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3.3 G34W突变抗体在骨巨细胞瘤(GCTB)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GCTB诊断的作用。方法收集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病理科2001年6月至2019年4月诊断的83例GCTB、18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3例软骨母细胞瘤和28例骨肉瘤病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H3.3 G34W突变抗体和p63的表达情况。结果83例GCTB中,69例(69/83)显示H3.3 G34W阳性,阳性率为83.1%,H3.3 G34W染色仅见于单核肿瘤细胞的细胞核,呈弥漫强阳性表达。H3.3 G34W在57例发生于长骨的GCTB中表达的阳性率为96.5%(55/57),而在26例发生于非长骨的GCTB中阳性率仅为53.8%(14/26)。所有复发(9/9)或转移性GCTB(2/2)、denosumab治疗后GCTB(3/3)、原发性恶性GCTB(3/3)和继发性恶性GCTB(5/5)均为H3.3 G34W阳性。所有动脉瘤样骨囊肿和软骨母细胞瘤均为H3.3 G34W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阴性。28例骨肉瘤中,H3.3 G34W的阳性率为10.7%(3/28)。富于巨细胞的骨肉瘤(GCRO)是骨肉瘤中唯一表达H3.3 G34W的组织学亚型。p63在71.1%(59/83)的GCTB中表达,而在动脉瘤样骨囊肿、软骨母细胞瘤和骨肉瘤中的阳性比例分别为3/18、43.5%(10/23)和21.4%(6/28)。H3.3 G34W突变抗体在GCTB诊断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1%和95.7%。结论H3.3 G34W突变抗体是诊断GCTB高度灵敏和特异的标志物,有助于与具有相似形态学的骨肿瘤的鉴别。该抗体的局限性是少数存在G34突变但不是G34W突变的GCTB不能被检测出。骨肉瘤中H3.3 G34W突变蛋白的偶然表达可能是一个潜在的诊断难题,该免疫组织化学结果需谨慎解释。

  • 标签: 巨细胞瘤 骨肉瘤 免疫组织化学 H3.3 G34W突变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Fe3O4纳米酶对白念珠菌的抗菌作用。方法改进水热合成法,制备Fe3O4纳米酶。以0.5 g/L Fe3O4纳米酶和0.1% H2O2与菌液共培养,分为纳米酶组、H2O2组、联合组(纳米酶+ H2O2共处理),以未做处理菌液为对照组。4组菌液以沙氏液体培养基培养,每隔2 h检测600 nm处吸光度(A值),观察白念珠菌生长情况。取4组菌液共处理2 h,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白念珠菌形态;涂板后,于36 ℃培养48 h,观察菌落形成情况并计数,计算抑菌率。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对照组白念珠菌具有相对稳定的生存曲线,而纳米酶组、H2O2组、联合组白念珠菌的生长均受到抑制。4组菌落计数分别为124 830 ± 45 170、86 330 ± 13 960、91 670 ± 31 370、30 330 ± 3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9.41,P < 0.05),联合组低于对照组(t = 4.63,P < 0.05)。H2O2组、纳米酶组、联合组抑菌率分别为30.84% ± 5.00%、26.57% ± 11.24%、75.70% ± 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9.413,P < 0.01),联合组高于H2O2组、纳米酶组(t = 8.08、4.27,P <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扫描电镜观察,经过处理后菌体形态发生皱缩、破裂甚至崩解等改变。结论Fe3O4纳米酶联合H2O2对白念珠菌抑菌效果明显。

  • 标签: 念珠菌病 白色念珠菌 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酶 磁性纳米粒子 Fe3O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行肠镜纳米碳淋巴结示踪法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术前明确为结直肠癌、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并有完整术后病理资料的患者,排除术前诊断为肠梗阻、急诊手术及肿瘤复发再次手术者,共1 421例结直肠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其中术前通过肠镜行纳米碳示踪156例,未行纳米碳示踪1 265例。病例对照匹配按照1∶3根据患者性别、体质量、肿瘤T分期和TNM分期以及术前化疗等方面进行匹配,最终纳入纳米碳示踪组145例,对照组435例。