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9 个结果
  • 简介:作为一种新的批评话语资源,性别研究主要致力于通过分析性别与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揭示性别意识怎样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力量支配、引导人们的日常思维习惯与思想意识。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深入发展,一向被认为是中性的或无性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因性别视角的介入而变得复杂起来。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不仅要考虑如何体现原文的性别特征,还要考虑作者的性别特征,考虑作者的性别、创作心理、原文读者和目的语读者对性别问题接受心理的差异、目的语文化系统中与性别有关的价值观念等等。而译者自身的性别特征也是无法回避的影响因素。”译者必须从性别的角度来研究并真实再现原作的性别特征,以达到对原文忠实的要求与标准。

  • 标签: 译者 双性同体 性意识 闺怨诗 性别研究 性别特征
  • 简介:由唐入宋,重建成圣工夫成为儒家主要问题,旧有的《中庸》诠释范式已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李翱作《复性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回应,但未形成新的《中庸》诠释范式。北宋契嵩禅师依据佛教如来藏系思想,将佛教本体论思维模式纳入《中庸》,形成了以中庸之体、用、境为内容的《中庸》新范式。这一新范式正式回应了重建成圣工夫的问题,即中庸之体是重建成圣工夫的本体依据,中庸之用是重建成圣工夫的经验依据,中庸之境是重建成圣工夫的最终效果。

  • 标签: 契嵩 范式 中庸之体 中庸之用 中庸之境
  • 简介:戏曲是融时间性与空间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中国戏曲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艺术创造的结晶,它以一种综合的表现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这种综合的表现形式,与中国古代“乐”的泛称较为契合。中国古代的“乐”是一个“综合概念”、或者说是一个“集合概念”,即诗、乐(音乐)、舞三者相结合,是音乐及其延伸意义的泛称。中国戏曲的唱念、器乐及做打,并不是各自独立毫无联系的,而是相互融入、

  • 标签: 音乐形态 音乐记忆 采茶戏 中国戏曲 曲牌 客家
  • 简介:海丝特和安东妮亚分别是霍桑《红字》和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妮亚》的女主人公,在各自生活的男权社会,她们的女性主义意识都经历了从萌芽到觉醒、从觉醒到成熟这一转变的历程。对她们成长经历的对比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深刻地体会在女主人公所生活的美国社会,女性在男权社会夹缝中的生存状况。

  • 标签: 海丝特 安东妮亚 女性主义
  • 简介:破坏和发现:现代汉语诗歌语言意识的觉醒及其实验○张福贵白玮“朦胧诗”后的诗歌创作以巨大的先锋意识对传统的语法规范和权威话语发出了严厉的背叛,后新时期诗歌的这种对规范的析解与颠覆无疑形成了现代汉语自身发展的一大文化奇观,它的突破与发现无疑又给现代汉语诗...

  • 标签: 诗歌语言 现代汉语 语言意识 “朦胧诗” 诗歌创作 “口语化”
  • 简介: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一门传统艺术,有着逾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其制作初衷仅为实用之信物,然其“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内中所蕴含的高超技艺和艺术性又使其自然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在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三次辉煌的艺术高峰,分别是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包括魏晋南北朝)和明清时期,这三个时期的玺印作品成为后人宗法和研习的最佳楷模。特别是战国时期的玺印,其风格强烈,印面形式构成丰富多变,最具形式美。当代,篆刻“艺术创作”的观念深入人心,战国玺印遂被印人们奉为艺术之宝库,从中汲取无尽的给养。它之所以富有如此的艺术魅力,一方面与当时“文字异形”的时代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制作者高超的空间构成能力与形式意识。本文主要就战国古玺这两方面的特点做一论述。

  • 标签: 战国古玺 形式美 形式意识 空间构成 字法造型
  • 简介:在当前初中阶段化学学科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实验教学中如何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并且掌握安全的操作规范,这是我们在展开教学中所必须要考虑和关注的一方面内容。本文就结合初中化学“基础实验”教学,分析和探讨了如何对安全意识进行渗透。

  • 标签: 初中化学 “基础实验”教学 安全意识
  • 简介:自上世纪30年代至今,我国民族音乐研究已走过了三个阶段80多年历程,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延安吕骥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和重庆国立音专“山歌社”为代表的第一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集体编著的《民族音乐学概论》为代表的第二阶段以及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以“南京会议”为起始标志的第三阶段。从方法论和价值观上看,第一、二两个阶段的研究是“在大量搜集整理我国民间音乐作品的基础上,用西方音乐理论对这些作品进行形态学的分析,从而达到为音乐创作服务和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方式”。第三个阶段由于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高厚永教授为首的一批音乐学者首先提出了“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概念,所以可以称之为“民族音乐学的方式”。

