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5 个结果
  • 简介:莲月禅师在川、鄂、黔地区的弘法活动,不仅启悟了大批前来参问的禅众,也扩大了破山禅系在这些地区的影响。他的禅在本体论、心性论、中道论、解脱论、修行论、生死观、超越观、时间观、语言观等一系列问题上,都有新颖独特的实存体验和见解,突出表现了禅道“日日是好日”、“平常心是道”的生活艺术,显示了中国文化凡圣不二的特殊精神智慧。

  • 标签: 莲月印正 禅法 破山海明
  • 简介:托马斯·阿奎那的个人际遇、融合神哲学的著述特色,以及探讨哲学的初衷,为其哲学论证奠定了基础。"的秩序"论以神圣与世俗两个维度、以分有和类比两个方法进行建构,既分立圣俗、以上帝为因果,而又平衡圣俗、调和信仰与理性、以上帝为基准为宇宙及人类社会确立以永恒为形上顶端、以自然为中枢、以人为形下末端,并以《圣经》神法为补充的"的秩序"。其建构的秩序,与其论证进路本身,皆具备永恒和普遍的价值。

  • 标签: 神圣 世俗 法的秩序
  • 简介:公元410年高僧显到达当时的狮子国(今天的斯里兰卡),在这个国土,他为访问参学度过了两个夏安居的时间。在《佛国记》里,他详述了在狮子国的亲见亲闻,那里的风尚习俗、信仰传承、僧伽行规、修行活动、信徒节日庆典等实况。这些记述不仅让五世纪的晋朝人和之后的唐代人了解到了佛国人的生活行为,而且也为后世造访斯里兰卡的人留下了一个参学的蓝图,他带回的佛学典籍是今天学术界和教界研究印度和斯里兰卡部派佛教的最宝贵文献。

  • 标签: 斯里兰卡 法显 高僧 狮子 法师 纪念
  • 简介:本文从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Nord)提出的文献翻译和工具翻译的角度,对美籍华人学者余国藩(AnthonyC.Yu)和英国汉学家詹纳尔(W.J.F.Jenner)两个《西游记》译本中佛教用语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余译本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让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佛教文化,主要采用文献翻译来传译原文中的佛教用语。与此同时,余译本也考虑到了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常采用梵文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在传递原文信息的同时,也较好地将原文中佛教文化渗透到读者中,使译文读起来更具异国情调。而詹译本为了更加流畅地传递原文信息,使译文可读性更强,倾向于主要使用工具翻译,如能在译入语文化基督教中找到类似的意象,多采用直接套用法。尽管两位译者所秉承的翻译理念有所不同,但其译作各有所长,受到东西方学术界的高度赞扬与肯定,以及西方读者的喜爱。本文认为以传播宗教文化、为研究者提供研究资料为目的时,译者宜主要采用文献翻译;以提高译文在西方普通读者中的可读性为目的时,宜主要采用工具翻译。

  • 标签: 文献型翻译 工具型翻译 《西游记》 佛教用语 翻译策略
  • 简介:临济宗在禅门五家宗派中,势头最强劲,脉最久远。自从义玄禅师(787-866)于河北镇州(今河北正定县)的临济禅院开创此派后,临济禅门龙象辈出,门叶繁荣。至宋代复发出黄龙、杨歧二支,此二支于宋代流尤盛,并流布日本,自宋至清,代有高僧。禅门五家中,除临济以外,其它宗派尽管盛极一时,然终究数代而亡。

  • 标签: 临济宗 思维方式 佛教 义玄禅法
  • 简介:瑶以佛性理为涅柴之体,以体证宇宙人生本体为得涅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二谛范畴,论证了生死与涅柴不二,解决了生死与涅柴、世间与出世间之间的矛盾。瑶主张渐悟成佛证涅架论,使渐悟说与道生顿悟说分庭抗礼,各有所宗;又主张应无缘论,认为一切应身佛乃至宇宙万物皆是佛性理(法身)的应感无穷、示现自在的结果,进而主张圣人应效法佛性理(法身),做到无心而应。瑶的涅柴学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特色。

  • 标签: 佛性理 法身 涅槃 渐悟成佛 应无缘
  • 简介:所谓“宇宙”,就是无尽的空间与时间。宇宙的大统一,就是时空的统一,时间的统一,空间的统一。简单的说,就是古今一如,十方不异。正如佛经上的六种成就中的“时成就”,佛经上的“时成就”就用“一时”来表达:“一时佛在……处。”这“一时”就是机感相应之时。既不言古.也不言今,所以佛法中的时间观念,是很符合宇宙大统一规律的——古今一如。