纳米碳示踪组患者于术前2.4(1.0~14.0)d行肠镜检查,在距离肿瘤边缘约0.5~1.0 cm处黏膜下,注射纳米碳混悬液,采用4点注射法,分别在0点、3点、6点、9点方向注射0.25 ml。比较两组淋巴结检出总数、阳性淋巴结检出数及淋巴结阳性率,并分析不同T分期、N分期、TNM分期、是否新辅助化疗等亚组中,两组淋巴结检出情况。结果病例对照匹配后,纳米碳示踪组淋巴结检出总数高于对照组[(22.2±11.2)枚比(19.0±9.5)枚,t=3.025,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淋巴结阳性数和淋巴结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亚组分析显示,纳米碳示踪组的淋巴结检出总数在T3期(中位数:22枚比18枚,Z=2.435,P=0.015)、N0期(中位数:20.5枚比17.5枚,Z=2.772,P=0.006]、TNM分期Ⅱ期(中位数:23.5枚比19.0枚,Z=2.654,P=0.008)和术前化疗人群中(中位数:22.5枚比13.0枚,Z=3.287,P=0.001),均高于对照组;但纳米碳示踪组N2期阳性淋巴结数(中位数:4.0枚比6.5枚,Z=-2.530,P=0.011)和淋巴结转移度(中位数:16%比31%,Z=-2.862,P=0.004)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能有效提高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淋巴结检出数。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淋巴结示踪剂 纳米碳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心肌特异性多肽(PCM)修饰介孔硅纳米粒(MSN)包载精氨酸(LA)的纳米颗粒(PCM-MSN@LA),评价其对脓毒症心肌的特异性保护作用。方法通过缩合反应制备PCM-MSN@LA,检测PCM-MSN@LA表征、LA修饰量和释放量,观察PCM-MSN@LA的细胞吞噬行为及其对组织的亲和力。①实验一:将SD乳鼠原代心肌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脂多糖(LPS)组、精氨酸纳米粒组(MSN@LA/LPS组)、心肌靶向精氨酸纳米粒组(PCM-MSN@LA/LPS组)。LPS组用5 mg/L LPS刺激细胞16 h;MSN@LA/LPS组和PCM-MSN@LA/LPS组分别用含25 mg/L LA的MSN@LA及PCM-MSN@LA与LPS共同刺激细胞16 h。测定细胞活性和活性氧(ROS)产生水平;用原位末端缺刻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表达。②实验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4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LPS组、MSN@LA/LPS组和PCM-MSN@LA/LPS组,每组16只。LPS组腹腔注射50 mg/kg LPS;MSN@LA/LPS组和PCM-MSN@LA/LPS组腹腔注射LPS后立即经尾静脉分别注射0.5 mg/kg的MSN@LA及PCM-MSN@LA。每组8只小鼠用于观察24 h存活情况;另外8只于术后12 h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测定心肌组织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结果PCM-MSN@LA呈球形,粒径约180 nm,Zeta电位约-21 mV,且可负载LA,LA修饰量及释放率分别为12.3%、24.3%,细胞吞噬实验显示PCM-MSN@LA具有心肌细胞和心肌组织靶向性。实验一:LPS刺激后心肌细胞活性下降,ROS生成增多,凋亡增多,eNOS及iNOS蛋白表达增多。与LPS组比较,MSN@LA/LPS组和PCM-MSN@LA/LPS组细胞活性增高,ROS及凋亡减少,eNOS、iNOS表达增多;且PCM-MSN@LA/LPS组较MSN@LA/LPS组可进一步提高细胞活性,减少ROS产生和细胞凋亡,增加eNOS、iNOS蛋白表达〔细胞活性(A值):0.51±0.08比0.41±0.03,ROS水平(相对荧光强度):28 450±1 941比35 628±2 551,凋亡细胞/总细胞数:0.27±0.03比0.35±0.04,eNOS/β-Tubulin:1.467±0.046比1.201±0.131,iNOS/β-Tubulin:1.700±0.033比1.577±0.068,均P<0.05〕。实验二:MSN@LA/LPS组和PCM-MSN@LA/LPS组术后24 h存活动物数多于LPS组(只:2、4比1,P值分别为0.36、0.03)。与Sham组比较,LPS组小鼠心功能明显下降,心肌组织炎性因子mRNA表达增多。与LPS组比较,PCM-MSN@LA/LPS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明显升高,IL-1、IL-6、TNF-α的mRNA表达明显下降〔LVEF:0.456±0.019比0.337±0.017,LVFS:(21.97±1.78)%比(15.53±1.67)%,IL-1 mRNA(2-ΔΔCT):169.22±8.95比189.79±6.79,IL-6 mRNA(2-ΔΔCT):19.90±1.60比23.74±1.45,TNF-α mRNA(2-ΔΔCT):8.21±0.81比11.00±1.48,均P<0.05〕;而MSN@LA/LPS组与LPS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M-MSN@LA具有心肌靶向性,可显著提高心肌细胞活性,下调炎性因子表达,减少ROS产生,减轻脓毒症心功能不全,从而实现脓毒症心肌损伤的靶向治疗。