  • 标签: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民族音乐研究 民族音乐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学科意识 民间音乐作品
  • 简介:中国电影作为文化软实力、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在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中国梦”的价值理念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下电影市场中,中国电影在以“中国梦”为纲领,形塑、建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时存在诸多困境,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中国电影应该塑造好普通人的形象,立足于现实,用叙事文本诠释大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及问题,将社会现实与观众的期待视野相缝合,融入民族文化意识,最终在主流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心理需求以及电影叙事三者之间建立互动,使电影既完成对个体的意识形态询唤,又实现个人欲望的想象性满足,成为迈向民族复兴之路的文化符号。

  • 标签: 文化意识 电影叙事 核心价值 中国梦
  • 简介:《杰·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托马斯·艾略特早期诗歌中的重要作品。本文拟从时间和意识两个哲学范畴分析这首诗歌深刻的哲学内涵及诗歌主题,通过分析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的交叉运用、客体意识与主体意识的并置,管窥艾略特的哲学观对理解其诗歌的作用。

  • 标签: 时间 意识 《杰·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艾略特诗歌研究
  • 简介:英国学者西蒙·沙玛说:“风景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自然;它是投射于木、水、石之上的想象建构。”也就是说,所有的风景都是有意识的,特别是对诗歌而言。诗人沉浸于观看,在一个特定的位置获得对风景的感知和控制,从而让风景得以成型,这意味着以某种秩序建构一幅图画:它的色彩、线条和次序。而这个过程,从实践过程讲,非常具体,而从想象力角度讲,又是极其抽象。

  • 标签: 毕晓普 现代诗人 毕肖普 沙玛 射于 雷顿
  • 简介:《香水:一个凶手的故事》具有深刻的文化和政治寓意,在小说里,香水被演绎为一个包孕丰富的超验的能指,与西方形而上学体系中的"本源"、"中心"和"在场"相关联,在香水与巴黎之臭的对立中,作家开辟了一个探讨现世政治和权力的叙事空间,警示人们反思工具理性的逻辑和疆界。

  • 标签: 香水 超验的能指 政治寓言
  • 简介:上篇:"红色创业史"的小主题与大主题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红色小说中,许多农民英雄身上都流淌着纯正的革命血液,柳青曾经是土改时期民兵队长的共产党员梁生宝;浩然中退伍军人、坚定的共产党员萧长春,都是战争年代的红色武装人员,接受过革命战争的熏陶和考验.这种出身对于表现这些农民革命新人的政治坚定性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不过,另一批出身于战争、土改年代的"老干部"则相反,他们在农村新的革命过程中并不能保持足够的革命干劲,而是"退坡"了.赵树理中的农村干部范登高、柳青中的代表主任郭振山,在土改后,由于缺乏政治热情,享受了土改的成果,却走发家道路,竞蜕变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对立面.

  • 标签: 小说 《创业史》 柳青 浩然 战争年代 革命
  • 简介:批评家主体意识的形成,标志着批评作为一门学科的成熟。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成熟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批评家已经开始对批评、批评家本身的价值及其与作家、作品、读者以及与政治、审美等诸种关系,进行了深入而成功的反思和探讨。自周作人后又涌现了茅盾、李健吾、朱光潜、朱自清、李长之、梁实秋等一批卓越的批评家,其观点、个性迥异的杰出评论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李健吾、李长之和朱光潜对批评活动本身的反思,这些都标志着现代文学批评意识的初步成熟。

  • 标签: 批评家主体意识 现代文学批评史 批评个性
  • 简介:以《小说选刊》《散文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为代表的选刊家族已成为当下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学传媒。它们享有先天性的象征资本优势——"选"即意味着"好",这将让被选的作家感到光荣,也让读者大众感到满足,选刊因此而拥有可观的发行量,也能对某些作家的创作取向产生影响。鉴于选刊的影响力,人们自然希望其办刊表现配得上社会的信任和期待,而要衡量选刊的办刊表现,"选学意识"和"选文水准"则是最基本的两个观察维度。

  • 标签: 选文 散文选刊 论文学 微型小说选刊 中篇小说选刊 《小说月报》
  • 简介:在新课程改革中,乡土教材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成一个亮点。通过对高中生乡土观念意识的调查报告分析,说明乡土教材开发与应用的必要性。这有利于把乡土文化资源和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有利于培养培养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有利于促进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

  • 标签: 高中 乡土教材 调查报告 必要性
  • 简介:[摘要]京派作家沈从文与废名试图通过质朴平凡的乡土人生来进行文化探索,发掘人情人性的美。《边城》和《竹林的故事》作为代表性篇目,映射出两位作家对于美的态度与观念,本文旨在通过浅析对比人物形象,来反映这种创作意蕴上的微妙差别。

  • 标签: [] 翠翠 三姑娘 自然人性 宗法制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