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了解微粒子病的传播途径,彻底断绝微粒子的传染源,从而提高蚕种质量。

  • 标签: 家蚕 微粒子病 蚕种 品质
  • 简介:近年来,微粒子病的危害在我省日趋严重。据1989年统计,全省超毒蚕种逾百万张,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千万元以上。不仅加剧了蚕种的供需矛盾,而且严重地污染了养蚕环境,如果微粒子病得不到控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各级领导,主管部门、广大的蚕业

  • 标签: 微粒子病 养蚕环境 胚种传染 贮桑室 原原种 直接经济损失
  • 简介:微粒子病治疗药物效果的评价是以活的寄主体内病原发育阶段的活力为基础的。多数药物治疗的研究是以防治微粒子病(如蜜蜂微粒子病)或是消除昆虫实验室克隆的微孢子虫为目标的。烟曲霉素B(FumidiLB)是烟曲霉酸(C26H34O7)二环乙基胺盐的商业制品,这种药物已被推广

  • 标签: 家蚕微粒子病 药物治疗 烟曲霉素 昆虫 苯来特 防治
  • 简介:华人女科学家及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传感器,可以将检测级别提高到10nm,并实现逐一计数。研究人员表示,该传感器有望检测出更小的粒子、病毒和小分子。当谐振腔中产生拉曼激光光束,它可能会遇到一个环形圈上的粒子,比如病毒微粒。这条光束会先分成两束,之后两条激光束会作为彼此的参照,从而形成一个自参考(self-referenced)传感模式。我们身边时时刻刻存在着约1nm大小的纳米颗粒。

  • 标签: 新型传感器 纳米微粒 检测 激光光束 女科学家 研究人员
  • 简介:通过对Canny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量子行为的微粒群优化算法的边缘提取算法。改进算法对噪声抑制效果明显,能够删除伪边缘,得到精确的边缘。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保证实时性的同时,具有很好的检测精度和准确度。

  • 标签: 边缘检测 CANNY算子 微粒群优化 图像处理
  • 简介: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严重为害蚕种生产的毁灭性蚕病,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该病流行为害曾给我场的蚕种生产造成过巨大的经济损失。为彻底控制这种毁灭性蚕病的发生,我场全体职工高度重视,自1993以来,我场坚持不懈地开展了长期性的防除微粒子病的攻坚战。通过近二十年的艰苦努力,防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级蚕种微粒子病率大幅度下降,蚕种质量显著提高,成功铸就了全省乃至全国文明的蚕种品牌一“桑花”牌。现将我场在原蚕生产防微工作的一些体会概述如下。

  • 标签: 微粒子病防治 蚕种生产 家蚕微粒子病 防微工作 经济损失 蚕种质量
  • 简介:摘要:以“糖”为真实情境开展初中化学创意课程的教学, 以“品尝水”、“微观辨水”、“微观探水”三个项目任务为主线,在真实的情境中对微粒的性质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宏观世界中自然过渡进入微观世界。在探究中培养学生了善于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的问题;还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 标签: 创意课程  初中化学  微粒的性质 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部烧伤创面早期手术削痂、植皮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到2010年6月收治的关节部烧伤患者20例,创面于烧伤后早期行滚轴取皮刀削除坏死组织,移植整张中厚皮片,术后固定于关节的功能部位,一周后逐渐开始康复训练。结果所有植皮患者,术后植皮成活良好,植皮成活率达100%;随访3个月-1年,17例患者烧伤关节外形、功能完全恢复正常(痊愈),痊愈率85%;2例出现轻度瘢痕增生,但关节活动不受限(显效);1例肘关节烧伤患者出现轻度瘢痕增生,且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有效);未出现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甚至畸形患者。结论早期手术削痂植皮,及术后正确的固定和功能康复训练,可减轻烧伤部位的瘢痕增生,减少关节功能部位活动障碍发生。

  • 标签: 关节 削痂植皮 早期 烧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提高肉芽创面植皮成功率的方法。方法2004年至2011年,使用超范围植皮法修复烧伤及创伤后肉芽创面51例58个部位,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使用超范围植皮法除1例1个部位局部血清肿形成,局部抽吸后成活外,余50例57个部位植皮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1年,全部病例外形均恢复良好。结论超范围植皮术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皮片下血肿形成机率低,皮片成活率高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肉芽创面 超范围植皮 刃厚皮片
  • 简介:羊膜“植皮”是指羊膜覆盖皮肤缺损的新旧创面,不需植皮,而促使伤口愈合,1989年以来,本院外科先后以羊膜“植皮”法治疗皮肤撕脱挫裂伤、狗咬伤、皮肤Ⅱ~Ⅲ度烧伤、小腿溃疡及乳癌手术后皮肤缺损伤口等19例,均有较好的疗效,即不需植皮,创面愈合,新生皮肤与原皮肤组织包、质相近。本人把对羊膜“植皮”长期换药过程的观察并参考有关资料,就创面现象与临床意义汇集浅谈如下。1红热与肿痛红热、肿痛是炎症的表现,羊膜做为生物性的异物刺激,必然加重机体和创面的炎症反应。但在羊膜“植皮”过程中,红热及肿痛的过程是红热反应一般在羊膜覆盖后4~6h出现,创面周围皮肤发热发红,且有局部以至全身的瘙痒,(类似过敏反应)。2