  • 标签: 心肌靶向 纳米粒 精氨酸 一氧化氮 脓毒症心功能不全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MRI观察不同表面电荷Fe3O4纳米颗粒在血管外膜传输通路中的传输行为。材料与方法6~7周龄SD大鼠12只,分为电中性组、正电荷组和负电荷组,每组4只,以下肢太溪穴为注射位点,分别于注射前后用MRI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检测3组大鼠的磁共振图像,通过计算、分析注射后其信号降低的体素点数目、位移和速度的变化来显示传输行为。结果经普鲁士蓝染色病理切片验证。结果注射后,电中性组、正电荷组和负电荷组的磁共振图像中均出现明显信号降低的区域;其中信号降低的体积随时间均明显增加(P<0.01);3组信号降低区域增加的速度随时间呈明显下降趋势(P<0.01),3组之间信号降低区域增加的速度明显不同(P<0.05 ),其中,负电荷组的平均速度明显低于电中性组(P<0.01)和正电荷组(P<0.05);3组信号降低区域的累计位移随时间呈明显上升趋势(P<0.01),药物组间与观测时间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随时间的延长,电中性组(P<0.01)和正电荷组(P<0.05)的累计位移长于负电荷组。普鲁士蓝染色证实Fe3O4纳米颗粒在血管外膜传输通路中传输。结论正电荷和电中性的纳米颗粒在血管外膜传输通路中的传输速度高于负电荷,研究血管外膜传输通路作为给药途径时应考虑表面电荷的影响。

  • 标签: 血管外膜 表面电荷 纳米颗粒 磁共振成像 动物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研发模仿天然骨组织细胞外基质微纳结构的多孔矿化胶原基质,探讨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迁移及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采用仿生矿化法合成多孔胶原基质支架材料,使用micro-CT、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检测多孔矿化胶原基质微纳结构、机械性能,体外细胞共培养检测胶原基质对BMSCs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大鼠下颌骨临界骨缺损植入支架材料后比较各组支架材料引导骨再生的能力。结果仿生矿化法可制备疏松多孔、含纤维内纳米磷灰石的胶原基质支架材料(MIA);与传统含纤维外磷灰石的胶原基质材料(MEA)相比,MIA具5倍以上的杨氏模量;体外接种2、14 d可观察到MIA组BMSCs细胞MTT染色和细胞渗透深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体内植入10周后MIA组缺损区域明显减小,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和Osterix阳性细胞增多。结论仿生多孔纤维内矿化胶原基质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新骨形成,是具备临床应用前景的骨再生支架材料。

  • 标签: 纳米结构 矿化胶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迁移 成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铟锡氧化物染毒致大鼠肺泡蛋白沉积症的发病机制,为进一步制定铟职业接触限值以及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18年8月,选择6~8周龄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体重(200±10)g,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1.2 mg/kg)、中剂量组(3 mg/kg)和高剂量组(6 mg/kg),每组10只。常规饲养1周,给予非暴露式气管灌注染毒,每周2次,间隔3 d,连续染毒12周。染毒期间每周称量体重,观察体重变化;染毒结束后水合氯醛麻醉处死,留取肺组织、血清;肺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和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病理结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血清铟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肺组织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6(KL-6)和血清中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含量。