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免疫吸附疗法是一种基于亲和原理的血液净化程序。通过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提取患者的血液,在血液中加入抗凝剂,然后通过过滤器分离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泵将分离的血浆输送到吸附剂中,通过吸附柱上具有高亲和力的物质去除致病因素。最后,将纯化的血浆和红细胞成分返回给患者。与血浆置换术相比,血浆置换术最大的优点是不需要补充外源性血浆或血液成分,从而有效避免血源性疾病或过敏反应,安全性更高。目前,该疗法已被用于多种免疫性疾病。

  • 标签: 免疫吸附疗法 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 分析研究
  • 简介:摘要:免疫吸附疗法是一种基于亲和原理的血液净化程序。通过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提取患者的血液,在血液中加入抗凝剂,然后通过过滤器分离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泵将分离的血浆输送到吸附剂中,通过吸附柱上具有高亲和力的物质去除致病因素。最后,将纯化的血浆和红细胞成分返回给患者。与血浆置换术相比,血浆置换术最大的优点是不需要补充外源性血浆或血液成分,从而有效避免血源性疾病或过敏反应,安全性更高。目前,该疗法已被用于多种免疫性疾病。

  • 标签: 免疫吸附疗法 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 分析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甘肃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夏河、碌曲县鼠疫主要宿主动物耶尔森菌感染状况,为探索该疫源地鼠疫流行状态提供依据。方法2014 - 2018年,现场采集20世纪50 - 60年代鼠疫活跃疫源地甘肃夏河、碌曲县鼠疫主要宿主动物肠回盲部及内容物、咽拭子(或舌根部)、血液样本,分别进行耶尔森菌分离、毒力测定及鼠疫耶尔森菌F1抗体检测。结果958份回盲部及内容物样本检出24株耶尔森菌,检菌率为2.51%,分别为13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a,Y.e)、1株克氏耶尔森菌(Yersinia kristensenii,Y.k)、2株弗氏/中间耶尔森菌(Yersinia frederiksenii/intermedia,Y.f/i)、6株中间耶尔森菌(Yersinia intermedia,Y.i)、1株奥氏耶尔森菌(Yersinia aldouae,Y.a)、1株Yersinia massiliensis(Y.m)。958份咽拭子(或舌根部)样本检出19株耶尔森菌,检菌率为1.98%,分别为8株Y.e、1株假结核耶尔森菌(Yersinia pseudotuberculosis,Y.p)、4株Y.k、1株Y.f/i、4株Y.i、1株Yersinia ruckeri(Y.r)。检出的21株Y.e均没有致病性,毒力型别有ail-ystA-ystB+yadA-virF-rfbc-、ail-ystA-ystB-yadA-virF-rfbc-两种,分别占9.52%(2/21)、90.48%(19/21)。1 079份血清样本F1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夏河、碌曲县鼠疫主要宿主动物咽部及肠道内广泛存在耶尔森菌群,检出的Y.e均为非致病性菌株。本次调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在宿主动物和其生存环境中如何保存提供了线索。

  • 标签: 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 致病性耶尔森菌 调查分析
  • 简介:摘要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近些年才发现的一类具有独特闭合环状结构的非编码RNA,由前体mRNA反向剪接产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circRNA具备多样化的生物学功能,例如吸附微小RNA、影响RNA线性剪接和作为翻译的模板等,其表达及功能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在介绍circRNA的生物学属性和功能的基础之上,综述了病毒和宿主编码circRNA的表达与功能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理解病毒与宿主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提供新的视角。

  • 标签: 环状RNA(circRNA) 病毒 感染
  • 简介:摘要铜绿假单胞菌是最常见的烧伤感染创面病原菌,它能够编码多种毒力因子,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可导致预后差、病死率高。为了研究对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新方法,研究者们观察了其噬菌体与宿主之间广泛的相互作用。噬菌体通过多种机制影响甚至主导宿主细菌的结构、运动、代谢,促进宿主进化,也是影响宿主环境适应性和致病性的重要因素。该文分别从单细胞水平和群体水平对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综述。了解这些相互作用可为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的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未来研发抗菌制剂以及指导烧伤感染治疗提供基础。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细菌噬菌体 宿主与病原体相互作用 烧伤 感染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1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受者,根据该受者多器官功能受损表现,结合皮肤病理活检报告、血液供者来源游离DNA检测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相关性蛋白因子等检测,诊断aGVHD,并给予相应预防感染、抑制淋巴细胞增殖、抗炎等治疗。该受者治疗效果不佳,最终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本病例提示aGVHD在实体器官移植中发生率低,但风险极高,需早期干预治疗。

