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探讨新入监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口学变量的关系,采用SCL-90对福建的994名新入监服刑人员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其年龄较低,以未婚罪犯为主;心理健康状况显著高于常模,但没有比长期服刑人员严重;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精神病性上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检出率较高;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人口学变量有年龄、婚姻状况和人口来源地。

  • 标签: 新入监服刑人员 心理健康状况 人口学变量
  • 简介: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有利于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刚刚起步,存在教育理念落后和缺乏医学特色等弊端。为此,需结合实践经验从四个转变、一个特色探索行之有效的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 标签: 医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实践探索
  • 简介: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公安边防派出所民警时时处在与社会公众打交道和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一线前沿,面临着极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本文试从社会、工作、家庭以及个人四个层面对当前公安边防派出所基层民警产生的心理压力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调适策略。

  • 标签: 边防派出所 民警 心理压力 心理调适
  • 简介:本文采用中国版Connor-Davidson心理韧性量表对151名未成年在押人员进行心理测评。测评结果显示:未成年在押人员心理韧性水平显著低于全国青年常模群体;家庭类型、文化程度因素对未成年在押人员心理韧性有一定影响,户口的影响效应并不显著。据此,提出对该群体心理韧性中坚韧和应对压力、适应品质的训练,可结合国际心理韧性研究计划中的“我有”、“我是”和“我能”三策略开展训练工作,通过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意识来促进其心理韧性的提升。

  • 标签: 未成年在押人员 心理韧性量表 影响因素
  • 简介:冲动性是B簇人格障碍戒毒人员的主要特点,给戒毒场所的管理和教育矫治工作带来很大挑战。本研究以一例甲基苯丙胺成瘾的反社会人格障碍戒毒人员为例,采用接纳与承诺疗法(ACT)对其进行系统干预,同时结合大样本的心理测评数据分析,总结出适合冲动性该群体的有效管理机制,为管理和矫治冲动性精神障碍的戒毒人员提供思路。

  • 标签: B簇人格障碍 冲动性 接纳与承诺疗法 正念
  • 简介:<正>目前,中小学生有许多苦恼,诸如考试的压力、家长的高期望以及部分教师施教不当等,造成不少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尤其是那些生源较差的学校,对学生中出现的学习困难,情绪不稳,与同学、老师、家长人际关系紧张,说谎打架、早恋、厌学甚至出走轻生等,仅靠思想教育,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无数事实证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忽视.一些学生抱怨说:“家长望我们成龙,老师抓我们功课,可谁又来关心我们的苦恼呢?”这正是初中学生追求独立人格与初具自我意识的发自内心的心声.然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又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唯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常渗入心理健康指导,在这方面已作了初步的尝试.

  • 标签: 康教育 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承受力 游戏机 班主任 思想品德教育
  • 简介:对大学生的思政课学习心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学习兴趣-学习投入-学习收获三者间存在"耦合"、"共轭"的整体关联;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心理刚刚达到"及格"水平,与思政课的重要地位相比,仍有很大的优化空间;课程价值认知、班级学习氛围、教师和教材因素显著影响思政课学习心理。从教学视角优化思政课学习心理,应从课程观引导、学习氛围营造、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多径并举、叠加发力、整体提升、重点突破。

  • 标签: 思想政治理论课 学习心理 调查 教学启示
  • 简介:心理-社会均衡”是美籍华裔学者许娘光提出的理解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关系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最主要的特点是将人理解为一种“社会文化场”而不是孤立的个体,从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文化规范以及心理与社会动态均衡的角度把握人。采用这个理论对中国、印度、美国等几个大规模文明社会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该理论在几个方面与许氏的中国文化背景相联系:与儒家的“修、齐、治、平”模式有相似之处;与中国文化从人的“相互性”出发把握人的特点相一致;重视亲属集团以及中国文化中的中和、平衡思想。许氏在参考中国经验基础上提出的这个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人际状态”概念,不仅对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为我们从文化心理角度重新审视目前主要基于西方经验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以及相应的主流国际政治理论,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 标签: 许娘光 心理-社会均衡 基本人际状态 中国文化背景
  • 简介: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目的是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良好品德的培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个性心理品质培育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形成自我教育。