结果病理结果显示,气管灌注纳米铟锡氧化物后,对照组大鼠肺泡结构基本完整,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肺泡腔内可见均匀一致、嗜伊红的无结构细颗粒状物质,有巨噬细胞增生并且可见巨噬细胞增多,以高剂量组较明显。对照组大鼠PAS染色阴性,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肺组织中均可见PAS染色阳性物质。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血清铟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肺组织中SP-A、SP-D和KL-6均明显升高,血清中GM-CSF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肺泡蛋白沉积症可能与纳米铟锡氧化物致肺泡巨噬细胞破坏,巨噬细胞对表面活性物质代谢清除障碍,引起大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聚集有关。

  • 标签: 大鼠 肺泡蛋白沉积症 纳米铟锡氧化物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广谱抗真菌药物布替萘芬纳米胶束(BTF-NM)兔眼局部点眼后的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自组装法制备BTF-NM,利用纳米粒度-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BTF-NM的粒径、多分散系数(PDI)和Zeta电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包封率。取健康无眼疾新西兰白兔4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兔分为BTF-NM组和布替萘芬混悬剂(BTF-S)组,2个组均采用相应药物双眼结膜囊内点眼,单次点眼50 μl。分别于点眼后5、15、30、60、120、180和240 min将直径7.5 mm滤纸片置于兔眼结膜囊内,停留1 min后取出,以收集泪液样品,然后经兔耳缘静脉注射质量分数4%戊巴比妥钠溶液处死实验兔,抽取房水,剖取角膜组织,利用HPLC检测各样本组中布替萘芬(BTF)药物浓度。结果BTF-NM的粒径为(15.65±0.04)nm,PDI为0.11±0.01,Zeta电位为(-0.29±0.36)mV,包封率为(98.38±0.29)%。BTF-NM组单次点眼后泪液和角膜组织中药物达峰时间(Tmax)均为5 min,药物峰质量分数分别为(485.21±66.29)μg/g和(12.53±2.32)μg/g,分别是BTF-S组的5.6倍和78倍,在观察时间内,BTF-NM组泪液和角膜中各时间点的药物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对应时间点BTF-S组的药物质量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TF-NM组泪液和角膜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240 min分别为7 488.90(μg/g)·min和829.01(μg/g)·min,分别是BTF-S组的7.2倍和52倍。BTF-NM组和BTF-S组的房水中均未检测到药物。结论BTF-NM的制备工艺简单,包封率高,粒径小。与BTF-S相比,BTF-NM制剂可明显提高BTF在兔眼角膜中的生物利用度。

  • 标签: 布替萘芬 纳米胶束 眼药代动力学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摘要核医学实验、核医学治疗及核事故产生的放射性核素不可避免地释放到水体、土壤等自然环境中,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对人体的遗传、免疫、骨骼、神经系统等产生辐射损伤和化学毒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磁性纳米吸附材料具有优异的表面性质和磁响应性,被广泛用于去除水体中放射性核素的研究。笔者对磁性纳米材料去除水体中放射性核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放射性核素 磁性纳米材料 水体 去除