  • 标签: 胰肾联合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免疫抑制
  • 简介:目的了解梅河口市流行性出血热宿主动物的种群分布是做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的基础.2004年,在坚持长年进行鼠情监测的同时又开展了多种生境的调查.方法采用夹夜法.结果布有效夹1140只,捕鼠111只,鼠密度9.74%.鼠种隶属2科5种.家栖鼠以褐家鼠为优势种,野栖鼠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结论流行性出血热具有多宿主特点为今后在宿主动物控制环节上对流行性出血热的防制提供防制重点.

  • 标签: 流行性出血热 宿主动物 监测
  • 简介:在抗生素选择压力等因素影响下,全球细菌耐药情况日益严峻。作为主要的临床耐药菌之一,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快速增长趋势。因此,在抗生素以外寻求其它MRSA感染的防治措施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对机体免疫状态与MRSA的关系、尤其是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数量和功能在抗MRSA感染中的作用进行系统回顾,探索临床可能的、以免疫调节为目标的、针对MRSA感染的有效预防与治疗措施。

  • 标签: MRSA 宿主 免疫
  • 简介:本研究应用雷公藤多甙防治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对受致死量照射的C57BL/6受鼠,注入供鼠BABC/c骨髓与脾淋巴细胞的混合液,并给予雷公藤多甙、环孢素A、甲氨蝶呤处理。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T淋巴细胞、黏附分子、细胞因子。结果表明:所有异基因对照组小鼠,在30天内死于aGVHD,而雷公藤多甙组(19/21)、环孢素A+甲氨蝶呤组(13/21)和雷公藤多甙+环孢素A组(17/21)的大部分小鼠存活时间超过了30天,并没有明显的aGVHD症状表现。雷公藤多甙、环孢素A、甲氨蝶呤可明显降低皮肤、肺组织CD3^+、CD4^+、CD8^+、CD11a^+、CD18^+细胞(P〈0.05)和脾组织CD3^+,CD4^+,CD8^+,CD4^+CD11a^+,CD4^+CD18^+。CD8^+CD11a^+,CD8^+CD18^+细胞(P〈0.05)。而小肠组织CD3^+、CD4^+、CD8^+细胞变化不明显(P〉0.05)。同时,雷公藤多甙可降低受鼠血清中IL-2、TNFα浓度和脾组织IL-2、TNFα的mRNA的表达(P〈0.05);上调血清中IL-10的水平(P〈0.05)。但对IL-4的作用不显著(P〉0.05)。结论:雷公藤多甙具有明显抗aGVHD作用并同时保留抗白血病效应,其作用机制与调节促炎/抑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和黏附分子的表达,以及抑制T淋巴细胞作用有关。

  • 标签: 雷公藤多甙 移植物抗宿主病 T淋巴细胞 黏附分子 细胞因子
  • 简介:寿宁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鹫峰山脉东麓,境内山峦起伏,海拔多在700~1000m,是我省高山地区县之一.坑底乡杨梅州村位于闽浙交界,生态环境保护完好,为我县边远偏僻的生态旅游长廊.野猫、野猪、麂等野生动物时常出没于村边野外,为肺吸虫病的传播和流行创造了有力条件.该村曾有多个病例发生(李友松等,1987),为此我们对该村肺吸虫病第1、2中间宿主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中间宿主 寿宁县 梅州 生态环境保护 肺吸虫病 生态旅游
  • 简介:摘要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转录本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的不具备蛋白质编码能力或仅具备有限的蛋白质编码能力的RNA分子,其广泛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核内小RNA宿主基因14(small nucleolar RNA host gene 14,SNHG14)是一种新发现的lncRNA,在诸多人类肿瘤中呈现异常表达,对肿瘤的增殖、侵袭转移、耐药等恶性生物学行为起到调控作用,与患者的淋巴侵袭和肿瘤大小等密切相关,并可作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 简介: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时Th细胞亚群的数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观察了23例allo-HSCT患者aGVHD的发病情况,aGVHD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对部分病例进行了皮肤活检,取得病理学依据。移植前后定期采集23例患者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Th细胞亚群Th1、Th2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表明:23例患者8例发生了aGVHD,其中3例Ⅰ度,2例Ⅱ度,3例Ⅲ度aGVHD,15例未发生aGVHD。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发生aGVHD患者的Th1细胞量明显高于未发生aGVHD患者(p〈0.01),Ⅱ-Ⅲ度aGVHD患者Th1细胞的IFN-γ表达明显高于未发生aGVHD患者(p〈0.01),而Th2细胞的IL-4表达明显低于未发生aGVHD患者,动态观察发现在aGVHD发生前和发生后未治疗的患者Th1细胞明显增高,治疗后明显下降,而未发生aGVHD的患者移植前后Th1细胞量变化不大。结论:发生aGVHD患者Th1细胞明显增多,且这种增多与aGVHD有关。因此,移植后早期动态监测Th细胞亚群Th1量的变化有助于aGVHD的诊治。