  • 标签: 《现代万法唯心论》 宇宙 时间观念 佛法
  • 简介:(一)从“山鸡救林火”的故事说起龙树菩萨造《大智度论》卷十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意译如下:从前,有一处森林被野火所烧,熊熊烈焰,一片火海,照得满天通红。林中飞出一头山鸡,以自己勤奋的身力,投入水中,企图把羽毛浸湿后,用那点滴的水来熄灭林火。可是火大水少,无济于事,但山鸡却不顾疲劳,仍不停地往返渍水,不以为苦。这时,天帝来问它说:“山鸡啊!你这样不停地飞来飞去在干什么啊?”山鸡回答道:“我是为了怜愍众生,救

  • 标签: 法音 弘法 龙树菩萨 身力 歌曲集 大智度论
  • 简介:基督教接纳旧约为自己的正典之后的近两千年间,从安提阿的提阿罗(Theophilus)和亚历山大的潘代努、柯利门、奥利金起,就从来没有中断过对旧约的诠释。“传统圣经文本诠释的理论基本上是沿着两个主要方向发展的:文字字义及寓意诠释,也可以视之为对圣经文本与传统教义的尊重之争论:文本是在教义之上,抑或教义在文本之上?安提阿学派较注重文法、字义、语义诠释的意义,对文本极之尊重,而亚历山大学派所强调的寓意法则对传统教义和教会权威的维护较为有利”。

  • 标签: 基督教 安提阿学派 圣经诠释法 旧约
  • 简介:服气是道教重要修炼方法之一。通过对唐宋之前相关道经的研究,可获知道教关于服气的总体理论,并可清楚地看到道教服气在理论上的重要变化,即从早期的服外气理论到唐代之后服内气理论的转变。服外气的理论和方法随着道教的发展而逐渐丧失了在道教修炼理论中的重要地位,但却作为独立的技术存留在更广泛的医学和养生实践当中。

  • 标签: 服气 内气 外气
  • 简介:显传》(一作《佛国记》④)是一部佛教典籍,作者显是一位东晋的佛教僧人,该书主要叙其在西去取经途中的种种见闻,所载为后世重视。在《显传》中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关于当时婆罗门教的消息,值得注意。今试说如下。

  • 标签: 《法显传》 婆罗门教 《佛国记》 佛教典籍 佛教僧人
  • 简介:显大师是中国西行求法僧人的杰出代表,其业绩贡献世代流传,广为人知,而对于显的品格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虽然亦有论及,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挖掘。

  • 标签: 品格修养 道德思想 法显 大师 处世之道 僧人
  • 简介:道教灵宝派祖师、三国时的高道葛玄(164-244)到江西铅山县云游,登上云岗山(今为葛仙山玉虚观)修道,并仙举于该山。此后,铅山道教日益昌盛。据明万历《铅书》记载“铅山邑小,而道集之大”。至明时已有道观17座,名胜仙迹荟萃,文人高道云集,无不与灵宝派祖师葛玄有关。

  • 标签: 灵宝派 道教 道观 修道 氛围 文人
  • 简介:穆圣教导说:“祈祷是功修的精髓。”(铁尔米兹圣训集)祈祷是阿语“杜阿”的意译,亦称祈求、乞求、哀求等,是穆斯林宗教活动中的一种常见的方式。祈祷是穆斯林为在今世和后世得到慰藉而向真主真心的祈求;是穆斯林承认自己的罪过,并向真主的忏悔;是仆人的心灵与造物主直接对话的一种方式;是对真主的崇敬、依赖、感恩、祈求等情感的自然流露与倾诉;是向真主敝开心扉,犹如同知己谈心一样;是穆斯林与真主的进一步沟通。

  • 标签: 祈祷词 穆斯林 宗教活动 真主 穆圣 圣训
  • 简介:本文在辨析联共(布)档案内容真实性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发现的诸多材料,认为关于中共与1922年“基”运动之关系,应该区别对待: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和青年团成员两种方式参与了这场运动,但就“领导”问题而言,中共并未取得决定性的领导地位,只是在共青团影响所及范围内领导了“基”运动。中共参与并在一定范围领导“基”运动的行为,启迪了此后中共对待“基”运动的态度,影响深远。

  • 标签: 联共(布)档案 中共 非基运动
  • 简介:北魏时期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以孝文帝迁都洛阳为一里程碑。这一举措不仅推动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而且使洛阳再度成为中原地区佛教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其实早在汉代,洛阳就是佛法流布的重镇之一。据《魏书·释老志》载,洛阳之白马寺,即为佛法传入中...

  • 标签: 《洛阳伽蓝记》 中原地区 北魏 佛教文化交流 四夷馆 佛教传播