  • 简介:摘要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部分晚期恶性肿瘤在应用手术、放疗、化疗等常规治疗手段后,肿瘤的复发、转移仍难以遏制,迅猛发展的基因治疗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然而,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如要广泛应用于临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缺乏安全、高效、特异的基因载体,是制约其临床应用的关键因素。理想的肿瘤基因治疗载体应具备靶向性、安全、有效、可调控、长期稳定、容量大、穿透性能好、适度表达和制备方便等特点,目前已有部分纳米载体展示出良好的研究潜能。本文就聚酰胺-胺树状分子(PAMAM)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首先概述PAMAM的性状及研究应用;然后探讨基于肿瘤"精准"治疗的PAMAM表面修饰策略;最后论述PAMAM多功能载体系统的设计。

  • 标签: 聚酰胺-胺 纳米结构 树状分子 肿瘤 基因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脂肪联合脂肪颗粒治疗混合型黑眼圈的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122例女性混合型黑眼圈患者,年龄21~47(31.45±10.45)岁。患者均接受纳米脂肪联合脂肪颗粒治疗,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采用Photoshop CS7校正曝光,再使用Image J 64软件测量图中黑眼圈注射区域皮肤L*(皮肤黑白区间)a*(绿红区间)b*(蓝黄区间)值,统计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黑眼圈皮肤颜色视觉评估分级较其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Z=105.22,P<0.05);治疗前,黑眼圈皮肤颜色定量评估L*值(47.12±7.02),治疗后(56.47±6.31),L值较治疗前增加(t=15.495,P<0.05),治疗前后a*、b*值无明显改变(P>0.05)。112例患者经皮下注射后5 d内,注射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青紫肿胀症状,经对症治疗后均自行好转,未出现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122例患者中99例对纳米脂肪联合脂肪颗粒注射治疗满意,治疗满意度81.15%,23例患者自觉黑眼圈改善不明显,或改善程度未达到预期要求,对治疗效果的评价为一般或不满意。结论纳米脂肪联合脂肪颗粒在改善混合型黑眼圈皮肤颜色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患者满意度较高,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美容技术 治疗结果 纳米脂肪 脂肪颗粒 混合型黑眼圈
  • 简介:摘要 : 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尺寸效应和优异的光电性质,已在传感分析中得到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大幅提高了传感分析技术的性能。近年来,智慧农业发展迅速,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传感技术的灵敏度、稳定性和检测通量等指标要求越来越高。本综述简要阐述了几种常用的纳米材料的性质和特点,包括碳基纳米材料、金属纳米材料和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等。重点论述了基于纳米材料的化学传感、生物传感、电化学传感和光谱传感等常用传感分析技术和器件,以及纳米传感分析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尤其在克伦特罗和三聚氰胺等危害物 ,甲硝唑、二噁英类化合物 ,违禁添加物 ,真菌毒素,锌、镉、铅等目标物,丙烯酰胺、呋喃类、硝基呋喃类抗生素监测等方面的应用。纳米材料的制备和修饰技术扔需要进一步提升,多目标、高通量纳米传感器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广受关注,在线传感分析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控方面有迫切需求需要快速、实时、在线监测。

  • 标签: 纳米材料 智慧农业 农产品质量安全 纳米传感器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一种诊断治疗一体化的多功能载药液态氟碳硅质纳米乳,研究其物理特性和超声造影效果。方法 采用超声细胞破碎法,以硅脂质、全氟己烷(PFH),盐酸阿霉素(DOX)为原料制备载药液态氟碳硅质纳米乳,以载药液态氟碳脂质纳米乳作为对照组分析其稳定性,并探究其体外超声造影的效果。结果 所制备的液态氟碳硅脂质纳米乳较脂质纳米乳有更好的稳定性,且超声造影效果显著。结论 成功制备出稳定性好,体外超声造影效果显著的多功能纳米乳,将很好地解决脂质造影剂稳定性差的缺点,实现诊断与治疗一体化。

