括有天赋的孩子,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造成这种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校内的评估方式使他们无法以最佳的方式进行学习和表现。

  • 标签: 智力 程序 教育工作者 评估方式 教学方式 原因
  • 简介:以往的知识,我们不妨称之为"固态知识"。"固态知识"以传统的工具书作为载体,更多的具备存储功能而不是传输功能。在教授环节,教师注重的是对知识点"精耕细作"式的灌输,讲究的是对重难点的把握与解决。这样教出的学生很可能是"知识精加工型"人才,重在知识点的覆盖和掌握,学习的逻辑性强,但知识的转化效率较低。

  • 标签: 加工型 传输功能 存储功能 数学书 数学问题 数形结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探究教学积极创设合作、交流、对话的学习环境,既展现学生的主体力量,强调人的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又具有社会性、交互性和共生性,强调创造的意义和价值,强调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责任和义务。

  • 标签: 探究教学 创新 合作与交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刘华贵(湖北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科规划办):在学校场景,学生核心素养的真正培育者是教师。这需要教师熟练掌握与学生发展相关的知识、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多种评价策略,并能洞察学生的学习类型。核心素养虽然指向的是学生,但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学校的管理者和课堂教学的实践者。

  • 标签: 素养 学科教学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学生发展 教学策略 评价策略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