  • 标签: 羊膜覆盖 临床意义 创面愈合 伤口愈合 皮肤缺损 分泌物
  • 简介:摘要目的做好植皮术后的护理,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60例烧伤患者不同部位植皮术后,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法,采取及时、正确指导患者功能训练的措施。结果皮片全部成活。术后3—6个月随访,外观良好,功能恢复达95%。结论深度烧伤植皮手术后给予恰当的护理,指导患者及时采取正确的功能训练,可防止术后瘢痕挛缩、早期恢复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使手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标签: 烧伤植皮手术瘢痕挛缩功能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20例重度烧伤植皮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避免各种皮片移植失败,从而提高治愈率、手术成功率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7月于我院进行皮片移植的重度烧伤患者20例进行研究,分别从术前、术后等方面对患者进行积极治疗和护理。结果:手术结束后,除去2名患者有部分皮片坏死,但及时发现并进行了妥善的解决,患者顺利恢复,20名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对重度烧伤植皮患者做好术前准备、术后观察及精心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和治愈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其康复,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重度烧伤 植皮患者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创面切削痂植皮(VSD)治疗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及对炎症因子、致痛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100例深度烧伤创面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清创植皮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创面切削痂植皮手术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至创面愈合。比较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E2(PGE2)、神经肽Y(NPY)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肉芽长出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标签: 创面切削痂植皮治疗 烧伤创面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切痂植皮术、削痂植皮术对Ⅲ°关节烧伤患者局部微循环及创面美容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Ⅲ°关节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34例(42个关节)行切痂植皮术的患者作为切痂组,36例(48个关节)行削痂植皮术的患者作为削痂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植皮成活率、创面修复时间)和术后情况(关节畸形、耐磨情况)。比较两组开包后10 d红细胞聚集情况、血管清晰程度及血流灌注量。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创面美容度。结果切痂组与削痂组植皮成活率[88.24%(30/34)比94.44%(34/36)]、创面修复时间[(16.57±5.69)d比(15.62±6.32)d]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削痂组关节畸形率、不耐磨率低于切痂组[10.42%(5/48)比26.19%(11/42),8.33%(4/48)比33.33%(14/42)],P<0.05。削痂组关节红细胞无聚集率、血管清晰率及血流灌注量高于切痂组[91.67%(44/48)比66.67%(28/42),89.58%(43/48)比69.05%(29/42),(0.87±0.12)mV比(0.74±0.10)mV],P<0.05。术后3个月,削痂组关节创面美容度优于切痂组(P<0.05)。结论削痂植皮术相较切痂植皮术能够更好的保存关节功能,改善微循环,创面美容度更好。

  • 标签: 植皮 切痂 削痂 Ⅲ°关节烧伤 微循环 创面美容度
  • 简介:摘要医院的静脉输液室是医院的一个主要窗口,医护人员每天要面对着各专科、各病种、各种文化层次、各种性格、各种就诊经历及各种经济状况的患者,输液室要接待大量各类输液患者。突发事件较多,工作中很难掌握主动性,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和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的过程中,在护理工作中如何正确认识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是新形势下护理工作的需要,也是杜绝护患纠纷的根本保证。

  • 标签: 静脉输液 微粒 安全管理
  • 简介:微粒浓度大小的比较是电解质溶液考查的典型试题,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它有单一溶液和混合溶液、文字描述和化学图象、酸碱混合等多种表达形式,各种题型变化无穷,但本质和思维有序,有序思维顺序如下。

  • 标签: 有序思维 微粒浓度 大小比较 电解质溶液 混合溶液 典型试题
  • 简介:脓毒症以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为主要表现,它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凝血功能紊乱引起微血管血栓形成、炎症瀑布反应、神经内分泌系统被激活导致的血管低反应性以及内皮功能的障碍等。

  • 标签: 微粒 脓毒症 炎症反应 凝血功能 内皮功能障碍
  • 简介:微粒是肉眼看不见的直径在50μm以下且不被抗体排除的非代谢颗粒。这种微小颗粒在大量输液中存在的多少决定着液体的透明度,是判断液体质量的重要标准。各种原因使微粒污染液体或使液体中微粒增加,均可引起严重的医源性疾病。微粒的来源及污染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制剂方面的污染。②护理技术误操作加重了液体的污染。③静脉穿刺针头斜面微粒存在成为微粒污染的另一来源。

  • 标签: 微粒污染 医源性疾病 预防措施 护理技术 护士 护理人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血栓形成患者循环微粒微粒来源细胞的磷脂酰丝氨酸暴露是否相关,并检测其促凝活性。方法研究对象为脑血栓形成患者,经体检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红细胞、血小板磷脂酰丝氨酸暴露及微粒释放水平,用凝血时间测定、内源、外源FXa及凝血酶生成实验评估微粒及细胞的促凝活性。比较正常人与脑血栓患者的结果差异是否有显著性,得出结论。结果利用凝血时间、内外源FXa、凝血酶生成实验比较脑血栓患者及正常人RBC、血小板促凝活性,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红细胞、血小板磷脂酰丝氨酸暴露和微粒释放较正常人明显增高,实验证明暴露磷脂酰丝氨酸的红细胞和血小板及微粒高度促凝,对CT早期诊断和抗凝治疗策略等方面提供了可能。

  • 标签: 微粒释放 脑血栓形成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