  • 标签: 多功能,超声造影剂,诊断治疗一体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临界下颌骨缺损块状骨移植骨愈合的影响。方法4只比格犬,于每侧下颌骨建立4个标准化临界骨缺损。利用半口对照设计将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珊瑚骨块(nHA/coral)和复合VEGF的nHA/coral植于缺损中,VEGF/nHA/coral组为实验组,nHA/coral组为对照组。3、8周后处死动物,通过Masson和vW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新生血管和骨组织生长情况;通过双荧光标记观察钙化骨组织新生情况。采用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对vWF免疫组化染色的新生血管密度和荧光标记的钙化新生骨面积比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3周时,Masson染色可见蓝染的胶原蛋白表达活跃,结构尚未成熟,与nHA/coral组相比,VEGF/nHA/coral组新生骨胶原纤维相对成熟整齐,局部可见骨陷窝、有钙盐沉积的骨细胞以及与伴行的血管系统。8周时,两组均可见蓝色的骨细胞和骨样组织以及成熟的骨性胶原纤维排列整齐而致密,新生骨胶原分布均明显增宽增多,有编织骨形成,红蓝相间。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3周时,nHA/coral组和VEGF/nHA/coral组的新生血管密度分别为(105 ± 31)和(146 ± 33)个/mm2,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8周时,两组的新生血管数量均有显著增加至(269 ± 67)和(341 ± 71)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标记组织形态测量结果显示:3周时,nHA/coral组和VEGF/nHA/coral组的钙化新生骨面积比分别为(0.79 ± 0.21)%和(1.08 ± 0.2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两组的钙化新生骨面积比分别为增长至(4.25 ± 1.13)%和(5.21 ± 1.0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在骨愈合早期阶段显著提高血管新生和新生骨矿化程度。

  • 标签: 骨移植 组织工程 血管新生 荧光标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碳纳米管地三维多孔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制备方法及具体临床效果。方法首先制备CNTs/PLA/CHI碳纳米管(CNTs)/聚乳酸(PLA)/甲壳素(CHI)三维多孔支架材料,然后对材料亲水性表征及动物实验效果进行观察。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甲壳素纤维的亲水性理想,可将复合材料的亲水性显著改善。对于本研究所使用的几种材料,唯有聚乳酸(PLA)/碳纤维(CF)复合材料亲水性最佳。与未含碳纳米管的对照组比较,加入少量的碳纳米管地low组的亲水性要显著降低,然而随着复合材料中所加入的碳纳米管(CNTs)逐渐增多,材料亲水性也稍增强。但是材料亲水性与是否交联无显著关系。当CNTs添加至PLA/CF复合材料中,会使得复合材料亲水性显著下降。当CNTs水平逐渐增大时,复合材料的亲水性能则出现一定的增强。(2)经X线片检查,各组术后骨缺损移植地人工骨材料均未发生移位以及断裂现象。在第4周时,实验组桡骨缺损区域能够发现存在非常明显的骨生成影像,呈现云雾状,且均匀分布于骨缺损区域,骨密度水平非常低,存在大量孔隙;第8周时,经X线检查,显示植入体已与缺损断端骨性愈合,骨缺损部位的骨密度水平显著增大,新骨阴影非常显著,有成骨出现,但皮质骨连续性较差;第12周时,实验组CNTs中剂量组以及高剂量组均显示,植入体已与骨缺损部位断端骨性愈合,皮质骨连续性比较理想,髓腔畅通性较好。4种不同含量的CNTs复合材料组中,随着CNTs含量逐渐增多,骨缺损愈合程度逐渐加大。(3)随着CNTs含量的逐渐增加,骨密度水平显著增大,低含量组、中等含量组与高含量组骨密度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低含量:4周:P<0.01;中等含量:4周:P<0.01,8周:P<0.01,12周:P<0.01;高含量:4周:P<0.01,8周:P<0.01,12周:P<0.01),同组各时间节点骨密度水平两两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含量:4周比8周:P<0.01,4周比12周:P<0.01,8周比12周:P<0.01;中等含量:4周比8周:P<0.01,4周比12周:P<0.01,8周比12周:P<0.01;高含量:4周比8周:P<0.01,4周比12周:P<0.01,8周比12周:P<0.01)。结论碳纳米管可有效促进新骨生成。

  • 标签: 碳纳米管 三维多孔骨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骨缺损