  • 标签: 素质教育 心理品质 培养
  • 简介:2017年9月26日,重庆市关工委邀请3位专家教授到江津二中为青年学生作青春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报告,江津二中300多名学生参加了报告会。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三军医大学教授李力围绕《解密青春期健康》这个主题,对青春期男女生生理变化、正确认识性行为、预防性骚扰性侵犯等问题进行了辅导。江北区进修校邹晓彬老师围绕《孝在当下》这个主题,重点对如何亲近、理解、知恩、回报等问题进行了讲授。重庆市犯罪心理研究所所长高小平以《如何确立人生奋斗目标》为这个主题,重点阐述对美好生活与未来挑战、自我迭代(确定人生航向、升级学习方法、开启奋斗模式)等问题。专家教授们图文并茂的精彩报告,受到与会青年学生的欢迎。

  • 标签: 教育辅导 心理健康 青春期 报告会 江津 中国人民解放军
  • 简介:青春期是一个快速成长的阶段,各类行为问题层出不穷,其中药物滥用和反社会行为常常相伴而生。长期以来,青少年反社会行为被视为药物滥用的后果之一,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关系复杂。基于最新的基因-心理-环境视角,它们之间可能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共生关系。这种从基因-心理-环境角度出发的解释模型,有利于澄清两者背后的发生机制,对于识别、预防和干预都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基因-心理-环境 青少年药物滥用 反社会行为 青春期
  • 简介:未成年人犯罪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社区、学校、家庭等的共同参与,综合治理.但是在家庭的早期教育环境中,哪些方面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有更直接的影响,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有什么样的心理特质,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了解家庭的早期教育方式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关系,以便改善儿童的早期教育环境,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为预防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筑起第一道防线.

  • 标签: 未成年人 犯罪 早期教育 心理因素
  • 简介: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未成年人接受事物的渠道越发宽泛,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无法抵御各种不良侵蚀。畸形的需求欲望,易激惹的情绪感,不良的心境,很低的挫折承受能力以及某些不良心理、精神障碍等越来越多地呈现。笔者对2006年-2008年三年来的112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测试结果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90%以上的涉罪的未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

  • 标签: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不良心理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实践 挫折承受能力 2008年
  • 简介:为探寻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采用知识图谱分析了中国知网(CNKI)上的19853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文献。结果显示:(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前沿演进主要包括三个阶段;(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精神卫生”、“心理挫折”、“辅导员”、“教育模式”和“构建”等五大方面。同时知识图谱分析也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为未来国内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 标签: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知识图谱
  • 简介:在吸收和借鉴学术界有关外交决策认知心理分析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引入心理理论中的“受害者心理”,并以1959—1962年中印领土争端中的印度对华决策为例,阐释外交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在“受害者心理”支配下的信息解读、形势评估以及方案选择。当中印领土争端凸显后,印度决策者的信息解读无视中国方面的善意信号与和解姿态,甚至一味夸大其敌意和威胁;与此同时,印度决策者高估己方立场和主张的合理性,并据此选择行动方案。印度决策者的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之间出现的重大偏差,是“受害者心理”影响外交决策的消极后果,是中印边界纠纷升级为边境战争的症结所在。

  • 标签: “受害者心理” 外交决策 中印领土争端 印度对华决策
  • 简介:多年来,重庆市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一直聘请法律、心理方面的专家为青少年免费提供法律、心理咨询。起到了一定的社会效果,受到部分青少年及家长的欢迎。为了将这一活动更好地落到实处,重庆市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对参与免费咨询的法律、心理专家进行了充实和调整,现予公布:

  • 标签: 青少年犯罪研究会 心理专家 免费咨询 重庆市 法律 预防
  • 简介:从社会心理角度出发,研究了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集群行为)中从众行为的模式类型和表现形式,分析了群体因素、情景因素和个人因素等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了集群行为背后寻找行为参照、偏离恐惧、人际适应等社会心理动机。分析了网络从众行为(羊群效应)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提出了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中大学生网络从众行为的教育引导策略。

  • 标签: 羊群效应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集群行为 社会心理
  • 简介:为探究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结合社会凝聚理论与心理弹性理论模型,分析社会因素中的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是否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产生影响,找出两个层面的具体相关因素,并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方式。结果发现,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留守儿童的家庭氛围、家务劳动投入、学习投入与亲子情感关系对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具有显著影响,但是这些保护性因素并不具有持久、稳定的保护作用,一旦其水平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相应的转化成危险性因素。因此,不仅要规避留守儿童生活中的危险性因素,还要避免保护性因素的不利转变。

  • 标签: 城乡结合部 留守儿童 社会凝聚 心理弹性 保护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