  • 标签: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TH1细胞 TH2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供者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探讨利用imDC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Ak健康供者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采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4联合培养4d,诱导其分化成imDC;培养7d,分化成mDC。并通过倒置显微镜和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采用MLR方法,构建GVHD发生机制的模型,比较供者imDC和mDC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1)培养4天后细胞具有典型的imDC特征,CDla、CD83和双抗分别表达为55.79%、64、67%和46、67%,成熟标志CD83表达较低;培养7天后具有典型mDC特征,CDla、CD83和双抗表达分别为61.56%、82.40%和64.12%,成熟标志CD83表达较高。(2)MLR法共孵育72小时后,加入CCK-8检测OD值,imDC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能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SI〈1.00);mDC组与对照组、imDC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能够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SI〉2.00)。结论:供者imDC能够诱导自体T细胞低反应,有望用来防治GVHD。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阻断疗法 移植物抗宿主病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呼吸学科肺隐球菌病的诊疗现状,完善对HIV阴性肺隐球菌病临床特征的认识。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性队列研究设计,通过涂片培养、抗原检测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病原学诊断方法,在22家参研单位呼吸科普通病房和呼吸重症监护室筛检肺隐球菌病,连续纳入研究期间收治的所有HIV阴性肺隐球菌病病例,采集并分析主要临床资料。结果共入选肺隐球菌病患者457例,其中播散性感染占3.28%(15/457),病死率0.88%(4/457),主要的诊断依据为组织标本病理检查的阳性结果(74.40%,340/457)和隐球菌抗原检测的阳性结果(37.64%,172/457)。肺隐球菌病占同时期呼吸科住院患者总人数的2.04‰(457/223 748),华南地区、华东地区该比例最高;70.24%(321/457)的患者不合并任何基础疾病,87.75%(401/457)的患者无已知免疫缺陷;咳嗽、咳痰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25.16%(115/457)的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在影像表现方面,肺内多发病变多于孤立病变,胸膜下病变多于肺门周围或内中带病变,形态上则以直径1~5 cm的中等大小结节和直径3 mm~1 cm的小结节最为常见。血清隐球菌抗原的敏感率为71.99%(203/282), 抗原阳性患者在基础免疫状态、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以及感染类型等方面均有别于抗原阴性患者。免疫缺陷患者在临床症状和体征、感染相关炎症指标水平、影像学特点、血清隐球菌抗原阳性率以及预后等方面有别于非免疫缺陷患者。结论我国HIV阴性肺隐球菌病多数无合并基础疾病或免疫缺陷,总体预后良好,但临床类型多样,临床表现和影像表现复杂多变,早期诊断难度较大。

  • 标签: 肺隐球菌病 临床特征 诊断 治疗 预后
  • 作者: 綦辉 申晨 李颖佳 申阿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5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河北省儿童医院感染科,石家庄 050010
  • 简介:摘要结核病(TB)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致死性疾病。异烟肼(INH)是TB治疗的重要一线药物,但其可引发肝损伤甚至肝衰竭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目前,研究者认为INH的代谢产物、氧化应激反应失衡及免疫反应紊乱是INH致肝损伤的重要原因,相关基因多态性与INH致肝损伤密切相关。现就INH代谢酶、氧化应激反应及免疫反应相关基因的多态性与INH致肝损伤的相关性进行阐述,旨在提高对INH致肝损伤的认识,探讨其防治新方向。

  • 标签: 异烟肼致肝损伤 基因多态性 药物代谢酶 氧化应激反应 免疫反应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机体免疫系统具有控制肿瘤发生发展的功能,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可造成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造成恶性增殖。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包括手术、放化疗、生物治疗等。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的发展,生物治疗成为肿瘤治疗的全新治疗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包括肿瘤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极具前景。

  • 标签: 肿瘤 免疫治疗 树突状细胞 基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