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14年12月13日上午10时,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集会广场,庄严肃穆,气氛凝重。党和国家领导人、社会各界代表一万余人,胸戴白花,肃立广场,深切缅怀77年前在南京城惨遭劫难的30余万同胞。国家公祭,是对死难同胞的悼念、是对侵略历史的铭记、是对人类文明的崇尚,更是对世界和平的捍卫。公祭仪式现场,国旗降半,国歌唱响,"灾难墙"前巨大的花圈寄托着13亿同胞的无限哀思,纪念广场低回婉转的《安魂曲》抚慰着30万同胞的亡灵。77

  • 标签: 集会广场 死难同胞 庄严肃穆 南京城 党和国家领导人 大屠杀
  • 简介:"历史画"这个西方美术史的概念被越来越多地用来考察中国的近现代绘画创作,难免遭遇界定相关作品属性的学理性问题。若不能厘清"历史画"这一概念,很可能导致人们对素材的选取,及至后续的深化研究等陷入混乱状况。从"历史画"的概念辨析出发,以傅抱石的绘画创作为例,对"历史画"中所包含的"大"的(重大的、官方的)历史、"小"的(民间的)历史,以及"没有历史"的(看似没有历史叙事)历史这三个层次进行梳理,尝试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画"研究路径进行初步探讨。

  • 标签: 历史画 傅抱石 红色经典 学者型画家
  • 简介:历史唯物主义对西方政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西方政治学的主流学派历史制度主义就暗合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很多要素。本文从方法论属性、结构性关系、历史观、个人作用、制度变迁动力以及方式等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在研究范式上具有可比性并具有命题的可转换性。本研究既阐释了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渊源,也明确了历史唯物主义在西方社会科学中的生命力。

  • 标签: 研究范式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制度主义
  • 简介: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是在中国封建道德已经解体,资本主义道德无力解救中国近代以来所发生的深刻的道德危机,而中国人民又迫切需要一种既能反帝又能反封建的伦理思想武器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开始的.在20世纪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道德实践相结合,出现了三次大的理论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伦理思想、邓小平伦理思想和江泽民伦理思想.这三大伦理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实现了中国化的伟大转化和中国伦理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生发展,既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新阶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更开创了中国伦理文化发展的崭新阶段,将中国伦理文化发展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阶段.

  • 标签: 20世纪 中国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理论成果 历史地位
  • 简介:20世纪上半叶,中华大地上演了一场悲壮恢宏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以反抗帝国主义殖民压迫的义和团运动为先导,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蒙受了西方列强恶魔般摧残的民族,在付出了无数志士仁人流血牺牲之后,终于赶走了帝国主义及其帮凶,以独立和尊严的形象站立在世界的东方。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

  • 标签: 中国 天主教 反帝爱国运动 教会 基督教 民族精神
  • 简介:马克思的历史主义原则历来是理论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但国内几次关于历史主义问题的争论最终都因政治的等方面原因没有深入下去,人们在历史主义的实质与内容等方面也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在西方,历史主义从维科、赫德尔到黑格尔形成了一个历史主义的方法论传统.马克思的历史主义原则正是在批判地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创立的独特方法论,它实质上是一种实践辩证法,即从实践出发,辩证地理解和解决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这一原则在今天依然是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 标签: 马克思 历史主义 实践 辩证法
  • 简介:中国话语的关键是“中国”,强调的是话语及其理论支撑的民族性、特殊性。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打造中国话语的总体要求。中国话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反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和经验启示;中国话语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讲清楚中国道路的“中国特色”为根本任务,讲好中国故事,讲清中国道理;中国话语应当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作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话语要把世界最关注的中国问题说清楚,对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提出主张,强化议题设置能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改变长期以来“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

  • 标签: 中国话语 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文本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合称'三化'),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建设的基础工程,是中国共产党获取理论自信的固本工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性文化工程。MEGA文本'三化'的理论基础,包括MEGA的文本语言转换、文本传播规律和文本方法论等问题。当前亟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全方位对接文本转换,提升MEGA文本'三化'的能力水平;二是改革经典文本生产体制,构建MEGA文本'三化'的社会合力;三是跟踪利用文本成果,优化MEGA文本'三化'的发展过程。

  • 标签: MEGA文本 编译 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 简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至今已有30余年,在此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依次经历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个理论发展阶段。应当说,对这一理论历史演进的规律、理论形态、逻辑建构有较为充分的认识条件了。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一初步的探讨。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演进 历史 形态 逻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简介:定州清真寺《重建礼拜寺记》的碑文说明历史上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其成功之处就在于自觉强调政治认同、主动适应中国社会、积极吸纳中华文化。定州清真寺《重建礼拜寺记》碑,作为中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印证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诸多特点及传统的形成,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重建礼拜寺记》碑 中国伊斯兰教 历史见证 中国化 清真寺 定州
  • 简介:本文的任务是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进展。认为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一个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各个方面的总体性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一脉相承又要与时俱进的一种战略性考虑;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进展给予全面深入的清理、总结与整合;这种进展主要体现哲学主题转换、哲学观念发展、哲学思维方式跃迁、哲学视野拓展、哲学内容丰富、哲学研究方式变化、哲学发展新路径和哲学功能提升、哲学本体重解和哲学形态建构十个方面。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进展 当代形态
  • 简介:<正>2005年是我们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我校老校长李达同志诞辰115周年。笔者年轻时代有幸直面聆听老校长的三次重要谈话,其内容、精神和情感,至今还激励着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和积极研究,对我四十年来的教学与科研的成效,师德与学风的修养,都起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为此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李达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辩证法 重要地位
  • 简介:探讨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唯物史观的基本任务之一。1980年前后,报刊上热烈讨论历史动力问题,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观点,使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推进了一步。但是不少问题尚未取得统一的认识,对毛泽东历史动力论也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确实,毛泽东同志没有写出专门文章对历史动力进行论述,但从他的大量著作中可以看到,他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

  • 标签: 动力论 动力问题 人民群众 合力论 社会发展规律 理论体系
  • 简介:天宁万寿禅寺,位于山西省交城县城北三公里的卦山(亦称万卦山)之肩。早在唐宋时就与黛色参天的“卦岳交峰”名扬三晋。始为佛教华严丛林,金代改作禅宗寺院,经历代修建扩充,成为一组规模宏伟、鳞次栉比的古刹梵宫。但是,在元代之前的诸多史籍佛典中,除现存寺中的两通唐碑外,对该寺及僧人的记载极为罕见。偶有史志涉及,也粗疏简略。因而后人要了解和研究天宁寺早期史实颇感棘手,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试作探讨,望方家指正。

  • 标签: 天宁寺 华严经 禅宗寺院 卦山 唐碑 规模宏伟
  • 简介:儒学在今天的复兴,并不仅仅表现为向传统的简单回归,在更内在的层面,它同时面临如何在现代发展自身的问题。具体而言,儒学的这种发展,可以从形式和实质两个不同的层面加以考察。从形式的层面看,儒学的发展首先需要在概念的逻辑分析方面给予必要的重视。

  • 标签: 儒学 历史向度 逻辑分析
  • 简介:<正>管仲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政治家,孔子曾称赞管仲为仁者。《管子》一书不可能是管仲自己撰写的,我认为是战国时代齐国推崇管仲的学者的著作的汇集。当时管仲在齐国的声望非常高,孟轲讥讽他的弟子公孙丑说:“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足证齐国推崇管仲的人很多。近年以来,有些学者认为《管子》一书是齐国稷下学者著作的总汇。事实

  • 标签: 管子 历史价值 管仲 战国时代 道德教育 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