  • 简介:摘要随着生物医学和分子影像的飞速发展,融合光、声、电、磁、放射性核素等多种模态和跨越分子、细胞、组织和活体动物等多个尺度的多模态跨尺度医学成像逐渐成为生物医学成像的研究热潮,多功能造影剂随之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是一种能够将长波长的低能光子转化成为短波长的高能光子的荧光纳米材料,其为多模态造影剂的研发提供了新平台,在多模态医学成像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文对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多模态跨尺度医学成像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纳米粒 稀土元素 发光 多模态成像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一种载硫酸葡聚糖(dextran sulfate,DS)的靶向清道夫受体A(scavenger receptor A,SR-A)的磁共振/光声双模态分子探针,研究其体外多模态成像及靶向性。材料与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和静电吸附法制备纳米粒[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Fe3O4-DS,检测纳米粒的理化性质,研究其体外磁共振成像和光声成像情况,评估分子探针对活化巨噬细胞的靶向性。结果制备的PLGA-Fe3O4-DS纳米粒形状规则,大小均匀,分散性好,平均粒径为(263.93±21.38) nm,表面电位为(-20.63±2.61) mV,DS的连接率为90.06%。纳米粒对磁共振成像具有很好的负性增强作用,随着其浓度的增加,光声信号也逐渐增强。纳米粒与活化的巨噬细胞共孵育后,与非靶向组(PLGA-Fe3O4)相比,PLGA-Fe3O4-DS纳米粒大量聚集在细胞核周围。结论本研究制备的PLGA-Fe3O4-DS纳米粒具备良好的磁共振成像和光声成像能力,对SR-A有较高的亲和力,有望在分子水平分析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标签: 硫酸葡聚糖 清道夫受体A 磁共振成像 光声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碳示踪剂对老年甲状腺微小癌(PTMC)手术的疗效和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至2017年间306例老年PTMC患者资料,根据是否使用纳米碳示踪剂将患者分为常规组(150例)和示踪组(156例),应用SPSS 17.0软件完成统计分析,术中术后指标、血钙和PTH水平以(±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术后1年复发率采用卡方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示踪组的淋巴结清扫数目和阳性淋巴结数目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1 d、5 d和术后6个月示踪组PTH和血钙水平均高于常规组(P<0.05);示踪组的术后并发症肢体麻木、手足抽搐、肌肉痉挛、惊厥发作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示踪组术后1年后复发率2.6%(4/156)明显低于常规组11.3%(17/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78, P=0.022)。结论纳米碳示踪剂注射对甲状旁腺具有保护作用,可有效增加淋巴结的检出率,提高对患者预后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乳头状 纳米管,碳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纳米炭颗粒(CNs)在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男16例,女44例,年龄范围24~80岁;对照组男14例,女46例,年龄范围22~73岁。实验组术中在原发肿瘤周围注射CNs,而对照组则不进行注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肿瘤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所清扫的中央区淋巴结数目、转移的淋巴结数目和甲状旁腺损伤的例数。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为(98.15±15.55)min,较对照组延长(P<0.05);实验组清扫的淋巴结数目为(5.77±3.15),多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甲状旁腺损伤率3.33%,显著小于对照组的15.00%(P<0.05)。结论CNs可示踪PTC的中央淋巴结,有效提高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且具有保护甲状旁腺的作用。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纳米炭颗粒 甲状旁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