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从结构磁共振成像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结构磁共振成像包括基于体素的形态分析、基于脑表面的形态学学分析、体积容量分析等方法,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主要包括低频振幅分析方法、比率低频振幅分析法、 脑局部一致性分析方法、功能连接分析、独立成分分析等。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从结构磁共振成像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结构磁共振成像包括基于体素的形态分析、基于脑表面的形态学学分析、体积容量分析等方法,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主要包括低频振幅分析方法、比率低频振幅分析法、 脑局部一致性分析方法、功能连接分析、独立成分分析等。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常规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联合鉴别诊断良恶性壶腹周围病变的价值。方法抽取许昌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壶腹周围病变患者157例,均行MRI、MRCP、DWI诊断,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三者单独和联合诊断的诊断结果、诊断效能,并分析比较恶性和良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结果157例壶腹周围病变患者经病理诊断为恶性72例,良性85例;采用MRI诊断出恶性61例,良性69例;采用MRCP诊断出恶性64例,良性71例;采用DWI诊断出恶性71例,良性81例。MRI、MRCP、DWI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三者单独诊断,漏诊率、误诊率均低于三者单独诊断(P<0.05);壶腹周围恶性病变患者MRI序列T1加权像呈低、等信号,T2加权像呈等、稍高信号;MRCP序列胆总管远端不规则且不对称;DWI序列弥散受限制(P<0.05)。结论壶腹周围恶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与良性病变存在显著差异,常规MRI、MRCP、DWI序列联合诊断可有效鉴别壶腹周围病变性质。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壶腹 壶腹周围病变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影像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在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运动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行癫痫灶切除术治疗的9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的中位年龄为15岁(2~31岁)。所有患者术前行头颅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及血氧水平依赖(BOLD)成像-fMRI检查,初步定位病灶和运动功能。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运动诱发电位(MEP)确认运动功能,同时应用手术神经导航系统定位病灶区域及功能。手术切除病灶的同时行神经电生理监测,以避开功能、最大程度地切除病灶。术后复查头颅CT,观察有无水肿、出血。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3个月时患者的肌力情况,作为保护运动效果的评估指标。结果9例患者DTI结果均清晰地显示病灶、病灶周围与大脑脚之间的运动纤维联系。9例患者中,4例术前BOLD-fMRI结果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MEP定位的功能一致,1例为部分一致,4例不一致。9例患者的致痫灶完全切除。术后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肌力下降,此5例患者头颅CT出现轻微脑水肿,1周后缓解。无一例颅内出血。术后3个月随访时,8例患者未见癫痫发作,仅1例患者仍有癫痫发作,发作频率下降;8例患者的肌力水平同术前,1例患者的肌力较术前改善。结论术前BOLD-fMRI、DTI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可定位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运动,对其运动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 标签: 癫痫 运动皮质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诱发电位, 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磁共振平扫(MRI)与磁共振关节造影(MRA)对于诊断肩袖撕裂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3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42名肩关节损伤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进行了常规的磁共振平扫检查之后,需接受磁共振关节造影检查,观察并记录这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检查的准确性。结果磁共振关节造影的诊断准确性以及敏感度都远高于磁共振平扫,差异进行比较,P<0.05,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关节造影对于肩袖撕裂的准确度和敏感度更高,在临床诊断中值得被推广。

  • 标签: 磁共振平扫 磁共振关节造影 诊断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植入磁共振(MRI)兼容起搏器后行1.5 T MRI扫描的安全性及起搏系统的稳定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MRI兼容起搏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行MRI扫描前、扫描后即刻以及扫描后1、3、12个月的起搏器系统稳定性及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和电池寿命及临床不良事件。结果113例患者接受MRI扫描并按时完成各阶段随访,扫描过程中无心前不适感、无误感知、无脉冲发生器重置、无起搏器导线脱位,除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扫描中监测到房颤外其余患者未监测到心律失常。患者心房起搏阈值、感知,心室起搏阈值、感知在MRI扫描后各随访时间点与扫描前变化无临床意义。1例患者MRI扫描后12个月发生下壁心肌梗死,心室感知幅度较基线下降50%以上,其余患者随访未发现起搏阈值增加0.5 V以上、感知下降50%以上以及起搏器电池提前耗竭情况。心室导线阻抗MRI扫描后12个月与基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0.10±117.87)Ω对(547.76±122.00)Ω,P=0.001],随访期间无心房导线、心室导线阻抗<200 Ω或>1 500 Ω。结论植入MRI兼容起搏器患者进行1.5 T MRI扫描时患者无不良事件发生,安全性好。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磁共振兼容起搏器 磁共振成像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对比常规磁共振与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在肩袖损伤诊断方面的应用结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11月,我院接收诊治的肩袖损伤患者67例作为研究样本,对其实施肩关节镜、常规磁共振与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检查,以肩关节镜检查结果为基准,对比常规磁共振与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方式的检查结果。结果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方式诊断灵敏度及准确度均显著优于常规磁共振方式(P<0.05)。结论常规磁共振与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检查方式均为全层撕裂型肩袖损伤的重要检查方式,检查结果具备准确性及可靠性,在部分撕裂型肩袖损伤方面,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检查方式诊断结果更佳,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灵敏度。

  • 标签: 磁共振 关节造影 肩袖损伤 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